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静宁民俗

五郎

<p class="ql-block">  偶读《诗经》,读到《国风·鄘风·蝃蝀》这首时,突然对民间流传的一些说法或禁忌有了新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在静宁民间,有一些老辈人流传下来的说法,我压根儿心里没有想过,只是认为老人们为了约束小孩子的不轨行为而随口一讲,没有任何科学道理,也没有任何依据。如“吃焦馍馍皮会拾钱”“手承房檐水会起瘊子”“天上的虹不敢用手指,指了会烂指头”等等。当读了《诗经》的《蝃蝀》后,这种想法彻底改变了,不是这些民间说法或禁忌没有道理,也不是没有依据,而是我的无知。</p><p class="ql-block"> 《蝃蝀》: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里,“蝃蝀”(音dì dōng)就是彩虹。在古代,彩虹象征着爱情与婚姻。“有行”,指出嫁。“隮”,这里也是指彩虹。“崇朝”,终朝,即整个早晨,指从日出到吃早餐的时候。“乃如之人”,意为像这样的人。“怀”,通“坏”,败坏,破坏。“昏姻”,指婚姻。“大”,即太。“信”,指贞信,贞节。“命”,指父母之命。</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意思是:一条彩虹出东方,没人胆敢将它指。一个女子出嫁了,远离父母和兄弟。朝虹出现在西方,整早都是蒙蒙雨。一个女子出嫁了,远离兄弟和父母。这样一个恶女子啊,破坏婚姻好礼仪。太没贞信太无理,父母之命不知依啊!</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首对某个私奔女子的讽刺诗。《后汉书·杨赐传》唐李贤注引《韩诗序》云:“《蝃蝀》,刺奔女也。”宋·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刺淫奔之诗。”作诗者的意图很明白,是想通过反面说教,以规范当时的礼仪制度。《毛诗序》以为“《蝃蝀》,止奔也”,则是从正面说教的角度去解说诗旨的。这里不谈诗意,我只是对开篇“蝃蝀在东,莫之敢指”突然有了兴趣,“蝃蝀”是彩虹,“莫之敢指”是不敢指,“不敢指虹(方音jiāng,《广韵》:‘古巷切,音绛。’)”这是我们从小知道的民间禁忌,是老一辈人常常告诫小孩子的话。这一禁忌竟然出现在《诗经》里,说明几千年前就有这种禁忌,而这种禁忌流传了数千年,我们静宁还完整地保留着,这是民间文化的力量,还是我们静宁人传统?这种现象需要地方文化学者或民俗学家应该认真思索或考证一下。</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虹不敢指”?彩虹,在古代又称美人虹,其形如带,半圆形,有七种颜色,是雨气被太阳返照而成。古人因缺乏自然知识,以为虹的产生是由于阴阳不和,婚姻错乱,因而将它视作淫邪之气。如刘熙云:“淫风流行,男美于女,女美于男,互相奔随之时,则此气盛。”因此,彩虹在东边出现,自然是一件令人忌讳的事,所以大家都“莫之敢指”。这种意识逐渐演变成为习俗,并保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蝃蝀,既然是指彩虹,而字面上看,怎么又是“虫”字部首,这与“虫”有什么关系?原来,彩虹在古人的心目中形象很不好,是两条蛇,因此给它起了个不好看也不好听的名字:蝃蝀。古人还观察到彩虹有时会有两条同时出现,一明一暗,还依据明暗分雄和雌。并且认定彩虹出现,是象征着有不道德之事的出现,因此,“莫之敢指”。不够祥瑞的事,唯恐避之不及,还怎么敢指呢!蛇,我们从小叫它“长虫”,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神圣的,而且充满着恐惧感,见到长虫就要躲避绕行。如果家里发现长虫,要烧奠拜送至野外,不敢冒犯。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和几个同伴玩耍,遇见了一个蛇蜕的皮,我很好奇,就捡起玩,被一个大几岁的孩子严肃地呵斥了一顿,只见他跪在蛇皮前面,磕了几个头就转身回去了,这一幕把我愣住了。后来才知道长虫是神圣之物,原来这种神秘自古就有了,这些民间禁忌或说法大有来头,我们真是无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