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01《大盂鼎铭文》 西周 </b></p> <p class="ql-block">西出祁山,国之重器,海内三宝藏周礼;一模一范,铸文颂德,鼎盛千秋美名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大盂鼎铭文》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291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答题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下图正确答案是选项C,三个字分别是:“马、虎、鼎”。</p> <p class="ql-block">下图四个文物对应的材质分别是:石材、织物、竹木、纸。</p> <p class="ql-block">下图两个金文成语分别是:“日新月异”、“子子孙孙”。</p> <p class="ql-block">下图两个金文成语分别是:“七上八下”、“车水马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点评时刻</span></p><p class="ql-block">👨⚖️叶培贵:这是西周康王时期的一件重要的器物,我们知道文、武、成、康。如果按照西周的王来排序,他是第四位,但事实上是,西周建国后的第三位王。那么康王很有作为,他征鬼方、平东夷之乱等等。那么这一件实际上是他当时任命一位重要的辅政大臣,就是我们这个器的主人叫“盂”。看到这个铭文,它非常浑穆,而且有一种特别雄伟的气象。它实际上和我们的几千年的民族历史的这种厚重感形成了一种潜在的特有的一种共鸣。铭文读的话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就是从开篇到第七行的第二个字。这一段是首先交代了了这个时间,就是“唯九月王在宗周”。在什么地方、时间地点。然后呢,就是当时康王的一个治国的理想。他说“文王受天有大命”,然后“武王嗣文王作邦”,把这个文王开创的天命继承了下来,然后避开了殷的一些恶,这是一段。那么接下来的一段就是:康王跟这个盂说,你还没有成年,继承你先祖的遗烈,入了我的小学,我还给你任命了很重要的这个职位。我希望你来辅佐我,做一些事情。最后这一段,就是任命完了以后,这个盂就做了一件礼器,以自己祭祀自己的祖先叫南公。康王希望这个盂能继承他祖先的遗烈,来为这个时代自己的贡献,可以反映康王时期的比较重要的一些治国理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大盂鼎体现出的历史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蒙曼:你看那鼎,这个青铜制造工艺是怎么样子的,它的纹样是什么样子的。我们都知道西周实行分封制,那这个分封制到底怎么封。大盂鼎其实交待得清清楚楚,怎么样封,都封哪些人给他,这都是很有意思的。</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酒,这是一个文化上的重要转折,商朝人特别好酒,好到什么程度呢?像我们现在能够想象的商朝的那些大的礼器。“四羊方尊”就是酒器。那个爵,觥筹交错那个觥,都是酒器。商朝的礼器就是以酒器为主导的,可见当时人太好喝酒了。但是你看到周朝,这个礼器变成什么了,变成鼎簋制度了吗,我们讲“九鼎八簋”,鼎是干什么的,鼎是炖肉的,簋是盛饭的,就是粮食,这个由酒变成了粮食和肉,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中国文化向一种更加理性,清明的方向发展,我觉得这也是大盂鼎给我们透露出来的历史信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02《祭侄文稿》 唐 颜真卿 </b></p><p class="ql-block">旌旗猎猎披战火,墨迹点点书断肠;绝世祭文,写人间悲情;笔力千钧,书满门忠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祭侄文稿》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p><p class="ql-block">《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下图正确答案是选项A,“颜鲁公”这一名称与官爵有关。</p> <p class="ql-block">图正确答案是选项A,“项羽挂甲”是对颜真卿书风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点评时刻</span></p><p class="ql-block">👨⚖️叶培贵:这件作品,我想只要爱好书法,对书法稍有了解的,一定都是长久敬仰的。因为这件作品,我们在书法史上,有所谓的“三大行书”,它列第二,但是后来有很多人认为,它甚至应该是第一。我们要了解这件作品,首先是时间,乾元元年,是(唐)肃宗的年号,肃宗是756年,即位于灵武。757年收复两京。这个是758年,也就是说安禄山之乱。这个时候,唐朝稍稍扭转了一些局势,所以这是一个时间。另外一个就是大家关注第四行,这个时候颜真卿的这个官职爵位并不高,他还是丹杨县开国候,这是第二个信息。第三个信息就是这个涂改,如果我们把包括涂改掉的字算起来它是268个字,但是涂掉了34个字,所以真正成文的是234个字,这是涂抹修改的情况。所以为什么叫《祭侄文稿》,它实际上是个稿子。第四个大家可以注意到,它的这个轻重变化特别明显。有的人说,大概全篇可能就蘸了七次墨,这是根据它对的浓淡变化,推测出来的,事实是不是这样我们不敢肯定。但是客观上形成了非常强烈的轻和重、起和伏,这样的一种对比的这个关系,另外我想特别提醒大家在注意一点,即便在这样一种心情如此激荡的情况下,颜真卿在书写的时候时刻关注着,我们很多书法人不太注意的一个事情,就是书写是有礼仪的。那我们这里注意看,有几个空着的地方,它明显空着东西,最明显的是“吾承天泽”,“吾承”后面还有空间,他不写了,移到下一行去了。那么这个“天泽”,为什么它跟其他地方不一样,这个“天泽”指的是皇帝的恩泽,不是简单的天之恩泽,所以特指当朝皇帝的恩泽,它在礼仪规格上要高一些。那么这种空和把这个移到下一行,在中国古代的书写礼仪中叫“平阙制度”,在心情如此激荡的情况下,他没有失去这个基本分寸,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很值得我们关注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大行书其一--《祭侄文稿》。</span></p><p class="ql-block">👨⚖️李刚田:这件作品它不是为创作一件书法作品,它也不是下笔便作千古之想,并不是我一定要流传下去成为名作,完全没有这个想法。只是一篇手稿怀着满腔悲愤的心情,和雪和泪这么写下来,写到最后“呜呼哀哉尚飨”,几乎不成字了,那样去写,他完全是一片神行,忘我忘情这样状态下,忘掉自己,沉浸在一种悲伤的感情之中写成的一篇。所以这个作品是只可赏会而不可师法,你怎么学也学不像,你只能去欣赏它,去感受它。你去临摹它,可以临,但骨子里的东西你临不到。为什么把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排在第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排在第一。为什么这样排呢,我想一个是时序,从东晋到唐到宋。一个是儒家的观点,儒家反激越。但是颜真卿这件作品,是激励的、是激越的。《兰亭集序》是闲情满怀的,它是激情满怀的,所以文人在儒家的立场上,把它排在第二。但是我们今天站在书法角度,书法形势动人,书法感情的真挚的角度,应该它排在第一。这是时代变了,人们的角度变了,这样的话,它这个重新排序都有它的道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颜真卿的书法技法。</span></p><p class="ql-block">👨⚖️叶培贵:他写的时候意不在书,但是我们如果仔细去检验他的技术表现,你又会发现颜真卿的,在他的经典楷书作品中,非常精致的一些表现技法。比如说我们看“孤城围逼”那个“逼”,那个“辶”,按理说在心情这么激荡的情况下,他是不太可能写出来的,可是他很自然地写到了,还有一些,我们经常讲颜真卿的字,有“篆籀气”,大家特别注意欣赏这件作品中,那些细的笔画,比如说“每慰人心,方期戬谷。那个“人心”、“方期”几个字,它那个笔画的圆劲,大家如果仔细体会,尽管很快,但是他控制得非常之好。第三个类型的笔画,是完完全全把笔锋撒开了写。我们看“常山作郡”的“郡”,还有“吾承天泽”的“承”,以及后面“魂而有知”那个“知”,笔锋全部铺开,于是在整个这个帖里面,它就形成了一种极为立体的笔法的构成和表现。它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书法,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临机应变。通过千锤百炼,把所有的技术已经烂熟于手,那么在临机应变的过程中,全部都可以激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03《人民英雄纪念碑》毛泽东 周恩来</b></p><p class="ql-block">“开国前夜,天安门前,一座丰碑记录历史;百字碑文,山河共缅,人民英雄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人民英雄纪念碑》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纪念碑通高37.94米,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块花岗岩,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60.23吨,镌刻着毛泽东同志1955年6月9日所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箔大字。背面碑心由7块石材构成,内容为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150字小楷字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答题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图中正确答案是选项B,①②③代表的年份分别为:1916年、1952年、1940年。</p> <p class="ql-block">图中三处题词对应的历史时期分别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国民革命时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点评时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纪念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李刚田:这个很有独特的意义,纪念碑坐落于天安门广场。我们带着这种朝圣的心理,缅怀先烈,没有把它当作为一件书法作品去解读。今天我们把它作为一件书法作品,所以它有独特的意义。人民英雄纪念碑,高度将近38米,有12层楼高,下层两层须弥座,托起一块碑,非常雄伟。正面是毛主席提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毛主席的字非常开放,非常雄伟,又是非常潇洒的一行字,大字金字。碑阳是这样的,正对着天安门,碑阴部分是碑文,碑文也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写的楷书,所以说这件书法作品,它有它独特的意义,两位伟人,珠联璧合,共同写就一座“双绝”的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为什么碑文采用书法字体?</span></p><p class="ql-block">👨⚖️叶培贵:立碑树碣,在中国是有传统的,我们在前几期里头。看秦始皇,当时东巡的时候立碑,那么从那个时候开始,到后来历朝历代比较重要,重大的事件,立碑都是一个传统。那碑上的这个文字的书写,当然就是重中之重的事情。我倒是特别建议大家注意一下,周恩来总理写的那个碑文,最后的那个落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立”,政协的第一次会议跟我们现在两会的政协的会议不一样。我们当时的国名、国歌、国旗,包括这个政府组织法等等,其实都是那个时候奠定下来的,所以第一届政协会议,相当于是后来代行了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会议的这个职能。所以这块碑实际上当时代表的就是国家,那由我们的两位开过领袖分别来书写。还有一个信息,就是总理的那个落款的时间,1949年9月30日,是共和国正式宣告诞生的前一天,这既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立这个碑的时间,同时总理把这个书写的时间也落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它是一种更加沉郁的纪念。它实际上是1840年以来为中华民族站起来作出所有牺牲的人民英雄的这个纪念。因此我觉得这个9月30日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时间点,另外我觉得我们这一期选这块碑,在书法上还有一层意义就是总理的字。其实它的根底就是颜真卿,它的整个字形、结构、内敛。比较撑得开的那个结构,就是颜真卿的底子。颜真卿的老师是张旭,著名的狂草书家,毛主席又是狂草,所以两个恰好和我们今天主题里面提到的那个书法传统配合到一起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结束语 </b></p><p class="ql-block">从大盂鼎上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在《祭侄文稿》中感受到了颜氏一族“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也感受到了颜真卿笔下愤慨、激越的心情;《人民英雄纪念碑》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让我们牢记历史,缅怀先烈。</p><p class="ql-block">“本季书法大会一共展示了18件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和接续传承。狂来轻世界,意造本无法,无穷如天地,不竭若山河;篆、隶、楷、行、草,带领我们读懂了中国美学,读懂了其中蕴含的中国人的精气神,更读懂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心中的祖国、家园、天下。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今天的书法家吸吮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丰厚养分,一定能创造出更有筋骨、更有力量、更有温度的中国笔墨,书写不负时代的永恒经典。”</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01《书谱》 唐 孙过庭</b></p><p class="ql-block">“书草法之规,谱书论之绝;挥毫循法度,落纸自天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书谱》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 《书谱》为初唐时期杰出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论。这篇三千七百字的煌煌大论,内容广博宏富,涉及中国书学各个重要方面,且见解精辟独到,揭示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从而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标志着中国书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辉煌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答题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上图三个字分别是:“而、问、易”,左侧句子是:“草贵流而畅”。</p> <p class="ql-block">上图四个书法特点分别是:尚韵、尚法、尚意、尚态。</p> <p class="ql-block">上图四个句子分别是:“古质而今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六丈之作,自轩辕,八体之兴,始于嬴政”。</p> <p class="ql-block">上图四个句子分别是:“池水尽墨”、“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点评时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书谱》写了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李刚田:孙过庭《书谱》是我们书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作品。它距现在1300多年了。是初唐孙过庭写的,他是写在白麻纸上,高27(厘米),二十几张白麻纸接在一块儿,将近九米。看到真迹的时候,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态,屏着呼吸仔细地看,看着那种激动感动得心情,它确实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作品。这件作品,所有搞书法的人,都是绕不过去的。草书有大草,有小草,有狂草。它是小草,小草是最有规范的。一般入手来讲,《书谱》是重要的一个范本。我们从孙过庭《书谱》里也可以看到“二王”一脉的用笔的方法。这是他的书法价值,还有它的理论价值,它是3700多字,是一篇理论著作,涉及的面很广。从艺术评论,从技法,到欣赏,到教育,还有到书史的论断,都在里面包括。还有一个它实际上|(是)非常好的文学作品,是骈体文,文笔非常优美,可以说文采风流,让我们读的时候有节奏感。同时,它带有包容性的,能给读者更多的联想,思考的空间更为广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孙过庭身上的时代性。</span></p><p class="ql-block">👩⚖️蒙曼:我觉得孙过庭身上体现的时代性,就是唐朝会有的书法家。他是一个小人物当大书法家,这可不是传统。咱们之前讲过晋朝的,讲过王羲之他们,那都是家学。但是孙过庭你说他父亲是谁,祖父是谁,现在我们是完全不知道的。我就得赶上了唐朝这样的一个,重视书法的大时代。那个时代,科举考试里头有专门的“明书”,可以凭这个作为立身的出处的。另外在官学里头,还有书学,这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他其实是那个大时代中的一个小人物,但是能够再这样一个大时代里应运而生。然后才能够写出这样的字,并且写出这样的理论。</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事值得跟大家分享一下,孙过庭有个好朋友,大家很多人都知道-陈子昂。现在我们对孙过庭的基本了解,其实都是从陈子昂那儿来的,陈子昂给他写过墓志。我们知道其孙过庭在唐朝是属于比较郁郁不得志的,做一个小官,四十多岁就去世了。他的《书谱》在那个年代可能也没有今天这样的一个定位。有点像陈子昂自己写的那个《登幽州台歌》,我相信孙过庭在某一刻,也可能有过这样的心情。但是不要紧,我觉得历史是最好的检验者。现在《书谱》留下来了,我们一千多年之后,仍然在瞻仰它。那有这样的一幅作品,孙过庭不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赏析《书谱》。</span></p><p class="ql-block">👨⚖️李刚田:既有深刻的思想重理论研究,同时又重临池实践,所以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它是小草,看它的笔锋,他是用硬豪小笔写的,所以笔的锋芒毕露。咱们看孙过庭的《书谱》,它是中侧(锋)互用,由中至侧,由侧至中,它显得非常灵活。它的线条是变化丰富的,中锋的东西取质朴、取厚重,侧锋的东西取妍美,所以它沉稳、质朴和妍美结合在一块儿的。</p><p class="ql-block">👨⚖️杨涛:我们对草书的欣赏,很多人可能觉得我不认识字,怎么去欣赏?其实我想每个人,有没有从事过书法的训练。对于草书的话,都有一种从心底里面感受了一种美。这种美的话,其实就是我们发现自然的一个眼睛。你看这张草书作品的话,你可以把他当成是一片森林,里面有不同的树。但你会发现它有一个隐隐的秩序在里面,让你感受到一种美。另外的话你看草书,主要是欣赏它的势。怎样通过这张作品,能感受到书写者当时的一个心境,当下那一点点的情绪的微妙的变化,这是《书谱》的开篇的这一段。我们感受到他的字,从一个相对来说的话比较安静的一个心境开始的,慢慢地情绪的波动。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张草书的,它的时节的变化、时空的变化,可以感受到从一开篇的春天开始,慢慢地走进了夏天,最后到一个秋天,到冬天的一个落寞的自然的一种秩序。总之对草书的这种欣赏的话,要把你对自然的一种体悟的心态。你会慢慢感受到,你跟它是一体的。你走进了它,它其实也走进了你的内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结合草书来分析这三个例字。</span></p><p class="ql-block">👨⚖️杨涛:孙过庭说的“流而畅”,草书的话因为它要神采,它要有势的这种很完整的一个比表达。流畅是它的一个必要的条件,但是这个流畅的话,大家不要理解成,一泻千里的这种流畅。它其实有很多的一些周折、盘桓,很多不同的结构在里面的组合。总而言之,草书这个流畅的话,它体现出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一个变化。它的规则的话是一种共识,草书如果说没有一个标准的话,那只有你自己认识。也许你过两天,你自己都不认识了。必须约定俗成,大家都能够产生共识。比如这个字,一看“而”、“问”、“易”,大家都会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一些变形,根据势的不同进行一些转换。但它基本的形态,这是不变的。它有一个固定的,它的草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02《兰亭序十三跋》 元 赵孟頫 </b></p> <p class="ql-block">“秋水映孤舟,兰亭伴苦旅;千里之行,峰回路转寻魏晋;书名天下,风云烈火现跋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兰亭序十三跋》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兰亭序十三跋》是赵孟頫57岁时,奉召赴京的乘船途中书于《兰亭序帖》后的跋文。因途中寂寞,故于帖后一跋而至十三跋之多。题跋内容很多,其中,“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乃赵孟頫论书名言。</p><p class="ql-block">《兰亭帖十三跋》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对“定武本”《兰亭序》作的跋语,小行书,因多次写成,故字形大小不一,但书风统一,基本接近王羲之《兰亭序》而更趋妍媚,用笔较含蓄,骨肉匀净,结体雅洁严谨。因旅途船中闲暇无事,故书写不激不厉,无一率意之笔,然而也因此显得平淡整齐、遒丽洒脱、风神俊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答题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上图正确答案是选项B,赵孟頫的书法被后世推为“元书第一”,B选项是赵孟頫所书。</p> <p class="ql-block">上图正确答案是选项B,画面中赵孟頫为僧人写经换取了小童手捧的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点评时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介绍《兰亭序十三跋》。</span></p><p class="ql-block">👨⚖️李刚田:《兰亭序十三跋》是赵孟頫从湖州坐船到北京(元大都)去,沿着运河一路走了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当中,他在船上很寂寞,就拿了一本《兰亭序》,读了随手记下来,可以说是他的读帖笔记,也可以说是他的行程中间记的事情。因为他这个题跋中间,有些关于探讨艺术,有些探讨的版本,各种《兰亭》的版本不同,也有些记他的行程。赵孟頫是非常有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说法就是赵孟頫能日书万字,每天能写一万字,他有这么深的功夫,他留下了非常多的好作品,但唯独《兰亭序十三跋》不算是最好的,但是它是最本真、最自然的。因为他在行程中,在船的摇晃中,在若有所思之间,随便记下来的。所以它很本真、很自然,既表现他的功夫,又表现了他的性情。</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br></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介绍《兰亭序十三跋》</span></p><p class="ql-block">👨⚖️杨涛:这张作品在他一种极其放松、极其随意,可以说更加接近于赵孟頫日常的一种书写的状态的作品。它不是一些应酬的,它是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我觉得这是真正的赵孟頫的状态。他的书法跟他的文、他的思想,乃至于跟这个《定武本兰亭》那个本子,它们之间是相得益彰的。</p><p class="ql-block">👨⚖️李刚田:赵孟頫的《兰亭序十三跋》最有名的一句就是“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句话是作为一个书法很著名的论断。把“笔法”作为书法的核心提出来了。我们不要把“用笔千古不易”这句话,理解为用笔的具体的操作和点画的具体形质,它指用笔的规律。为什么“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结字它因时相传有两种:一种是真草隶篆,在变化;另外一种是风格的变化。但是其中一种核心的东西,用笔是千古不易。“用笔”它指的是什么,指的“韵”。下边界这说的王羲之的书法,“雄秀之气,出于天然”。“雄秀之气”靠什么传达,主要是靠笔法是靠这个起止转折,节奏感出来的,它是音乐般的一种节奏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03《石鼓文》四条屏 清 吴昌硕临</b></p> <p class="ql-block">“秦军狩猎,凿石成鼓;笔势稳健,斑驳中潜藏历史细节;一代巨匠,创新里再造苍劲雄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石鼓文》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p><p class="ql-block">《石鼓文》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答题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正确答案是选项B,“令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白黑分”描写的是“拓印”。</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正确的是选项B,B选项是专门用来刻字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点评时刻</b></p><p class="ql-block">《石鼓文》介绍。</p><p class="ql-block">👨⚖️李刚田:中国书法史上,《石鼓文》是篆书里边代表作,也是从两周金文向秦小篆过渡时期的一件代表作。它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宝鸡,一个叫陈仓的地方发现的,十个鼓形的十个圆石头。它因为记录着秦王狩猎的事情,它是先秦的东西,又叫做“猎碣”,也叫“陈仓石鼓”,非常有名。现在这个鼓,有些文字已经很少了。它是过渡时期的文字,它既有大篆的结构,它又开秦小篆的先河。咱们看李斯的泰山刻石,秦小篆它的点画质感,它的线条和石鼓文是一样的。它都不是毛笔书写的痕迹,它是一种工艺化的线条。所以有的专家就主张学习篆书,从《石鼓文》入手是一件很好的范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赏析《石鼓文》。</span></p><p class="ql-block">👨⚖️杨涛:这个《石鼓文》的出现,它是让中国书法慢慢地,慢慢地,往“法”这个角度上开始着眼了。它对于汉字的一个严格的,一些结构上,偏旁部首的这些(规定),而且初一一个相对说比较固定的形象,我认为这是开了一个先河。尽管之前的文字有这样的形态,但大篇幅的时候,它不是每个字都这样,尤其是对于我们清一代的篆书的崛起,它起了很大的作用。像杨沂孙、吴昌硕,这些人全部是师法石鼓文,获得了自己艺术的一个升华跟提升。</p><p class="ql-block">我想跟清代整个的一个治学的环境有关,清代的朴学,对文字、对碑版、对石刻的一些广泛的发掘。吴昌硕他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学石鼓文,他一开始的时候,跟着这个石鼓文的结构、结字,都非常相似的,后来的把他的观念改了,把整个石鼓文的这些所有的结构、位置,做了一些提升或者下降,左右结构上面做了一些调整,乃至于用笔的方式增加了一些以中锋为主,增加了一些侧锋的形式,就是因为这些调整,让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一个非常灿烂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结束语</span></p><p class="ql-block">“奔雷阵阵,孙过庭用《书谱》成就笔下波澜;下笔情长,赵孟頫留《兰亭序十三跋》,于人间做美谈;还看到了吴昌硕临石鼓、作雄文,金石灿然;千百年来,一代代书家如初月出天涯,似众星列河汉,用他们的探索与创新,让书法艺术熠熠生辉,让中华文化日月光华。”</p><p class="ql-block">从《书谱》中看到《书谱》对书法艺术"表情"本质的揭示与阐发;在《兰亭序十三跋》中感受赵孟頫在苦旅中的寂寞廖伥,书写跋文时的本真自然;在《石鼓文》看到吴昌硕笔下书法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的古朴雄浑之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01</i></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黄州寒食诗帖》 北宋 苏轼</span></p><p class="ql-block">“春江入户早,寒食苦雨急;海棠落花,写人生颠沛沉浮;无意之佳,传名士墨法风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黄州寒食诗帖》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黄州寒食诗帖》是北宋书法家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共129字。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 、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p><p class="ql-block">《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答题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上图正确答案为选项B,上图为写在黄州寒食诗帖后的著名评论,这样的评论被称作“跋”。</p> <p class="ql-block">上图正确答案是选项A,三件书法作品中选项A是苏轼本人的墨迹《赤壁赋》局部,其他两个选项分别是:赵孟頫《(前后)赤壁赋》局部、董其昌《念奴娇·赤壁怀古》局部。</p> <p class="ql-block">上图对应的成语分别是:不知所云、相去无几、雄姿英发、雾里看花。</p> <p class="ql-block">上图对应的成语分别是:皇天后土、历日旷久、龙争虎斗闘、遊(游)必有方、雄姿英发、雾里看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点评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黄州寒食诗帖》的地位与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沈浩:苏轼是北宋的大书法家、政治家、文学家,他与蔡襄、黄庭坚和米芾,并称为“宋四家”。从诗的这个内容上来讲,可以说从环境的描写、从心情的渲染,以至于到志向的寄托上面,都表达的淋漓尽致。而更重要的是,这件书法书文并茂。它的书法上面,字或大或小,情绪在作品中间的这种表达尤其充分。我觉得黄庭坚在后面写的这个,表达得已经很充分了。</p><p class="ql-block">他说从内容上讲,“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这个水平高到,即使是李太白在世,也恐怕有未到之处。“兼颜鲁公(颜真卿)、杨少师(杨凝式)、李西台(李建中)笔意”,这个是讲了他书法的出处。乾隆皇帝对《黄州寒食诗帖》给予很高的褒奖,还写到“倾倒已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钦佩到了一个极点。这件作品是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把技巧和人的修养、情感、志向是融为一体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黄州寒食诗帖》中的“浪漫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陈忠康:苏东坡有一句诗叫做“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可能会误解苏东坡不太讲技巧,实际上苏东坡的技巧是很高级的。他不提技巧,反而张扬他的意志。第一个是宋代的这些士大夫,都有一种自尊心。就是唐代的人,你把“法”推到极致了,那要换个角度,要张扬自己的意志,所以形成了我们现在认为的宋代的“尚意”书风。其实就是张扬自己内心的那种真情实感,还有就是达到艺术创作的那种自由状态。实际上是他比较特殊的,是特殊时期的一种心理的抒发。有的字很扁很肥、有的字很长,这就是“环肥燕瘦”的那种感觉。</p><p class="ql-block">它这里面有四个字,一个是“年”、一个是“中”、一个是“苇”、一个是“纸”,都拉了很长的悬针竖,这个是违反他的日常书写规矩的。这说明他的心情已经打破了一种束缚。用这种长的悬针竖表达一种内心的激越的心情,这个是他的一种笔墨。在感情的表达上面,第一段他略为谨慎,第二段把这种复杂的心情,借用笔墨全部书写出来了。所以前面一段,后面一段,形成了一种很大的反差。另外一个就是从这件作品的书法语言来看,它有几大特色,就是别人用笔一般都是很快的,但是他很迟缓。用非常粘稠的墨色,就形成了他那种非常有特色的那种结字和笔法,他总体的美学境界讲究自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02《蜀素帖》 北宋 米芾 </b></p> <p class="ql-block">“太湖苕溪美,旖旎云锦绝;仙姿绝世,寂寞蜀素逢知己;八面出锋,襄阳才子撰传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蜀素帖》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蜀素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创作的行书绢本墨迹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蜀素帖》为作者在蜀素上书其所作各体诗八首而成,其作品内容为游记和送行。艺术风格以和谐变化为准则,天真自然为旨归,通体笔法跳荡精致、结构变化多端、笔势沉着痛快。</p><p class="ql-block">《蜀素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人称“天下第八行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答题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作品《珊瑚帖》,图中所画物品的用途是“笔架”</p> <p class="ql-block">上图四个签名对应的分别是:八大山人、王羲之、王献之、米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点评时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评析《蜀素帖》</span></p> <p class="ql-block">👨⚖️沈浩: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可能也是需要好的天时、地利、人和,米芾等了四十(余)年时间也到了。从他本身来讲,三十八岁正是壮年,盛年的时候,书法的经验已经非常地丰富。米芾又是一个可能在“宋四家”里头,真正把书法作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一个书法家。所以他的“艺高人胆大”也决定了面对这样一个,旁人难以驾驭的这样一个材料。他敢下笔,董其昌也评价他是“(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这样的学古的这种能力,才决定了他有这个胆量去驾驭蜀素,而完成这样一个传世的名作。</p><p class="ql-block">我个人对《蜀素帖》里头印象最深的就是“牵”字,无论是从笔顺到笔锋的调转,到笔画的粗细,包括字的这个动态制式,最后的那一竖笔,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米芾用笔中间最有显示度的一种用笔的方式。非常洒脱,但又能够内含,收得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从米芾性格来看待分析《蜀素帖》</b></p> <p class="ql-block">👩⚖️蒙曼:在古人眼里,三十八岁不算太年轻了,是一个人很成熟的年纪。但是你说跟他性格有没有关系,我觉得米芾是一个非常有性格的人。称他为“米癫”,但是如果只有性格的颠狂、奇特,是不足以成就米芾这个人的。他这个人非常非常勤奋,每日临池。“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每天都要写,一天不写都觉得不行。所以他就觉得古人未尝半日废书,我想这样的底蕴才能成就他的那个颠狂。然后才能在这个壮年时节,有这样一个机缘遇到这样一个传世的蜀素。可能才能写出这样一个传世名作来,然后成就一段传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03《李白忆旧游诗卷》 北宋 黄庭坚</b></p> <p class="ql-block">“言亦不可尽,情亦不可极;长枪大戟,书胸中不折之志;疏密纵横,看人世荣辱得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李白忆旧游诗卷》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李白忆旧游诗卷》是北宋黄庭坚的草书作品,全卷运笔圆润、奔放不羁、恣肆纵横、无所拘束,整篇如龙蛇起舞,一气呵成。此卷草书标志着黄草的突出特色,用笔纵横转掣,长波撇捺的特征非常明显。每行字句不等,字距颇密,而行间似稍开阔,但也不尽相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答题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三幅作品中的符号含义分别是:换位符号、重复符号、删除符号。</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正确的是选项C,选项C体现了双钩”的执笔方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点评时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怎么从书法的角度去鉴赏《李白忆旧游诗卷》</span></p><p class="ql-block">👨⚖️沈浩:《李白忆旧游诗卷》无疑是黄庭坚的一件代表作,这个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张力。这种张力给我们感觉到的是一种,视觉和情绪的一种交融,可以讲“老笔纷披”,笔画之中给我感觉到的是一种纵横驰骋。与这个诗的意境可以讲相得益彰,这里面既有情绪的宣泄,又有艺术表达的一种需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以字为例赏析《李白忆旧游诗卷》书法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沈浩:最大的一个书法特点就是,它常常有长波、大撇。我们从这几个字里头都能够找到,相对笔画比较长的部分。既有变化,它又非常含蓄,它又内收,所以这几个特征是非常明显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用最极简的方式,承载着中国人最丰富的表达。当墨滴在纸上点点染开,我们看到的就不再只是笔墨的渲染,而是内心的流动。就像苏轼在寒食苦雨里奋笔疾书;黄庭坚在李白的诗中照见自己;米芾携手蜀素创造传奇。中国书法就像心灵的知己,陪伴和抚慰着无数人的心,让我们无论在怎样的岁月里都能发现自己,砥砺前行,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在《黄州寒食诗贴》中看到苏东坡在“困境”中坚持追寻自我的样子,看到诗文中诗人跌宕起伏的情绪变化;在《蜀素帖》感受“中华第一美帖”的魅力,感受米芾书法字里行间的无限妙趣:在《李白忆旧游诗卷》看到黄庭坚笔下奔放不羁,恣肆纵横,如马脱缰,无所拘束的书法艺术。</p><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大会通过多种艺术手段为书法融入新生命,展现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用书法传播文化,让我们在观赏的同时学习书法文化,感受书法艺术之美,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史。了解中国文化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力量,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01《伯远帖》 东晋 王珣</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伯远帖》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伯远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珣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称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首的“三希帖”。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伯远帖》是作者给亲友伯远书写的一通信札,全篇随其本字之形,顺其自然之态,而又通篇和悦,自然一体,有如天成。此帖除首行"顿首"二字上下连笔之外,其余字字独立,字形有大有小,疏密有致,每个字的结构安排很有特点,通过点画与点画之间的疏密、向背、主从、敛纵、虚实等多方面的辩证关系的处理,使字的体态神情变化多方,生动活泼,给人一种意气飞扬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答题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图王姓书法家按出生时间从早到晚排序分别是:王羲之、王献之、王珣、智永。</p> <p class="ql-block">上图三件书法作品对应的名称分别是:《丧乱帖》、《鸭头丸帖》、《平复帖》。</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的文房用具分别是:唐代十二峰陶砚、明代清谨堂乐女墨、清代黄玛瑙凫衔灵芝镇纸</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的文房用具分别是:明代玉卧兽形砚滴、清代黑漆描金莲蝠纹座式笔架、清代白玉雕竹形臂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点评时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赏析《伯远帖》</span></p><p class="ql-block">👨⚖️沈浩:《伯远帖》是一件非常珍贵的书法作品,据考证,晋代的纸质的墨迹的真迹有两件:一件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另一件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东晋王珣的《伯远帖》。它是唯一的东晋的书法的真迹,是我们今天研究“二王”书法不可多得的作品。这里面乾隆皇帝前后都有题跋,他写道“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人耶,又写‘乾隆丙寅春月’,获王珣此帖。遂与‘快雪’‘中秋’二迹,并藏养心殿温室中,颜曰‘三希堂’”。</p><p class="ql-block">乾隆十一年,王珣的《伯远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以及王献之的《中秋帖》,一起收入了清宫的养心殿暖室。也因为这三个帖的入藏,就改(名)为了“三希堂”。可见乾隆皇帝对王珣的《伯远帖》是爱不释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为什么东晋能够造就出一座书法的艺术高峰呢?</span></p><p class="ql-block">👩⚖️蒙曼:我觉得那就是杜牧所说的那句话吧,“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风流”是一个时代精神,魏晋是中国人的精神大解放的一个时期。两汉为主的这个学问是什么呢?是经学,经学教人规矩,但是到魏晋时代,大家其实主要探讨的已经不再是经学了,是“三玄”。《老子》、《庄子》、《周易》,这就是一种更活泼的精神。魏晋人物那种潇洒、旷达,可能令我们今天都叹为观止,然后这个艺术气息就开始膨胀起来了。</p><p class="ql-block">其实不光对于书法,对于很多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是一个大时代。至于说为什么会出现王羲之、王献之、王珣,那是因为当时人都有家学。东晋南朝会说一句话叫做“王家书法谢家诗”,你看“王谢”这是最著名的两大家族。那谢家是传诗的,谢灵运、谢朓、谢安。王家从王羲之、王献之、王珣,是传书法的。世世代代精进这一门艺术,所以就看到了书法史上最奇绝的风景在东晋出现了。</p> <p class="ql-block">👨⚖️陈忠康:晋人的书法实际上是一种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深层次的一种生命意象。他们的眼里看字其实就像看人一样的。比如说这里面:一个“远”,一个“游(遊)”,还有一个“远”,三个“辶”里面的那一种舒展度,那一种变化。这就是字字新奇、笔笔新奇的一个体现,它是完全自由的,不是被某一种现成的笔法、现成的造型所拘束。我借用一句话就是说“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这就是我对它的一个大概的概括。</p><p class="ql-block">👨⚖️沈浩:其实董其昌在它后面的跋语中间,已经对这件作品做了一个很好的概括,他称之为“尤物”。这是一个极其珍贵的东西,并且是一个灵性的一件作品。所以你看他后半句写到“既幸予得见王珣,又幸珣书不尽湮没,得见吾也”,王珣这件作品它是有灵性的,它能够看得到我董其昌。所以在这里面他们的作品与人之间是有交流的。我们看真迹犹跟古人在通话这样,所以董其昌对《伯远帖》有一个格调的一个定义,就是“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02《真草千字文》 南朝至隋 智永 </b></p> <p class="ql-block">“退笔成冢,德建名立;千字甘棠,传“书圣”妙墨风尚;文书益咏,颂先贤锦绣文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真草千字文》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真草千字文》是他晚年以当时的识字课《千文字》为内容,用真(楷),草两体写成四言文章,便于初学者诵读,识字。</p><p class="ql-block">《真草千字文》法度谨严,文字规范,一笔不苟,其草书则各字分立,运笔精熟,飘逸之中犹存古意,其书温润秀劲兼而有之。它既是书法史上的精品,也是文字传播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答题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选项C是正确答案,它不是出自《千字文》中,是出自郑孟頫集字。其他两个选项分别出自智永《真草千字文》、欧阳询《行书千字文》。</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石条上刻有文字,文字的用途是编号排序。</p> <p class="ql-block">上图左侧缺失部分对应的字分别是:④、②、③。三种书法字体分别出自自智永《真草千字文》、欧阳询《行书千字文》、郑孟頫《真草千字文》。</p> <p class="ql-block">上图三种书法字体分别出自自智永《真草千字文》、欧阳询《行书千字文》、郑孟頫《真草千字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点评时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赏析《千字文》作为蒙童读物</span></p><p class="ql-block">👩⚖️蒙曼:我们后来拿这个《千字文》。第一用来学认字,第二主要是学知识。但实际上最早它确实是,有着一个很深的学书法的目的。是梁武帝教他的儿孙们学王羲之的书法,因为他特别推崇王羲之,然后就让从王羲之的字里拓出来1000个字去教给子弟。可是拓出来了,这1000个字是不同的,杂乱无章。所以他后来就让周兴嗣编成文本。文本的要求是具有可读性,朗朗上口。周兴嗣将1000个不同的字给组成250个句子,每个句子四个字。而且这个字不是说简单的组合,它不光是押韵,还深含义理。这个作品不仅仅有了书法的意蕴,它其实有着文化的重要意蕴。</p><p class="ql-block">“三百千”是蒙童课本,其实古代“三百千”是有分工的,而且有顺序的。先学《三字经》,《三字经》是习见闻的,因为《三字经》里涉及的面很广。·然后第二个学《百家姓》,《百家姓》是明姓氏用的,平常看到各种姓氏的人,能明白他这个姓氏是怎么回事。第三个学的就是《千字文》,这是明义理的。《千字文》读起来的时候,大家会发现它特别的华丽,它有当时那个时代的风范,所以我就觉得,现在教小孩启蒙读什么,“三百千”仍然是非常好的作品。从哪个角度说都是好的,《千字文》还被翻译为多种语言,而且实际上像我们学唐史,那“敦煌卷子”这么多卷子都写《千字文》,而且是各种书体的《千字文》。就是从古到今,大家拿它做文学的教材,做义理的教材,做书法的教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从书法鉴赏角度来说,《真草千字文》最大的贡献是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沈浩: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是王羲之第五个儿子王辉之的后人,所以他得到的是王家书法的一个真传。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实际上是,上接魏晋“二王”的笔法,下开唐代“尚法”的这样一种书风。所以他的书法里头丰腴而不失劲健。由于智永写《真草千字文》的主要目的它还是作为一个范本流传的,那么他的楷法非常严谨,笔致也是含蓄精到。那么草书虽然字字独立,但是古意犹存,用笔非常地精熟。所以对于后人来讲就是,一个学习“二王”体系的一个很好的练习范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03《集王圣教序》碑 唐 怀仁</span></p> <p class="ql-block">“大唐圣教,后学之宗;众经论序,怀仁天下求真迹,集字勒石,“书圣”一字价千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集王圣教序》碑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集王圣教序》碑,是唐代怀仁法师把一个个王羲之书法单字,组合成唐太宗所撰写的《圣教序》等内容,并刻石成碑。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石碑,是后世学习王羲之书法字体的主要来源。</p><p class="ql-block">笔法精绝,笔势遒劲,字里行间流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韵致。其书法平和自然,遒美健秀,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答题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正确的是选项A,三个选项的字体分别集自:王羲之、米芾、鲁迅。</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正确的是选项A,被誉为“法帖之冠”“丛帖始祖”的是《淳化阁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点评时刻</b></p><p class="ql-block">👨⚖️陈忠康:首先是它的文化价值,后来成为书法史的,尤其是行书的最经典的作品。那就《集王圣教序》本身来说,它是复制、翻刻。王羲之的真迹后来是大量地失传,那《集王圣教序》恰恰因为这一次集字,它保留了王羲之的这些书法的很多很多的信息,那它有1903个字,(不重复)单字有755个字,在古人认为它是非常传真的,“纤毫毕现”这样的一种效果。根据现在统计里面用了《兰亭集序》的字大概有60个以上,这个是作为传播存续王羲之的书法功劳是很大的。那第二个怀仁在做这个碑的时候,他也是有意识地传递王羲之的那种字字新奇的一种特点,编排很活泼。因为集字最怕一个个字很单一割裂的,但是他尽量选用很多字的变化组成在一起。比如说它有一些字“有”、“无”,这些字都有很多写法,大小非常自然、肥瘦长短、极力变化。那么这些问题都体现了他当时集字时候对王羲之书法的保存。</p><p class="ql-block">👨⚖️沈浩:怀仁在集的时候,考虑到诸多的变化,考虑到协调统一,但是它跟真迹相比的时候,依然会存在“行气”的问题。行气的通达,字与字之间的这种连贯的问题。所以学习《集王圣教序》还是建议能够和《兰亭集序》相关联、相对照。这样更能够在掌握王字结构的基础上面,感受那种笔情墨趣,以及通篇的那种章法的连贯。所以我个人觉得,去临习《集王圣教序》的时候,关键不在形似,而在于神似。</p> <p class="ql-block">👨⚖️沈浩:我们都看过这个《西游记》,玄奘去天竺去取佛经,佛经取回来翻译完以后,就请唐太宗写序,之后太子李治又写了记,又因为唐太宗特别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所以当时长安弘福寺的高僧怀仁就将这两篇序、记与玄奘翻译的《心经》等内容一起,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集王圣教序》。那么这个工程呢是非常浩大的,要从众多的王羲之的书迹里头,去集出来1903个字,还要排字、拼字。因为每个字都来自不同的作品,字与字之间都有不同的关系,要重新组合以后放在一起,肯定要做很多调整,这是一个重大的工程。唐太宗又大力地支持,有记载他是花内帑金箔去买遗墨,到各地去搜罗王羲之的书法。当时多达2290纸,但是里面还是会碰到没有的字,又花重金去让人去筹集。所以这个碑又有一个另外的名字,叫“千金碑”。</p><p class="ql-block">👩⚖️蒙曼:这个里头包含着两项“国家工程”,一个是刚才沈老师说的集王羲之的字,然后选、刻。另外一个国家工程是什么,玄奘译经本身也是一个“国家工程”。其实在这个《集王圣教序》里,我们看到结尾它有一段文字,它就讲谁对这个事情有贡献,“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等等。总之是“守中书侍郎,兼右庶子李义府等奉敕润色”。这个“奉敕润色”不是给这个字润色,是给玄奘译经润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结束语</span></p><p class="ql-block">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回望经典,东晋王珣‘远隔岭峤’的回眸,是永恒的;智永昼夜抄文的剪影,是永恒的;唐代弘福寺里,为了‘书圣’的墨迹通宵达旦的灯火,也是永恒的;正是一个又一个历史的经典瞬间,成就了书法史上作品的永恒。他们的每一个作品都藏着中国的过往,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在《伯远帖》中感受魏晋人物那种潇洒、旷达,和“风流”的艺术气息;《真草千字文》展现真、草的笔法谨严,文字规范,运笔精熟,飘逸之中犹存古意;在《集王圣教序》看到集字的“浩大工程”和王羲之书法的笔法精绝,"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韵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01《九成宫醴泉铭》 唐 欧阳询</b></p> <p class="ql-block">“唐贞观初年,百姓安居,万象更新,天降醴泉祥瑞,奏响大唐颂歌;人间第一帖,天下无双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九泉宫醴泉铭》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九成宫醴泉铭》碑,是中国楷书代表性的碑刻之一,碑文由唐代宰相魏徵撰写,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与发现醴泉的经过,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p><p class="ql-block">风格特点:四边张开、左敛右纵、化险为夷;字形随势赋形,结构上窄下宽,气象庄严;风格清雅秀丽、遒劲雄强、刚柔相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答题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上图“初唐四家”分别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p> <p class="ql-block">上图B选项是三件摩崖书法中被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誉为“大字之祖”。</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选项一是欧阳询所写的楷书。三个选项分别是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孟法师碑》、薛稷《信行禅师碑》。</p> <p class="ql-block">上图选项三是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中“尤”字的正确笔画。其他两个选项分别出自颜真卿《颜氏家庙碑》、赵孟頫《兰亭帖十三跋》。</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序号①、⑤、⑧,是《九成宫醴泉铭》中的“德”字。</p> <p class="ql-block">上图选项三是欧阳询所写的楷书“成”字。选项一、选项二分别出自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柳公权《玄秘塔碑》。</p> <p class="ql-block">上图选项二是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中“之”字正确的笔画。选项一、选项三分别出自柳公权《玄秘塔碑》、赵孟頫《胆巴碑》。</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序号②、④、⑥,是《九成宫醴泉铭》中的“临”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点评时刻</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为什么这《九成宫醴泉铭》碑那么绝、那么厉害?</span></p><p class="ql-block">👨⚖️邱振中:因为这是他(唐太宗)亲自发现的醴泉,这件事情当然对他的心理影响很大。同时也成为唐代开国初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祥瑞,所以把它命名为“醴泉”,这个丰碑巨碣产生是注定的。</p><p class="ql-block">楷书到了南朝时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几百年的人们的努力,为楷书的最后达到这种高峰的成就,做好了准备。比如说:笔法的准备、字结构的准备、审美心理的准备、书写经验的准备,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九成宫醴泉铭》是一件皇家代表的作品,它必须庄严、端正、一丝不苟,所以它必须把所有控制字结构的还有点画的能力都集中在欧阳询的笔下,无以复加。它结构的精确性、点画的精确性后世都难以为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以“宫”字为例赏析楷书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邱振中:这是从《九成宫醴泉铭》的作品中取出的六个不同地方的“宫”字,如果我们一点一点去观察,会发现六个“宫”字没有一个细节是重复的。它有五个横向的笔画,第一个字是宝盖头的横画,然后下面两个“口”字的横画。第二个“宫”字,它跟第一个字不一样。这五个横画之间的平行关系发生了改变,这说明了中国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就是微妙中的极端细致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赏析《九成宫醴泉铭》碑中的“德”字。</span></p><p class="ql-block">叶培贵:欧阳询在结构上的一个特点,“相背取势”。所谓“相背取势”是左右结构、中部互相挤压,形成一个挺拔的效果。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部首的这一竖,增加一点弯度。如果太直,或者是甚至向左边弯,就起不到这个把字挺拔起来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02《自叙帖》 唐 怀素 </b></p> <p class="ql-block">“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一叶芭蕉,写尽书家豪气;一卷狂草,高歌翰墨传奇。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自叙帖》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自叙帖》,原帖纵28.3厘米,横755厘米,全文698字。为怀素自述其生平大略,兼录颜真卿、张谓、戴叔伦等人对其的赠诗成文。</p><p class="ql-block">通篇字体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有疾有速,有轻有重,通幅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答题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上述题目中,唐代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所描绘的“挥毫落纸如云烟”,是形容选项A书法家张旭的</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四个草书汉字分别是:今、令、合、会。</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自叙帖》中加盖的历代名人的印鉴,对应的汉字分别是李东阳印【明 李东阳】、天籁阁【明 项元汴】、三希堂精鉴玺【清 乾隆皇帝】。</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自叙帖》中加盖的历代名人的印鉴,对应的汉字分别是寿【清 乾隆皇帝】、文徵明【明 文徵明】、佩六相印之裔【北宋 苏舜钦】。</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点评时刻</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赏析《自叙帖》狂草的笔法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邱振中:眼前我们所见到的这个怀素的《自叙帖》,就是唐代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狂草原作之一。大家看见狂草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种敬畏的心理。就说这些字太难认识了,像天书一样,所以人们在草书作品的后面,不管怎么样,都会列上一篇释文。因为不能阅读这些文字的话,人们心里的欣赏是不踏实的。我们看了很多遍后,甚至能把此中的内容都完全能够背出来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感觉和它的这些结构、草法完全能够混同一气。</p><p class="ql-block">当狂草出现之前,整个中国的书法基本上都是实用性的文字。只是狂草的出现,让他的审美的特质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它不需要计较这些字到底认不认识,这封信要不要传达什么内容,基本可以不管。这就带来了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说想象力。“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完全不是用今天的语言来说这种想象力。但是我们只要冥心静坐,“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到底什么是“真如”,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它是整个的世界弥漫着整个宇宙的一种不可知的状态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怀素“狂草”的“痴”、“狂”。</span></p><p class="ql-block">👩⚖️蒙曼:咱们讲草书、讲狂草,特别容易强调潇洒的那一面。但是我觉得潇洒是最后的结果,它不是最初的开始。最初的开始是什么,我觉得你要说怀素,我们经常会想到,怀素去写那个芭蕉叶的故事,一万多个芭蕉叶。然后在那写啊,写啊,那是一份痴情,要先有“痴绝”,才能有后来的“狂绝”。</p><p class="ql-block">就是一点都不世故,一点儿那种污泥浊水都没有。有这样的一种澄澈透明的心,有这样一种痴情的态度,然后才能写出这样的满纸烟云来。我就觉得这也是我们在理解狂草之前要有的一个态度。就是我们只看到“狂”,还要看到之前的“淡”,和之前的“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03《居延汉简》</b></p> <p class="ql-block">“弱水居延,封藏戍边往事;胡杨简牍,书写千年烟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沙出古卷,汉隶传新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居延汉简》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居延汉简》,1931年出土于居延地区的古代简牍。以简证史,居延汉简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对研究汉朝的文书档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被誉为"20世纪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之一"。同时,出土的古代汉简中的书法墨迹,极大程度的丰富了汉代隶书的研究内容,为中国书法史填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风格特点:通过点、线将字体进行串联。粗狂直率,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表现张力十足、变化多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答题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正确的是选项A,这把铜刀正确用途是刮去竹简上的错字。</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正确的是选项C,乌程汉简的内容反映了浙江地区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点评时刻</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赏析《居延汉简》隶书的笔法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邱振中:以居延汉简为代表的一大批简牍,实际上为我们呈现了当时书写的最真实的状况。在这以前,我们所说的汉代的隶书,讲的都是汉碑。汉碑它毕竟是一个很庄重的场合,很认真的很仔细地刻出来的一些铭文,它非常考究的。但是居延汉简不一样,它里面表现了当时最真实的日常书写的状态。它的这个用笔就是比较质朴,所有的居延汉简的笔画实际分成三类。第一类它是波浪线,第二类是弧线,第三类接近于直线。但是特别有意思的是第三类笔画,当我们更仔细观察的时候,发现它里面还是隐藏着波浪的形状,因为它便于连续书写。这样的话,由于居延汉简的发现,由于我们对它的观察和思考,实际我们在整个中国的书法、笔法的发展的整个历史上,我们弥补了重要的环节。</p><p class="ql-block">👨⚖️叶培贵:最关键的这个隶书的演变和生成时期就是汉朝,这一个阶段,主要我们看到的文字材料就是简牍。那么简牍中始终有一个特点,就是毛笔的造型能力获得了真真正正的施展的空间。所以隶书的形成,是我们当下所能理解的书法艺术中关键的一个起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赏析《乌程汉简》中隶书的笔法。</span></p><p class="ql-block">👨⚖️邱振中:乌程汉简发表的资料是非常清晰地,非常的全面。第一点,它贯穿的时间比较长,从西汉初期到东汉的中期,将近四百年的时间。第二点,它笔画的形状,跟其他地方出土的还有点不一样。它的笔画比较飘尖、比较飘。所以这里面反映了不同地区书写者的审美趣味 的区别。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地区,它的工具制作的工艺差异。</p><p class="ql-block">👨⚖️叶培贵:在乌程汉简中还有值得关注的一类字迹,就是习字简。遵守的“守”,一个隶书,就那个书写者大概来来回回写了五六遍。每一遍都主要着重在训练“守”字那一大长竖,这一竖是特别有表现力的。所以从这里大概可以看出来汉朝的书写吏员,对于书写的技术甚至是艺术性,是由非常主动的训练要求的。所以我觉得它是一个宝库,能反映出当时的普通生活,也能反映出书写者怎么去追求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结束语</span></p> <p class="ql-block">“汉简中酝酿着汉字书体的演变,中正博大、刚健雄强;欧阳询楷书彰显着大唐之风,‘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草书演绎着自由的灵魂。中国书法艺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在岁月中演化出万千气象,也书写了最精彩的中国故事。”</p><p class="ql-block">在《九成宫醴泉铭》中感受楷书的气象庄严、遒劲雄强、刚柔相济。《自叙帖》展现怀素狂草的“痴绝”、“狂绝”,领略狂草忽左忽右、起伏摆荡、有疾有速、有轻有重、奇踪变化、神采动荡的书法艺术;在《居延汉简》看到戍边在额济纳河畔的将士们的生活与汉代普通百姓的日常,感受着中国人连绵不绝的生活热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件作品:《泰山刻石》 秦 李斯</b></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车同轨,书同文字;”</p> <p class="ql-block">《泰山刻石》,是秦代石刻作品,为秦相李斯歌颂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所作,彰颂秦德,是小篆书法作品,与《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p> <p class="ql-block">《泰山刻石》是中国古代刻石碑文中的珍品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碑文。它不仅是中国古代书法和雕刻艺术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也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泰山刻石》中的书法字体为小篆,小篆是“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其一,秦始皇灭六国后,制定"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的过程,是中国第一个统一使用的中华文字。</p><p class="ql-block">小篆特点:</p><p class="ql-block">1、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均匀、字形呈正方形。</p><p class="ql-block">2、空间分布均匀,左右对称,极具美感。</p><p class="ql-block">3、字画上紧下松、具有秩序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答题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上图B选项与《泰山刻石》中的小篆“天”字的图片是同一个字</p> <p class="ql-block">上图从左至右为“国”字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分别是商周“金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汉末“楷书”。</p> <p class="ql-block">上图左侧三个篆书对应的简体字分别为:曰、者、年。</p> <p class="ql-block">上图左侧三个篆书对应的简体字分别为:在、而、莫。</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件作品:《兰亭集序》 东晋 王羲之</b></p> <p class="ql-block">“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修禊,天下第一。”</p> <p class="ql-block">《兰亭集序》,是一件行书作品。用笔简洁,字体较为放纵流动,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代表作,全文上半段写景,下半段抒情。描绘了兰亭景色和王羲之与好友集会的雅致乐趣,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文章随作者情感的变化由平静到激烈,具有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答题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上述题目中,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被誉为“书圣”。题目中B选项卫夫人是“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老师。</p> <p class="ql-block">上述题目中,与王羲之有关的典故是A选项入木三分。</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改造后的神龙本《兰亭集序》,其中第一行至第五行中不属于原贴的字分别是:永、稽、少、茂、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点评时刻</b></p> <p class="ql-block">👨⚖️邱振中:从章法的角度观赏,《兰亭集序》是一件单字竖列的作品,行列的衔接并非是规规矩矩、毕工毕整的。它的精彩在于,把任何一行《兰亭集序》的文字做出它的中轴线,让它连接起来,可以发现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一条曲线。同时两行之间的轴线,形状有点关系但又有变化,整个章法非常生动。</p><p class="ql-block">👨⚖️叶培贵:“俯察品类之盛”的“盛”字,注意它底下那个“皿”字,“皿”字中间是两个小竖,接下来一横。“盛”字细看的话,“皿”字中右边的小竖是往下穿到了横的下部,然后挑起来、顿下来。所以这一横与竖之间有一个交叉覆盖。这就是用笔的周到,一种抑扬顿挫、起伏跌宕。能从中感受到它的节奏,似乎在表面很从容地情况下,感受到它在不断地起伏,像水波一样荡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件作品:《沁园春·雪》 毛主席</b></p> <p class="ql-block">“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临黄河岸边,写下不朽名篇;山城重庆,一朝流传,天下皆知;历史转折处,展现伟人气概。”</p> <p class="ql-block">《沁园春·雪》,此作品的书法字体为草书。是毛主席在革命时期创作,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此词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更重要的是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抒发毛主席伟大的抱负及胸怀。</p><p class="ql-block">草书特点:简约散淡、简洁、轻松、明快,具有强烈的节奏连贯性,笔法统一连贯连绵不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答题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书法作品《沁园春·雪》(局部),B选项是正确的。</p> <p class="ql-block">上图三幅作品是毛主席诗词书法作品(局部),从左到右依次为:《七律·长征》局部、《清平乐·六盘山》局部、《卜算子·咏梅》局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点评时刻</span></p> <p class="ql-block">👨⚖️叶培贵:主席是1893年出生,在少年时期,应该是受过当时普遍性的写字教育的。再到1945年到1949年之后,也就是中国的革命事业取得明显的成功后。这时作为有着高度的艺术才情的一个诗人、书法家等等。再充足的时间下,笔下的很多东西越来越丰富,人与书越来越合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结束语</span></p> <p class="ql-block">“当晨曦照耀泰山之巅,小篆'一览众山小‘,那是大一统的文化基石在闪耀;当惠风吹拂兰亭曲水,书圣王羲之挥毫,那是几千年中华文脉在流淌;中国书法,用最东方的笔画,书写家国父老,也用最顿挫的波磔,写天地气概;下笔惊千载,豪迈看今朝。”</p><p class="ql-block">在《泰山刻石》中了解了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的“车同轨、书同文字”的制度规范,学习了小篆的书法特征;《兰亭集序》中在书圣王羲之的笔下,看到了放纵流动、轻松明快、连绵不绝的书法之美。《沁园春·雪》为我们展现了毛主席笔下坚毅的革命精神和草书的简捷、抑扬顿挫。</p> <p class="ql-block">收录于:硬笔研习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