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康厝畲族乡机关、政法综治党支部开展“永远跟党走·重温红色记忆”主题党日活动。 从福安市区到泰顺白柯湾,约两个小时车程,峰峦叠嶂,山道弯弯,而行车的道路却是那么平坦顺畅,都是新修的柏油路。所经之处,均是新农村建设的风光。 竹林掩映下的白柯湾村 白柯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由纪念馆,小宫庙,纪念碑,刘英、粟裕办公旧址等几部分组成。白柯湾是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省军区成立旧址,刘英、粟裕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留下了长达14年的革命斗争历史。许多平凡而伟大的无名和有名的革命英雄,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泰顺的青山绿水间与反动派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纪念广场 重温入党誓词 2001年,在原旧址建成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如今,白柯湾成了温州市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省人民政府命名泰顺县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为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2010年,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旧址被评为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馆内一楼设接待室、办公室等;二楼设图片资料展厅和文物展厅,展出红军挺进师在浙南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珍贵图片资料和文物400多件。参观这些处在森山老林里的革命文物遗存,听着当地老同志讲述的故事,历历在目,在这种山野环境里接受传统教育,别是一场革命氛围。 历史需要去记录、铭记、传承,这也是我们认知世界底色,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纪念馆中珍藏着的一幅幅图片、一段段史料、一件件实物……这些红色印记,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回到那段战火连天的岁月,感受革命先辈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英雄主义气概,这是永不会磨灭的东西,是属于民族的记忆。 <h3> 白柯湾战斗,<font color="#ff8a00">党史资料记载:</font>1936年2月7日,粟裕、刘英率领红军挺进师第三纵队(四、五支队)和师直属队、重机枪班、警卫队等共200多人,从文成县珊溪镇经峰文乡、松垟乡灵家山村,进驻九峰乡白柯湾村休整。第三天午饭前,交通员报告:国民党浙保第十大队第三中队从九峰村下来,已到了前坪仔村。粟、刘毅然决定集合部队,在刘英同志作了简短的战前动员后,粟裕同志下达了战斗指示:警卫班留守白柯湾村,四支队埋伏在敌人来路左侧的岗坡上,五支队埋伏在水田对面的山岗上,居高临下,形成左右夹击之势,并以重机枪声为战斗信号。不多久,敌军果然步入红军的伏击圈。随着粟裕同志一声令下,重机枪哒哒哒地吼叫起来。敌前卫班很快被歼灭,后面的敌人乱作一团,漫无目标地乱放枪。经过近一小时战斗,敌兵开始放下武器,举手投降。这次战斗共毙敌中队长以下士兵27名,俘敌80名,缴获轻机枪1挺、长枪80多支。敌第十大队的另外两个中队惊悉第三中队被我军全歼后,慌忙向苍南莒溪方向逃窜。</h3> 塔头底古村位于泰顺县雅阳镇东面,离镇中心不到1公里地,为季姓的聚居地。<div> </div> 村前有一泓池塘,前方广阔,远处有山。村后为丘陵缓坡,坡上竹林密布,左右群山环抱。 整个村落,总体上按照“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具备的风水选址格局,因山体低缓距离远,后山一片青竹成林有清明开朗的耕读气象,从村口进入,四座古民居一字型同一水地排山脚,从南到北依次是旗杆底厝、中央厝、古厝和尾座厝。 村落为季氏聚居之地,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400年的历史。经过季家几代人的努力,在这个山间盆地上,逐渐形成一个完整、静美的村落。 如今古村里,有着浓厚的明清民居的建筑风格。泥墙黑瓦,砖木巧构的塔头底古建筑群虽谈不上巍峨堂皇,精美绝伦,但也是错落有致,匠心独具。 千年古村卢梨村地处泰顺三魁之东,海拔820米,四周群峰耸立,山峦连绵,拥有竹林、古树、瀑布、奇潭、幽泉、峡谷、绝壁、云海等自然景观。同时,卢梨村作为革命老区,还是抗战时期红军在浙西南地区的重要基地,粟裕将军和刘英烈士在这里与敌人展开了数次殊死战斗,时至今日仍留有多处红色遗址。 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的卢梨村文化礼堂,是以红色文化为底色的省级五星级文化礼堂,卢梨村将其打造成以红色研学、红色体验、红色民宿等功能为一体的主题型红色文化旅游高地。 上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