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母亲走后,我们也很少回老家了,一是房子没人常住收拾起来很麻烦,也是怕父亲睹物思人。没三年老家的房子就倒了,倒了我们也没回去,委托小叔把他认为有用东西收拾收拾,把要倒不倒的几面危墙推倒,十几个人忙活了几天,收拾着一片狼藉,又过了几年,屋内的皮树长的很高,每次回家远远的看见断壁残垣,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个家是爷爷奶奶和父母亲亲手搭建的家,84年建成,一进五间,每间宽3.3米,长11米。前后及东面墙是红砖,西边及中间的墙是土砖,并且客厅的墙沿用了68年老房子的土墙。</p> <p class="ql-block">房子建成后半年不到,爷爷就中风偏瘫在床,爷爷是个勤劳精瘦的老人,把家里院子池塘竹林收拾的井井有条,年轻的时候在地主家做长工,除了干农活还学会了杀猪的手艺,后来地主被打倒了,但爷爷的手艺没丢,帮乡亲们杀猪,并且坚决只收2斤带血的猪肉和猪毛作为工钱,一直到他倒下的前几天。他给我的童年留下了许多温暖的记忆,他清扫庭院我们在后面玩耍,滚他给我们做的铁圈。他在屋的东面和北面种了两种竹子,他砍竹子卖钱时我们就帮他整理竹子的枝丫,那是奶奶最喜欢烧得柴火,他要是卖上了好价钱或是碰到了一个老主顾,会高兴的用竹枝和竹叶给我们编几个八路军的帽子,戴在头上绿油油的,特别拉风。爷爷的三棵桃树结的桃子又大又红又白,大的酸,红的软,白的甜,在学校门口的摊子前面,爷爷的桃子总是最受欢迎,人多时他总是一脸严肃的卖桃子,人走了,他会掏出卖的零钱,一分一分的数,偶尔蘸一下口水,眯眼一笑。那是收获和劳动的喜悦。也是对自己定价的满意。门前的小池塘爷爷每年都要清淤泥,每次清理都会有许多的泥鳅黄鳝,我们也会跟着下去,搞的一脸的泥泞。奶奶和母亲总是反对爷爷清理,因为我们兄妹三人都掉下去过,怕清的太深,孩子掉下去拉不上来。爷爷喜欢吃糖,我也喜欢吃糖,我知道他的房间的小桌子最左边抽屉里永远都有,好像除了爷爷只有我知道,我每次总是拿走最里面的两颗,爷爷应该不知道我偷他的糖吃,因为直到他病倒他都没说过。但是糖从来就没有断过。门前的老哥一家有一条大船,农闲时候在河里打鱼,那时鱼是不好卖的,总会把卖不掉的大鱼留给爷爷,奶奶总是慢慢的抱怨,很快的烧好。因为是加菜,一家人吃的热气腾腾。爷爷总会把鱼骨头做成飞鸟,给少年饱饭后的酣睡插上梦想的翅膀。</p> 在爷爷病倒后,母亲支撑了这个家。持续着家的温度,让爷爷奶奶受到了很好的照顾,给了我们很多温暖的记忆。母亲的离世给了我家一记重击,好些年都没有恢复元气,父亲诙谐大度,言语不多,在最困难的时候,父亲还在外地,他说我们天各一方,各自保重吧,让我们每个人在困难面前,做好自己,做好眼前事。不埋怨,不悲观。 <p class="ql-block">家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最温暖的地方,家的温度是孩子一辈子的记忆和爱的底色,温度的延续是每个孩子的职责和使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2018年清明,父亲查出骨癌,回家做清明时决定把老家的老屋做个简单的重修,感谢小叔小婶的操劳,年底建成。</p> <p class="ql-block">现在在老家老屋的门口,我和几个老表在忙碌着,叔伯们在闲聊,当年和母亲一起劳作的郭荣奶帮我们扎着柴把,满脸慈祥和笑容。</p> <p class="ql-block">附点评:初升的太阳</p><p class="ql-block">这个家历经风雨,虽然曾经倒塌,但它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