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祠堂及墓室上的装饰画石刻,滥觞于西汉,兴盛于东汉,三国以后急剧衰落,它存在的时间只有300年左右,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不过是一瞬即逝。<br> 6月27日,徐州随缘雅集艺社的社员,驱车前往贾汪考察汉画石刻。<br> 到达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汉高祖刘邦像,其高大雄壮,威风凛凛,有气吞山河之势。</h3> <h3> 稍作停息后,社员们在两汉文化主题公园合影留念。左起:杨百芳、梁原、刘金柱、杨百明、张继光、刘嵩山。</h3> <h3> 在杨百明老师的引荐下,社员们来到了白集汉代画像石墓,墓室两旁竖立着两块2米左右见方的石刻,古朴雄厚,十分抢眼。</h3> <h3> 拾级而下进入了墓室,墓室幽凉阴森,壁上石刻保存完好,犹如新刻一般。石刻描绘的内容有一种深沉雄大的艺术气魄,充满了对未来、对生命的乐观与渴望。石刻雕工精湛,造型多样,令人赏心悦目。</h3> <h3> 刘嵩山老师观察女娲持“规”图。 传说女娲持“规”,练石补天,断鳖足立四级,创天地。伏羲持“距”,画八卦,通神明之徳,解万物之情。这就是“规矩”一词的由来</h3> <h3>龟兔赛跑图</h3> <h3>杨百明老师为社员做讲解</h3> <h3>刘嵩山老师正在研究车马出行图</h3> <h3>张继光老师在考察活动时留影</h3> <h3> 接着社员们考察了汉画像石廊中的石刻。石<br>廊里的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各个角度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状况、风土民情、典章制度及宗教信仰等,是一幅别开生面的历史画卷。</h3> <h3>河伯出行图:河伯为黄河之神,画像石中的形象为鱼拉车,乘车者二人,后者为河伯端坐在车上。先民供奉河伯,意在祈求风调雨顺,无洪水之患。</h3> <h3>刘金柱老师认真细致地观察研究画像石中的表现手法及构图特点</h3> <h3>画家张亚斌老师既是我们这次活动的特约嘉宾也是向导,他从中西绘画的构图方式为我们讲解了汉画像石中于西方绘画的不同以及独特的构图原理。</h3> <h3>杨百明老师为社员们讲解画像石中的构图寓意。</h3> <h3> 走出长廊,社员们在露天地里看到了“泗水捞鼎”图,传说秦始皇东巡后,路过徐州彭城的泗水,见到水中露出一周鼎,大喜,随命其随从下水捞鼎。即将要把鼎打捞上来时,鼎内一龙头伸出,咬断了系鼎的绳索,鼎复沉入水下,再也无法找到。</h3> <h3>画像石中的桥上之人为秦始皇,桥两边的众人,以绳拉鼎,鼎内一龙头伸出,欲咬绳索。</h3> <h3> 考察完白集汉墓,社员们合影留念,时近中午,在35℃的高温下,驱车来到了座落于茅村的桓魋石室墓。墓道西壁凿有较多的石刻,多为宋元明清文人墨客的题字及诗文,因年久风化,字迹大多模糊不清。墓道壁面上有“桓魋石室”四个正楷大字,为明代钦差漕运总兵杨茂手书。苏东坡任徐州知府时,曾多次游桓山,并留下10余篇诗文以纪其事。</h3> <h3>艺社简介<br>上世纪70年代末,一批青年,怀揣梦想,从各个行业齐聚徐州工人文化宫的学习班学习书画。他们满腔热忱,同窗而读,朝夕论艺。三十多年后的2012年底,他们重叙旧情,以艺聚友,自发地组织了一个艺术团体--随缘雅集艺社。转瞬艺社成立已10余年,在这里他们洒下笑语,倾诉衷肠,珍藏友谊,收获梦想。而今的他们最小者也已过花甲之年,当年对于今日的成就,应是心驰神往;今日对于当年的情景,却也萦绕难忘。40多年的友谊余生难忘,终身的艺术追求愿放光芒。随缘一世,一世随缘。<br><br>社员简介<br> 张继光: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已故书法大家吴三大先生的入室弟子。<br> 杨百明:山东著名书法家于太昌先生的弟子。喜爱摩崖石刻,40余年足迹遍布齐鲁大地,历尽千辛万苦,捶拓搜集大批摩崖石刻并对其深入研究,论文曾入选北朝摩崖刻经书学讨论会。<br> 梁原:启蒙于张俊之先生,后拜张启民先生为师,学习写意花鸟。曾深研气功武学,精研八卦六爻易学等。<br> 刘金柱: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荣获在全国很有影响的“文汇报”书法比赛二等奖,部分作品被博物馆收藏。<br> 刘嵩山:幼承家学,随父习书,至今51年。书法作品多次入展由中书协及省书协举办的书画展。中央电视台、吉林图书馆等20余家单位收藏其作品,外地及徐州旅游景点均有作品被勒石刻匾,多家媒体曾专题报道。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凤林禅寺、河南王铎书画院院士、徐州老干部大学书法教师。<br> 杨百芳:曾入展中书协举办的“全国第三、四届妇女书法展”、中日妇女书法篆刻交流展、江苏省妇女书法展,中国书法导报、江苏通讯均刊登其书法作品。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徐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徐州市女子书法家协会副主席。<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