《兰亭集序》——青春年华的记忆

云游客

<p class="ql-block">  近日,央视一套周五晚上开播《中国书法大会》,讲到书圣王羲之时,对唐朝冯承素双沟描摹的《兰亭集序》进行重点讲解。</p><p class="ql-block"> 我不禁想起51年前(1972年)的往事,有位对书法研究和实践很有造诣的何老师,知道我爱好书法,经常将新购的书帖让我先看。当时,书法的图书极少,好的名帖一上柜很快就售空。能看到名家法帖,对我这个懵懂少年真的是大开眼界,也慢慢增加了对书法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上图照片实际高度18厘米,每个字大概1厘米左右,是我当时在拷贝纸上用毛笔描写的,然后,在印相机上将字在照片感光洗印出来的,与原版图尺寸相同。本文所有照片均为本人描写,最后一张照片为本人1982年所书。</p>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年冬天,何老师将一本32开,挺厚的沈伊默著《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给我,让我好好地看看。我如获至宝,回家后,如饥似渴开始认真阅读起来,对中国书法演化历史、著名书家、碑帖有了初步了解。书中讲到王羲之《兰亭集序》时,在书中有1张四页面折叠的冯承素双沟描摹的《兰亭集序》影印全文,每行字高度大概15.5厘米,平均每个字大概1厘米。那时第一次看到如雷贯耳的《兰亭集序》影印全文,真是爱不释手。</p> <p class="ql-block">  怎样将这幅字保留下来呢?</p><p class="ql-block"> 那时只有一个办法,也就像冯承素一样描摹下来。第二天,我到文具店买了一张拷贝纸,裁剪成50.0*18.5厘米,拿了一支中楷长锋狼毫笔和墨汁,晚上做完作业后(以前高中一年级作业少),把拷贝纸压在皱皱的《兰亭集序》影印全文纸上,在25w白炽灯下开始描写(当时不懂,应该做一个灯箱,会更清晰),大概用了5-6个晚上,终于描写完成。</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描写还是比较困难的,一是对王羲之的字不熟;二是对长锋狼毫笔不大熟悉,这支笔弹性很强,不好掌握;三是手腕不沉稳;四是冬天手比较冷。所以描写出来只是一个大概,反正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有胜于无。</p><p class="ql-block"> 过了一段时间,刚好隔壁法院的熊叔叔单位有几张印相纸过期,送给我。我突然萌生用印相纸在拷贝上影印了几套,方便平时观摩欣赏。</p> <p class="ql-block">  由于年代久远,原稿遗失,四张照片中的第一张照片也遗失了,现在想来也觉得可惜,虽然描写的质量不好,但毕竟是15岁少年时通过多日辛勤劳动得来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  今日记叙,不仅是少年时代的回忆,也是对何老师和熊叔叔的感谢之情!</p> <p class="ql-block">  十年后,1982年随手写的字,纸张高15厘米左右,实际的字比这张照片的字要小一些,以资纪念</p> <p class="ql-block">  谢谢欣赏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