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高考岁月(2)带你了解那段历史

清风菡萏

<p class="ql-block">秋风集结号</p><p class="ql-block">一九七九年的高考结束不久,县里就急急忙忙筹措复习新班建设,确定招收新生名额和条件,调配师源。立秋过后,趁着夏日的热风,将我们这些名落孙山的散兵游勇们集结到虎头山下,从全县调选了最好的老师,设帐点兵,整军备战,准备突击第二年的高考。16岁的我和从全县各地走来的同学一起,如同尚未炼好的钢、夹生的焦一样被投炉回炼,开启了对我们此生意义重大的一次炉火“长征”。</p><p class="ql-block">和许许多多的同学一样,我在老槐树下告别了满含期望的母亲,背上简单的行囊,手捂着东拼西凑的五块钱,匆匆走上了求学之道。虽没有“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豪气,却也怀着学业救家、改变现状的抱负,在大变革的浪潮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为家人争取生存空间。</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走出方圆不及二十里的狭小天地,第一次途经县城领略市井繁华,第一次感知漳河的现实存在,第一次听到南腔北调的声音,惴惴于母亲的担忧,惕惕于前路的风险。因为报到晚了些儿,宿舍里早已人满为患,大概二十米长的两个通铺挤了六七十人,无处下铺。是素不相识的郭火堂同学让我挤在他旁边共用一铺,兄弟之情,油然而生,让铺之恩,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因为高考制度刚刚恢复三年,同学们之间年龄相差较大,最大的是一名二十八岁的复员军人,在部队入了党,大家尊称他“老党员”。同学们朝夕和睦相处,无城里和乡下人之分,无农与非农身份之别,无贵无贱,无贫无富,很少有人显摆自己的父母和出生,大家尊重的是知识,羡慕是学习好的同学。生活上总是大的照顾小的,学习上好的帮助差的,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兄弟姐妹般共组共建了这个幸福的大家庭。</p><p class="ql-block">学校阵容不大却特别精干。校长由索堡中学校长张抗朝兼职,统管总务。教务主任郭水成兼职政治老师。五六个分科老师,三个食堂师傅,一个从教师岗位退下来的守门老人。老师都是文革前大学高材,教育战线浸洇几十年,科攻专研,各有绝活儿。数学老师牛云波以一个正在等待摘帽的”右派”身份刚刚回到阔别近二十年的讲台,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一节课总要板书三四版,边讲边写,满脸是汗,讲到兴处,来不及用黑板擦,就用衣袖擦抺;物理老师段水廷讲课诙谐幽默,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还不时用方言缓解紧张气氛;语文老师侯明升以其浑厚的国文基础,广征博引,释词析文,即使在复习时间精贵的情况下仍严格要求背诵古文名篇,受益一生;刘双群老师的化学课环环相扣,重点明确,在缺少实验设备的境况下,仍能把化学反应原理理清说透;年轻的李同喜老师把枯燥的政治课讲的灵动活泼,把深奥的哲学道理带入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哲学。他们像慈祥而严谨的父母,从生活上悉心照料我们,学习上严厉地督促要求我们,精神上不断激励我们,尽可能给我们更多的温暖。同时还要认真备课,翻阅资料,检查作业,个别辅导。如今,这些良师大都作古,只有刘老师还健在。最可惜的是李老师英年早逝,令同学们每每谈起时总自缅怀唏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