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听鹂馆东侧陟高坡上就是画中游,位于万寿山西南坡的转折处,从这里向南、向西都有宽广的视野,是前山得景的主要方向。这里比湖面高出30多米,从左右观赏湖、山景色能获得较大的纵深和较多的层次。这里比较陡峭,依山而建的亭、台、楼、阁等建筑之间互相遮挡少,建筑形象得以全部或大部分显露出来。</p><p class="ql-block"> 画中游地段的特点正是充分发挥建筑群的“观景”与“点景”的优越条件。建筑群采取了以外敞空间为主,内聚空间为辅的竖向组合形式。</p><p class="ql-block"> 画中游的主要部分是以楼、阁为重点,以亭、台为陪衬,以爬山廊上下串连,运用对称的布局来表现端庄气氛;同时又以较大量的叠石和浓密的松柏来构成山地小园林的格局。建筑群依山就势分为上下两个层次:石牌坊以南的外敞式庭园空间是以八方阁“画中游”为中心,根据地形的高差做成迭落状的三层台地。而石牌坊以北是以“澄辉阁”为中心的空间外敞,兼有内聚的庭院。整组建筑群共有四座主要建筑物:“画中游”突出于建筑群中轴线的最南端,“澄辉阁”位于中轴线的最北端,“爱山”、“借秋”两楼则分列于东西两侧。四者构成一个控制全网的格局,能够居高临下、互不遮挡,从不同角度和视野观赏湖景和园外借景,充分表现出山地小园林的皇家特色和婀娜多姿的仙山琼阁诗画意境。</p><p class="ql-block"> 两层楼阁的“画中游”是整组建筑群的主体和重点,平面八角形,重檐顶,立基于陡峭的山坡上。前后高差约4米,下层的柱子顺着山石起伏而长短不一。阁两旁的爬山廊依山石的升起连接着“爱山”、“借秋”两楼。“爱山”,即喜爱青山,语见陶渊明《归田园居五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借秋”即借得秋意,语见陆游《小轩夏夜凉诗》“遥夜帘栊已借秋,阑干星斗挂檐头。”爬山廊中部有两座八角重檐攒尖顶小亭,既陪衬主体,又可经此穿行石洞而登临阁的上层。为了突出阁的主体地位,廊和亭都刻意缩小。阁的上层空透开敞,南、东、西三面都可凭栏远眺昆明湖的碧波游船、玉泉山的青山塔影。立柱与楣子、栏杆构成一幅幅静止的画框,而中心活动的画面,让人们宛如置身于游动的画中;“画中游”的题字正点出了这个意境。</p> <p class="ql-block"> “画中游”阁后部的一组假山是在天然裸露岩石上堆叠而成的。假山与阁、游廊紧密结合,构成上下穿插的立体交通,更增添了山地建筑的意趣。</p><p class="ql-block"> 经假山北面的石牌坊,即可抵达第二个层次的庭园,这个庭园由爬山廊环抱而成。庭园的地面坡度较大,因此从两侧的爬山廊及北面正中的澄辉阁均能够远眺以第一个层次的建筑物作为近景配衬的湖山景色。</p> <p class="ql-block"> 澄辉阁以北,利用局部平坦的地势作成一个空间内聚、安谧宁静的小庭园。穿过庭园东侧的垂花门,循山道可登临敞厅“湖山真意”。</p><p class="ql-block"> 湖山真意是一处个体建筑的景点,位于前山山脊的西端。山脊至此陡然下降,形成西向极好的借景条件。从敞厅内,透过梁柱所构成的“景框”观赏玉泉山、西山之景宛若天然图画,是为园内绝佳的一处借景。“湖山真意”四字是慈禧所题,这里曾是品茶、听曲、观景的完美之地,可惜现在西面山坡的树木疯长,已遮挡了玉泉山和西山层峦叠嶂的景致。</p><p class="ql-block"> 因此,画中游与湖山真意是两处相对独立、但又是互相关联的景点,从诗情画意的画中走出,又步入到歌舞升平的画卷里去,这才是完整版的画中游之湖山真意。</p> <p class="ql-block">湖山真意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湖山真意”为慈禧题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