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龙景区那股奇幻之水流入了岷江,它是岷江的支流之一,我们参观黄龙景区后,乘大巴车顺着岷江而下,汽车穿行在岷江左右。岷江上游支流众多,水源丰富,两岸山青水秀,植被葱茏。</p> <p class="ql-block"> 我们欣赏着沿途风光,听着导游介绍都江堰景区的历史:“都江堰景区以闻名于世的水利工程而著称。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4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以西的岷江上,建于公元3世纪,是秦国蜀县知事李冰及其儿子在中国战国时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是全世界最古老和唯一的水利工程;2000多年来,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听了导游的介绍,使我对设计和领导者李冰父子更加崇拜,更感都江堰的神秘。</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上车的时候,导游就给我们一人发了一张图,是2010年新印刷的都江堰景区平面布置图,我们看了图又听了导游的讲解,对都江已经有了一些了解。都江堰是我们水利人心中的一盏明灯和骄傲,也是心中的向往,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是我们这次蜀山行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景区——秦堰楼,从入口进景区,正是景点最高处,可以一览都江堰水利工程枢纽全貌,鱼嘴分水堤以及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引水口都清晰可见。岷江上游青山叠翠,峰峦起伏,云雾缭绕。清清江水流到些处,豁然开朗。江中出现小洲滩,古人利用了这天然岛屿,做成鱼嘴分水堤,将岷江一分为二,外江和内江,内江作为引水水源,继续往下流,流经一公里左右,江心岛出现一个低洼处,古人利用了这一地形,河流的湾道,建起冲沙和分流溢洪口——飞沙堰溢洪道,内江主道是宝瓶口,飞沙堰在宝瓶口右侧,相隔仅几十米,古人利用了这里的自然地形,因势利导,设计出如此精妙、科学合理的水工枢纽,不得不说这是千古杰作,世间仅有。</p> <p class="ql-block"> 这里景色宜人,都江堰三大件的结构精巧,让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在导游的再三催促下,才依依不舍离开。</p> <p class="ql-block"> 我们跟着导游从右手边下山,发现右边有一个岔路口可以直接下山,我们走了左边,看二王庙景区,这庙是老版西游记的一个取景地,进庙往下走是主体部分,几座宏伟的大殿,二王庙是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修建的,这里古色古香,是拍照纪念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就是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以及八字格言:“遇湾截角,逢正轴心。”古人根据岷江此处水流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维修治水方略。从立面和平面两个方面阐述了工程的治理原则。“深淘滩”在河床淤积后要深点淘挖。“低做堰”过水堰冲坏修补时,千万不能做高,要恰到好处。这是从立面角度,对高程的要求。在平面上,“遇湾截角”顾名思义,湾道淤积,截掉尖角让湾道平缓。“逢正轴心”在直流段清淤,应该在轴心位置开挖。这两句话简单易记,却道出了科学真谛,之所以这工程千年永存,并效益越来越好,与这两句真言是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 这时已来到山下,过网红桥——安澜索桥,也称夫妻桥。情侣夫妻过桥要手牵手。过桥以后右转,来到水利工程实地,一会就看到渠首鱼嘴部分了。</p> <p class="ql-block"> 可以看到两江如何分流。我们顺江往下走,也可以坐观光车,导游说,走路也只要25分钟,我们为了看得更清楚,选择了步行,没走多远,就看见宝瓶口,在这个角度望过去宝瓶口很美。</p> <p class="ql-block"> 飞沙堰在宝瓶口上游右侧,两个建筑物相隔不到一百米,走近后才看见,它是溢流冲沙建筑,涨水时才发挥作用,我们去的时候是枯水期,飞沙堰没有水流。</p> <p class="ql-block"> 导游说现在是枯水区,水比较少,徒步很方便,没走几步就到宝瓶口了,再过一个小木桥,过一个小铁门,门外就可以看到伏龙观,我们没有上去看,从旁边的一个小红门进去,进去后可以更近距离的观看宝瓶口。</p> <p class="ql-block"> 看完宝瓶口,沿着堰功道,可以看到张松银杏古树,古树下有球形喷泉,到这里已是出口南大门了,出门后是南桥,我们的大巴车在此等侯。</p> <p class="ql-block"> 沿着参观线路,看完都江堰水利工程枢纽的主要建筑物,圆了我长期以来的梦想,我从加入水利系统,就一直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无限敬仰,这次能亲眼目睹是此生之幸。它的科学性,实用性,千年不朽的生命力。需要进一步学习研究,不是一次参观就能理解的,这是一本厚厚的书,有待仔细慢慢地翻阅。</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