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是我吃过的最香的排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4年9月,我进入宁都中学读高一,很快就迎来了国庆节。30日晚,学校为住校生举行国庆加餐---每人一份免费的菜。当天上午,当生活委员把加餐票发到我们手中后,同学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记得,那时,天气已转凉,我把蓝色四方形加餐票小心翼翼地放入外套口袋里。吃中饭时,我兴奋地对四哥说:“晚上有加餐,我们一起吃。”整个下午,我时不时摸摸口袋,生怕弄丢。四哥那年高考失利,来到宁都中学复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下课后,同学们潮水般涌进食堂。顷刻间,窗口前已挤得满满当当,平日的队形早已不见踪影,场面几乎失控。最先挤到窗口的同学,像从战场凯旋的战士,端着加餐走出了食堂大门,我一看,是芋子蒸排骨。阵阵香味弥漫在食堂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要挤,不要挤,每个人都有。”食堂师傅从窗口探出头大声呼喊,可一切都无济于事。我想,同学们是生怕到了后面加餐不够,吃不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闻着那诱人的香味,本已饥肠辘辘的我,更加心急如焚。个子矮小的我拿着盆子,努力往窗口一点一点挤去。终于挤到窗口前!可当我转身奋力从人堆里挤出时,盆子被人手肘碰了一下。完了,盆子一歪斜,多数排骨和芋子倾倒在地。我顽强地拽住盆子边缘,挤出人群,走到门口一看,只剩下三块排骨、四片芋子。我眼泪簌簌而下,找到在外面等我的四哥。排骨、芋子很香,但我们互相谦让着,谁也不肯多吃那块排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十九年前的那一幕,刀刻般长存在我的记忆深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只是我们那代宁中人生活的一个缩影。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各级政府的财力可谓捉襟见肘,教育投入更是相对有限。那时的宁都中学,虽已是全省18所重点中学之一,但师生的生活依然十分艰苦。就说我们住校生的食堂吧,一个不足一百平方的砖墙瓦顶的棚子,地面、墙面一切都是黑乎乎的,也没有桌椅,打好饭菜直接出门。食堂的柴火、大米是住校生家里带来上交的,食堂工作人员过秤、登记后,发给饭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米饭是用不锈钢方形盘子蒸的,师傅用器具往盆子里一按,一盆饭便被分成若干块,每人一块,大概三、四两饭的样子。而菜式多为豆腐脑、“刹茄子”、红烧冬瓜那几样,5分钱一份。偶尔也有几道带点肉的荤菜,但价格贵不少,我从没吃过。最让我难忘的是“刹茄子”,总是太咸,或许是没伴匀吧。1985年的夏天,接连三次吃得让我剧烈恶心、呕吐。在我心里,茄子留下了莫大的阴影。从此,我再也没吃过任何做法的茄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到用餐时间,一两千住校生几乎同时涌进狭窄的食堂。敲打饭盆的叮当声、催促食堂师傅加快速度的吼声、插队者与反插队者之间的争吵声......简直能把食堂棚顶掀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去食堂,我既渴望又恐惧。渴望,是因为那时身体正处于发育时期,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我感觉每天都在遭受饥饿的折磨,天天盼望着能吃饱一点。恐惧,是因为常常发生打架斗殴事件---少数同学仗着自己长得高大,霸道嚣张,从不排队,一进食堂便往窗口挤,继而引发一片混乱,甚至上演“全武行”。也有因为端着饭菜从人堆里钻出,结果被挤挤碰碰,要么饭菜被挤翻在地,要么洒到别人身上而引起的争吵打架。最可恶的是,吵闹者故意把滚烫的豆腐脑乱洒乱泼,这时便“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旁边的人也被泼一身。有时,菜被挤掉,舍不得花钱再去买,把米饭吃完也算吃了一餐。委屈的泪水常常滴落在我的饭盆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二时,我曾就食堂的“乱象”有感而发写过一篇随笔《锅碗瓢盆交响曲》,虽略显幼稚,却也“主题鲜明、文笔生动、刻画形象”,在学校引发强烈的共鸣,并得到语文老师的“赏识”,不仅当作范文在班上宣读,经过他指导后还被学校选用,张贴在学生优秀作品宣传栏里。不仅如此,还流传到刘坑中学、长胜中学等学校。我记得,关于“三块排骨、四片芋子”的故事,在文中也略有笔墨提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事情节倒也简单,但折射出我们那个年代师生们生活的艰辛和求学的不易。是啊,宁中的老食堂是如此的简陋不堪,我们曾经的一日三餐是如此的“心惊肉跳”。但宁中的老食堂,就像一个动人的励志故事,从另一个层面养育了我们。正如全国首位视障播音硕士董丽娜在中国传媒大学2023届毕业典礼上所说:“母校和老师给了我们底气,岁月和经历给了我们底气。”这种艰苦的生活,让我们更加发奋,坚定理想,立志做一个读书人,立志通过苦读改变人生、改变命运;这种生活经历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和坎坷时,可以多一份淡定从容,多一份荣辱不惊,可以始终心怀星辰大海和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代代宁中人不忘初心,不忘耕读传家的祖训,传承百年名校精神,以春风化雨般的育人情怀,让艰苦创业、寒窗苦读的精神薪火相传,打造出书香盈袖、读书报国的浓浓氛围。几十年来,为各大高校输送学子近4万人,可谓英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新宁中、新食堂,其条件如何,已无需大费周章用笔墨作更多的描述。飘扬在宁中校园的,不仅有诱人的菜香,还有愈发浓重的书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此文为《书香宁中》姊妹篇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3年7月1日于赣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