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何实华是我的好友,今年7月10曰是他父亲何寅昌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曰。何老也是我50年前工作过的国营965厂的老领导。仅写此文,尝试去追寻何老的人生轨迹,以表达对何老的深深怀念和崇高敬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出身农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何老原名何友春,1923年出生于山东临沂(古称琅琊)。临沂曾因一曲山歌《沂蒙山小调》,被称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二首民歌之一而被国人熟知。也因《红嫂》用乳汁喂给重伤昏迷的八路军战士而救活生命,使他重返战场的真实故事,让我们记住了老区人民的善良纯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何老出生的那个年代却是黑暗的。正是帝国主义列强扶植不同派系的北洋军阀混战的动乱时期,(直奉战争)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生活在最底层的民众谋生艰难,痛苦乃至绝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何老家在他12岁前,家境尚可维持,因而在村小读了四年书。后来家境曰渐衰落后只能缀学在家务农。到18岁时,日冦铁蹄践踏山东,生活已难以为继,迫不得已举家背井离乡加入了闯关东的行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投身革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填四川,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史上为谋生而进行的四次人口大迁徒。闯关东主要是山东河北百姓,因灾害或战乱迫于生计而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之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何家随着这个大潮漂泊到大连。自1941年到1945年,何老先后在满铁的火车上当过烧火工,在车站搬过道叉子,在大连秋月町玻璃厂做过窑工,在瓦房店川崎窑业做过苦力,在西中岛盐滩晒盐,抬盐。闯关东并未改变何老的穷苦命运,史料记载当时大连地区中国工人平均工钱是同等曰本人的四分之一到七分之一。饱尝受剝削受压迫的痛苦,求生存求解放的欲望正是何老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的内在动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9月苏军进驻沈大铁路各站,10月东北人民军四支队进驻复县,瓦房店解放。何老就在岗子店街参加了农民协会并成为积极分子还担任了副会长。不久又被派到瓦房店特别区做了工作队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日伪时期,我党在大连地区的活动基本中断,直到光复后从中共胶东地区党委派到辽宁工作的杨力行等几名党员来复县工作,加上11月安东工委派来的同志,于12月25日建立中共复县县委。县委成立后的重点工作是深入工矿,铁路,区,村,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何老就是1946年2月由瓦房店区公所张自正区长介绍入党,成为光复后复县本土的第一批的十多名秘密党员之一。我党在复县播下的第一批火种为复县的解放和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他们活跃在群众之中,带领贫苦百姓把清算地主恶霸,减租减息,分青苗等活动开展的如火加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国共和谈破裂后,国民党新六军一部于1946年冬占领瓦房店。我党被迫转入武装斗争阶段,各区成立区中队开展游击战。何老时任复县太阳区副区长,在反清剿,反反攻倒算的斗争中经受住了战火考验。斗争是残酷的,敌人占领复县时间不长,在这场斗争中二任复州区区长,石佛区农会会长以及百余名村干部,农会积极分子被敌人杀害,足见当时斗争何等惨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茁壮成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7年6月我军进驻瓦房店,复县二次解放。何老先后在复县的太阳区(26个村),南极区(24个村),西海区(18个村)担任过区长,区委书记。带领党员(1949年党员活动公开)和村民开始轰轰烈烈约土地改革运动,从根本上清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重新恢复区,村民主政权,保卫胜利果实,恢复发展生产,组织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到解放战争结束,复县有近二万名青年参军,出战勤工八千多人,担架一千多副…。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党为了更好地培养使用好这批在"九三"后参加革命的党的骨干,决定选拔部分干部到中共中央东北局党校培训。何老有幸参加了第三期一年制的干部培训班。(1950年曾在辽东省委党校学习三个月)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时事政策的学习,进行党的最高纲领和党员标准教育。使干部们从为自身谋翻身解放到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这样人生观飞跃。这成为参加革命的初心,由此确立起人生座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毕业后何老出任中共复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这期间党的主要宣传工作是: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支援抗美援朝以及在全县范围的"一化三改"运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主政复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5年4月复县人民政府改称复县人民委员会,在复县首届五次人民代表大会上,何老被补选为复县县长,时年32岁。1956年省委批准复县设书记处,县委书记为第一书记,副书记为书记处书记。同年9月何老改任中共复县县委书记处书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何老任复县主要领导其间,正是落实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指示,提出并落实复县农业合作化全面规划时期,全县实行按劳分配的高级合作社己占农户的97、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生产发展,抗美援朝结束,一五计划完成,人民的情绪空前高涨,感觉已迈入社会主义大门。人们高唱着《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夾着尾巴逃跑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当时人们的真情实感,那时翻身做主人的工人,农民是何等扬眉吐气,人民对未来充满希望和自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创办大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在中国破土而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8年由于形势发展太快,全党上下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大跃进开始了。不仅大炼钢铁,而且大办大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同年8月何老奉调到新创办的"辽阳工业专科学校"任副校长,和师生白手起家建校园。用大跃进的速度,当年学校就升格为"辽阳工学院",何老改任党委副书记。那一年全国高校象井喷一样增长遍地开花。一年就增加了562所是1957年高校的三倍。1960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辽阳工学院撤销,农机系改为辽宁农业机械学院,何老任党委副书记。1962年农机学院撤销,组建辽宁农机工业学校,何老任党委书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上马到下马,国家适时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过了曲折坎坷,使国民经济布局回归合理。反思"大跃进"中的教训,整合资源重组,全国高校降回到适度规模。今天看似天真的折腾,那些院校师生、建设者们当时条件下,筚路蓝缕战天斗地,以朴素的热情努力摸索探路调整办学方向和规模,瞄准未来农业发展方向,培养紧缺的农业机械化人才。</b></p> <p class="ql-block">省委书记任仲夷来厂视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献身军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形势异常严峻,中央根据战备要求制定了大小三线建设的国家战略。1965年辽宁省成立了"战备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在我省东西部山区建立七个小三线军工厂,战时能生产支援前线又能独立作战的后方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何老就是奉调到桓仁创办国营965厂的创建领导人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小三线军工厂的性质决定,那里没有诗和远方,它的建设者们必须面临远离家乡告别亲人,面对十里冰沟的孤寂与苍凉。注定在艰苦环境下创业生存,走进大山那是一种绝然的选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5年开始建厂,2万多平米厂房,宿舍,1万多延长米的管道…85天完成;当年建厂当年出产品,1966年批量生产56式半自动步枪;1979年建成大庆式企业。这就是何老和一批批领命创业的拓荒者们在极艰苦条件下创造的奇迹,是"三线精神"的丰硕成果,那种精气神在曾在这企业工作过的职工建立的"965","301“微信群依然薪火相传,厂名和信箱已成了记忆中的光荣符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何老举家在这个山沟中同职工们工作生活在一起。"什么也不说,祖国需要我",这就是大义担当,"文革"时期尽管在山沟里何老也曾不可避免被那场政治风暴殃袭,精神身体受到过创伤,但始终坚守阵地,驻守山沟十八年,为三线建设鞠躬尽瘁。关于三线建设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价值国家己有公正的结论,三线精神己纳入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普系中得以传承。</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火种传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几天反复阅读何老档案,观看《新风厂史》,查阅《瓦房店市志》,对照《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同时整理着自已的思绪,联系时代的大背景我读懂了何老,敬意由然而生。深深地感到何老是对党始终忠诚的一名优秀党员,是努力践行"干净,干事"的模范干部,可亲,可敬,可学。无论党组织把他安排在哪个行业、岗位,他都能上能下競競业业干好本职工作,脉博始终和党同频跳动,眼光始终瞄着党指示的路标前行,守得住共产党员的初心。无论在战火硝烟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从不褪色。1982年国家做出三线军工企业军转民的战略调整,何老审时度势,风尘仆仆地奔走沈阳,本溪,营口等地考察,为企业搬迁发展寻找新机遇、确定新的厂址,为职工谋新生活尽心竭力,口碑载道。纵观何老一生几十年风风雨雨,有过惊心动魄的拼博,有过忧国忧民的探索,有过成功的自豪喜悦,也曾有过迷茫和彷徨。是信仰的力量支撑,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风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复县留下了何老的足迹,在那里创造了青春辉煌;辽阳留下了何老的足迹,在那里探索着希望;桓仁留下了何老的足迹,在那里结出了创业的硕果,一路走来步履铿锵。无愧是我们心中英雄群谱中的一员,无悔于曾经在党旗下宣誓时的誓言铮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一代人完成了那代人的使命和担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褔避趋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滤过岁月的尘埃,何老生动鲜活朴实的形象树立在我们面前,不忘初心在,何惧路迢迢。缅怀先辈,致敬何老!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何老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足以励后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