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京,是一座山环水抱、钟灵毓秀、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自然风貌久负盛名的城市,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4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p><p class="ql-block"> 好多年没去过南京了,今天我们从上海火车站搭乘八点半开往南京的火车,开始了这次的南京之行,于上午十点半到达南京南站后,直接坐当地地铁3号线前往大行宫站,在一家特色餐厅吃午饭,排了一个小时的队,终于在十二点前吃上了特色美食:鸭血粉丝汤!</p> <p class="ql-block"> 这家叫“小潘记鸭血粉丝汤”的店,不管是味道还是信价比都不错!</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今天品尝的南京出名美食:鸭血粉丝汤及鸭肉。</p> <p class="ql-block"> 南京是一个古老与现代相结合的城市,为了更好的了解它,中午十二点半我们去了今天的目的地:六朝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六朝博物馆在六朝建康宫城的建筑遗址上建设。</p><p class="ql-block">建筑面积为2.3万多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为1.1万多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六朝博物馆整体建筑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最高处为24米。</p><p class="ql-block"> 六朝博物馆展出的有青瓷器、陶俑、墓志、建筑构件、石刻、书画等大量珍贵文物以及六朝建康城城墙和大型排水设施遗迹,并介绍六朝名人故事,分四个篇章阐述公元3至6世纪的东方大都会主题,设有“六朝帝都”“回望六朝”“六朝风采”“六朝人杰”四大展厅。</p><p class="ql-block"> 馆藏藏品是六千年前六朝时期的瓷器和陶俑!</p> <p class="ql-block">(一)回望六朝:</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一楼展厅</p><p class="ql-block">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王朝相继建都于南京,史称“六朝”。在六朝近370年的时间里,南京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六朝建康城宫室壮丽,人烟繁密,手工业和商业高度繁荣,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东方大都会。</p> <p class="ql-block">记里鼓车</p><p class="ql-block"> 记里鼓车又称为"记里车"、"司里车"、"大章车",是中国古代用于计算道路里程的车,也是六朝的计程车。它是皇帝出行时必不可少的仪仗车辆之一。它利用齿轮机构的差动关系和一套减速齿轮系统,根据车轮转动距离,自动计算出车行里程,并通过车上方的木人击鼓报告行程。每行一里击打一槌。</p> <p class="ql-block">(二)六朝帝都:</p><p class="ql-block"> 六朝时期的古都南京是公元三至六世纪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初名建业,后改建邺、建康。《六朝帝都》基本陈列通过对六朝古都遗址的出土文物的展示,带领人们去认识、了解这座昔日东方帝都的壮丽与辉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六朝木桩遗迹</span></p><p class="ql-block"> 遗迹位于南京图书馆新馆工地北部东西向壕沟与南北向道路的交汇处,呈两排分布,东西宽约4.7米,南北间距约4.5米。木桩粗壮,推测为桥梁的桩柱或用以加固和承重的基桩。</p> <p class="ql-block">南朝大型排水设施遗迹</p><p class="ql-block"> 遗址排水设施顶部塌毁,两侧及底部保存基本完整。其构造可分为三段,东段和中段沟壁多用板、木桩加固护岸,沟底铺木板、西段稍宽高2米,两侧壁用大砖砌筑,沟底用长条形木板呈阶梯壮垫。推测这是宫城向运渎排水的设施,当时的排水方向是由东向西。</p><p class="ql-block"> 排水设施是衡量一个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六城在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排水功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六朝建康城夯土墙遗:</span></p><p class="ql-block"> 2007年7月至2009年1月,南京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在东箭道原汉府街长途汽车站工地发现了一段六朝时期的夯土墙遗址。墙基宽约25米,夯土外侧包砖。</p><p class="ql-block">此前在长江路南侧南京图书馆新馆工地、利济巷西侧长发工地的考古发掘中,也都发现过类似的夯土包砖遗迹。</p> <p class="ql-block">六朝建康人的服饰</p><p class="ql-block"> 服饰 崇尚自由,既承袭了秦汉以来服饰的传统,又受到北方民族服饰的影响,呈现出了多样性。六朝建康人的服饰 ,当时女子发髻、妆容夸张多样,配饰名目繁多,衣着轻盈飘逸,体态窈窕婀娜。</p><p class="ql-block">这是木屐|</p><p class="ql-block"> 木履及顶针、剪刀,南京集庆路颜料坊出土。</p> <p class="ql-block">六朝建康人的饮食及出行牛车</p><p class="ql-block"> 通过出土文物及博物馆记载,饮食以稻米为主食,间有面食、副食品主要有蔬菜、瓜果、肉类以及各种水产品,以酱、鼓、顺、盐等调味,烹饪方法繁多,菜肴品种丰富。六明时期民间种茶、酿酒十分普遍,茶、酒是当时最为宣行的饮品。士人清谈,公私宴会,皆以茶酒自娱助兴。(博物馆图册)</p><p class="ql-block">华北古代都市中的道路多为土路,由于建康处于雨量丰沛的南方,所以主干道多由砖石铺砌,更为结实耐用,足以证明当时建康城建设水平之高。</p><p class="ql-block">大行宫新世纪广场工地北部发现的道路遗迹,由六朝多个时期的路面叠压而成。考古发现的这段道路为砖铺路面,路面留有清晰的车辙,保存完好,堪称"南京第一路"。从铺路砖侧的纪年铭文看,这一段道路铺筑于东晋咸康(335-342)至建元(343-344)年间。</p> <p class="ql-block">六朝•人面纹瓦当</p><p class="ql-block"> 人面纹瓦当在南京市大行宫工地出土。瓦当为灰陶质。瓦当正面为一个浅浮雕的人面图案,眉、眼、鼻、面颊、口、胡须俱全。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构件,一般用于宫殿、衙署、寺观等高规格的建筑,用以保护檐头,并具有装饰性。历代瓦当纹饰多样,风格各异。人面纹瓦当在中国国内其他地区出土较少,极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三)六朝风采:</p><p class="ql-block"> 二楼展厅,六朝艺术创作重在表现传神写照、气韵生动,这一点不仅体现于顾恺之、王羲之等书画大师的作品中,还表现于青瓷、陶俑、石刻等出土文物中。六朝风采展陈以形形色色的六朝文物为载体,使观众感受到神采飞扬的六朝艺术之美。</p> <p class="ql-block"> 六朝文物精品厅是本馆最为重要的器物展厅,其主旨在于从艺术的角度审视六朝文物,以美的名义去发现文物背后六朝"美"的真谛。</p><p class="ql-block">为了更好地同"美"的主题相契合,馆中引入古代六朝女子化妆时使用的"奁盒"元素,作为展厅平面布局的创意来源。整个展厅犹如一个巨大的"奁盒",其内部空间根据展陈内容具体情况被分割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规则四边形独立空间,仿佛是奁盒中分列的不同小盒。各独立空间富有节奏感地按照顺时针方向串联在一起,使得参观流线通透顺畅。</p> <p class="ql-block"> 公元三至六世纪,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相继在南京建都,南京成为南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六朝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它承接大一统的两汉王朝,使得中原文化的传统精华在新的地理空间和历史条件下得以充实延续和发展,为大唐盛世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基础。在这一特定时空之下应运而生的六朝艺术迅猛发展,成就卓越,美不胜收。主要有青瓷:</p><p class="ql-block">这是青瓷罐</p> <p class="ql-block">青瓷鸡首壶:</p><p class="ql-block"> 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华为工地出土。东晋墓出土鸡首壶也称鸡头壶、天鸡壶,一般指壶身一侧贴有鸡首,另一侧带有把手的盘口壶,是六朝青瓷中的典型器。这种器型的出现,改变了原先壶、罐没有流口,倾倒不便的状况,为唐宋执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三国吴青瓷马、西晋青瓷狮、西晋青瓷牛、便壶。</p> <p class="ql-block">东晋青瓷点彩薰香炉及点彩钵、盖。</p> <p class="ql-block">青瓷莲花尊:</p><p class="ql-block"> 青瓷质,喇叭形敞口,高脖,圆腹,圈足,尊盖形似僧帽。装饰繁缛华丽,以莲花为主要装饰图案,在一件器物上集中了浮雕,模印、刻划等装饰手法,将莲花纹恰当地装饰在每个部位,形态丰富,变化多端,造型有仰莲或覆莲、单瓣或复瓣,巧妙穿插,上下呼应,创造了精美的艺术造型。</p><p class="ql-block">1972年出土于南京东郊麒麟门外南朝墓,同时出土一对,为南北朝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者。造型端庄宏伟,高达85厘米,堪称“青瓷之王”。通体渗透着浓厚的佛教色彩,是罕见的佛艺术精品,更是六朝青瓷艺术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魂瓶:</p><p class="ql-block"> 魂瓶是一种流行于三国两晋时期,专为陪葬烧制的明器。形制来源于汉代的五联罐,装饰内容十分丰富,成型工艺极为复杂。集多种题材于一体的装饰风格显示了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当时人们祈求灵魂升天的观念关系密切。此瓶青瓷质,肩部以上堆塑各种人物、飞鸟、楼阙、亭台,错落有致,姿态万千;腹部贴有简单的模印装饰。上繁下简的独特造型,体现了细节与整体的结合,是六朝青瓷艺术中具特色精品。</p> <p class="ql-block">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p> <p class="ql-block">盘口壶身花纹</p> <p class="ql-block">塑像里的艺术</p><p class="ql-block"> 六朝的人物塑像,突破了追求"形似"的基本艺术要求,更追求"神似"。通过对人物外形的刻画,着力于揭示人格精神的内在美。</p><p class="ql-block"> 六朝时期的人物塑像造型丰富、比例适度,从冠发服饰到面容神态都极富个性。男子多面容端正清秀,神情安详持重;女子则削肩细腰,长裙及地,笑容恬静纯美。心灵手巧的六朝工匠将雕塑、绘画、陶艺三种艺术技巧融为一体,以简洁明快的轮廓线条,勾勒出朴素无华的人物神韵。一尊尊体型匀称、眉目传神的人物俑,组合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向我们传达着六朝人的熠熠神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拼镶砖画:</span></p><p class="ql-block">错版竹林七贤</p><p class="ql-block"> “竹林七贤和荣启期"是南朝大型墓葬砖拼壁画中最为常见的画像主题,这件错版的拼镶砖画并没有拼出完整的画面,是何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线条的丰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衣纹的描绘,还是动作手势的表现,都显得张弛有度,气韵生动。</p> <p class="ql-block">[墓志上的书法]</p><p class="ql-block"> 六朝墓志书法上承汉代石刻书法艺术传统,同时吸收了南北书派的艺术营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面貌。书体呈现出由隶书向楷书、行书过渡融合的状态。有的谨严规整,刻工细腻;有的率意自然,笔画流畅。线条或厚重朴拙,沉静肃穆;或挺秀典雅,舒展从容。这些出自无名书家之手的作品颇具艺术价值,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书法艺术的盛况。</p><p class="ql-block">谢鲲墓志泰宁元年(323◇南京中华门外戚家山谢鲲墓出土 </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六朝博物馆展厅设计凸显园林风貌,移步换景。展厅内几乎没有实墙,而是用竹子、荷叶等植物置景进行隔断,再运用光影效果,使得馆内视觉通透、移步换景,而摆放文物的展柜也使用了不反光的玻璃,文物说明则使用铁艺雕花的铭牌。</p> <p class="ql-block"> 南京六朝文明源自于长江流域的"大河文明",因而,长江是六朝文明的魂而南京被称为"石头城",馆中将石头化身为南京六朝文明的形。展厅中一条主通道曲折贯穿整个场馆,仿若绵延千里的长江。"巨石"型独立展厅错落有致地分布于主通道两侧,仿佛江边矗立的金陵石山,任由奔腾的江水冲刷。</p> <p class="ql-block"> 大浪淘沙,洗尽铅华过后,沉淀下来的六朝文明的精华,依附于馆中精美的六朝文物之中,展现于世人面前。空间中以大开大合的简洁手法处理石状分展厅结构,在有限空间高度的情况下,运用不同角度的立体三维式切割,在空间中不同位置、不同角度体现出形态各异的空间之美,恰如六朝人崇尚自然的文化情怀的表露。</p> <p class="ql-block"> 巨石状展厅外立面,是采用六朝陶砖灰色石材来衬托内部素色文物展陈空间,深浅对比的纯净空间在感官上给人以安静祥和的感受。为了搭配六朝独特的文化特点,展厅用六朝特有的画像砖墙作为一种现代材质搭配应用于分展厅外立面,在空间的塑造中赋予更多历史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 这个装饰叫万箭齐发,设计理念来自三国时的草船借箭。</p> <p class="ql-block">(四)六朝人杰</p><p class="ql-block">风雅六朝之六朝科技文明</p><p class="ql-block"> 六朝博物馆三楼展厅,以建康为中心的六朝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呈现出转型时期的特点。六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第二个黄金时代,在数学、天文、立法、医药学、化学、生物学等古代理论科学领域中,在制瓷、冶金、机械、水利工程、造船、航海等应用技术领域中,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现了祖冲之、何承天、葛洪等科学家。六朝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长江流域继黄河流域之后成为又一个经济发展的中心。</p><p class="ql-block">六朝时期多名士,竹林七贤、王导、谢安、顾恺之、王羲之等等。“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随着展览前行,追寻六朝人物的踪迹,聆听他们的清谈歌啸,领略他们的智慧才华。</p> <p class="ql-block">谢安(320-385),</p><p class="ql-block">宇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大康)A2山再起",入朝为相,设邸建康乌衣卷。谢安当政之后,先是挫败了权臣检温篡权的图谋,又调和政权内部矛盾,在面临前秦大举进攻之时坐镇建康指挥军事,大败前奏于肥水。在这场战役中,谢安临危不乱,举重若轻,充分显示出过人的胆略和信将之风。</p><p class="ql-block">陈郡谢氏是东晋时期足以与琅邪王氏相提并论的世家大族,合称"三谢"。 </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约321-379),</p><p class="ql-block">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人,后徙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书法博采众长,诸体皆精,后世尊为"书圣"。他的字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妍美之感。</p><p class="ql-block">东床快婿</p><p class="ql-block">东晋时期,太尉郝鉴遣门生去王家挑选女婿。王家子弟一听到有信使来,都竭力保持庄重,显得不自然。只有王羲之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腹而食,若无其事。郝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随后就将女儿嫁给了他。这便是"东床快婿"的由来。</p><p class="ql-block">王献之(344-386),</p><p class="ql-block">东晋书法家。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吴兴太守、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书法兼精各体,尤擅行草,变王羲之行书为行草并用,有"破体"之称。其风格流利豪迈,与其父齐名,并称"二王"。</p> <p class="ql-block">祖冲之(429-500),</p><p class="ql-block">南朝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等方面均有所造诣,最杰出的贡献当属计算出了相当精确的圆周率,是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他创造《大明历》、设计制造水礁磨、指南车、千里船等,一生成就斐然。</p> <p class="ql-block">|何承天(370-447),</p><p class="ql-block">南朝宋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通览经史,知识渊博,精研天文律历和计算,造诣颇深。他精通天算之术,坚持观测40年,于公元443年制成比旧历更为精密的《元嘉历》。这部历法作为国家正式颁布的历法先后行用了65年,直到梁天监年间才被祖冲之创制的《大明历》取代。</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六朝,今日的六朝博物馆,一步一景一世界,古今交融,承上启下,仿佛璀璨的白斗七星,闪耀在古都新城的南京。</p> <p class="ql-block"> 从博物馆出来时已下午两点,我们直接到了夫子庙旁的酒店,休息了两小时,下午四点钟去了今天的第二个景点:金陵第一园——瞻园!</p> <p class="ql-block"> 瞻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江南四大名园”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后赐予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素以假山著称,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明代被称为“南都第一园”。</p> <p class="ql-block"> 瞻园是南京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也是唯一开放的明代王府,曾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府邸的一部分,是清朝各任江南布政使办公的地点,太平天国时期为东王杨秀清王府。瞻园叠经明、清、太平天国、民国与当代,和江南多数园林一样,沿革复杂,园貌历经变迁。</p> <p class="ql-block"> 瞻园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景点二十余处,布局典雅精致,有宏伟壮观的明清古建筑群,陡峭峻拔的假山,闻名遐迩的北宋太湖石,清幽素雅的楼榭亭台,奇峰叠嶂。瞻园中有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太平天国专史博物馆。87年版《红楼梦》,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白府等便是在瞻园取景。</p> <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有船舫</p><p class="ql-block"> 船舫三面临水,舫首东侧仿跳板之意,设平桥与岸相连。舫首开敞,筑一小月台,可品茗赏景。船舫上"盈盈一水间"的匾额由清代著名书法家杨沂孙题写。"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选自南朝梁萧统编《文选》收录的《古诗十九首》。</p><p class="ql-block"> 相传是乾隆下江南的休息之处。</p> <p class="ql-block">扇亭</p><p class="ql-block"> 扇亭曾名铜亭,因其形同折扇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此亭由铜铸成,亭子下方有一山洞,天寒时洞内可燃烧炭火,这种利用建筑构件作散热器的方法在我国园林建筑中实属罕见。铜亭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也有所记载。</p> <p class="ql-block">南假山</p><p class="ql-block"> 瞻园是著名的假山园,全园面积仅8亩,假山就占3.7亩。瞻园分为南假山和北假山两组,全是假山堆叠而成,但堆造之精,面积之大,确是巧夺天工。</p><p class="ql-block"> 南假山的假山上伸下缩,形成蟹爪形的大山岫,钳住水面。进入假山内还可看到暗处有仿自然石灰岩的溶蚀景观,悬坠了几块钟乳石,造成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的山水景观。山上的植物让这座假山透出了勃勃生机,水池东北各有古树两株,栽种于明代,已饱经600年风霜,紫藤盘根错节,女贞翠绿丰满。另有牡丹、樱花、红枫等点缀其间,衬托了南石山秀丽多姿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时来运转石:</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的太湖石,凡来园中游玩的人都会摸摸它,希望带来好运。游园保安说这里的工作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都是摸了石头走好运走了。虽然是戏言,但也证明它在历史文物中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漂亮的门洞,眺望园中景色犹如镜中画。</p> <p class="ql-block"> 飞檐翘角,白墙黛瓦,亭台水榭,虹桥长廊,更有图案各异的窗户,让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雪浪石</p><p class="ql-block"> 石上"雪浪石"三字相传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手书。这块石头古朴典雅、耐人寻味。整体造型宛如团团击在石头上的浪花,又似在阳光下渐渐融化的雪团,故称雪浪石。</p> <p class="ql-block">千壑岩</p><p class="ql-block"> 该岩乃2008年瞻园扩园前新觅得的</p><p class="ql-block">整块太湖石,以缝隙、洞孔纵横交错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倚云峰</p><p class="ql-block"> 倚云峰是一块突兀灵秀的太湖石,在花篮厅东南角的桂花丛中,和仙人峰齐名。</p> <p class="ql-block">仙人峰</p><p class="ql-block"> 仙人峰是南门后庭园中置立着一块玉立多姿的太湖石,仙人峰是瞻园名石的代表,瞻园的奇石还有缔云峰、友松石、步石、炸石等,为江南园林山石之珍品,有些还是宋徽宗花石纲遗物。</p> <p class="ql-block">虎字碑</p><p class="ql-block"> 瞻园的观鱼亭入口处右边墙壁上有一巨形草书“虎”字碑,是王府中珍存着镇宅之宝,堪称“百年古碑,天下第一”。这块碑宽约两尺,高一米半。碑上的虎字乃一笔挥就一气呵成,字是虎,形也似虎,犹如一只猛虎在咆哮。</p><p class="ql-block">虎字里暗藏玄机,虎字里藏有四个字:富甲天下。细观此“虎”字,一虎端立,雄视生威,虎头、虎嘴、虎身、虎背、虎尾,清晰可辨,仿佛仰天长啸,人称其为“天下第一虎”。</p><p class="ql-block">虎字碑是民国时期担任汪伪南京政府考试院院长的江亢虎题写的。</p><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摸摸瞻园的虎头,吃穿不愁;摸摸虎嘴,驱邪避鬼;摸摸虎身,步步高升;摸摸虎背,荣华富贵;摸摸虎尾,十全十美,虎谐音福,实乃威武镇邪之灵物。</p> <p class="ql-block"> 从园中出来已是下午六点,步行到不远的夫子庙景区古秦淮老街,相当于上海的南京路,在热闹拥挤、古色古香的街道旁,吃了当地各种小吃。之后,随着人流前往秦淮河边,只见人山人海,已不见前方之路,都为夜游秦淮河而来……</p> <p class="ql-block"> 古秦淮,这里的历史文化景点比较多,而且集中,江南贡院、夫子庙、乌衣巷、朱雀街、王谢纪念馆、名妓李香君故居。</p><p class="ql-block"> 六朝古都,金粉之地,温柔之乡,现在都能在这里寻得踪迹,但也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翻找寻觅。当你走在人头攒动的现代旅游步行街里,没有多少美好,唯有喧嚣拥挤,拍张照便是天赐机遇给你的大作。</p> <p class="ql-block"> 夜游十里秦淮河,轻风拂面,水波荡漾,霓虹灯处美仑美奂,如诗如画,一曲“梦秦淮”将你带回旧时的古都,思绪已远,仿佛听见那繁华的秦淮河边歌声悠扬,看见迎来送往的商贾游人和穿梭于河上繁忙的小船……</p> <p class="ql-block"> 一个多小时的欣赏,从游船回到码头已是晚上八点,月挂柳稍,只见人头攒动,纷纷拥向游船码头,正是夜游高峰,好不容易穿过人墙回归大道,庆幸我们是坐第一批游轮返回的人,回到酒店已八点半……</p><p class="ql-block"> 今天跟随古人的脚步,重拾古人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点滴,不论是六朝博物馆,还是瞻园,亦或十里秦淮河,都体现了六朝古都的繁荣昌盛以及古人的聪明才智,今日不虚此行,寻古觅今,明天再继续……</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七月二日,我们到南京的第二天,早上六点多和女儿两人打车去了今天的第一个景点——雨花台!</p><p class="ql-block"> 雨花台,位于南京城聚宝门(今中华门)以南,雨花台高约100 米、长约3.5公里,顶部呈平台状,由3个山岗组成,有各类林木30余万株,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自古便是江南地区登高揽胜之佳地。雨花台最早记载于公元前1147年,泰伯在这一带传礼授农,南梁天监六年(512 年),城南门外高座寺的云光法师常在此设坛说法,感动上苍竟落花如雨,唐朝时改名为雨花台并沿用。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最集中的殉难地,达10万之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决定在此兴建雨花台烈士陵园,这是新中国后建成规模最大的纪念性陵园,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纪念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雨花台烈士就义群雕</p><p class="ql-block"> 1979年落成的北殉难处烈士就义群雕,高10.3米,宽14.2米,厚5.5米,总重量1300余吨,由179块花岗石拼装而成。是我国目前建造的最大的花岗岩雕像。</p> <p class="ql-block"> 从烈士就义群雕穿过高耸入云的白桦林大道直上,就是令人敬仰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烈士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烈士纪念碑建于雨花台海拔60米的制高点上,高42.3米(寓意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宽7米、厚5米,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前立有一尊5米多高的革命烈士青铜塑像。碑身正面“雨花台烈士纪念碑”为邓小平题写。碑身背面刻有江苏省和南京市人民政府所撰的碑文。</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庄严肃穆,底座前有经久不熄的火焰——长明灯!</p> <p class="ql-block">长明灯</p><p class="ql-block"> 在建国60周年前夕,为了纪念为国捐躯的知名和无名的革命先烈,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设制此长明灯。该灯灯座造型取自雨花台烈士陵园园徽"日月同辉",直径180cm,高29cm。火种采集于泰山之巅来自于第11届全运会的圣火,寓意烈士们的生命重于泰山。长明灯于2009年9月28日点燃,象征烈士精神"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碑广场前下面有两面照壁,雕刻着《国际歌》和《国歌》,照壁位于纪念池南北两端,花岗石质地,分别用汉、蒙、藏、维、壮5族文字镌刻。</p><p class="ql-block"> 从这里向前就是纪念桥,跨过纪念桥就是绿树掩映的烈士纪念馆了。</p> <p class="ql-block">纪念桥</p><p class="ql-block"> 纪念桥跨越雨花湖,通向绿树环抱中的纪念馆。桥长103米,桥面铺设斑斓的雨花石,两侧为1米宽的卧式花岗岩坡面,各有12个直径1.2米的石花圈,喻义是一年12个月24个节气,我们后人对烈士们的无限缅怀之情。</p> <p class="ql-block">雨花台烈士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古朴典雅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是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生前设计的最后一座建筑。当年,在中国建筑界,杨廷宝先生和梁思成齐名,被誉为“南杨北梁”,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就是他创作设计的。 纪念馆建筑平面呈“凹”字形,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屋顶,采用中国传统古建筑的重檐形式,加以简化,轮廓简洁而庄重,富有纪念性的美感。屋面特别的白色琉璃瓦,白色马赛克饰面的外墙,白色大理石窗框以及白色栏杆,使整个建筑呈现出浑然一体的白色,与馆周围的绿色树林形成明显对比,在阳光下显得分外巍峨壮丽。邓小平同志题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名镌刻在门额上方,檐下正中还雕着象征烈士英灵永存的“日月同辉”图案。</p> <p class="ql-block"> 从纪念馆前广场登上对面的小山坡,就是忠魂亭,亭前绿草中静臥一花钟,叫忠魂亭花钟:</p><p class="ql-block"> 忠魂亭花钟直径8.0米,白天6:00至18:00间的整点时刻,以童声《红红的雨花石》主题曲《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伴奏准确报时。岁月流逝,记忆永恒,让我们随着时针的转动来表达无限的思念,憧憬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歌词</p><p class="ql-block">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静静的躺在泥土之中</p><p class="ql-block">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深深地埋在泥土之中</p><p class="ql-block">我愿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我愿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p> <p class="ql-block"> 除这些必看的烈士陵园外,雨花台周边还有很多景点,譬如登台问天广场:</p><p class="ql-block"> 登台问天广场是雨花台文化区"神话传说"景观的第二部分,由踏花寻台甬道、观景平台和《登台问天》主题雕塑等组成。雕塑取材于雨花台传奇故事,是雨花石文化区的标志性建筑。雕塑以简捷而又浪漫的手法形象再现了登台问天、天降花雨的感天动地之壮丽场景:佛手结印向天,展臂直指苍穹,催动落英缤纷,点化花石斑斓,表现了云光法师祈求上天风调雨顺、泽被大地、五谷丰登、庇佑万民、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李杰墓石刻</p><p class="ql-block"> 李杰(1331-1369年),安徽霍丘人。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为徐达麾下战将。1369年,在指挥北征中死于阵前。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纳其女为妃后,追封李杰为镇国将军。李杰墓道现存神道碑、翁仲、石羊、石马等石刻。</p> <p class="ql-block">雨花台的传说浮雕</p><p class="ql-block"> 雨花台古称聚宝山、玛恼岗,相传南朝梁武帝天监六年(公元五零七年),高座寺云光法师登坛说法,感动上天,落花如雨,化为彩石,遂名雨花台。大型浮雕“雨花台的传说”高两米三,宽八米,锡青铜铸造,由江苏省美术馆雕塑家杨建强匠心独运、倾力打造,生动再现了这一千古传奇。高座寺香火缭绕,云雾升腾,古木参天,云光法师身披袈裟,手持经卷,端坐莲台,身后佛光园融,妙相庄严,通髓佛光普照,熠熠生辉,大慈大悲,功德园满。听讲弟子双手合十,团团围坐,虔诚景仰,神态各异。两侧为天女散花,彩带飘逸,漫天花雨,五彩缤纷。展现了大地春意融融,花石五色斑斓,众生欣喜雀跃,万民普天同庆的动人场景。浮雕气韻流畅,节奏跌宕有序,层次分明,神形俱足,多彩多姿,趣味盎然,严紧而不失灵动。端庄而不失情趣。给人以“金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强烈心灵振撼。丰富了雨花台的烂漫色彩和雨花石文化的艺术氛围。</p> <p class="ql-block">江南第二泉</p><p class="ql-block"> 江南第二泉,原名永宁泉,是古永宁寺的遗址,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南宋时著名诗人陆游赴四川任职,途经建康,登雨花台游永宁寺,见泉水清冽甘美,倍加赞赏,品为"二泉"。201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江南第二泉"为市级文物户单位。</p> <p class="ql-block">雨花阁</p><p class="ql-block"> 位于雨花台区,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复建于1997年,坐落在古雨花台遗址上。阁叠三层,檐卷四重,内有巨幅云光法师说法瓷砖画,讲诉着雨花台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尤其是城南雨花台一带寺庙林立。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反映了当年的景象。相传梁武帝时期,高僧云光法师在此岗设坛讲经说法,僧侣500余人趺坐聆听,讲得精彩,听得入神,数日而不散,感动佛祖,天降雨花,落地化作五彩石子,遂称雨花石,雨花台也由此得名。成语“天花乱坠”正由此传说而来。</p> <p class="ql-block">高座寺</p><p class="ql-block"> 位于雨花台风景名胜区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初名甘露寺,得名于西晋(265~316)年间的甘露井,因水质清纯甘甜,被誉为“甘露”。</span>是一座晋朝名刹,迄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历代高僧辈出,文人墨客遍达十方,帛尸梨蜜多罗、云光法师、宝志禅师等皆与寺庙结下过深厚善缘。</p> <p class="ql-block">曦园</p><p class="ql-block"> 原为古高座寺的一部分,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面积2.4公顷,为江南庭院式花园。</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碑</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皇帝游雨花台时所题诗句的碑刻-乾隆御碑。乾隆弘历是位心怀大志,胸有谋略,且潇洒飘逸,风流倜傥的皇帝。他即位后,承袭了他祖父康熙大帝的遗业。康熙帝曾六下江南,以巩固对汉地的统治,乾隆帝自称效法皇祖,也先后六次到江南巡游。在驻骅南京时,三到雨花台游览并题诗。此御碑即为三次题诗的诗碑。碑高2.55米,宽0.8米,厚0.21米。碑额刻有二龙戏珠图案,碑身正面为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游雨花台所题之诗。诗曰"崇岗跋马晚春情,凭览遗台触概情。便果云光致花雨,可能末路救台城"……</p><p class="ql-block"> 从雨花台下山刚好上午八点,打车回到住地附近与宝贝们汇合后,就近吃了早饭,之后,一家人步行去了今天的最后一个景点:南京明城墙——中华门!</p> <p class="ql-block">南京明城墙</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历时28年,耗资600多万两黄金,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基本建成。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组成,其中京城城墙周长达35.267公里,有13座城门,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砖石构造的都城城墙。</p> <p class="ql-block">(此视频来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中华门(瓮城)</p><p class="ql-block"> 中华门,(又称瓮城)是明代13座城门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伟、设计最精巧、结构最复杂的一座城门。古代防御性建筑的杰出代表,在世界城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规模最大的堡垒瓮城,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p><p class="ql-block"> 中华门位于南京城南,明初在南唐都城至宋、元金陵城的南门基础上重建而成,因城门外正对聚宝山,命名为聚宝门。1928年,改名中华门,并沿用至今,城门匾额上"中华门"三字为蒋介石亲笔题写。中华门地处城南交通咽喉,前临外秦淮河,后依内秦淮河,长干桥和镇淮桥连通城内城外,这一带也是明代南京的市民居住区和商贸中心。</p> <p class="ql-block"> 中华门布局严整、构造独特,由四道城门贯通,形成三座内瓮城。各城门均有能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遇有敌兵攻入,城门内"千斤闸"迅速降落,切断其退路,伏兵四出,分别歼灭,恰如"瓮中捉鳖"。瓮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两侧有登城马道,可骑马直达城头。</p><p class="ql-block">瓮城设于城门内,一层券门两侧共有6个藏兵洞、二层有7个藏兵洞,加上两侧马道下方共14个藏兵洞,共计27个。藏兵洞平时用来储藏守城器械和军用物资,战时可供士兵埋伏于内。相传,中华门的藏兵洞可藏兵数千,藏粮万担。中华门瓮城南北深128米,东西宽118.45米,总面积15168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伟、保存最完好、设计最精巧、结构最复杂的砖石结构城门。瓮城最高处达21.45米,整个建筑用石灰、桐油等作黏合剂,极为坚固,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千斤闸和马道</p> <p class="ql-block"> 三道瓮城呈目字贯通,城门上原建有木结构的城楼,清嘉庆年间(1796-1820),城楼倒塌,江宁县筹款重建,重建后的城楼形制较明代略小。1937年12月,在南京保卫战中,城楼毁于日军炮火。中华门经历了六百五十多年风雨沧桑,如今,除木结构的城楼、双扇木门毁坏外,城门的砖石结构基本保存完好。从建筑角度看,中华门工程宏伟,结构复杂,设计巧妙,在我国古代筑城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军事角度看,其工事坚固,易于防守,是研究我国古代军事史的重要实物资料。1957年,中华门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中华门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今天,在城门中层的藏兵洞内,展出了当年修建的藏兵洞,城墙图和明城砖的部分实物。每块城墙砖上都刻有文字,有楷书、行书、草书、篆书、隶书。仔细看,还可以看到烧砖工匠的姓名、烧砖地点、烧砖时间。一旦出现失格情况,这些信息便于追溯追责。</p><p class="ql-block">正是因为采用了这样严格的责任制,才经历了600多年战乱中,南京明城墙依然完好,依然保持着古朴庄严的风格和当年雄伟壮丽的风姿,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南京秦淮风景带和明城墙风景带的交汇点。</p> <p class="ql-block"> 从城墙上可以看到美丽的雨花台山脉连绵不绝,清澈的秦淮河水荡漾,城门外庄严的大报恩寺、沉万三故居、夫子庙、老门洞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 在中华门城楼的一个“藏兵洞”中设有一个《沈万三博物馆》和专题展览,用连环画的形式,介绍了南京城墙与江南首富沈万三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这是藏兵洞中的沈万三雕像</p> <p class="ql-block"> 相传朱元璋在修建中华门(当时称大明门)时,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城门每建成第二天,城门就会自动倒塌,无论采用什么施工技术,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军师刘伯温建议,把明代初年吴县富翁沈万三的宝物聚宝盆埋压在城门基础土层下面,这样城门基础就不会下陷了,城门就能建造完成。</p><p class="ql-block">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军师的建议,下诏强行征收了沈万三的聚宝盆,并将沈万三的聚宝盆埋压在城门的建筑基址下面,有了聚宝门的扶助,城墙根基不再下陷,随后中华门内瓮城城门楼被建造了起来,所以这座城门被明代朝廷命名为“聚宝门”。(图一为聚宝盆,图二为埋藏处)</p><p class="ql-block">失去聚宝盆的沉万三,不仅没有得到朱元璋的赏赐,差点丢了性命。据史料记载,当时修筑明城墙时,官方财政收入已经捉襟见肘,手头拮据。沈万三和儿子沈茂不但亲自参加修筑城墙,还先后拿出近三百万两白银捐献官府修筑城墙,奖励将士官兵劳苦。这笔巨款约占南京明城墙总造价的三分之一。这样的炫富让朱元璋皇帝心里很不是滋味。</p><p class="ql-block">后来疑心病重的明太祖朱元璋,怕富可敌国的沈万三造反,陆续以各种理由给沈万三添加了几条罪名,发配沈万三到云南边疆充军,当时,沈万三被发配时,城墙还没修建好,他的儿子沈茂继续完成剩下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最后,沈万三直到病死,才被运回吴县。(下图便是聚宝盆和埋藏遗址)</p> <p class="ql-block"> 从明城墙出来巳是下午一点多,到此我们的南京之行就结束了,从六朝博物馆,膽园,古秦淮,雨花台,到明城墙,无不彰显古人超群的智慧和才干,惊叹古人留给后世无穷财富的同时,不尽想起“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诗句,山河未必依旧,但古人智慧的结晶留下的遗产会世代相传,万世流芳。</p><p class="ql-block"> 风景虽美,还是要离别,下午两点钟,我们乘地铁去了南京机场,终究登上了离开的飞机,前往美丽的蒙古大草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