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地坑院

岷峨药樵

<p class="ql-block">4月19日下午,从陕西礼泉县往铜川走,翻过几座小山,又进入了高一台的平地,由于沿途绿化很好,也不觉得地形地貌有多大改变,但我从地图上看,这已是从关中平原到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了。</p> <p class="ql-block">在路过三原县新兴镇北部时见到一个"柏社地窰"的路标,原来这一带就是国家下沉式地坑窰集中保护区,享有"天下地窰第一村"、"中国生土建筑博物馆"美誉的柏社村。我们决定去看看,随即将车开上了村道。</p> <p class="ql-block"> 村道很平坦,道两旁林木高大繁茂,遮天蔽日,停车细看才弄清这些行道树大都是中国珍贵树种"楸树"。 </p><p class="ql-block"> 当导航指示我们已经进到村中,但闻鸡犬声,却见不到地面建筑,循声在林深处找到几个正在休闲的老人,询问"村庄在何处?"老人指着我们的车说:"院子就在你们停车的脚下"。</p> <p class="ql-block">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只见炊烟冒,闻声不见人",好-个对柏社村民居和环境的生动概括啊!</p> <p class="ql-block">  我在延安等地见过的窰洞,大都是依坡而建,平行挖进构筑的。而这里是在平地上斜挖下去四五米深,取土成坑,再在坑的三面平行面上推进,挖成窰洞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了好几户人家的地坑窰,均大同小异。地坑的三面挖窑,每面三孔窰,每孔窰大约是20 ~30平方面,顶部成拱形。坑底正中约30 ~50平方米留作花园,完全是一个家庭小院的格局,所以三原县人都称之为"地坑院"。</p> <p class="ql-block">由于地坑院子低于平地,为防人畜掉下去,故在院子顶部的地平面四周砌了一道高约30厘米左右的砖拦。院子正中的花园里除种上花草外,并载了一株树(乔木),非常醒目。</p> <p class="ql-block">三原县的农民太淳朴善良了,当得知我们是从外省专程来参观地坑院的时,郝长斌家的一个大嫂虽然已经推着三轮车沿地道上到了地面,但仍非常热情的陪着我们再下去参观她家的院子。</p> <p class="ql-block">院里的各孔窰洞都各有各的功能。客厅、寝室、客房,书房、电视室,厨房、饭厅、卫生间等,一应俱全。这里缺水,在靠近进出入道的旁边还修了一个蓄水池,一旦有雨雪就贮起来,种菜浇花,卫生洗浴、喂鸡养狗的用水也就不成问题了。</p> <p class="ql-block">刚好郝长斌的父亲在家,可能是年龄相近吧,我们很谈得来。他拿出一些资料,边翻边对我说:地坑窰是由原始社会类人猿由洞穴栖身演变而来的一种古老奇特的民居形式,被专家们称为是人类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地坑窰受外界气候影响小,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具有冬暧夏凉的特点。子孙们要我搬到西安、咸阳住楼房,我搞不惯,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才是休闲、养生的好地方,所以我还是搬回老院子住了。</p> <p class="ql-block">他翻开资料对我说:201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张锦林主持设计了"三原柏社地坑窰洞民俗文化村发展规划"。2010年,"第四届环境艺术设计论坛",分会场就在这里。2013年,柏社村被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笫二批传统村落"名单。2014年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选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说起家乡,他有点洋洋自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柏社村始建于晋代,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历代战乱中,由于地处僻远,地坑院不如高宅大院那样显山露水,不抵近无法发现,在冷兵器时代,不知躲过了多少次战祸。</p> <p class="ql-block">郝老先生还说:柏社村地理位置特别重要,是关中通往陕甘宁边区照金、马栏、延安等革命根据地的咽喉要道。红军和八路军都曾在柏社村设有秘密交通站,</p> <p class="ql-block">  193 2年"两当兵变"后,习仲勋同志转赴渭北、三原等地开展革命工作,曾在柏社地窰居住,传播革命火种,受他的影响,心字区一大批青壮年参加了革命队伍。如今,习仲勋居住过的窑洞已作为"心字区革命党史馆"被保护。</p> <p class="ql-block">柏社村内现保留有传统窰洞民居780院,其中下沉式窰洞四合院225院,是目前全国地窰民居最多,保留最完整的村庄。说柏社村是"天下地窰第一村"是可以的吧?</p> <p class="ql-block">  谢谢郝家大嫂,谢谢郝老先生,谢谢好客的柏社村父老乡亲,使我们开了眼界,长了见识。由于已是下午五点过了,只得拱手别过,上车后朝铜川市耀州区(耀县)奔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