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布垭石林. 行摄恩施 2

葉知秋

<p class="ql-block">为了能让我们充分休息,从容早膳,刘导会将每天出发时间定在早上八点,此时,各路大妈、大爷已被各自导游赶上旅游团的大巴,突突突地开走了。</p><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我们要去行程计划中的梭布垭石林,景区位于恩施市太阳河乡,距恩施市约48公里。出城后,沿白奉公路(恩施白杨坪至重庆奉节)前行,这是一条改造后的二级公路,48公里也要跑一个多小时,刚好小眯一个回笼觉。</p> <p class="ql-block">2012年元月,梭布垭石林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经中山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的专家考证,这里的石林确实形成于4.6亿年前的奥陶纪时期。</p><p class="ql-block">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约翰.哈蒙德博士发现一只吸了恐龙血,藏在树脂化石中的蚊子,于是他通过提取恐龙血的DNA,复制出恐龙。电影借助逼真的特效,宏大的场面,让各种恐龙和它们生活的侏罗纪时代得以家喻户晓。</p> <p class="ql-block">地质年代按“宙、代、纪、世”划分,年代单位都是以百万年计,奥陶纪之前只有震旦纪和寒武纪,而中生代的侏罗纪与古生代的奥陶纪之间还隔着五个纪、十几个世,差了几乎整整三亿年,所以当你站在这片总面积为21平方公里,四处峰峦叠嶂,翠屏环绕的神奇石林中时,内心将是何等的震撼!震之沧海桑田,时光茬苒;憾之浮生如寄,命若蚍蜉。</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梭布垭景区导览图,目前开放有四个景区,从左至右依次为九龙汇、磨子沟、莲花寨和青龙台景区。刘导带我们乘景交车直达莲花寨下车,站台对面就是莲花寨景区入口铁甲寨广场,概因其一圈岩石犹如身披铁甲的威武卫士而得名。中间台阶之上,有一条名为独行峡的,若隐若现的岩石窄缝就是进入莲花寨的唯一通道。</p> <p class="ql-block">由于梭布垭石林在4.6亿年前曾深藏于海底,所以理论上存在古代海洋生物化石的可能性,何况邻近的宜昌和三峡就是著名中华震旦角石发现和保护最好的地区。此外,恩施、宜恩和巴东等地也曾发现过震旦角化石及三叶虫化石。</p><p class="ql-block">在上图右下角那块贴近地面的浅色巨石上,我们拍到了两张弥足珍贵的震旦角石(下图)。此前在乐山的岩壁上拍过大佛,在约旦沙漠中拍过岩画,在敦煌甚至钻进未开放的,连腰都直不起来的小石窟偷拍过壁画(石窑越小,壁画越精,游客只能在展厅看拓片),亲手拍到化石好像还是平生第一次。</p> <p class="ql-block">央视《地理.中国》栏目曾经专门介绍过中华震旦角石,它们起源于震旦纪,在随后的奥陶纪达到其鼎盛时期。中华震旦角是远古深海中的顶级掠食者,位居当时食物链的顶端,通常生活在100到200米左右的深海中。目前已经发现的最大化石长度超过2米,其外形呈圆锥形,表面发育有节,形若宝塔。这种动物的化石在奥陶纪石灰岩中广泛分布,被地质学家公认为奥陶纪地层形成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在铁甲寨广场,除了中华震旦角石,原来远看似身披铠甲武士的片状岩石,近看却像古代乐器编钟所用的磬石(上图)。如果你的力量足够大,掌击之后确实可以听到它发出的浑厚声响。人们称这种“拍得响”的石头为钟磬石,我以为它们与火山喷发后的熔岩有关。据考,奥陶纪曾经发生过三次8级火山喷发,炽热的熔岩一旦泄入深沟,冷却后就形成这种如磬石般的薄片,并随日后地壳运动直立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上面“一线天”是进入莲花寨的唯一入口,明明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却起了个莲花阁的雅号,意思是挤过这个狹缝,天地豁然开朗,所以像莲花公主的闺阁。这里面是什么逻辑还没反应过来,眼睛却看见莲花公主正在寨门口检票,看见我还羞答答的背过了脸儿。进入景区基本都是台阶路,如遇阴雨,坡陡路滑,除了颇费点体力,选好鞋子是第一要务。</p> <p class="ql-block">梭布垭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沉积岩地貌,景区内鬼斧神工,千奇百怪的“溶纹”景观随处可见。此外,恩施亚热带山地温润气候,使原本应该寸草不生的光秃秃石头上,竟然长出了郁郁葱葱的树木。这种独特的“戴冠”景象也是同为土家族居住的湘西张家界奇丽景观之一。看来土与水对植物而言,后者更为重要,以色列人发明的无土栽培就是最好的例证。</p> <p class="ql-block">犀牛沟是莲花寨最美的景点,号称是梭布垭石林的镇山之宝,不仅是恩施网红打卡地,更是抖音流量发动机。犀牛沟为地下溶沟,长418米,深39米,沟内冬暖夏凉,平均气温常年保持在16度左右。犀牛沟整体恰似一道时空裂隙,晴天时可以洒下一道神奇的“丁达尔光”。可惜我们去的那天,通往沟底的台阶路入口(上图)因维修封闭,遗憾之余只能在上面拍了几张绝壁的照片,并从网上借得如下一张从沟底仰拍的美图。</p> <p class="ql-block">上面是沿途信手拍得的两张景物,乍一看,前一张像一口倒扣的铜钟,表面似乎还有古人铸下的图文,顶上还有一个可将钟悬挂起来的铜纽。</p><p class="ql-block">后一张像一颗百年古榕,苍劲的树干上还爬满了厚实的苔藓,其实它们不过都是莲花寨的石头而已。像这样的象形石,莲花寨还有许多,如下面的“青蛙啸天”和“拇指山”等。</p> <p class="ql-block">还有上面的“佛手”和“神虎含玉”,这两块象形石不是特别逼真,但景区的解说词将它们与土家族的神话故事联系在了一起。比如,将神虎描绘成伏羲后代、巴人始祖廪君的化身,深入幽冥寻得女神魂魄,聚于白玉,然后含玉复活盐水女神。</p><p class="ql-block">刘导认为对游客讲这些土家族传说肯定吃力不讨好,所以刘导的解说更倾向于吉祥如意,恭喜发财风。比如这里有个石洞,他就非拉夫妻俩手拉手拍一张百年好合图。那里又冒出一个沙发一样的石头,经他一番说辞,又得出一个人见人喜,岁岁平安的结论。</p> <p class="ql-block">相较于解说,刘导更热衷于给团友拍照。长期流窜于恩施各大景区,他知道哪里可以拍出令游客满意的靓照。在他的热情招呼下,团友纷纷主动配合,连老孙这样的懒人居然也满脸堆笑,摆出一幅愚公移山的高难度Poss,真心给我腾出不少闲恰。刘导手机新款,像素超高,每天无论多晚,他都会将当天拍的照片一一上传群中,届时团友也会各取所需,皆大欢喜。</p> <p class="ql-block">除了犀牛沟,对歌台也是莲花寨导览图特别标注的一个景点。梭布垭石林所在的太阳河乡被誉为中国民歌之乡,每年农历7月12日为土家女儿会,届时土家姑娘借赶场之机,纷纷以购物之名挑选郎君,并通过对唱山歌倾诉情怀。</p><p class="ql-block">土家族的传统民歌非常有特点,宋祖英唱的《龙船调》就是土家族世世代代家喻户晓的民歌,让宋祖英一唱,大家还以为是湖南民歌了。</p><p class="ql-block">既然要高歌一曲就得先往高处站,所以对歌台相对地势较高,从这里可以将之前我们在巨石中兜兜转转的地方尽收眼底(下图)。</p><p class="ql-block">当时对歌台上正好有一群青年男女在搞团建,男女各执一方,盯着手机上的视频,在学着对歌,歌词大意是:</p><p class="ql-block">男~喝你一口茶呀问你一句话,你的那个爹妈(噻)在家不在家?</p><p class="ql-block">女~喝茶就喝茶呀哪来这多话,我的那个爹妈(噻)已经八十八!</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经刘导解释得知,歌词中的“爹妈已经八十八”是指爹妈年龄之合,女方意思是说自己爹妈还不老,身体硬朗,不会成为拖累。</p><p class="ql-block">莲花寨景区虽大,但对游客开放的却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站在对歌台上极目远眺,白云之下,一根根挺拔的石笋,头顶葱绿,一直延绵至遥远的群𡶶之下。</p> <p class="ql-block">老孙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脱离队伍,在“犀牛沟山野农家”坐定品茶。时值正午,太阳底下还是很热的,景区里能有这么一个清静的地方,就近及时解决午餐,实属意外。</p><p class="ql-block">不少游客正在附近的树荫下啃干粮,大概以他们的旅游经验,犀牛沟路边绝佳的地段就开了这么一家店,那还不是宰客的榔头店?</p><p class="ql-block">老孙笑眯眯的地招呼大家坐下喝茶,并说:“菜已点好,炖土鸡,整只!” 除了老板配的菜,老孙又加了两道素菜以及小贺爱吃的打糕,结账五个人共计393元。</p><p class="ql-block">老板话不多,是个安安静静的人,业余爱好就是玩石头。生意不忙的时候,会进山弄些品相好的石头背回来,泡在水中,上面用保鲜膜包好,待其长出苔藓后,看着还真蛮有味道的。</p> <p class="ql-block">吃过午饭,稍事休息,我们乘景交车继续赶往梭布垭石林最远的一个景区~青龙台。刘导说它也是梭布垭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景区。时值正午,烈日当头,很多游客因此打了退堂鼓,其中就包括咱们老孙同志。</p><p class="ql-block">其实真正深入景区后,还是阴凉多于日晒,但台阶必须自己爬。上面是青龙台的导览图,我们从东北方向的入口下车,从西南方向的出口乘车返回,走了一条不能回头的单行道,这一点刘导事先特别交代过。</p> <p class="ql-block">CCTV央视网曾经在《直播中国》栏目中,专门做过一个视频,称“梭布垭石林为世界第一奥陶纪石林”。若非亲眼看了这个节目,我还真不敢相信自己脚下这片石林竟然是世界第一!</p><p class="ql-block">奥陶纪是个极有特点的地质年代,首先,在奥陶纪每天不是24小时,而只有21小时;其次,气温颇高,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高,比我们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几乎高出八到十倍,所以整个地球在温室效应下,始终保持着高温状态。</p><p class="ql-block">4.6亿年过去了,人类依然在饱受高温、干旱与极端天气的煎熬,谁曾想到北京的夏天也要天天在40度以上的高温下度过?尽管联合国和一大堆国际组织,天天都在讨论温室效应的危害。</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都知道无节制化石能源的使用,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持续增加,保护地球的臭氧层将因此遭到破坏,并形成空洞,其结果是地球温度不断升高,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其实这种温室效应在奥陶纪就真实存在过,那时的海平面比现在要高出几百米,不仅整个梭布垭石林深藏海底,世界许多地方亦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地球现在广泛分布着海相地层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搞石油的人都知道海相地层比陆相地层更容易打出油气,但细思极恐,仿佛上帝给我们下了个套儿,让我们使劲开采油气,拼命使用油气,然后通过温室效应,再把我们打回到奥陶纪的海浸时代,直至灭亡。</p><p class="ql-block">面对山崩地裂,地动山摇之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幅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的画面,我觉得放在宇宙这个大坐标中,人类依然不过是个震旦角、三叶虫。您还千万别看不起震旦角,人家也有两米多的,您要有两米多高就能去NBA挣大钱啦。</p> <p class="ql-block">青龙台景区与莲花寨一样,22个景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象形石,特别像的不多,降低标准凑合能看,但的确有一些牵强附会的,横瞅竖看不得要领。上面这块叫“龙抬头”,下面这一组叫“骆驼峰”,头朝左,卧姿。</p> <p class="ql-block">上面这块巨石好似“男人如山,女人似花”,故曰“石恋花”,其实没有花只有树,石头上长树正是梭布垭特有的“戴冠”现象。</p><p class="ql-block">下图被称为“帝王冠”,像不像不重要,这块巨石怎么放上去的,才让人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上面五块40多米高的巨石,仿佛连成一堵坚不可摧的高大城墙,表面凹凸有致,道道沟壑宛若海浪,起起伏伏,故取谐音谓之“祈福墙”。</p><p class="ql-block">下图为“蛟鳄探头”,如此标准,石林中的巨鳄还有大把呢。</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传说中有四大神兽,其中龟蛇合体之玄武排行老大,号称北方之神。上面这块巨石的确很拉风,但谓之“玄武迎宾”,以及怎么能看出是龟蛇合体,须自行求解。</p><p class="ql-block">下面这块三米高的斜石被称为“花瓶石”,其实最给力的倒是方便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其上无土而生的茂盛植物。</p> <p class="ql-block">上图名为“朱雀归巢”,青龙与朱雀分属四大神兽之东方之神和南方之神。青龙台自然是青龙的地盘,只能说青龙勾引了朱雀,何谈归巢?大石头是青龙,小石头是朱雀,我真想把这张图发给ChatGPT,请Al指点一下迷津。</p><p class="ql-block">下图取名“情深意切”,靠谱,一目了然,一看都明白。</p> <p class="ql-block">上面“神龟湾”是青龙台最逼真的一款象形石,比最后一景“神龟送客”靠谱的多,下图右上方送客的神龟就露了一个小脑袋,一幅贼头贼脑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青龙台特别标注了22处景点,其中有九处走的是“以石说史”路线,即期望通过演义这些石头,达到解封5000年前古巴人神秘文化的目的。</p><p class="ql-block">上图为“镇龙玉珠”,相传咿罗娘娘为助廪君,投下随身玉珠镇压恶龙。这块科斯特地貌特有的岩溶巨石是梭布垭三大奇石之一“摇得动”。</p><p class="ql-block">下图带尖的巨石被称为“廪君冠”。</p> <p class="ql-block">上图名为“田好汉巡山”,老田为土家人的英雄好汉,素有“仗义每多屠狗辈,安得好汉来巡山”之美誉。</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巴人残卷”,相传为咿罗娘娘所编,囊括了权谋学、运筹学、阅人术和农耕术等等。之前只知道咿罗类似汉人的女娲,女娲用泥土造人,而咿罗用植物造人。在土家族最流行的《摆手歌》中,这个造人的咿罗又称为依窝阿巴,歌词详述了她造人的过程:</p><p class="ql-block">地下无人冷清清,</p><p class="ql-block">墨贴巴再叫依窝阿巴去做人。</p><p class="ql-block">砍些竹子做骨架,</p><p class="ql-block">和合泥土做肌肉,</p><p class="ql-block">剥张树皮做皮肤,</p><p class="ql-block">摘张树叶做肝肺,</p><p class="ql-block">又将豇豆做肠子,</p><p class="ql-block">还用茅草做汗毛……</p> <p class="ql-block">廪君念及咿罗相助之恩,举整个部落之力,终于建成“施恩殿”(上图),殿内供奉咿罗真身,直至天荒地老,一起化为石殿。</p><p class="ql-block">巴王一统天下之前,善待万物,五界称臣,苍狼衷心护卫王冠,寸步不离,下图系“苍狼卫冠”。</p> <p class="ql-block">相传五姓争王时,郑、覃、相三氏之王战败,沉舟于此,人称“三王沉舟”(上图)。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酋领,尊为廪君。为逐富饶之地发展,廪君率领族人登船沿夷水下行至盐水河畔歇息。绰约多姿的盐水女神对年轻英俊的廪君产生爱慕之情,故意布下飞虫阵,欲求廪君长驻于此。廪君最终识破女神计谋,设计将盐水女神射落水中,下图为侧身而立的“梦中女神”。</p> <p class="ql-block">除了石头,青龙台这些长满白斑的树干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原以为是害了什么真菌导致的病变,结果恰恰相反。由于景区是个天然大氧吧,这些白斑是因为氧化形成的,用刘导的话说,这些白斑是环境富氧的最好证明,有点意思。</p><p class="ql-block">景区出口处的巨大山体上(下图)还搞了飞拉达、攀岩及沙滩摩托等付费户外拓展项目,吸引了不少前来搞团建的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相对于颇为“精致”的莲花寨,青龙台似乎更为“大气”一些,两个景区全部走完,至少需要四个小时。</p><p class="ql-block">梭布垭石林还有两个小景区,其中“磨子沟”里有个响水洞(上图),晴天下午光线可射入洞中,但与腾龙洞、龙鳞洞根本没得比。</p><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一个“九龙汇”小景区,九龙汇是一座瀑布遗址(下图),人们可以想象曾经夏季瀑布从天而降,冬季冰凌掛满绝壁的壮观景象。</p> <p class="ql-block">由于老孙还在景交车站等我们,所以大家决定放弃继续参观磨子沟和九龙汇两个景区,况且如果用吃饭来比喻,这一路已经把石头吃得顶到了嗓子眼,再好看的石头景观也难引起兴奋了。</p><p class="ql-block">当晚刘导把我们放到恩施本地人吃饭的土家菜馆“人民公社”,便告辞回家了,今天是他儿子高考第一天。(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