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边关情意浓

龚定强

<p class="ql-block">  编者按:《烽火边关情意浓》写了原14军40师119团新闻干事、现遵义景程环保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健非同寻常的光鲜人生。 他入伍不到2个月就上战场,在敌国土地上冒死穿插杀敌;从军8年2次参战,3次荣立战功;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出生入死,火线适时抵近抓拍了2000多幅弥足珍贵的作战照片,写下了200多篇被军内外报刊釆用的战地优秀文章;转业地方后不论是在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法院做法官、当副院长,还是闯荡商海创办遵义景程环保材料有限公司,杨健都做的风生水起,成绩斐然;千里边关路,18年风雨无阻,去祭奠长眠在那里的战友和英烈;40多年来,祖国南疆的那个个高地、片片丛林、座座墓陵一直牵动着杨健的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时任119团政治处新闻干事杨健)</p> <p class="ql-block"> 烽火边关情意浓</p><p class="ql-block"> ——记遵义景程环保材料</p><p class="ql-block"> 公司董事长杨健的老山情怀</p><p class="ql-block"> 作者:袁世福</p><p class="ql-block"> 穿上军装50天就上战场,在敌国土地上冒死穿插杀敌;从军8年两次参战,3次荣立战功;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出生入死,火线抓拍了2000多幅极其珍贵的作战照片,写下了200多篇被军内外报刊釆用的战地优秀文章;转业地方后不论是在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法院做法官、当副院长,还是闯荡商海创办遵义景程环保材料有限公司,都做的风生水起,成绩斐然;18年风雨无阻,千里赴滇祭奠长眠在边关的战友和英烈……</p><p class="ql-block"> 一幅幅画面,勾勒出原14军40师119团新闻干事、现遵义景程环保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健非同寻常的光鲜人生。40多年来,祖国西南边陲的那个个高地,片片丛林,座座墓陵一直牵动着杨健的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1979年1月杨健在中越边境的云南省河口县大南溪丛林中临战训练)</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40多年前的一天上午,一个目光炯炯又有几分腼腆的年轻战士,走进我在昆明军区机关飞机型办公大楼的3楼办公室,询问报考新闻集训队的有关事宜。</p><p class="ql-block"> 1979年的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中,云南边防各部队一批战士报道员一手握枪一手拿笔,既参加战斗,又适时报道战斗过程和战中英模人物,不少人立功受奖。战后,人们都希望将这些经过战火洗礼的优秀战士报道员提拔为干部充实到部队政治机关,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们大多没有作为提干所必备的大专学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设计了一个变通办法:经过严格考试录取其中的优秀者进行政治和业务培训,考试合格后提拔为干部,返回原单位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我时任昆明军区宣传部分管新闻报道的副处长,举办新闻集训队的任务自然落到我身上。</p><p class="ql-block"> 面前的这个战士叫杨健,我之前从未见过也不认识他。</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第一次走进高级指挥机关,这个在战场上从不胆怯的年轻人,显得腼腆而又紧张。我们之间的对话基本上是我问他答,他满脸通红地低着头,眼睛始终不敢直视我。</p><p class="ql-block"> 一问一答之间,战场上那个赴汤蹈火、英勇冲杀的年轻战士形象再现在我面前:</p><p class="ql-block"> 1979年2月17日凌晨,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在祖国南部边疆的丛林中打响。总攻发起之前的头天下午,杨健所在的119团2营4连,有如一柄雪亮的钢刀,向着上级指定的坂菲、班罗一带穿插前进。军师首长赋予119团的任务,是攻打越南黄连山省省会老街侧翼,并全歼纵深50公里范围内的敌人。2营的任务是在总攻开始前迂回穿插到老街侧后,堵住敌人退路,歼灭企图逃跑之敌和前来增援之敌。4连是能征善战的英雄连队,这次作为全营的突击连,有如钢刀的刀尖。</p><p class="ql-block"> 这时,杨健参军刚好50天。</p><p class="ql-block"> 1959年2月出生于贵州遵义市的杨健,父母都是当地电力系统的中层管理干部。革命历史名城遵义,到处都有革命历史遗址遗物,他从小就受到长征和遵义会议精神的熏陶。1978年12月26日,穿上军装的杨健他们乘坐火车,风驰电掣,一路向南,直奔与越南一河之隔的大南溪。箭已上弦,连新兵集训都来不及,就直接补充到正在紧张临战训练的连队。杨健被分配到2营4连7班。</p><p class="ql-block"> 穿插迂回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作战任务,只有作风硬朗、能征善战之师才能担任。穿插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间进行,现成的道路都不能走,到达指定位置后,同时面临溃逃之敌和增援之敌的攻击,不打则已,打必硬仗、恶仗。出发前,班长孙成林将5公斤重的炸药包塞进杨健背囊,交代他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背到目的地。没走出多远,夜幕就完全笼罩了山岳丛林,一片漆黑,战士们将腐烂的木块插在背囊上,后面的人看着前面的微弱荧光行走。敌人朝他们周围胡乱开枪开炮,听得见弹片炸断枝叶掉落下来的响声,指战员们不与敌人纠缠,向着既定目标疾速前进。全班9名战士,只有杨健一个新兵,第一次上战场的紧张和恐惧,笼罩在他心头。杨健的背囊比别人都重,他深知炸药包的重要,因为出发头天晚上才看过电影《董存瑞》。杨健背负六七十斤重的背囊,紧跟在班长后面,上坡下坎,穿林涉水,始终不敢掉队。</p><p class="ql-block"> 按照预定计划,4连在2月17日拂晓前穿插到了老街侧后并切断了公路。大家这才发现,杨健身后的背囊上有好几个弹洞。杨健一身冷汗,老兵们一场虚惊!第二天继续穿插时遇到敌人阻击,我军的重机枪响了起来,杨健顿时忘记了紧张和恐惧,跟随班长冲上一个无名高地,用猛烈的火力压制住对方并击毙了几个敌人,其他的闻风丧胆,四散逃蹿。天刚黑下来,他们又遇上了后撤的敌炮兵分队。班长指挥大家在7号公路涵洞前展开,选好射击点并把武器架好,专等敌人上来。敌人说话的声音越来越近,因为是炮兵,手里大多没有轻武器。迎面上来的一个敌人发现了杨健,慌忙弯腰捡石头,杨健也在同一时刻发现了对方,自动步枪随即扣响,敌人手里的石头都未扔出就应声倒下。全班一齐开火,把敌人打倒一大片,惊慌失措的敌人改变战术,单个跃进,往侧面撤退。战士们以逸待劳,沉着应对,过来一个消灭一个,又歼灭了10多个敌人,班长孙成林还击毙了一个团级指挥官。</p><p class="ql-block"> 攻克老街后,士气高昂的4连和2营,沿着红河左岸继续向南穿插,一直进到越北重镇铺楼,在那里组织防御直到班师回国。战后总结时,连里对他进行了嘉奖,不久,又将他直接提拔到6班当班长。</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部队攻占越南第二军区司令部所在地铺楼后杨健右与排长邵曰台左怀着胜利的喜悦在铺楼合影)</p> <p class="ql-block">  刚刚入伍的新战士在真枪实弹面前能有如此表现,我为之折服,喜爱和钦佩之情难以言表。问了问他在班长位置上从事新闻报道的情况后,我明确告诉他,你完全有资格报考,回去抓紧时间复习准备,争取考试合格。</p><p class="ql-block"> 考试结果很快出来,杨健成绩合格。平心而论,如果单看新闻报道业绩,不论用稿数量还是稿件质量,杨健在全区战士报道员中都算不上佼佼者,但是他在战场上表现勇敢,而且一直在班长位置上从事新闻报道,难能可贵,还被评为全军优秀班长,荣立三等功,不像大多数战士报道员身居师团政治机关,专事新闻报道工作。综合衡量这些情况,我决定录取他。</p><p class="ql-block"> 1982年夏秋之交,杨健走进位于昆明北郊风光秀丽的黑龙潭公园旁的昆明军区首届新闻集训队。年底,他顺利通过结业考试被提拔为军官,回到119团政治处任宣传干事,专事新闻报道工作。在新闻集训队,我们朝夕相处,一起切磋新闻写作,实习采访,听白桦等名家授课,学习新闻、文学、美学、美术、摄影等方面的知识。尽管他对我心存敬畏,但我们既是师生,更是战友和兄弟。</p><p class="ql-block"> 离开新闻集训队后,我一如继往地关注着杨健的成长和发展,他发表的每一件作品,我都认真阅读,他的每一次进步,我都为之欣慰和骄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7.12打敌加强师大反扑当天下午,杨健在松毛岭焦土阵地上拍摄、釆访和做战场宣传鼓动工作)</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杨健返回部队不久,老山自卫还击作战爆发。</p><p class="ql-block"> 老山在中越边境线上,被越方长期占领。那里云遮雾障,星罗棋布着若干个高地,每个高地都地势险要,莽林密布。惨烈的两军争夺战,围绕着这些高地进行。</p><p class="ql-block"> 杨健所在的40师119团,进攻作战时是主攻团,防御作战时在重点方向上防御。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副主席张又侠,时任119团团长。杨健虽然是第二次上战场,但角色和任务与第一次完全不同;1979年是新兵初出茅庐,这一次是团政治处宣传干事,要独立完成战时新闻报道等任务。他当兵时间不长,又没有战时新闻报道经验,不管从哪方面看都有些“嫩”,我暗暗为他担心。</p><p class="ql-block"> 战斗打响前,杨健奉命跟随侦察兵潜入敌占区,拍摄了许多作战地域兵要地志的照片,为师团首长制定作战方案发挥了重要作用,荣立三等战功。1984年4月28日凌晨,红色信号弹腾空升起,收复老山战斗正式打响。在强大炮兵火力支援下,部队推进顺利,半个小时就几乎占领了老山地区的全部高地。杨健腰别手枪,肩挎两台相机,跟随主攻连队6连前进,战士们冲到哪里他就跟进到哪里,用相机记录战士们英勇杀敌的一个个难忘瞬间。部队攻下松毛岭后,枪炮未停,硝烟未尽,他就在阵地上写出了《119团9分钟攻占松毛岭》的战地新闻,很快在军内媒体刊出,反响强烈。</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1984年4月28日进攻作战时杨健随主攻连6连杀入敌阵拍摄的6连尖刀班冲击前进攻占松毛岭662.6高地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进攻战斗结束后,老山作战随即转入以119团为主的更加持久同时也更加惨烈的防御作战。敌军不甘心失败,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以整连、整营、整团甚至加强师规模向119团控制的多个高地发起反攻,都被英雄的119团打了下去。5月3日,119团三炮连用无后坐力炮和高射机枪,打趴了从清水口子向我进攻的4辆敌军坦克。这是个重要的信号。作战开始以来,对方从未使用过坦克,现在出现坦克,说明敌军反攻的样式和规模有可能升级。最高统帅部对这一信息非常重视,要求迅速报上被击毁坦克的照片,以便核实情况,有针对性地研究部署下一步的防御作战。</p><p class="ql-block"> 张又侠团长命令杨健迅速深入前沿阵地,把击毀的敌军坦克拍摄下来上报,并派了两名警卫战士随行警卫。</p><p class="ql-block"> 4辆敌军坦克残骸全部在那拉口敌军阵地前沿。从团指挥所到那拉口我军前沿阵地,不仅要经过敌我双方埋有大量地雷的雷区,而且还要走过一个完全暴露在敌军狙击步枪和迫击炮火力下的开阔地带。那几天敌人的气焰特别嚣张,整天在阵地前沿广播喊话,嚷嚷着要抓中国军队的“舌头”(俘虏),团首长都为杨健的安全捏着一把汗。</p><p class="ql-block"> 5月6日天气晴好,吃过早餐,杨健照例背着两台照相机和手枪,在警卫战士护卫下向着目标方向前进。</p><p class="ql-block"> 当他们越过雷区,走出茅草地后,敌人用狙击步枪、高射机枪和82迫击炮不断向那拉口子各高地疯狂射击。通过开阔地时,东山上的敌人居高临下,追着杨健他们射击,情况相当危急。开阔地上,弹片横飞,狙击步枪和高射机枪子弹发出刺耳的尖厉叫声。杨健他们一会儿蛇形小跑,一会儿匍匐。前沿分队迅速用82迫击炮压制敌方火力,掩护他们前进。经过3个多小时的火线奔跑,他们成功避开敌军的重重炮火,翻过两道山梁,去到146高地我方一侧。在那里,杨健见到了正在狙击敌人的王仁先。王仁先曾经和杨健同在团机关工作,战中到三机连任排长。亲如兄弟的战友在连天炮火中相见,别有一番情感在心头。</p><p class="ql-block"> 王仁先决定用狙击步枪掩护杨健拍摄。杨健在146高地上反复观察,发现这里虽然比较安全,又有王仁先掩护,但是距离敌军坦克稍远了些,为了取得最佳拍摄效果,他决定将拍摄位置前移到距离目标更近的142高地。</p><p class="ql-block"> 拍下了王仁先用狙击步枪瞄准射击的照片,杨健向着142高地继续前进。在146高地上,王仁先用狙击步枪先后击毙了17个敌人,荣立一等功,在后来的“7.12”作战中壮烈牺牲。这是王仁先烈士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他通过瞄准镜直视前方,英姿飒爽,威武豪迈。杨健将照片发表在报纸上,作为对战友的永恒怀念。</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杨健在那拉146高地拍摄的王仁先瞄准狙击敌人的照片,这是王仁先生前最后的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142高地前沿的敌方一侧比较开阔,距离敌军坦克更近,但是比较暴露,整个地段都在敌军高射机枪和狙击步枪射程内。为了确保杨健的安全,前沿分队指挥员派了一个班的战士警卫掩护。高地前沿埋有大量地雷,战士们自告奋勇走在前面,哪怕自己踩地雷,挨子弹,也要保证杨健安全。对面山上的敌人发现了他们,用高射机枪瞄准142高地平射,子弹打在石头和泥土上,腾起阵阵白烟。千钧一发之时,一个战士不顾个人安危,一把将杨健推倒在地。杨健脱险了,他自己却腿部中弹,血流不止,在向后方转运中不幸牺牲。另一个战士为掩护杨健拍摄,暴露了自己的位置,敌人朝他扫射。又一个可爱的年轻战士倒在杨健身旁,献出了宝贵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就在敌人向那个战士开枪扫射的瞬间,杨健噙着眼泪,按下快门,清晰地拍下了不远处的敌军坦克照片。然后,他又在高地上拍摄了用无后坐力炮击毁敌军坦克的三炮连八班英雄战士们的群像。</p><p class="ql-block"> 为了自己执行任务,两个年轻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自己连他们的姓名都不知道。多少年来,杨健心里一直铭记着这两个用身体为自己挡子弹的不知名姓的年轻战友。</p><p class="ql-block"> 杨健将照片冲洗出来送给张又侠团长。张团长仔细审视着这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珍贵照片,又看看一身征尘的杨健,满意、感激和赞许,一起涌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1984年5月6日杨健在那拉142高地前沿拍摄的被119团摧毁在清水河岸公路上的敌坦克照片)</p> <p class="ql-block">  7月12日是两军鏖战最激烈的一天。敌军整连、整营、整团反攻失败后,以加强师规模向119团控制的多个高地发起反攻。这天早上,杨健去师指挥所发战报,返回时听到那拉阵地方向枪炮声格外激烈。枪炮声就是命令。他立即带上照相机,朝枪炮激烈的那拉阵地奔去。</p><p class="ql-block"> 敌军的炮弹在各个高地炸响,烟雾弥漫,硝烟呛得人难受。边疆的雨季已经开始,原来的百米开阔地变成了1米来深的烂泥塘。杨健用塑料纸包裹好照相机,在烂泥塘中艰难爬行,好不容易去到150高地。八连副连长李仕华告诉他,142高地上有个战士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杨健二话没说,又和李副连长奔向142高地。</p><p class="ql-block"> 坚守142高地的是8连排长李海欣和他的14名战士。从拂晓开始,敌军一个加强连从不同方向对高地发起多轮进攻,李海欣排长沉着冷静,指挥战士们与10倍于己的敌人拼死战斗,将敌人的进攻一次次地打了下去,厮杀得天昏地暗,血肉横飞,以5人牺牲、10人负伤的代价,歼敌104名,牢牢守住了高地。下午,惨烈的攻防战虽然结束了,但是炮火并没有停,多种炮弹在空中飞来飞去,发出撕心裂肺的尖叫声。杨健登上高地看到:阵地前沿横七竖八地摆满了敌人的尸体;堑壕边架着各种轻重武器,立着掀开盖子的手榴弹;遍地是炮弹炸落的树枝树叶,浓烈的硝烟味令人窒息。他弯腰走进坑道,听伤员们讲述苗族战士周忠烈英勇战斗和壮烈牺牲的经过:在前一阶段的战斗中,贵州藉苗族战士周忠烈被地雷炸伤后到后方医院治疗,伤未痊愈,他悄悄搭上开往前线的汽车返回连队,和大家一起坚守高地,用轻机枪歼灭了多个敌人。战斗中,一群敌人向他开枪射击,周忠烈胸部中弹倒在血泊中。敌人蜂拥而至,为了掩护战友们撤回坑道,他掉转机枪,迎着敌人爬了过去,用最后的子弹又撂翻几个敌人,随即拔出两枚手榴弹等着敌人上来。敌人知道周忠烈的机枪没有子弹了,疯狂地扑向他。就在这时,周忠烈猛地扯断手榴弹的导火绳。敌人再次被打了下去,打扫战场时,无比壮烈的场面呈现在大家眼前:苗族战士周忠烈倒在他的轻机枪旁边,炸断的右手指上挂着两个手榴弹拉环,殷红的鲜血染红了身下的泥土;他的周围,歪三斜四地倒着14具敌人的尸体。山河呜咽,草木垂泪。</p> <p class="ql-block">(7.12打敌加强师大反扑当天的下午杨健在634高地拍摄的阵地前沿堑壕叠躺的敌人尸体)</p> <p class="ql-block">  炮弹仍在高地四周炸响。杨健流着热泪完成了这次特殊的火线采访并拍摄了许多珍贵照片。他将李海欣、周忠烈等15勇士的英雄事迹写成新闻并配上所拍的照片,在《国防战士》报上以整版篇幅及时报道。英雄们的事迹在全国军民中广为传颂:15个干部战士被誉为“十五勇士”;李海欣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守卫的高地被称之为“李海欣高地”。</p><p class="ql-block"> “7.12”大战,以我军的完胜和敌军的完败载入史册。杨健以自己的出色表现,登上了战时新闻采访和报道的新高地。</p><p class="ql-block"> 从进攻到防御作战的几十天时间里,杨健除偶尔到后方冲洗照片和发稿外,基本上都在烽火连天的前沿阵地采访、拍摄照片和写稿,蹲过堑壕,钻过猫耳洞,涉过地雷区,险情不断。是他,最先报道了我军胜利攻克松毛岭;也是他,最先将李海欣等“十五勇士”叫响军内外;还是他,为以身报国的英雄们拍下生前最后一张照片。炮火中的座座高地,活跃着他腰别手枪、肩挎相机的英武身姿。战争进程中的许多胜利时刻,战中涌现出来的许多英模人物,都被他用相机定格在历史瞬间。</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国防战士》报刊载的由杨健主笔撰写的宣传报道李海欣高地“十五勇士”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  由于战时特殊环境条件限制,作战照片是很难适时抓拍的,有些重要照片不得不补拍。一位参加过南京解放作战的老新闻工作者告诉我,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总统府的著名照片就是补拍的。1979年自卫还击作战期间,我负责接待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前线摄影组,中国的这些顶级摄影师们的某些火线镜头,也都是事后补拍。人的生命第一。为了前线记者的人生安全,人们对他们的作品采取了十分宽容的态度。但是杨健的作品却不同,他在战中拍摄的几千幅照片,没有补拍和摆拍,全部都是在火线上适时抵近抓拍,弥足珍贵。人们都说,观赏杨健拍摄的作战照片,闻得着硝烟味,听得见枪炮响。不难想象,这需要冒多大的生命危险,付出多大的牺牲。战争是残酷的,在枪炮激烈的第一线抵近摄影,随时都可能流血牺牲。杨健终日在前沿阵地采访、拍摄,有时连团首长们都不清楚他的死活。1984年国庆大阅兵期间,张又侠团长拿着部分照片向统帅部汇报老山战况,在场的《解放军画报》总编辑希望选登部分照片,要求作者来京遴选并补写文字说明。张又侠告诉他,照片是我的宣传干事杨健拍摄的,他已经牺牲了。不得已,编辑部只好将照片发回老山前线,找人代写说明。前线指挥部看了照片,知道杨健并没有牺牲,只是照相机打坏了,安排他自己写了说明。</p> <p class="ql-block">(杨健战中拍摄的2000多幅照片,全部都是在火线上适时抵近抓拍的,闻得着硝烟味,听得着枪炮响,弥足珍贵。上两图为他在公司会议室墙上办的战场照片专栏)</p> <p class="ql-block">  1984年7月18日,友军接替了老山防务,119团全部撤出战区。硝烟散去,人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战评时,团党委给政治处1个评记二等功的名额,领导和同志们纷纷提议给杨健评二等功。杨健想到1979年穿插作战时牺牲在自己身边的同班战友陈强,想到老山作战中牺牲的团副政委张正光和组织股长向昌龙,想到为了掩护自己拍照片牺牲的两个不知名姓的年轻战友,想到全团在作战中牺牲的160名烈士,从心里感到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没有他们的付出和牺牲,自己不可能完成任务。思之再三,他主动提出把二等功让给其他同志,自己只要三等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1984年7月18日,友军接替老山防务,119团全部撤出战区,杨健上到松毛岭662.6高地,怀着沉重的心情眺望和告别这片战友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杨健在老山自卫还击战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军新闻报道队伍的骄傲,同时也证明当初录取他到新闻集训队学习是完全正确的。</p><p class="ql-block"> 1984年秋天,我和杨健在昆明军区大院内再次相逢。烽火连3月,战友情更深。刚刚从老山前线撤下来的他,向我描述了老山防御作战的惨烈,同时也分享了胜利的喜悦。言及他在战中的突出表现和做出的成就,他满脸通红,很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俨然几年前初次见面时那个腼腆的年轻战士。后来,当我和新闻界的朋友们都满怀信心地期待他做出更大成绩时,杨健却突然提出要求调到位于遵义的昆明陆军学院后勤训练大队。后训大队领导展开双臂欢迎他,杨健从此离开了自己为之浴血奋斗的军旅新闻工作,云南边防部队从此少了一名经过战火锻炼的优秀新闻干部。又过了两年,后训大队在大裁军中撤销建制,杨健转业地方工作。</p><p class="ql-block"> 战后发生在杨健身上的这些变化,让我䧟入了深深的疑虑和困惑。如此出类拔萃的优秀新闻人才,为什么要改行从事一般宣传工作?经过战争锻炼又年富力强的干部,为什么这么早就转业地方?难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鸟尽弓藏”么!</p><p class="ql-block"> 是金子总会发光。不论是转业在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法院做法官、当法院副院长,还是闯荡商海创办遵义景程环保材料有限公司,杨健都做的风生水起,一如他在战场上的骄人表现。他的环保材料公司,吸纳了包括几十个退役军人、烈士子女在内的200多人就业,年纳税500来万元。</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杨健创办的独资企业遵义景程环保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厂房一角)</p> <p class="ql-block">  脱下军装后,一直萦绕在杨健心头、挥之不去的,依然是祖国西南部边疆那座巍峨挺拔的老山:那里的崇山峻岭间,有他曾经的理想、追求和骄傲;那高耸入云的主峰周围,有他浴血奋战的座座高地;那里的烈士陵园里,长眠着他的首长、用身体为他挡子弹的兄弟以及全团159位烈士。每想到这些,杨健就热血奔流,激情澎湃,久久不能平静。他在公司办公室的墙壁上,挂满老山作战的照片;从所拍照片中挑选出几百张放大装裱,制作成流动展板展出;把他在老山战场拍摄的照片和撰写新闻稿件出资编印成《南疆战事》一书,讴歌和弘扬不朽的老山精神。</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杨健在老山主峰巡展战场照片和向四方游客赠送《南疆战事》一书)</p> <p class="ql-block">  2005年,收复老山作战打响20周年时,杨健邀约部分战友和公司职工,踏上了千里祭奠英烈之路。</p><p class="ql-block"> 麻栗坡县城北郊的烈士陵园,后依青山,前傍绿水,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园内安葬着自卫反击作战中牺牲的960名烈士的忠骨,其中收复老山战斗中牺牲的750名。高大的烈士纪念碑前一字排开的12座陵墓被称为英雄台,都是中央军委和昆明军区授予“战斗英雄”光荣称号的烈士,著名英雄排长李海欣烈士位列其中。</p><p class="ql-block"> 4月28日下午,杨健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进烈士陵园。那时前去祭奠的人还不算太多,他步履缓慢地行走在座座坟茔之间,认真寻找他所认识的领导和战友的墓碑,团副政委张正光,组织股长向昌龙,1营教导员李玉学,5连排长刘明,3枪连排长王仁先、7连排长李海欣……。每找到一位,他就在墓碑前轻声呼喊烈士的英名,深深鞠躬,放上两支香烟,浇上一杯从家乡带来的美酒。</p><p class="ql-block"> 祖国边疆的群山,渐渐沉浸在淡淡的夜色里。泪眼朦胧中,杨健突然看到一块刻着“李全贤烈士之墓”的墓碑,心里不由为之震颤。他清楚地记得,自己还在4连6班当班长的1982年,班里来了个名叫李全贤的四川安岳藉新战士,他皮肤白晰,长相乖巧,脸上随时堆满微笑。杨健万万没有想到,这样一个人见人爱的小战士,居然长眠在陵园里!自己和李全贤20年不见,相见时却阴阳两隔!</p><p class="ql-block"> 悲伤、痛楚和自责,在杨健心头涌动。他再也无法控制住自己,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他找了个僻静的地方坐下来,用手托住下巴,努力追忆着和李全贤相处的那些往事,回忆着长眠在烈士陵园里的其他领导和战友,任夜风呼啸,泪水长流。</p><p class="ql-block"> 清冷的边塞月光洒满烈士陵园。前往祭奠的人们纷纷离去。不知道在那里独坐了多长时间,20年前老山作战的情景在杨健脑子里过了一遍又一遍,烈士们浴血苦战、奋勇杀敌的往事,银幕般地浮现在他眼前。直到战友们上来叫他,他才一步三回头地缓缓走出陵园。</p><p class="ql-block"> 这天夜里,杨健做出一个决定,今后每年4月28日,都要去烈士陵园看望战友,祭奠英烈。</p><p class="ql-block"> 从遵义到位于中越边境的云南麻栗坡县城,共计1100多公里。每年4月28日即收复老山作战打响之日,杨健都带上香烟、名酒和他当年拍摄的作战照片,前往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长眠在那里的战友。有时邀约战友一同前往,有时带上公司职工,有时带上妻子和孙辈,去哀悼,去净化心灵,也是去履行自己的一份责任。年复一年的祭奠中,杨健先后结识了著名战斗英雄史光柱、安忠文、臧雷以及专程从北京赶来祭奠的胡国桥大校等,他们不仅成为很好的朋友,而且成为祭奠活动的联络人。</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2018年4月28日杨健邀约的原119团遵义藉战友从左至右:龚光翼、罗旭、陈新华、杨健、饶家恩等在云南省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牺牲的战友)</p> <p class="ql-block">  18年来,去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英烈成为杨健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风雨无阻,雷打不动。他在烈士陵园、在老山主峰小广场、在下榻的酒店摆开流动展板,指着一幅幅照片向人们激情讲解当年的战争景象,介绍烈士们的英雄事迹,宣传不朽的“老山精神”,激情满怀,声情并茂。讲到动情处,禁不住话语哽咽,讲解的和听讲解的,都群情激奋,热泪长流,场面感人。那些曾经在同一堑壕里战斗的战友在陵园相遇,紧紧拥抱在一起,相顾无语,唯有泪千行。</p><p class="ql-block"> 风雨18载,漫漫边关路。几多惦念,几多哀思。除2021年因疫情肆虐、政府部门规定不准远出外,杨健从未缺席,年年如期而至,兑现自己对烈士们的庄严承诺。他还多次邀约战友,到湖南、云南、贵州等地,看望陶荣华、刘明等烈士的家属,对生活困难的倾力接济。今年2月,杨健因腰部疾病住院做手术,3月份再次入院做第二次手术,出院后痛感强烈,行走困难。想到远在边关的烈士,杨健怎么也呆不下去。带着深深思念,带着病痛,他再次踏上千里边关路。</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2023年4月28日杨健右忍着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刚出院的疼痛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含泪抚碑酹酒祭奠战友)</p> <p class="ql-block">  疫情过后,从全国各地前去麻栗坡祭奠英烈的人特别多,有当年的参战人员,也有烈士的亲属,还有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人们高擎红旗布标,列队于陵园前的广场上,向烈士默哀敬礼,高唱军歌,高呼口号。队列严整,气氛肃穆,秩序井然。</p><p class="ql-block"> 主持人逐一呼喊着12位战斗英雄的名字。每喊一位,不管认识不认识的,都齐声答应“到”,宛如军队集合点名。声音整齐宏亮,如雷贯耳,在祖国边疆的群山中久久回荡……。</p><p class="ql-block"> 陵园祭奠结束后,杨健重上老山主峰,眺望浴血战斗过的座座高地,回首那些远去的烽火岁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作者袁世福 ,贵州省遵义市人,正研究员职称。在军队长期从事宣传和文化工作,曾任原昆明军区新闻副处长、解放军报记者,多次参战并负责战时新闻报道工作。转业地方后,先后任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云南省政府国企改革办公室副主任、云南省高级经济师评审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等。几十年手不释卷,笔耕不辍,常有新闻作品、文艺作品等见诸军内外报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