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35年,"中央古保”委员会"在西安设立办事处,黄文弼担任办公室主任,同年9月,他与徐炳昶、滕固共同提出了与陕西省政府联合整修碑林的建议,并得到了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的大力支持。以此为契机,黄文弼为将碑林建设成为现代化博物馆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碑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这项由黄文弼拟订方案、预算和图样,并亲自主持的整修工程在抗日战争的烽烟中艰难推进,直至1938年3月方告竣工。这是近代以来碑林最大规模的整修工程,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也在来陕调查古建时对此次碑林整修工程进行了具体指导,使碑林的建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此次整修,奠定了今日碑林的基本格局</p> <p class="ql-block">《关中金石记》述及碑林藏石时,常言某碑"在西安府学",而不言其在"碑林"。这是因为,碑林虽然早在北宋就已形成,但"碑林"这一称谓却出现得很晚,迄今所知最早使用"碑林"称谓的,是碑林现藏唐史惟则书《大智禅师碑》碑阴所刻明人题记,其文曰:"右西安府学碑林所刻记者四人,书者不知为谁,岂得米氏之传者乎?弘治壬戌岁夏四月十一日,陕省左参赞过学遍阅题此。"弘治壬戌岁,即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在金石著作中,最早使用"碑林"称谓的,是成书于明万历年间赵崛的《石墨镌华》,他在卷首"自叙"中写道:"余居近周秦汉唐故都,诸名书多在焉,西安洋宫碑林为最。"但不论是明人题记,还是金石著作,在其表述中,碑林仍是庙学的附属。而"碑林"称谓,正式出现在整修纪事碑文中,已到了清代,最早见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的《重修西安府学碑林记》。</p> <p class="ql-block">"碑林"称谓的产生和最后确定,比碑林本身的形成经历了更长的时间。自清代乾嘉之后,随着金石学的鼎盛,"西安碑林"遂名闻天下。</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五年(1666)</p><p class="ql-block">现藏地:西安碑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碑题"禹碑"。碑文为77字古文,下附小字楷书释文,后附毛会建跋文。据跋文,此碑记载大禹治水之事,原在湖南衡山峋嶙峰,但古未有见者,唐韩愈有诗句述及。南宋时,何贤良为樵者所导,访得禹碑,摹刻于岳麓山,其文始传。毛会建在岳麓山得见,又摹刻于大别山,后因西安碑林缺秦汉以上碑碣,遂刻此石。释文有三家,大同小异,杨慎注于中,沈镒注于右,杨廷相注于左。学者研究认为,禹碑形似蝌蚪,与篆文相去甚远,但与商周甲骨文和金文较近,应属商周或商周以前文字。</p><p class="ql-block"> 盖唐虞时去古结绳为远,周礼所载三皇五帝之书,其形制已不可考,即较之科斗籍文亦当有异,以四千年后之人,欲辩四千年以上摧残剥落之字,岂能别识?</p><p class="ql-block">此帖几乎没有识别之人,但对于书法的启承有一定的积极意义。</p> <p class="ql-block">东汉中平二年(185)</p><p class="ql-block">现藏地:西安碑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曹全碑》为纪念合阳县令曹全而立,碑文记述了曹氏世系,涉及黄巾起义等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法秀美温润,在汉隶中独树一帜,是汉隶名碑之一。此碑于明末出土于陕西合阳,1956年移存西安碑林。</p> <p class="ql-block">《峄山刻石》,亦称《峄山石刻》 、《峄山碑》、《峄山铭》,古峄山也作绎山、东山,故也有文献称为《绎山刻石》、 《绎山石刻》 、《绎山碑》 、《绎山铭》者。原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立,传为秦相李斯所书。</p><p class="ql-block">原秦峄山篆碑,正面、左侧面镌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立于峄山书门。唐《封演闻见记》云:此碑后被拓跋焘登峄山时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御史台精舍碑》全文 《易》曰:「吉凶悔吝,生乎动也。」传曰:「祸福无门,惟人所取。」则蹈纲罟,婴徽缠,联桁杨,贯桎梧,可怨天尤人哉?左台精舍者,诸御史导群愚之所作也。荩先王用刑,所以彰善瘅恶;圣人明罚,是以小惩大诫。故崇崇清宪,以纠以绳。而杌顽へ,罔知攸畏,冒於货贿,贪於饮食,{艹并}蜂不歌,犭制犬自噬,棼棼泯泯而陷於兹者,岁以千计。群公等目而之,言曰:「天孽可逃,自咎难逭,夫能度壹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所以佥舍众赀,议立斯宇,欲令见者勇发道慧,勤探妙根,悟有漏之缘,证波罗之果。缨珞为施,菩萨之导引众生;塔庙有成,天人之护持正法。不有善者,人焉赖哉?长安初,始自左补阙拜殿中侍御史,至止之日,其构适就,游於斯,咏於斯,稽首於斯。咨夫众实严身,非如来之意;方丈为室,荩维摩之心:故立像不务於珍华,度堂罔图其丰壮。至若丹ぬ并弃,剞劂都捐,则归依之心,或未多也,君子之作,其得中焉。观其之橐之,是寻是尺,掎徂徕之松,攻荆蓝之石,叠栌骈ㄆ,规赞榘亘,错盘螭以顿,镂蹲以衔铺。缘窗烟,丹柱高日,香泉数曲,环绕琉璃之地;灵草百品,莳黄金之阶。信可涤虑洗心,逃殃福,为利甚博,获报无量。群公以予忝文儒之林,固以碑表相托,辞不获已,而作铭曰: 惟佛之国,黄金界道,吁嗟下人,誓不相好,胡不归命以自保?惟佛之土,白银为台,吁嗟下人,为恶不回,胡不稽首以逭灾?彼君子兮,福所履兮,是度揆兮,不日成兮,若神营兮,利群生兮。开元十一年,殿中侍御史梁升卿追书。赵礼镌。 </p> <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见到,真的有幸啊</p> <p class="ql-block">《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碑。此碑刻成于大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距今1200多年。这个圣文神武皇帝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碑文内容是隶书写的《孝经》并做了注释,所以碑上有大字有小字,大字是孝经原文,小字就是注释。整个碑文的隶书飘逸端庄,典雅华美,所以放在了碑林第一展室的门口。</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常见的颜真卿的《神道碑》</p> <p class="ql-block">《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p><p class="ql-block">是唐代的书法家 颜真卿在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写的,反映的是他早期的书法风貌,字体工整细致,结构规范严密,用笔一丝不苟,因而这方碑石也是后人初学楷书最通行的范本。</p> <p class="ql-block">《三藏和尚碑》我第一次见,碑文虽已风磨,但其神采仍旧飞扬,可以临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