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灵江雪的美篇

空灵江雪

<p class="ql-block"> 小记陆志轩老师</p><p class="ql-block"> (上)</p><p class="ql-block"> 姚开忠</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过去,我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师大多作古,音容笑貌已消逝在时间和记忆的长河里,能记得的已经很少了,且多为任课久的班主任、语文、数学老师,但陆志轩老师是个例外。</p><p class="ql-block"> 七一年的下学期,我们从解放路小学的带帽初中转到綦江中学,第二年的上学期开学没有多久,教我们思想政治课的老师突然病了,需住院医治。恰遇陆志轩老师刚从学习班解放出来,没安排工作,于是他便临时成为我们初一连五排的思想政治课老师(是当时老师最不愿讲的课)。他只给我们代了大半个学期的课,时间就三、四个月,新学期他就成了革委会主任,没多久就调到重庆六中(四川省重点中学现在的《求精中学》)当校长、书记,我和他从此再无交集,甚至他压根就不知道有我这个学生。然事隔五十年我还能记得他那尖鼻、尖脸、尖下巴,干瘦、干瘦、矮小、矮小的个子,说话细声细气,带一副老光眼镜其貌不扬。然而是他的的道德文章、学识与素养、机锋与才华让我记住了他。</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他的《黄桷树》是我第一次读到的,认识的人写的,印为书的文字。虽然没有象课文那样背诵,因为第一,因为深刻,因为哲理,因为教诲,所以有些句子、意思五十年后的今天依稀记得:</p><p class="ql-block"> 有人赞美白杨的高大挺拔……有人赞美松树迎风傲雪……</p><p class="ql-block"> 我赞美黄桷树,它的主干常达十围,枝叶覆盖一两亩地,其枝叶下形成人们休息的场地……</p><p class="ql-block"> 黄桷树枝叶的繁茂在于它根部深钻的精神,其根不仅能钻进的泥土,而且能穿裂坚硬的巨石。根的长度常十几倍于树身。其枝叶之繁茂乃因根部之深远……</p><p class="ql-block"> 人之为学,如钻研精神如其根,其成就亦必将如其枝叶……。</p><p class="ql-block"> 我几十年后才明白,人的一生听的、看的、读的哲理、箴言、坐右铭无数,而终究还是一事无成。那是因为人的懒惰;因为享乐;因为做人做事缺乏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因为意外。假如你能将一条哲理、箴言、座右铭长期不懈的践行,你的人生将大不同。一本书读十年,你会成为该书的专家。一项工作持之以恒的精雕细琢,你会成为大国工匠。</p><p class="ql-block"> 我虽然没有黄桷树那种深钻、深研的精神,能读到陆老师的这篇文章,也是品读了难得的励志美文。</p><p class="ql-block"> 少年心性特别喜欢神话故事,我曾在小学四、五年级时读过民间故事《黄桷树的传说》。故事讲的是三兄弟的家乡连续遇到天灾无法生存,外出逃难求生,走了很久也没找到可以活命的地方。一天他们走到三岔路口,大哥说:“歇歇吧”三兄弟便在路边的大石包坐下歇气。</p><p class="ql-block"> “这样逃去何时是尽头,那里是我们活命的地,讨来的菜团子就够吊命,肠子不断而已,要活下去,就得另想法子。二弟、三弟你们看这样行吗?我们兄弟就此三岔路分手,各走一条路,去寻找可开荒种地的宜居之处,我相信只要我们仨肯勤劳苦干不惜汗水与心血就一定有我们生存的地方。今后我们中,不论谁找到丰衣足食的地方就来这里接大家去一道共同生活”。老二、老三听完大哥的话齐声说:“好的”。老三接着说道:“我找到丰衣足食的地方,一定来接兄长们一道享福,不然不得好死,必遭千刀万剐”。老二说:“那我们就发个誓吧”。于是三兄弟跪在大石包上,面对青天发誓。誓毕,大哥说:“三年后的今天,我们在此相会,一起到生活条件最好的兄弟那里去居住,共享幸福。”。于是兄弟们就此过别,各奔前程。</p><p class="ql-block"> 天皇不负有心人,兄弟仨都找到了宜耕的荒地,经过三年的辛勤耕耘,他们都过上了富足幸福的生活。大哥时常都惦记着俩个弟弟,三年的时间未到就出门去接弟弟到他这里一起生活。经过艰难的长途爬涉,回到当年分手的大石包,在那里等候他的弟弟们,可惜到死也没有等到他的弟弟们。然而弟弟们心想把那两家人接来势必降低自己的幸福生活,自私的内心让他们放弃了当年的誓言,没有到岔路的大石包去接兄弟来过幸福生活。这样两个违背誓言的弟弟死后,变成了遭人千刀万剐的棕树和黄荆。信守誓言大哥死后变成根深叶茂为人蔽日遮阴休憩的黄桷树,感谢那些在他等候弟弟们期间帮助过他的人们。 《黄桷树的传说》是厚德载物的传承;《黄桷树》是勤学深钻的哲理。一是为人之道,一是为学之道,相得益彰、相互辉映完整地体现了黄桷树隐含的精神品质。《黄桷树》和《黄桷树的传说》是我几十年读书生活中仅读到的两篇专门以黄桷树为主要述事对象的文字,映象非常深刻。</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能和陆志轩老师《黄桷树》相遇,得益于我的田农叔叔(父亲早年的同事,数十年兄弟般的朋友),七十年代初他保管着文化大革命抄家来的物品。我当时也不懂什么,一有机会就偷偷地溜进存放这些物品的库房,顺走一些我所喜欢的书。</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在库房找书时突然眼前一亮,在旧书堆里有一本崭新的十六开像杂志一样的书吸引了我,更吸引我的是书名《陆志轩反党言论集》而且在书的左上角还印有“供批判用”。由青春判逆心理作祟,心想那天你陆老师要是与我过不去,就把你这反党言论给你亮出来,让你也难堪。庆幸的是我的这招从来没有用过,反而读到一辈子都没忘的美文。</p><p class="ql-block"> 这本小册里还有很多作品。其中杂文《子见南子》也是非常有趣的。在文中陆志轩老师秉持“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的潮流,对孔子极尽嘲讽。 《子见南子》写了两个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是“子见南子”。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卫国都城,寄居在蘧伯玉家。卫灵公有个叫南子的夫人,卫灵公派人对孔子说:“四方来的君子不以为辱想与寡人结为兄弟的,必定会见我的夫人。我的夫人希望见到你。”孔子推辞谢绝,最后不得已而拜见南子。在南子葛布做的帷帐中,孔子进门,面朝北向南子行礼。南子在帷帐里两次还礼,带的玉佩相撞叮当作响。孔子说:“我本来是不想见她,即然见了就得行礼”子路不高兴。孔子立即辩解说:“我没做见不得人的事,让上天杀了我吧!让上天杀了我吧!”。陆志轩老师在文中诘问:既然没做见不得人的事,那就坦然待之,何必赌咒发誓,看来我们的孔圣人是色厉内荏了。</p><p class="ql-block"> 二是“三月不知肉味”。据《论语•述而》讲述孔子在齐国听闻表征舜王德业的韶乐,浑然忘我,荡气回肠,三个月都沉浸在韶乐的意境中,吃饭时连肉的美味都感觉不到。因而赞叹的说:想不到韶乐这样美。陆志轩老师调侃道:孔子讲学弟子三千,学费很便宜,敬上束脩即可。然束脩一捆是十条干肉,三千弟子就是三万条干肉,三个月都感觉不到肉的美味,岂不辜负学生的美意,真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陆志轩老师你太逗。那时的少年的我只知有孔子这个人,却不知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读了《子见南子》有了一些具象,仅管是碎片化的,更不知道孔子在中国的影响之大,在世界的影响之大。</p><p class="ql-block"> 在小册里还有“黑白分明胡豆花,鼓眉鼓眼豌豆花”(《胡豆花•豌豆花》)这样形象生动接地气,隽永的诗句。家乡人常用“鼓眉鼓眼”形容胖嘟嘟、大眼睛的小姑娘。有人告诉,这是晏文宗老师(綦江中学的语文老师)写的,但我确实是在《陆志轩反党言论集》中看到的。在本书中还有好几篇关于教学方法和教改的文章,可惜没有兴趣,也看不懂就没有读。</p><p class="ql-block"> 读了陆志轩老师的文章也就只是大体记住了文章的梗概难免谬误。谁还有这本书,恳请借之一阅,纠正我记忆的谬误,更好的还原陆志轩老师的本意,先行谢了。</p><p class="ql-block"> 三 </p><p class="ql-block"> 陆志轩老师是湖北省均县人说话带有很浓的家乡口音,在给我们讲党的十次路线斗争时,总是会把路线斗争读成“漏线”斗争,同学们最初对漏线斗争的读音感谢到诧意。多上几节课后,同学们对老师的陌生感、畏惧感消除,就开始讪笑。一而再三的讪笑,而且一次比一次的声音大,参与讪笑同学一次比一次多。这严重的破坏教学秩序和氛围,伤害陆志轩老师作为人的尊严,引起了他愤怒。当我们班的同学在课堂上又一次讪笑时,看得出陆老师强压愤怒,但依旧语气平和说:“我也给你们讲个笑话,我才来綦江中学工作就遇到一个女同学向我报告‘老师我鼻子掉了’当时把我吓一跳,鼻子掉了怎么了得,我赶紧看她的脸,鼻子在好的脸上。我说你的鼻子好好的在你的脸上没有掉,那同学就更着急了‘老师真的我的笔支子掉了’她这样反复说了几次,我才听明白她说的是老师我的笔支掉了。同学们每个地方都有属于那个地方的方言,在别人听来都好笑,其实没有什么好笑的,听习惯就好了”。他不无伤感地说:“乡音难改呀!”从此再无同学讪笑陆老师的“漏线斗争”。</p><p class="ql-block"> 看来还是我们陆老师急智机锋、幽默恢谐还和《黄桷树的传说》中的大哥一样厚德,没有请班主任,用一个笑话将一场师生间的对立消弥于无形,既友善了和同学们的关系,又理顺了教学氛围,难得的好老师!</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和几个同学又嘲笑过一对夫妇老师,嘲笑过指导我们学工的老师,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我们被告到学校、年级和请班主任,写了检查才没有被进一步的处理。我们那时的学生想的是和老师作对,做的是嘲笑老师的事,现在的学生可能觉得不可思议,然而深受文革影响的我们这一代就这样可悲。这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要走的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吧!.</p> <p class="ql-block">题图</p> <p class="ql-block">陆老师八十寿诞辰</p> <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李开棣老师</p> <p class="ql-block">陆老师与六四级一斑毕业记念</p> <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王媛</p> <p class="ql-block">据当年马开华老师说:校门题字陆校长</p> <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韩莉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