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

薛孔诚

<p class="ql-block">  8月16日,我从潜山天柱山站坐绿皮车,约 1 小时到达桐城。化费12.5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桐城市,安庆辖县级市,地处安徽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距省会合肥约120公里,总面积1571平方公里,总人口74万。</p><p class="ql-block"> 桐城市位于大别山东部余脉,"南濒长江、北界清淮",由于地处江淮要冲,桐城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方与北方分界的军事战略要地。古城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临长江,呈"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之势。位于古城西北的挂车山曾是三国古战场,东吴统帅陆逊伏击魏将曹休,大获全胜;古城之东的鲁谼山曾有三国时期东吴大都督鲁肃驻军,山名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桐城在原始社会即有先民生息繁衍,胼手胝足,刀耕火种。周(前1046一前256年)置桐国,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唐至德二年(757年),改为桐城县,此为桐城县名之始。1996年8月,撤销桐城县,设立桐城市(县级市)。</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桐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涌现出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等杰出历史人物,孕育出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的"桐城派",归附作家1200余人,在中国文化史上蔚为高峰。</p><p class="ql-block"> 文脉赓续不断,如今桐城依旧人才辈出,先后走出了3000多名博士、近20位院士,被誉为"院士之乡"。</p><p class="ql-block"> 桐城市别称"文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 图为龙岷山(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文都桐城,文脉悠悠,人文荟萃,岁月流芳。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专家指出 : 桐城古城一方面顺应了周边的山水走向,另一方面取"龟永寿"的象征意义,城池轮廓近乎椭圆、形似龟壳,既得水利又避水害。城池依托北部自然山体"观野崖"、再辅以人工石堤,抵御自西北向东南而来的河水对城基的直接冲蚀。同时又巧妙利用地势高差,掘桐溪塥引水入城,供城内居民取用、调蓄防汛。桐城古城是我国仿生象物、因势利导等传统营城理念的典型实例,对于中国城池史的研究具有较高价值。</p> <p class="ql-block">  1,[桐城古城区]为桐城市(县)治所在地,已有1200余年历史。古城坐北朝南,背依玉屏、投子、龙眠三山,旁挟石河、龙眠二水,山光水色,分外妖娆。</p><p class="ql-block"> 桐城古城区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称。城中保存完整的古建筑有:宏伟壮观的"文庙";飞檐翘角,体现明清建筑特色的"东南二老街";造型精美,具有江南风韵的"告春及轩";五垛四孔,横跨龙眠河上的"紫来桥";幽静肃穆,仿佛置身仙境的"静土莲社";千年不涸,富有传奇色彩的"仙姑井"等等。</p><p class="ql-block"> 漫步城中,街道两侧,店铺鳞次栉比,屋瓦接堞。砖砌墀头,斜撑承檐,平铺额枋,木格象眼,错落有致。城中每走几步,就有一处名人遗存,诸如方学渐的"讲学园",方以智故居"潇洒园",左光斗故居"啖椒堂",张英、张廷玉"宰相府,姚鼐的"惜抱轩"及其手植的银杏树,姚元之旧馆"竹叶亭",方东树家庙,方宗诚故居"九间楼",吴汝纶藏书处"半山阁",方守敦吟诗亭"凌寒亭",以及近代革命烈士吴樾故居等等,均历历在目,展示了古城特有风姿。当代著名学者和作家朱光潜、方东美、叶丁易、方孝岳、方令孺、马茂元、光仁洪、舒芜等也都在家乡古城留下了青少年时期的足迹。 </p><p class="ql-block"> 著名文史学家罗哲文在考察桐城古城时留下的题词: </p><p class="ql-block"> 想过去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 </p><p class="ql-block"> 看今朝人文重崛起,再度领风骚。</p> <p class="ql-block">  要说桐城最响亮的名片,那一定是[六尺巷]。</p><p class="ql-block"> 即使六尺巷并不起眼,但是,那一段"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谆谆教导,就足够我们耳熟能详。 </p><p class="ql-block"> 六尺巷位于文城西路68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六尺巷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巷道两端立有石牌坊,东边有"礼让"石牌坊,西边有"懿德流芳"石牌坊。</p><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span>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p><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这首与六尺巷有关的短诗,名扬海内外。它将邻里之间礼让这一中华传统美德,诠释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六尺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六尺巷故事的主人公是张英,张英虽官至礼部尚书,但其名气却不及其子张廷玉。作为康雍乾三朝老臣,张廷玉称得上是位极人臣,极得恩宠,死后更是得到配享太庙的殊荣。</p><p class="ql-block"> 以张英、张廷玉父子为代表,张氏一门在清朝可谓是合家顶戴,满门朱紫,要聊桐城历史,张英、张廷玉这对"宰相父子"是离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  想必六尺巷两旁当年应是华府高屋 ,而今除了仅存两垛矮矮的砖墙, 什么都没有了。似乎这两垛墙也是新砌的。</p> <p class="ql-block">  [张氏宰相府]正在恢复与修缮中。据介绍, 工程于2019年开工,根据考古发掘、文献资料、口述史等,按原形制重建。片区设计规划占地85亩,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新设计的恢复建筑27栋,历史建筑修复5处。目前,主体工程基本完工,预计2023年10月份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此为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凤义兴商号楼]位于南大街38号。是清代徽州布商凤兆安开设的布店,曾经为桐城经营绸缎棉布业的最大商家。如今,这里已是桐城市文物保护单名录,但房屋很显老旧破败。如果不及时修补,势必将倾圯。到那时,倒掉的不只是一栋屋宇,失去的是一份存留于桐城的记忆。该楼坐西朝东,"凤义兴",曾为桐城饭店使用,现为凤氏后人居住。</p><p class="ql-block"> 凤义兴商号楼较好地保存了晚清徽派建筑的特色,结构精巧,朴素美观,是桐城目前仅存的完整的商号楼。该楼前后共3进,均为2层。前进3开间,为商号铺堂,铺堂中有一方形小天井,雕花木窗,环天井设扶手栏杆。中、后进均为5开间,构成一长形天井,有古井一口。木扶手长廊与木楼梯依旧。</p> <p class="ql-block">  [姚元之旧馆]。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桐城市名人故居璨若星河,姚元之旧馆就是其中的一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姚元之旧馆</span>在北街小学内,它由前楼、东西厢房、后楼组成,中间有院落,栽有两棵玉兰,传为姚元之亲手所植,现仍枝干挺拔参天,绿叶葱茏。旁有古井,"坠石,久闻宏声"。楼西有小桥流水,假山怪石,名木翠篁。原来傍山建有"竹叶亭",现亭已毁,尚存园林旧迹。<span style="font-size: 18px;">姚元之旧馆具有清代文人士大夫故居特色。整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 姚元之(1776-1852),字伯昂,桐城人,嘉庆进士,清代著名书画家,官至左都御史,著有《竹叶亭杂记》等。</p><p class="ql-block"> 姚元之曾于1826年9月作《瓶兰图》,现由江西省博物馆收藏;1831年夏作《荷蓼图扇》、1838年作《花鸟图扇》,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站在桐城古城区的北门街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浑穆古雅的[凤仪坊]。穿过凤仪坊,就是北门街。据百度介绍,这条不长的石板街上分布着 左家大屋、姚莹故居、方以智故居、左忠毅公祠等名人故居。 北门街28号坐落着明代桐城县衙,如今已成民居的这户小院还依稀可见历史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桐城文庙]位于龙眠中路2号。始建于元延祐初年(1314)的文庙,距今已有七百年了。</p><p class="ql-block"> 桐城文庙坐北朝南,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御道为中轴线。主要建筑有文庙门楼、宫墙、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土神祠等。&nbsp;</p><p class="ql-block"> 桐城文庙既是元、明、清时期祭孔的场所,又是一座学宫,是桐城县学和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属"庙学合一"。文庙作为纪念和祭祀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重要场所,同时肩负着弘扬读书、教化育人的使命。在这使命下,催生了延绵三百余年的文学流派"桐城派"。</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是不是桐城的孔圣格外灵验,几百年来,桐城科举极为兴盛。据记载,明清两代桐城共出进士、举人达854人之多,比同属安庆府的怀、潜、太、宿、望五县进士和举人的总和还要超出数倍。在这些进士、举人中,或兄弟同时折桂,或父子连番登科,甚至祖孙三代、四代递相报捷,传为佳话。"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一时传为美谈。</p><p class="ql-block"> 桐城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文庙以御道为中轴线,前为文庙门楼,中为大成门,后为大成殿。门楼是三开间亭阁式建筑,砖木构架,内辅以雕刻或墨绘,有"李太白醉酒"、"陶渊明赏菊"、"林和靖观海"、"太公垂钓"、"孟母断杼"等六十余幅花卉人物图案。门楼正面悬有"文庙"金字额匾,为赵朴初题写。远眺文庙门楼,正楼侧阁,飞檐层迭,蔚为壮观。过门楼,即是半月形泮池,池上有砖石拱桥,池桥皆以汉白玉石雕栏杆护配。池中碧水漾漾,金鲤嬉戏,甚是赏心悦目。 </p><p class="ql-block"> 据传明"天启六君子"之一的左光斗、清"父子双宰相"的张英、张廷玉,以及桐城派鼻祖戴名世、方苞、刘大魁、姚鼐等近千名臣硕儒,成名前均从桥上步入大成殿祭孔,得以金榜题名。所以人们又称"泮桥"为"状元桥"。</p><p class="ql-block"> 过泮桥,即是大成门,往北不远,就是大成殿,它是文庙主体建筑,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是一座木构架抬梁大木殿式建筑。方砖墁地,殿顶铺青灰小瓦和筒瓦,飞檐翘角,悬挂风铎,风动铎鸣,其音清越。</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内供奉有孔子及其学生塑像,包括孟子、曾子、颜子等。</p> <p class="ql-block">  真正使桐城名扬千古的,是一个响当当的文学流派——桐城派。 </p><p class="ql-block"> [桐城派文物陈列馆]位于孔庙<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成殿西边的</span>"告春及轩"内。陈列馆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及实物,全景式地展现"桐城派"的历史发展脉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桐城派渊源深厚,其文风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不求堆砌辞藻,但求清真雅正,清顺通畅。</p><p class="ql-block"> 这种干净干练,一气呵成的文风极受推崇。有清一代,桐城派雄踞文坛200余年。据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记载,师事、私淑或膺服他们的作家共有1200余人,遍及全国19个省市,对日本亦有颇多影响。</p><p class="ql-block"> 虽然后来桐城派的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如梅曾亮、管同、曾国藩、张裕钊、林纾等,但桐城籍作家仍占很大比重。</p><p class="ql-block"> 正因如此文化氛围,桐城才更是后人所说的"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惊才艳艳的江南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  桐城派三祖之首:方苞。</p> <p class="ql-block">  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三人塑像,他们被尊为"桐城派三祖"。</p> <p class="ql-block">  "告春及轩"由左光斗的后人左挺澄于 1920年所建。轩正门朝西,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两区四合院走马通楼式建筑。南区为两进五开间,坐北朝南,上下两层,复道回廊、中有天井,北区建筑由楼和轩两部分构成,坐北朝南,东西通连,浑然一体。 轩位于木楼西侧,与楼后进连为一体。南面砌菱花院墙,设瓶形月门,门上嵌石匾,上书"告春及轩"。整体建筑精巧、玲珑、高雅别致。小轩处在闹市,能将喧哗隐去,能留一份恬淡宁静。可谓静雅简约,淡泊心境。</p> <p class="ql-block">  [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在白色景观墙的映衬下,静静地立于桐城市市民广场东北端。</p><p class="ql-block"> 徜徉于展厅,一件件展品穿越历史烟霞,承载着桐城曾经的苦难与荣光扑面而来。瞧,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石钺,诠释远古的刀耕火种生活,讲述着早期人类的艰辛与智慧。青铜尊、鼎、盉及钟等,诉说青铜时代的辉煌与荣耀,而剑戟戈矛越是精美,越是承载更多金戈铁马岁月里的血腥与搏杀。宋代李公麟则用丹青妙笔描绘家乡,一幅《龙眠山庄图》佳作,引得黄庭坚、苏辙大文豪们雅集桐城,歌咏桐城。商爵、汉陶、宋瓷、清画……馆展文物屡见不鲜,其中有李公麟的画,方以智的书,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等。更有夜半街衢曲巷书声朗朗、清晨竹林茅舍弦歌阵阵。千古文风,浸润桐城。</p> <p class="ql-block">  [桐城中学]是一座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学校,为吴汝纶创办。吴汝纶是桐城派晚期作家,倾向西学、主张革新,是一位热心公益的教育家,其治学之道,由训古以通文辞,于古今中外,唯是之求。上至群经子史,周秦典籍,下逮唐宋及乡贤方苞、姚鼐诸公文集,无不博求慎取,穷其源而究其委。</p><p class="ql-block"> 很遗撼,门卫不允许我们入内参观。</p><p class="ql-block"> 查百度知桐城中学校园内,林木繁茂,树龄百年左右的梧桐、玉兰、槐、桂、桦、香樟等树木遍布各处,有的环抱粗、和教学楼的四层楼差不多高。还有半山阁吴汝纶先生手植桂花树、翠柏和藤萝,苍劲古朴却仍然生机勃勃。行走其中,颇觉幽静,一种敬畏之感油然而生。 校园内有一株枝繁叶茂的银杏树,树围2.8米,高21米,挺拔参天,终年苍翠,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据说此树是当年桐城派大家姚鼐亲手所植。</p><p class="ql-block"> 120年来,学校秉承"勉成国器"的校训,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校风,出色的办学成就赢得了"人才摇篮"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高考成绩位居省重点高中前列。曾两次考出全省"理科状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吴汝纶半身铜雕像。雕像基座上有关于吴汝纶的简要介绍。先生那一双凝视的眼睛,充满睿智,目光坚毅而略显忧伤,像是在沉思,又像是在期盼。</p><p class="ql-block"> 此图为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为庆祝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经桐城中学申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批准,桐城中学校训 "勉成国器"以邮票雕刻版的特殊艺术形式,经由神舟14号飞船搭载运往中国空间站。同时,1983届校友为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撰写《勉成国器铭》,由神舟十四航天员刘洋于中国空间站在轨展示桐城中学校训《勉成国器》(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中国航天是国之重器,其每一次飞天,都是一场无数人参与其中的历史接力赛。桐城中学与中国航天渊源颇深,吴曼青院士、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程堂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毛万标等均毕业于桐城中学。航天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桐中学子,秉承"勉成国器"之校训,为辉煌而伟大的航天事业不断探索前行。</p><p class="ql-block"> 此为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左忠毅公祠]位于市区北大街122号,建于明崇祯年间,是乡人为纪念左光斗而兴建的专祠。公祠共三进,门楼上嵌"左忠毅公祠"匾额,公祠东面为其故居"啖椒堂"。祠内有左光斗生平事迹暨左氏家族文化陈列展览,从铁骨丹心、浩气长存、一脉相承三个部分讲述了左光斗刚正廉直、铁骨铮铮的一生,同时也展示了桐城左氏家族文化。 </p><p class="ql-block"> 左忠毅公祠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左光斗(1575-1625),明代桐城人,"东林六君子"之一。明万历年进士,先后任中书舍人、浙江道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左佥都御史等职。他为官清正廉洁、磊落刚直,处处以体察民情为急务,时时以清除积弊为己任,被誉为"铁面御史"。左光斗曾自撰一副对联悬在住处"俸薄俭常足,官卑清自尊",以表达自己的清廉之志。明天启五年,遭魏忠贤残酷迫害致死。后平反,谥号忠毅。</p> <p class="ql-block">  为左公的高尚情操折服。</p> <p class="ql-block">  [东作门]是桐城的旧城东门。古桐城有城门楼六座,东曰"东作门",东南曰"向阳门",南曰"南薰门",西曰"西城门",西北曰"宜民门",北曰"北拱门"。当时的桐城在风水上规划成圆形,形似金龟,寓意金龟永寿;六座城门仿佛金龟的首尾四足,穿街绕巷的水系仿佛龟肠曲折其间。桐城整体布局构成"负山瞰河"之势,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圆形城池。</p> <p class="ql-block">  [紫来桥]又名桐溪桥,位于桐城市区龙眠河上。桥东西走向,东接东大街,西抵紫来街。全长48米,五孔四垛,用麻条石垒成。紫来桥始建于宋末元初,建桥者为邑人方德益。名"紫来桥"是取"紫气东来"之意。</p><p class="ql-block"> 东作门脚边的龙眠河是桐城人的母亲河,横穿桐城市区。沿河两岸是桐城的经济核心处,著名的"龙眠桥"和"紫来桥"横跨其上。以前民间有"紫来桥下水,龙眠山上茶"的说法,意思是用紫来桥下的龙眠河水,冲泡龙眠山上的"桐城小花"茶叶,好水配好茶。</p><p class="ql-block"> 此为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2,[孔城老街]坐落于孔城镇境内,距桐城市区12公里。相传,始于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建城,已有18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孔城老街作为连接巢湖地区和长江地区的重要水运码头日益繁荣,而今天映入眼帘的却是破败与荒凉。 </p><p class="ql-block"> 孔城老街自北向南共有十甲组成,另有七巷十三弄。这里的甲文化,彰显出我国古代最基层行政组织的显著特征。它起源于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的保甲制,后经历元代的村社制、明代的里甲制、清代的牌甲制和民国的保甲制。在孔城老街,"甲"的建制延续千年,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保甲文化的标本。孔城老街分为十甲,每甲之间有闸门分隔,可以说是保甲文化(即户籍连坐管理)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专家指出:桐城古城与古镇之间的功能布局是体现中国传统"城一一市"生存演化的典型。古城扼据要道,以军事、行政、居住、教育功能为主导;市镇依水建埠,承担区域性商贸功能。桐城的城、镇之间存在明确的功能分工,形成了结构化的组织关系,这种区域历史格局至今依然比较完整的保存,对研究中国古代城镇体系的演化规律具有较高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老街给我们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时间的标识和苍老的容颜。岁月氤氲,如今的孔城老街早已繁华不现,满目尽显破败与荒凉。 老街两边几乎所有的商店都关着门,破旧的院墙长满青苔,有些院墙上还铺陈着绿油油的爬山虎藤蔓。 </p><p class="ql-block"> 孔诚游孔城,真的有些遗憾。</p> <p class="ql-block">  [水碗]:非遗美食,养生徽菜。</p><p class="ql-block">据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桐城县,作客一茶馆。店家见原料太少,竟以汤水凑之。帝食,鲜美醇香,问店家此乃何羹名,店家一时无语作答,竞随口应之"水碗"。帝边品尝边赞叹道:此美味佳肴乃"水碗"也。后来,得知此客乃皇上,"水碗"之名乃出其金口玉言也。</p> <p class="ql-block">  [李鸿章钱庄]前后七进,中间两进已毁,楼下正中设一方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气,符阴阳调和之风水学。</p> <p class="ql-block">  [ 白果厅遗址]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因多使用百年树龄白果树木料,取名白果厅。咸丰年间,太平军两次驻扎于此,商议军机大事,故又称白果厅为太平天国议事厅。毁于1987年夏初一场火灾。</p> <p class="ql-block">  孔城老街最著名的就是桐乡书院旧址,院内保存有二层建筑和碑刻三通。桐乡书院培育了许多杰出人才和名人,为孔城文化写下了浓厚的一笔,是"桐城派"办学、教化桑梓重要历史物证。桐乡书院在清代闻名中国。著名的《桐乡书院四议》即作于此,为中国书院所奉崇,并载入《皇朝政典类纂》。</p><p class="ql-block"> 桐乡书院里还有一道清翰林撰文《桐乡书院记》碑,其中,便通过记载书院教化育才的功绩,称赞乡里贤达兴学的风尚:&nbsp;</p><p class="ql-block"> 桐乡为桐城治北一隅之地,烟火数万家,而其人乃能好义兴学,崇礼道,培风化,任其事者,矢以实心,不数年,而文教蒸蒸,斐然可观。</p><p class="ql-block"> 桐乡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恕我直言,现状十分不堪。</p> <p class="ql-block">  桐乡书院现存朝阳楼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527团部遗址</p> <p class="ql-block">  老街给我们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时间的标识和苍老的容颜。 </p><p class="ql-block"> 岁月氤氲,如今的孔城老街早已繁华不见,满目尽显破败与荒凉。 老街两边几乎所有的商店都关着门,破旧的院墙长满青苔,有些院墙上还铺陈着绿油油的爬山虎藤蔓。&nbsp;</p><p class="ql-block"> 孔诚游孔城,真的有些遗憾。</p> <p class="ql-block">  对许多人来说,桐城的传奇落幕于清末。兴盛一时的桐城派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彻底衰落,昔日的古城墙毁于日军炮火,逐渐发达的陆上交通替代了小宗内河水运……。这或许是所有古城都会经历的荣光和寂寞。在历史更迭间,滚滚人流穿城而过,留下传说又带走记忆,只剩下流传的诗文歌颂着昔日的盛名。但是,桐城依旧是那个桐城。龙眠山依旧矗立,龙眠河畔散步的老人唱着咿呀的黄梅戏,潇洒园的秋天依然落叶满地,而两院院士榜单上,多达20名的桐城籍院士仍旧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图为晨雾中的龙眠河落水桥,美得无语言表。(图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桐城小花茶]。</p><p class="ql-block"> 桐城既有文名,怎么能没有茶香?桐城种茶历史悠久,传明朝大司马鲁山公宦游时得异茶籽,植之龙眠诸峰。山峦叠嶂,云遮雾绕间,种出的茶叶尖头细小,嫩而多汁,淡绿微黄,饮之有兰花香,故称之为"小花茶"。</p> <p class="ql-block">  [朝笏(h u)]是桐城的一道传统特色面点,其制作工艺,类似烧饼烤制。</p><p class="ql-block"> 古时大臣上朝,均手持一狭长形的或玉或竹或象牙做的板子,用以记事,称为朝笏。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父子均为朝廷大学士,家乡面点师傅别出心裁地用面粉烤制成朝笏状的面饼,以示庆贺。朝笏流传至今.已成为桐城的传统名点。</p> <p class="ql-block">  8月18日上午,乘高铁回上海,遇一奇事:桐城站乘G 7075,同一列车中途至芜湖变G 7078。买票时被要求分段买,中途在芜湖时坐位由12车11 A调换至08车08 C。因第一次遇到,故称奇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