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沈尹默70岁写行书,老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书法观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沈尹默,近代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50岁时才开始专攻行草,由宋入唐,上溯二王,行草风格渐趋成熟。这卷《澹静庐诗剩》便是他年近70岁时所书,精气弥漫,尽显风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沈尹默(1883年~1971年6月1日),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委。与兄长沈士远、弟沈兼士合称“北大三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之说。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两巨匠”,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米芾)以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台湾大学教授傅申先生在《民初帖学书家沈尹默》一文中,有“楷书中我认为适合他书写的,还是细笔的楮楷,真是清隽秀朗,风度翩翩,在赵孟頫后,难得一睹。”已故浙江美院陆维钊教授评沈老书法时,云:“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说:“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学问浅薄者能够成为书法大家。沈尹默以丰厚的学问涵养了书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3年的春天,沈尹默受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何时之聘,到北大任教。他开始是教《诗经》和历史的,北大聘请沈先生教学,教的不是书法,而是《诗经》和中国史。在北京大学能讲《五经》中的《诗经》,能讲中国历史的人,其国学水平当然了得。可以说,沈先生首先是个学者,是一个思想者,其次才是一个书法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沈尹默的人生是“书法人生”,他的一生主要精力倾注在书法上。我很少看到中国二十世纪一个著名的学者、诗人、教授、校长,把如此多的心血和精神完全托放于书法。相反,书法在很多文人雅客眼中是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但是沈尹默力挽狂澜,回归经典,走进“二王”,为中国的书法走正脉、走正路、走正途立下了大功。真可谓把一辈子主要心血都熔铸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建设和书法人才培养当中,对中国书法文化复兴作出了努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这个意义上,沈尹默先生以“二王”体系为本体,又具有当代性创新的妍美流畅的经典书风,应该是获得理论界重新评价的时候了。他强调“妍美”使得筋和骨都内擫在他流畅的用笔当中,不是有意的把字写得粗发乱服筋骨外露一览无余,而是蕴藏在行笔的风神爽朗之中,深蕴中国文化的“绵中藏针”书卷气审美精神,让人玩味再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沈尹默在笔法、笔势、笔意等书学理论上同样有精深的造诣,写出了不少书论著作,撰写了一系列的书法论稿,他从微观的角度对书法艺术及其技法进行探索,建立了独特的沈尹默书法体系,不断推出新的著述。沈先生化古开今,在传承中创新,在阐释中发展,把笔法问题讲解清楚通透,对现代教育体制中的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澹静庐诗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