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云阳新县城是三峡工程库区唯一异地迁建的县城,由汤溪河汇入长江的旧址上迁至30公里处的双江新地。新县城经过二三十年的建设,在一张白纸上成功地写出了最新最美的文字,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而以云阳中学、杏家湾小学、实验小学、杏家湾幼儿园等为代表的一众新建学校,更是云阳新县城版图上一颗颗闪耀的明珠,为新县城增添了注目的靓色。</p><p class="ql-block"> 我是1992年10月从云阳师范学校调任县教育局局长的,正值云阳县因三峡工程建设启动移民搬迁的时候,有幸参与了云阳移民学校迁建的世纪工程。二三十年后的今天,看到云阳新县城一个个充满现代气息的新校园,作为新县城学校迁建的亲历者,一些往事会油然浮现。</p> <p class="ql-block"> 一、杏家湾小学-云阳县学校迁建第一校</p><p class="ql-block"> 1994年秋,为适应新县城建设的需要,确保先期进入新县城人员的子女有学校就读,我局拟报经首先实施“两扩一建”工程,并报请县委、县政府批准。即扩建双江中学、民德小学,新建一所小学。小学选址在杏家湾的柑子园,取名柑子园小学,后更名为杏家湾小学。杏家湾小学动工后,赓即启动了杏家湾幼儿园的建设。所以新县城移校迁建初期,实为“两扩两建”。</p><p class="ql-block"> 经过前期的规划、勘测、设计、报批等准备,1996年9月6日,新县城学校迁建第一校-杏家湾小学举行了奠基仪式暨开工典礼。县四大家领导、江苏省盐城市政协副主席陆树森、县属各部门负责人,双江镇所属学校师生及新县城群众近万人参加了奠基仪式。庆典由副县长周伯清主持,黄波县长发表了充满激情的讲话。他重申了县委县政府“移民先移校”的移民工作指导思想,要求举全县之力把杏家湾小学建成全县移民工程的样板和云阳教育的窗口。在响彻大地的爆竹声和欢呼声中,四大家领导和陆副主席挥铲为奠基石挖坑填土。接着推土机马达轰鸣,开始进行基建场平。自此,新县城学校迁建便拉开了大幕,随即杏家湾幼儿园也动了工。</p><p class="ql-block"> 1998年夏, 杏家湾小学、幼儿园的建设进入后期,崭新的校园已初具规模,彩色磁砖贴墙面的教学楼虽然才拼贴过半,这在新县城建设的初期,也成了人们注目的亮点。就在这时,两个工地却停了下来。其原因是,新县城建设管委会委派原人大主任叶玉辉到工地传达唐县长的指示,因建设经费紧张,四大家的办公大楼就是刷的白灰,新建学校的墙面不能贴磁砖,已贴的要铲下来。我匆匆赶到工地,向叶主任说明情况。我首先向叶主任汇报了有关情况,遵照县主要领导“样板”“窗口”的指示,杏家湾小学、幼儿园我们请的是万县地区教育设计室设计。因为这是万县地区启动的第一个迁建学校工程,地区教育局十分重视,设计人员参阅了教育部学校建设获奖作品图集并结合选址地的地形地貌设计出了作品。我们将设计图纸送分管领导审阅,分管教育的周伯清副县长和新县城建设管委会的黄天亮副县长分别签字同意。这说明贴磁砖不是我们教育局的自行其是。我还说,不贴磁砖主要是为了节约经费,而这些磁砖是根据设计要求在福建定制的,已全部付款。已用的过半磁砖铲下来后就全部报废,未用完的也不可能退回去,再加上重新刷白灰,其多花的费用不是一个小数,恳请领导从实际出发,同意我们仍按图完成施工。我还说,正在建设的初一中教学楼也设计了贴磁砖,就按照唐县长的意见就不贴磁砖了。叶主任认真听了我的汇报,认为有道理,但他要向唐县长回报后再作答复。等了两天,我们主动询问叶主任,叶主任说他已原原本本向唐县长作了回报,唐县长没明确说什么。既然没再说铲磁砖了,你们就抓紧把工程做好。这段小插曲就这样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杏家湾小学、幼儿园按县委县政府计划的时间于2000年初全面建成,秋季开学,接收小学1–6年级学生入校,幼儿按大中小班入园。杏家湾小学、幼儿园建成后,陆续接待了上级领导和友邻教育部门人士的视察、参观。经我接待的就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重庆市长王洪举、副市长程贻举,市教委主任欧可平、副主任余恢毅,万州区教委、丰都县教委等领导同志。这里成了云阳新县城早期的一张靓丽名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民德小学由扩建改为另址新建</p><p class="ql-block"> 民德小学地处磐石城下,早年去磐石城必由学校操场经过方可拾级而上。按照扩建安排,启动了民德小学新教学楼建设。1998年夏,教学楼主体工程完工,即将进入内外部装饰阶段。民德小学外是一坝稻田,稻田外是一大缓坡,新县城上环路建设正在开挖路基。连续的几场雨浸透了荒芜的稻田,泥土裂口向低处开挖的路基慢慢推移,在建的民德小学教学楼墙体出现了很多裂口。建筑公司认为是因为上环路开挖造成地基沉降造成的,而新县城建设管委会的肖副书记一口咬定是建筑质量问题,还责成有关部门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县委常委宣传部李部长找我详细了解了民德小学教学楼招投标及其建筑的有关情况,表达了对我的关心。他根据我的要求,约分管教育的李副书记、赖副县长到现场查看,并同意我们请有资质的外单位技术人员来鉴定。我们请来了在云阳颇有声望的三峡设计室的工程技术人员,鉴定的结果是教学楼承重的几大立柱基础稳固,立柱钢筋混凝土符合要求,质量合格,造成砖墙裂缝是教学楼地基填土沉降所至。我们即时把鉴定的结果向李副书记、李部长、赖副县长作了汇报。这段时间,民德小学原有的教师宿舍、㕑房等房舍墙体也陆续出现了裂缝,连院坝也开始裂口,且有逐渐加大的趋势。这一切现象都充分说明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裂口。1999年3月,县政府召集办公会议,唐县长主持。会议决定,因地质结构发生变化,造成扩建中的民德小学地基沉陷,民德小学在水库路选址重建。</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们为民德小学重建经费怎样筹措而四处奔走的时候,分管教育的李副书记向我传达了新来的王县长的意见。王县长说,江津城区比云阳老城大,只有两所小学。民德小学就不要再建了,合并到正在迁建的双江小学一起。听到王县长的这些话,我心里不觉一紧。新县城小学的布局,我们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城市小学规划意见制定并报县政府同意的,民德小学扩建以及现在决定重建,都是县政府办公会议的决定。我问李副书记,是不是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的。李副书记说,没开会研究这件事,是王县长向他说了自己的想法。这下我心里有底了,既然没有形成决定,没有下达书面通知,那我们就加快实施民德小学重建。我当即和局计财股联系,问局里眼下能拿出多少钱,回答说5万。我说赶快下拨民德小学,要学校立即动工推场平。我给民德小学的李俊校长打电话,要他们立即行动。当日下午,建筑公司的推土机便在水库路民德小学建设工地开始了作业。</p><p class="ql-block"> 水库路一带是规划安置云安镇的移民,民德小学的重建,为云安镇的移民加速搬到新县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云阳中学选新校址</p><p class="ql-block"> 1991年县建委对新县城建设进行了初步规划,云阳中学、云阳师范学校安排在从斩龙垭到双江中学的路段小地名叫四方井的地方,且公路还要从云阳中学的校园穿过,即是说教学区在公路外侧延伸至澎溪河边,生活区则在公路内侧靠山坡。其规划者的初衷是,云阳中学、云阳师范、双江中学连片,形成新县城的教育片区,这种设计理念不能说有什么不好。</p><p class="ql-block"> 1992年11月的一个周末,云阳中学的张明防书记、李帮贵校长来找我,说云阳中学想另选新址。其理由是,云阳中学建在四方井,下临的是澎溪河,视野不甚开阔。而老城的云阳中学俯视长江,气象阔大。新县城建设管委会的蒋天琪副主任曾在县政府办公室联系多年教育,对云阳教育有了解,有感情。他建议云阳中学应在面临长江一线选址,而且经他先期踏勘,心中已有一个理想的地段,在双江的群益村,这个地段紧邻规划中的县建委的下方。我当即表态支持,并说分管领导周副县长外出开会,等他回来立即向他回报。而云阳中学的两位领导说,事不宜迟,应立即行动,我也爽快地答应了,立即与局办公室、计财股的同志联系,为第二天实地踏看作安排。</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是星期天,我和局办公室、计财股的同事陪同县人大汪成廉副主任、蒋天琪副主任以及云阳中学领导等一行十来人,挤在教育局双排座无篷车厢的红色尼桑工具车上,从老城出发去选云阳中学新校址。老城至双江的公路弯道多路面窄且是凹凸不平的土路,高龄的汪成廉副主任、张明防书记虽然坐在驾驶室内,也得要经受颠簸摇晃的考验,而站在车厢里双手紧握车厢沿的几个同志,还要接受冷风扬起的尘灰洗面。虽然路况差,但路上的车子稀少,我们很快就到了云阳中学拟选校址的路段,一行人下得车来,在路边俯看这一片土地。</p><p class="ql-block"> 蒋天琪副主任快人快语,他介绍说,我们脚下的这条公路即将新建成新县城的中环路,磐石城下的叫上环路,沿江的叫下环路(即后来的滨江路)。他指着我们俯看的这一片土地,有三道山梁,从中环路向下一直到下环路,形成一大一小两个𥕢沟。右边的第一个梁最大,梁上即是未来的建委机关大楼,由此以下到第三个山梁的这一大片,可作云阳中学的校园地,总共约有近200亩土地。他还说,这个靠上的大𥕢沟,可规划为教学区,而靠下的那个小一点的𥕢沟可作生活区。后来云阳中学请重庆大学建筑设计院作规划,映证了蒋副主任当时的设想不是说的外行话。听了蒋副主任言简意明的介绍,看到这一大片俯临滔滔长江的土地,云阳中学的老副校长县人大汪成廉副主任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云阳中学的领导当然十分满意。随后一行人上车去四方井。先看了拟选为云阳中学新校址再来看四方井云阳中学的地盘,就更加凸显了蒋天琪副主任建议的正确以及他的良善用心。以前我和蒋副主任没有什么接触,对他不甚了解。现在,单凭他建议云阳中学另选新址一事,我就对他心怀敬意。近十二点了,我们来到双江教办。教办主任秦庭俭在教办简易食堂为大家准备好了午餐,一人一个小羊肉扣碗。大家边吃边议定,云阳中学另选校址的后续工作,由教育局计财股会同云阳中学后勤处的老师立即跟进完备各种手续。蒋天琪副主任爽快地承揽了在新县城管委会的一应协调工作,云阳中学新校址就这样定了下来。后来,云阳师范学校也决定重新选址,教育局也全力支持配合,并得到了新县城建设管委会的同意。云阳师范学校在磐石城下、龙脊岭公园旁建成了占地100亩漂亮的新校园。</p><p class="ql-block"> 接任云阳中学校长的周碧清担起了云阳中学迁建的重担。根据中央“要在高起点上考虑、规划和安排移民工作”的指示精神,教育局制订了关于迁建规划、招投标、质量监督等文件,提出了规划高目标,设计高标准,配套高规格,建设高质量的迁建要求。我把它简化成“富规划,穷建设”,即规划高起点一步到位,建设根据资金到位情况可分布实施,在规划、质量上不打折扣。云阳中学的规划设计是请重庆大学建筑设计院做的,并于1999年10月破土动工。在资金十分紧张,工程建造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仍按计划完成了校园建设阶段性任务,2001年9月,初一、高一新生在新校园行课。两年后,云阳中学完成了全部搬迁,一个规划先进、校舍建筑气势恢宏、设备设施齐全、绿化美化的校园,点缀在长江之滨,成为闪耀三峡库区的一颗明珠。</p> <p class="ql-block"> 四、列席在新县城召开的第一次县委常委会</p><p class="ql-block"> 1999年9月31日,县四大家完成了搬迁,入驻新县城新办公楼。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肖县长在回云阳的船上给我打电话,通知我参加第二天的县委常委会,会议主要研究学校迁建问题。这正是新县城学校迁建的关键时候。由于移民局和教育局在新县城学校建设用地规模上有严重分歧,新县城学校迁建近乎停滞。分管教育的县委副书记却要教育局让步,依移民局的意见来安排学校用地。若依移民局的意见,原规划的各学校面积都要削减,例如云阳中学,就得削去三分之一,即是说云阳中学选址的两个𥕢沟之一的小𥕢沟就得削出去,学校规划的生活区就没有了着落。为云阳教育的现在和未来计,作为教育局长,是不能从命的。这种僵持的局面引起了县委的高度重视。</p><p class="ql-block"> 10月8日,装饰一新的常委会议室召开的第一次常委会,专题研究新县城学校迁建,足见县委对教育工作的重视,足见移民先移校的紧迫性。参加会议的除县委常委外,还有人大主任、政协主席,以及我和移民局的黄局长。会上,黄局长依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委)制定的搬迁三原则(即原规模、原面积、原样子)就新县城学校用地进行了总的框算。我则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学校用地标准和新县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了总的用地要求。这与移民局的安排相差甚远,为此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两部门的负责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这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列席会议的政协周主席与李副书记也顶了起来,一个是曾经分管教育多年的副县长,一个是现管教育的副书记。于是黄波书记发话了,他说:“不要争了,都是为了把云阳的事办好,为现实和长远考虑,还是尊重教育局的意见。”黄书记的意见,得到了与会的常委和人大主任、政协主席的同意。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合并迁建等事项,即进修校合并到云阳师范学校,云安一校合并到实验小学,云安二校合并到云师附小,云安三校合并到杏家湾小学,云安幼儿园、县机关托儿所合并到杏家湾幼儿园。加上独立迁建的云阳中学、云安中学(现中山外国语学校)、初一中 (原云阳镇初中)、初二中(原滴翠初中)、双江小学、民德小学、实验幼儿园、职教中心以及双江中学共14所学校,构成云阳新县城学校的新格局。会后,在移民局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我们迅即将学校用地落实到各迁建学校,新县城学校的迁建便密锣紧鼓地全面展开了。</p> <p class="ql-block"> 五、新华社《内参》</p><p class="ql-block">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和重视三峡工程库区的学校迁建。在我县移校迁建还处在筹划准备初期阶段的时候,1995年2月,新华社记者刘亢奉命来云阳调查采访学校迁建的有关情况,陪同来的有万县地区教育局办公室的刘中华。根据刘亢的要求,便于开展工作,我们把他俩安排在紧邻教育局机关的粮食局招待所食宿。我陪同他实地察看了老县城淹没全迁的几所学校,向他介绍了我县淹没学校的情况和迁建工作的问题,着重反映了长委制定的的搬迁“三原则”的不合理,并以云阳中学为例来作具体说明。云阳中学是百年老校,受多方条件限制,学校的校舍建筑,砖木结构的多砖混结构的少,瓦片屋顶的多钢筋混凝土屋面的少,因而长委核准的补偿就少,整个学校的补偿仅有760.7万元,即使是“原样子”重建,这点经费也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在新县城重建,不可能也不应该再建砖木结构瓦片顶的教学楼、实验室、食堂、礼堂⋯⋯调查基本结束后,我陪同他去县委办公室。县委常委、办公室邬治民主任接待了他,他简单说明了来意并听取了邬主任的意见。邬主任直言不讳地批评长委的搬迁“三原则”,说长委是“上骗中央,下压群众”,希望新华社记者把下情如实上达。刘亢回去后写了《三峡库区教育亟待重视》的新华社内参,引起了中央的关注。他在电话中告诉我,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为此作了重要批示。这篇内参及李岚清副总理的批示,为十年后的“三峡建设委员会”解决移民迁建学校的全部欠账起了很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刘亢写的《三峡库区教育亟待重视》经修改后,刊登在中宣部主办的《瞭望》杂志1995年8月号上,在全社会产生了积极反响。1995年12月,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来万县,召开万县地区所属县市的教育局长座谈会,了解库区学校迁建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和意见。为配合国务院安排有关省市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各县市建设的工作,1996年9月,国家教委在万县市召开了全国教育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工作会议。会后,江苏省教委、林业部人教司、西南林学院、南京林学院的负责人到云阳实地考察并商讨对口支援事宜。1996年11月,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厅原厅长袁相宛率员来云阳,实地考察了淹没搬迁的云阳中学、云安中学、云阳师范学校、实验小学,认为库区人民对三峡工程建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重大贡献,理应得到全国人民的理解和各地的帮助。从1995年11月江苏省盐城市援助杏家湾小学50万元建教学楼开始,我曾代表云阳教育接受了江苏省无锡市、苏州市、常州市、扬州市,北京昌平县政府、国家外经外贸部、海军机关、四川省侨办、建设银行人教处等的捐助。云山苍苍,大江泱泱。云阳教育必将记住他们无量的功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历史不会忘记那些为移校迁建战斗在第一线的校长们,老师们。他们懂得移校迁建是改变学校面貌千载难逢的机会,机不可失,时不我待。面对重重困难,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等米下锅,而是主动出击,为筹措资金不惜忍气吞声四处奔走;他们吃在工地住在工地,为保证工程质量不敢有丝毫懈怠。那拔地而起的一幢幢教学楼、实验楼⋯⋯无一不饱含着他们的心血、汗水、泪滴⋯⋯</p><p class="ql-block">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云阳县在三峡工程蓄水前圆满完成了移校迁建任务,云阳教育也开启了新的篇章。如今,实验小学再也不会像在老县城借用人民广场上体育了,百年云阳中学,有了400米环形跑道的正规运动场。每当夜幕降临,新县城华灯次第亮起的时候,濒临长江的云阳中学,72间教室呈品字型的教学大楼那白炽的光芒更是流光溢彩的云阳新城一处耀眼的亮点,每年有数以千计的云阳学子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的高校,其中不乏迈进清华北大的佼佼者。随着新县城的发展,陆续新建的县实验中学、初三中、海峡小学、青龙小学、紫金小学等学校,校园建设及其设备设施无一不堪称现代一流,云阳教育走进了新时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谭明煜</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 于蓉</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