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i>作者:李迎春</i></h5> 在繁华喧嚣的昌吉市老城区红旗路,有一处古朴的老建筑——清代粮仓。走进清代粮仓,触摸屹立两百多年的一梁一柱,感受悠长而深沉的昌吉屯垦历史。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走进昌吉清代粮仓</i></b></p><p class="ql-block"> 昌吉清代粮仓始建于1758年,2006年昌吉市对其进行了落架维修,现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 昌吉清代粮仓是一组土木结构的平房建筑,整体布局呈四合院式,粮仓由坐东向西、坐南向北、坐北向南3栋仓房构成,每栋仓房有四个单元,一共12间仓廒。 <p class="ql-block"> 昌吉清代粮仓内部结构为抬梁式木结构。抬梁式架构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主要形式,又称叠梁式。</p> <p class="ql-block"> 它是在柱子上放梁、梁上放短柱、短柱上再放短梁,层层叠落直至屋脊。各个梁头再架檩条以承托屋椽的形式。</p><p class="ql-block"> 抬梁式架构以垂直木柱为房屋的基本支撑,结构复杂,加工细致,结实牢固、经久耐用。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使用空间,房屋内部进行空间分割比较容易,但柱梁用料较大,消耗木材较多。昌吉清代粮仓在建造时先选择优质木料,搭建成抬梁框架,再填充土坯,这种结构有“墙倒屋不塌”的俗称,所以老粮仓历经260多年的历史沧桑,整体保存仍较为完整。</p> <p class="ql-block"> 粮仓每间仓廒的仓顶和大门上部均设有通风天窗,用以调节温度和湿度,透泻粮食的汗蒸郁热之气。同时用竹篾或其他材料编成隔孔,钉于窗上防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修复后的天窗洞口被堵上了,只能隐约看到轮廓。</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粮仓屋顶外部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粮仓屋顶为悬山式。悬山式亦称挑山式,其特点是建筑的屋面只有前后两坡,两端挑出山墙以外。</p> <p class="ql-block"> 在每栋房屋前檐都有一排漆成黑色的檐柱。</p><p class="ql-block"> 每根木柱的柱根都墩在础石(柱下石礅)上,即加强柱基的承压力又可起到防潮作用。础石外表雕刻花纹,还兼具装饰功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重温昌吉屯田文化</i></b></p> 昌吉地势南高北低,境内有头屯河、三屯河,并有大小渠道,保证了农田灌溉。昌吉作为古丝绸之路北道重镇,在唐代就曾设张堡守捉并开荒屯田。清政府统一新疆后,更是大规模屯垦戍边,至嘉庆年间,昌吉县耕地面积达16.6万亩,成为全疆四大垦区之一,屯田的形式也发展为军屯、民屯和犯屯三种。<div> 1758年清乾隆批准了侍卫努三的奏请,拨兵三千人,开始了昌吉的军屯,随着昌吉屯兵规模的扩大,1762年修筑昌吉城,由乾隆帝钦命名为“宁边”,1773年升宁边州为昌吉县,故昌吉清代粮仓也称宁边粮仓。<br></div> 昌吉清代粮仓自修建后一直作为军屯储放军队的军粮。民国时期继续存放军粮,同时也为解放军进军西北储放军粮起到了重要作用。解放初期、计划经济时期,依旧是昌吉县粮食局储存粮食的粮仓。<br> 昌吉清代粮仓现辟为遗址博物馆,馆内布置了11个展厅,将清代粮食种植、收割、各类谷物储存、加工、制醋、制作各类面食、豆腐、点心等场景实物展示于一体;院内的交粮场面,真实再现了清朝时期,夏秋两季粮食丰收,运粮车队向宁边粮仓运送粮食的场景。清代粮仓是清朝在昌吉市囤粮的历史见证,展示出当年西域农耕文明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