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五展厅举办的"消失的文明.印加人和帝国四方之地″展览,通过从秘鲁14家博物馆选送的168件(套)文物展品,使曾经辉煌过的印加文明,历经飘洋过海来到中国,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让我们一睹其神秘的风采,加深对文明多样性的理解。展览分为印加文明与印加帝国两部分。</p> <p class="ql-block"> 辉煌的顶峰,公元12世纪至16世纪的印加帝国。公元1000年前后,随着秘鲁中部高地地区的瓦里和其南部的迪亚瓦纳科政权的逐渐解体,新产生的多股政治势力对立冲突不断。从12世纪开始,生活于安第斯地区库斯科谷地的小部落印加通过政治势力联盟、联姻等方式迅速崛起,于15世纪中叶完成了征服整个安地斯地区的大业,建立了幅员辽阔、政治统一、经济一体、文化合一的強大国家。印加帝国不仅延续了安第斯各文化的传统,而且在建筑、纺织、陶器以及国家治理方面都有创新之处,是古代安第斯文明的集大成者,印加文明也因此成为美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为璀璨的文明之一。然而,16世纪中叶西班牙人的出现使印加的黄金时代戛然而止,強盛的印加帝国在外来者的铁蹄蹂躏下迅速走向毁灭。</p> <p class="ql-block"> 印加的农业。印加人将农业视为一项神圣的活动。自公元前5000年来经过数千年的经验积累,造就了这里的农业实践。面对安第斯山脉地区严酷的自然条件,他们利用梯田工程和水利灌溉,把生存地域推向了可能的极限,依靠"塔克利亚"木橛这种简单的生产工具,开垦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还将不少野生物种培养成高产农作物,为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种植的农作物达40余种,包括玉米、马铃薯、番薯、木薯、南瓜、番茄、花生、菜豆、辣椒等。其中不少品种是印加地区独有的特产,在当时的美洲,甚至整个世界独一无二。在山区,适应高原环境、以饲养骆马和羊驼为主的畜牧业也得到了发展。</p> <p class="ql-block"> ↓耕作用石锄(木 石),公元1532年之前至1700年 殖民 秘鲁印加博物馆。高地上的农民至今仍在使用这种耕作用石锄,叫做脚踏犁。这是一种传统的安第斯农用工具,人们用它来翻地,种殖玉米、块茎类植物以及如今的谷物。</p> <p class="ql-block"> ↓骨刃锄头(木 美洲驼骨),公元1900~1960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这是一把传统的安第斯石刀锄头。上面有两块形状相似的成年美洲驼的骨头,可能是骆驼的桡骨和尺骨,它们并排绑在一起作为锄头的刀刃。</p> <p class="ql-block"> ↓石刀锄头(木 石),公元1900~1960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这是一种传统的安第斯石刀锄头,用于耕地、除草等。它有一个被切割或研磨成刃的三角形石头,这表明该物品的年代是前现代。</p> <p class="ql-block"> ↓石香炉(石),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这个石制香炉经过精心切割、研磨和高度抛光而成,充分利用了黑色玄武岩细密的纹理。</p> <p class="ql-block"> ↓石制祭祀用盆(石`安山岩`),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这是另一个石制祭祀用盆,呈十字架形,没有象前面那些展品那样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 ↓印加梯田。印加地域多为山区,多石少土,沒有足夠的土地可供耕种。为此,印加人通过修建梯田的方式,努力把山岗改造成良田:先用石头在山岗上逐层盖出一定高度的"围墙″,並在各层"围墙"内填上平整的土地。从山脚到山顶,形成了有规律逐渐收缩的形状。建造梯田所需的泥土,有的远道而来,有的就地取材。</p> <p class="ql-block"> ↓石制臼(石),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这是一套石制杵臼。浅色圆柱形石杵用来敲打、研磨,並砸在坚硬的石臼内表面,用来加工各种物品,如香料和颜料。</p> <p class="ql-block"> ↓石制杵(石),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美洲驼形石器(石`石英`),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兰巴里.奥里维拉博物馆。这个由石英制成的石器是一只骆驼。与前面的羊驼相比,这只骆驼的脖子更长,但沒有翎颌,身体更有棱角。</p> <p class="ql-block"> ↓美洲驼形安山岩石器(石`安山岩`),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这是另一个用安山岩(这是一种火山岩)制成的羊驼石器。在制作过程中,印加工匠巧妙地利用了岩石的颜色和图案,这些正好与骆驼毛的颜色和图案相似。</p> <p class="ql-block"> ↓大羊驼形石器(石`玄武岩`),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兰巴里.奥里维拉博物馆。至少从查文化(公元前1千年)到印加文化,在安第斯高地孕育的文化都利用了其随处可见的石头。因此,印加文化中有许多石制物品,既有大的(如雄伟的石墙和宫殿),也有小的,这一点也不奇怪。</p> <p class="ql-block"> ↓印加的地下水渠。建造梯田是针对多石少土的山地,而针对干旱少雨地区的措施则是建造水利设施一一地下水渠。印加的地下水渠不但规模异常宏大,而且水渠的建造也讲究尽善尽美。一般外部以宽大的石板覆盖。每块石板长约1.5米左右,宽度超过1.25米,六面经过打磨,石块与石块依次排放,互相粘合。在石板上再植被,以利坚固。地下水渠还设计暗沟和水闸向外排水,成功地解决了所经之处的用水问题。</p> <p class="ql-block"> ↓从南美洲传入中国的农作物。美洲自被哥伦布环球航行船队"发现"后,与世界的联系变得更紧密起来,南美洲的农作物也从明朝开始相继引入中国,主要有玉米、马铃薯、番薯、花生、番茄、辣椒、烟草、木瓜等。先在沿海地区种植,再逐步推至全国,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传统饮食结构和习惯。同时,中国的一些农作物也传到了南美洲,对当时的食品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加工金属所用石锤(石),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印加帝国的工匠们特别擅长制作石器和纺织品,但在冶金和制陶器方面不太擅长,尤其是在技术和工艺创新方面。</p> <p class="ql-block"> ↓与研钵配合使用的石杵(黑石 玄武岩),秘鲁印加博物馆。这是一根圆柱形石杵,末端呈锥形,用于在一个凹陷的石桌上研磨玉米,制成玉米粉。</p> <p class="ql-block"> ↓石材抛光器具(淡红色安山岩),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这个经过抛光或刻划的石质工具末端呈圆形,可能是用来磨平正在制作的金属物品的表面。</p> <p class="ql-block"> ↓玉米型石器(石),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这是一个用石头雕刻而成的玉米型石器。与其他石器一样,这也是一个护身符。除了用于玉米丰收仪式,还会被放在一个容器或房间里用来储存收获的玉米,避免变质,保证玉米产量。</p> <p class="ql-block"> ↓日常家用石器(石),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马丘比丘博物馆。这个石器出土于马丘比丘的印加王宫住宅区。它是厨房工具,用于切割和刮削。</p> <p class="ql-block"> ↓星形石制狼牙棒头(石),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这是一个星形石制狼牙棒头。一根木轴穿过中心孔洞,用于肉博战。</p> <p class="ql-block"> 印加的建筑。印加人为他们自已和帝国建造了数量繁多且类型各样的建筑,如皇家宫殿、庙宇、地区行政中心、仓库、道路、桥梁和驿站等,体现出印加文明的美学理念和精美绝伦的工艺技术。印加时代的辉煌在那些至今仍巍然屹立的巨大建筑物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其独树一帜的"叠石法"和石块间不使用任何粘接剂就能紧密衔接的建筑技术,是印加最广受认可和赞誉的成就之一。在未发明铁器和带轮子的工具、不会制造吊车滑轮等机械工程的情况下,印加人是如何开采、切割和运输那些重达几十甚至上百吨的巨石,至今仍是待解之迷。</p> <p class="ql-block"> ↓木制凯罗杯(木),公元1550~1650年 殖民 秘鲁印加博物馆。仪式上使用的饮酒器皿。用同一块木头做成的大小、形状和外观完全相同的凯罗杯敬酒表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同时也增強了信任和巩固了互惠互利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有雕纹的木制凯罗杯(木),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这是一对仪式上饮酒用的木制凯罗杯中的一个。凯罗杯这种高大的开口容器,成对制作,一般是用玉米碑酒互相敬酒时使用。成对的凯罗杯不但要在大小、形状和外观上完全相同,而且还需要同一树干雕刻而成。</p> <p class="ql-block"> ↓木制肖像凯罗杯(木),公元1550~1650年 殖民 秘鲁印加博物馆。肖像脸部有红、黄、绿三条带子,还刻有黑色长发,表明他来自安第斯山脉以东的高山丛林地区。</p> <p class="ql-block"> ↓猫首形木制凯罗杯(木),公元1550~1650年 殖民 秘鲁印加博物馆。这个殖民时期的猫首形木制凯罗杯,有大大的尖齿。即使在西班牙殖民时期,印加的精英们仍然喜欢诸如猫科动物等象征着他们皇家地位和权力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凯罗杯(木 银),公元1600~1650年 殖民 秘鲁兰巴里.奥里维拉博物馆。这是一对仪式上饮酒用的木制凯罗杯中的一个,这个杯子的整体形状和几何图案都是印加凯罗杯的典型标志。其中镶嵌的碎银表明这件展品可能是西班牙殖民时期的某个时侯制作的,因为那个时期的银资源相当丰富。</p> <p class="ql-block"> ↓绘制印加王与其追隨者的木制凯罗杯(木) 公元1550~1650年 殖民 秘鲁印加博物馆。制造于西班牙早期殖民时期,保留了印加时期的形式。外部装饰分为三个部分:最下面是鲜花图案,中间一圈为抽象几何图案,最上层描绘了印加国王及其随从游行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青铜铸杠杆(青铜),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这个青铜铸杠杆是建造著名的印加砖石建筑的基本工具。用于建造印加砖石建筑的石块要不断打磨才相吻合。为了提高这些石块间的吻合度,它们通常会被反复上下左右移动。</p> <p class="ql-block"> ↓石锤(石),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马丘比丘博物馆。这件石锤出土于印加著名的马丘比丘遗址。有迹象表明它曾频繁地用以敲打坚硬的石头。精美且紧凑的印加砖石建筑大多是通过人用石锤对石块进行凿、研磨和抛光等劳动密集型工艺而制成。</p> <p class="ql-block"> ↓大型厄普壶(陶),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这个基本确定是印加瓷器(在克丘亚语中称厄普),其窄而高的壶颈上有一个扇形外缘,瓶身是大大的球体状,尖底,还有一对对称的把手,被广泛用于储存、运输和提供玉米碑酒。</p> <p class="ql-block"> ↓大型玉米酒厄普壶(陶),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这个大型瓷器是常见的厄普器皿之一,有一个大囗子,便于用一个或多个大勺子盛放酒水。这个壶的外部装饰着一串常见的菱形图案。</p> <p class="ql-block"> ↓大型厄普壶(陶),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另一个保存完好的厄普器皿。这件器皿和前面的器皿在尺寸和形状上都很相似,甚至在多色装饰方面也有相同的基本图案。</p> <p class="ql-block"> 马丘比丘遗址。印加帝国晚期古城遗址,位于库斯科西北约70公里、海拔2700多米的比尔卡班巴山两座险峰之间的马鞍形山脊上。面积达40多公顷,居于悬崖峭壁之上。外部以墙环绕,内部小径交错,类似迷宫。全城建筑分为居住区、祭祀区和农业区等几个部分,均为岩石结构,巨大的石料之间十分紧密,甚至于连刀刃也无法插入。由于屋顶采用茅草来覆盖,经年累月,茅草腐朽后,只留下了石墙,远望去像一片沒有屋顶的房子。198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彩色织锦袋(羊驼),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中央银行附属博物馆。这件由驼毛纤维制成的织锦袋出土于秘鲁南部的丘其班巴地区,用于盛放古柯叶。古柯叶是安第斯高原地区生活和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石制雕刻坐像(石),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在印加艺术中,除了热带贝壳和贵金属制成的微型裸体男女,很少有人物石像。所以,这个佩戴头饰的石制雕刻坐像是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 ↓玉米杯礼器(陶),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普鲁丘科博物馆。这是一对彩绘陶瓷饮用杯中的一个,杯体两侧绘有玉米杆和根。在容器两侧有一个剥了壳的玉米穗。这个容器的总体设计足以表明玉米在印加帝国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雕刻蛇的石制容器(石),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在西班牙人贪婪的掠夺下,很多金属制品被融化成铸块带回了西班牙,只剩下一小部分印加金属贵重物品。</p> <p class="ql-block"> ↓彩绘棉制斗蓬(棉),公元900~1100年 西坎 秘鲁特鲁西略国立大学。它使用细棉纱编织而成,且有特别的彩绘图案,即两个男人在一个队伍中或正在参与某种活动。每个男人都戴着头饰,穿着一双类似靴子的鞋,系着皮带和腰带,胸前还有一个图案(可能是纹身),这些并不是西坎人的显著特征。</p> <p class="ql-block"> 印加的艺术。印加的艺术和手工制品,也是基于过去数千年的经验积累,並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他们的作品体现着自身的美感协同,体现着原材料(石材、金属或纺织纤维)的精华,也体现着帝国最好工匠的技巧与天赋。不同与安第斯地区的其他艺术,印加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联不大,对建筑、农业和宗教的表现也很抽象。其最明显的风格是喜欢使用内涵丰富的几何图案,自然和动物图案循环出现。使用的颜色主要有黑、白、绿、黄、红、紫色等,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含义。颜色都源自天然染料。目前已发现的主要介质为纺织品、陶器和金属制品。</p> <p class="ql-block"> 陶器。印加的陶器由参有云母、砂子、磨碎的岩石和贝壳的天然粘土制成,主要用作餐具或用来储存物品。最常见器物是球根形容器(具有球形器身、长颈、喇叭形口、两个小把手)。器身多装饰锯齿纹,圆点纹和抽象的植物图案,颜色以黑色和红色为主。</p> <p class="ql-block"> ↓大型人形罐(陶),公元1250~1300年 基尔克 秘鲁印加博物馆。这是另一个带装饰的基尔克器皿,整体样式和装饰与印加的厄普器皿更加相似,前一个器皿比这个年代更久远。这个器皿有一个明显的凸缘,尖底以及菱形图案,与印加的厄普特别相似。</p> <p class="ql-block"> ↓大型人形罐(陶),公元1250~1350年 基尔克 秘鲁兰巴里.奥里维拉博物馆。这个带装饰的大型基尔克器皿可比看做是后来名为厄普的印加器皿的原型。这两种器皿颈身较长,身体呈球状,一对对称的把手以及排列有序的集合装饰图案。</p> <p class="ql-block"> ↓美洲虎把手多彩陶瓶(陶),公元1500~1550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这是一个华丽的多彩陶瓶,侧面是两条对称的大蛇和两个对称猫形把手(从其身上的斑点可以看出可能是美洲豹)。</p> <p class="ql-block"> ↓神秘动物装饰的多彩陶瓶</p> <p class="ql-block"> ↓多彩长颈瓶(陶),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这个瓶子为一对,主要在印加重要的仪式上使用。就像凯罗(酒杯)和其它类型的印加器皿一样,成对器皿体现了印加基本的组织原则,即互补二元性。</p> <p class="ql-block"> ↓神秘动物装饰多彩陶瓶(陶),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另一个华丽的多彩陶瓶,有两个对称的把手,连接着花瓶的瓶肩和外缘。它可能是用来盛放酒水的。瓶身有一个神话中的动物的脸,其鼻子和嘴巴从瓶身中凸出来。脸部两侧是抽象化的纺织品。</p> <p class="ql-block"> 彩绘动物。用绘画和雕塑的形式把动物拟人化,是纳斯卡陶器上常用的手法。在纳斯卡文化的世界观中这些动物在现实世界和神话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凶猛动物的崇拜,背后显示的是纳斯卡人对強大力量的追崇。图案粗线条,块面平涂,非常生动,充满了早期人类艺术的稚拙天真。</p> <p class="ql-block"> ↓中型厄普壶(陶),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兰巴里.奥里维拉博物馆。这个在厄普器皿中属于中小型,高度为100厘米到15厘米不等。虽然它们样式相同,但外部装饰却不同。</p> <p class="ql-block"> ↓海鸟装饰厄普壶(陶),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猫科动物装饰厄普壶(陶),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彩绘盘(陶),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兰巴里.奥里维拉博物馆。这盘子为一对,应是在印加仪式上使用。华丽的几何装饰是经过精细的滑石漆粉刷和彻底抛光而制成。手柄的造型是一个抽象化的鸟头,盘子另一侧两个小凸起是鸟的尾巴。</p> <p class="ql-block"> ↓多彩装饰盘,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兰巴里.奥里维拉博物馆。这是一个华丽多彩且带鸟头把手的歺盘。四方形的内表面展示了围绕着中央且对称的嵌套菱形。注意两侧抽象化的花朵,其两边有一只抽象的长喙鸟,可能是一只蜂鸟。</p> <p class="ql-block"> ↓高底托盘(陶),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兰巴里.奥里维拉博物馆。这是一个保存完好,带装饰且有底座的托盘。</p> <p class="ql-block"> ↓日常陶瓷器皿(陶),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这是一个典型的烹饪器皿,宽大的口,配上筒单实用的陶瓷勺子,让人们可以搅拌食物、观察烹饪状态和盛放菜肴。</p> <p class="ql-block"> ↓平㡳碗和带长环把手的盖子(陶),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印加晚期的陶器,特别实用,标准化程度很高,仅限于六种式样。精英和仪式上使用的陶器,在式样上更加多样性。用于日常食物的准备和使用。</p> <p class="ql-block"> ↓三角架式玉米粒烘烤器(陶),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印加晚期的陶器,特别实用,标准化程度很高,仅限于六种式样。用于日常食物的准备和食用。</p> <p class="ql-block"> 金属器。在印加,金属制品使用是有严格等级限制,也代表了一定的宗教思想。如金银等贵金属是专供印加王室使用的,主要制成珠宝、小雕像和其他宗教摆件,金子象征着太阳神的汉水,银象征着月亮的泪水。小型金银雕像是仅存的印加金银器的代表。普通人则只能使用铜。铜多用来制造基础工具、农耕设备和武器。金银片可以镶嵌在铜上,从而提升铜的耐用性。与其他文明明显不同的是,在西班牙入侵前,印加人还未发明铁器。</p> <p class="ql-block"> ↓加工金属所用凿子(青铜),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青铜斧头(青铜),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这是一个经过铸造和锻造的印加锡青铜斧。虽然它看起来坚固到可以用作实用工具,但它更有可能在仪式上用,被插到木柄的一个窄槽中,並用皮带绑在横杆上。</p> <p class="ql-block"> ↓印加女性铜镜(青铜),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现在我们认为镜子是涂有金属膜的玻璃,它能反射光线,产生脸部或物体的准确图像,但镜子有许多前身。这个带长方形小手柄的拋光金属圆盘就是其前身之一。</p> <p class="ql-block"> ↓印加精英女性的手镯(银),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这是一件褪色的印加精英女性银合金手镯。它与秘鲁北海岸的许多前印加文化一样,银主要用于制作女性物品。从象征意义上说,银与颜色相似的月亮有关,而月亮是印加女性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 ↓金烤杯(金),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在众人面前相互敬酒的习俗,对于表达和加強两人(或他们所代表的群体,比如印加人和非印加人)之间的信任和约束至关重要。用木头制成的成对敬酒器皿被称为凯罗杯。这些酒杯可以用金、银、铜制成。</p> <p class="ql-block"> ↓银烤杯(银),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青铜烤杯(青铜),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青铜武器头(青铜),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这是一个结实、带刺的卵形(蛋形)青铜武器头。一根绳子被绑在短轴的末端,短轴连接到被铸成两半的卵形主体上。大量的尖刺可以造成致命的打击。</p> <p class="ql-block"> ↓青铜矛头(青铜),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这是一件月牙形青铜矛头,将木制手柄插入两个圆形开口並用绳子将其固定,通过旋转矛头以达到良好的切割效果。</p> <p class="ql-block"> ↓金制美洲驼雕像(金),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纺织品。在印加,纺织品不仅供家庭使用,还是社会、宗教、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布料的设计、编织以及类型均需根据社会等级规则。不仅风格图案因地而异,且生产方法也因当地传统而不同,使得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织工使用的材料和技术来推断其文化身份。印加人使用棉花、麻、羊毛和骆驼毛等原料,用不同的手工织布机制造出的布料,无论是供家庭使用还是供国王使用,都体现了精湛的工艺技术。至今,印加纺织品仍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手工艺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 印加纺织品中的染料。印加纺织品中的红色、橙色和黄色染料,主要来自铁、赭石、汞和硫酸铅等矿物,常用于棉织物染色。棕色常来自于华兰加树的豆莢或其他树叶和树皮等植物中的有机单宁酸。某茜草科灌木根部产出的橙红色和胭脂虫产出的绚丽深红色,则为工匠提供了红色染料。</p> <p class="ql-block"> ↓编织鞋(植物纤维),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莱梅班巴博物馆。这是一双由伊秋草(一般生长在海拔4000~4800米)编织而成的凉鞋。这只编织凉鞋出土于印加帝国东北部查查波亚地区的一座墓塔。它们从未被穿过,与被制成木乃伊的尸体一同埋葬。</p> <p class="ql-block"> ↓银线编织的纺织品(羊驼 金属丝),公元1600~1650年 殖民 秘鲁兰巴里.奥里维拉博物馆。这件殖民时期的纺织品叫做"yⅰKuya"不是束腰外衣,是用羊驼毛纱线和细银线编织而成。这件展品是为一位印加王室后裔的女贵族而制作。</p> <p class="ql-block"> ↓编织袋(羊驼),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中央银行附属博物馆。守旧的印加男性将腰布缠在臀部两侧,与斗蓬或南美雨衣搭配着穿。八角星图案是丘基班巴标志性特征,此类图案在秘鲁南海岸和马赫斯河沿岸的高地都有发现。由羊驼毛为经纬线编织成的挂毯是丘基班巴最常见的纺织品。</p> <p class="ql-block"> ↓男性束腰外衣(羊毛 棉),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这是一个典型的以羊驼毛为经线,棉线为纬线的精美印加男性束腰外衣。这是最常见的款式之一,外衣的上三分之二是由一个个小方格图案组成。</p> <p class="ql-block"> ↓男性束腰外衣(羊驼),公元1600~1700年 殖民 秘鲁印加博物馆。殖民时期印加男性束腰外衣。</p> <p class="ql-block"> ↓灰帽(植物纤维),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这顶色彩缤纷的圆维形"灰帽"可能是由印加帝国境内秘鲁南部高地的科拉族人所使用的。灰帽在安第斯地区扮演着许多角色,它可以表明一个人的地位和种族,以及发挥其基本功能。</p> <p class="ql-block"> ↓金制男雕像(金),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在印加首都库斯科最神圣的太阳庙内,发现了大而精致的盘子、雕像以及无数黄金制品。这些黄金被融化制成铸块,无一幸免。</p> <p class="ql-block"> ↓金制女雕像(金),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这些空心雕像是由薄薄的,经过敲打的金片焊接而成。起初,他们会被穿上精美的衣服,与精心挑选的"纯洁"的孩子一起当做神圣的祭祀仪式上的祭品。</p> <p class="ql-block"> 饰物。对印加人来说,饰物是身份和财富的像征。越富有,身上的装饰就越多。既包括耳饰、耳塞、手镯和胸针等金属装饰,也包括织进布料里的流苏、锦缎、金属球和贝壳。佩戴耳饰是王室贵族的特权和标志,贵族还通过在颈部佩戴硕大的黄金吊坠来彰显自已的身份。为了更加引人注目,印加贵族会在膝盖以下或脚踝附近佩戴羊毛或棉花做的彩色流苏。取自热带珍稀鸟类身上的羽毛是顶尖的装饰品,也仅限印加王室使用。</p> <p class="ql-block"> ↓银制别针(银),公元1600~1700年 印加 秘鲁佩德罗德奥斯马博物馆。在玻利维亚波托西海拔4100多米的地方,发现了西班牙殖民时代早期(约公元1545年)的世界历史上银矿资源最丰富的矿场之一。由于采用了汞齐化提银工艺,当时的银资源相当丰富。</p> <p class="ql-block"> ↓发梳(木 棉),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莱梅班巴博物馆。这是一件用于梳洗的发梳。用棉纱将梳子的木质齿紧紧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並保证每个木质齿间空隙。其手柄是棉纱在木质齿上方来回编织而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 ↓鸟羽扇子(羽毛 木 棉),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莱梅班巴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染色羊毛头饰(羊毛),公元1532~1650年 印加 秘鲁莱梅班巴博物馆。印加精英佩戴的发带是由染成红色的合股羊驼毛制成的。可能使用了一种叫做胭脂虫的红色染料。</p> <p class="ql-block"> ↓图帕克.印加.尤潘基的肖像(绘画),19世纪殖民 秘鲁佩德罗德奥斯马博物馆。这是一幅19世纪的虚构肖像,作者是一位匿名画家,画中人物是传说中的著名的印加第十位国王图帕克.印加.尤潘基,他追隨着父親,即传说中的第九位国王帕查库蒂.印加.尤潘基的脚步,极大地向东和向南扩张了印加帝国。</p> <p class="ql-block"> 音乐。在印加文化中,音乐不仅是娱乐的一种形式,更是传承文化、祭祀神灵的一种手段。印加音乐使用的乐器很多,主要有羽管、竖笛、鼓、木琴等。演奏时非常重视鼓点的准确和节奏的稳定,展现了印加文化中的纪律和秩序感。</p><p class="ql-block"> ↓骨制笛子(骨),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印加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带绳凤螺壳小号(凤螺 贝壳 羊毛),公元1400~1700年 殖民 秘鲁印加博物馆。至少公元前1000年以前,凤螺这种大型热带海洋单壳类软体动物就被用来制造小号,因为它能发出一种独特的深沉且穿透力強的声音。这些凤螺壳小号代代相传至今。作为重要的仪式用具,人们坚信它们发出的声音可以唤醒神和祖先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皮套陶瓷鼓(皮革 棉 陶),公元1400~1532年 印加 秘鲁普鲁丘科博物馆。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皮套陶瓷定音鼓。纤维绳穿过底部的环形把手,将鼓面的皮革紧紧地固定住。环形把手将鼓与地面隔开,使其取得更好的共振效果。与笛子一样,鼓也是古安第斯山脉地区主要乐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 印加的信仰。与其他许多原始民族一样,印加人将太阳神崇拜作为他们最重要的信仰。但印加文明的成熟表现在他们将太阳神信仰与帝国的统治相结合,形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在印加,国王被视为太阳神因蒂的儿子,他在死后成神,继续受到尊敬,並参与尘世的亊务。印加宗教从根本上可以看作是对太阳神和印加王多种化身的融合的崇拜,以确保现世的和谐与福祉。同时,在印加民间还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原始迷信和泛灵思想。正是有神论的社会思想,使印加灭亡的预言变成了真正的现实,是印加人的迷信思想邦助西班人消灭了这个曾经辉煌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 ↓印加传统节日-太阳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