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杨窑村,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队部旧址位于偃师区府店镇杨窑村,面积约200平方米。现存民国时期风格大门、院墙、房屋,以及窑洞一窟。庭院内青石铺地,墙体刷蓝,张贴有入党誓词、民族英雄简介等。1944年10月至12月,这里是豫西抗战的中心,领导整个豫西抗战活动。2009年始建,2019年提升改造,是洛阳市党史教育基地、洛阳市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偃师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址是杨窑村村民李金亭的院落,依山而建,古朴精致。大门依然保留着民国时期的门板、门匾、门槛。门匾上书“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队部旧址”。右侧墙壁上用巨幅地图详细标识了偃师抗战形势图以及杨窑村的地理位置。仰望地图,70多年前的一幕重新浮现在眼前。那一团团红色的烈焰象征着一次次奋起抗争的怒吼,昭示着永不屈服的民族血性。而地处群山之间的杨窑村,依托偏远险峻的地形地貌,更加上剽悍勇猛的民风民情,成为战火纷飞年代的一方净土。这里,是皮定均司令的住所,是杨窑会议的会址,是豫西抗战司令部的驻地,还是野战医疗所的所在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杨窑为初入豫西的八路军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休养生息之地,火从杨窑点燃,很快以锐不可当之势燃遍豫西。步入第一展厅,驻足观看,屈辱的历史令人痛心疾首。1944年5月日军侵入偃师,三十多万偃师人民沦为亡国奴,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据《中国共产党偃师历史(第一卷)》记载,全县被日寇炸死和残杀870多人,致伤致残1720多人,奸淫妇女430多人,抓走民夫8500多人,抢走粮食43万多公斤,炸毁烧毁房屋520多间,其他财物损失难以计数。日寇罪恶滔天,罄竹难书。就在日寇疯狂侵略河南之时,毛泽东主席也密切关注着河南战事,他多次指示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和北方局,为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作出积极准备,从战略上将陕北、华北、华中解放区联系起来。豫西沦陷后,中共中央于1944年7月25日,正式发出“向河南进军”的指示。北方局决定:以太行军区第三团、第三十五团和豫西地方工作队组成“八路军豫西抗日游击支队”和豫西地委,由皮定均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治委员和中共豫西地委书记,迅速挺进豫西。游击支队后改称“独立支队”、“第一支队”,习惯上也称“皮徐支队”、“先遣支队”。八路军129师政委邓小平接见支队领导干部时,着重阐明党中央“敌进我进”的战略方针,强调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的重大意义,要求支队坚定地执行党的各项政策,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放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武装群众,搞好政权建设和武装斗争,在人民群众中扎下根、站稳脚。9月5日,支队在河南林县举行抗日誓师大会。第二天,即从林县出发,经济源、孟津渡过黄河,到达中岳嵩山地区。风起云涌。支队进入豫西后,中原大地顿时焕发了革命青春,古老的豫西象一座座沸腾的火山,爆发了!9月27日,皮定均司令员和徐子荣政委率部到达佛光山区杨窑村,进行抗日武装宣传。皮、徐两位首长当晚就住在杨窑李金亭家里。皮定均司令认为,佛光地区群山环抱,大小村寨星罗棋布,地势地貌险要复杂,进可攻,退可守,是开展游击战的理想之地。而且偃师自抗战爆发以来,地下党斗争异常活跃,素有“红偃师”之称。群众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各村都成立了护村武装。因此,皮司令决定在这里开辟、创建豫西第一块抗日根据地。走入院落南边窑洞,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头像赫然悬挂,还摆放着老式的桌椅板凳、油灯电话,尽可能呈现原汁原味的历史面貌。这里便是杨窑会议旧址。1944年11月初,皮、徐首长汇集各路抗日武装宣传队在杨窑开会,确立了创建豫西抗日根据地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杨窑会议主要内容是:三团和三十五团分两个战略区开辟根据地;全面开展统战工作,尽量争取社会中上层人士,与我共同抗日;迅速建立和扩大地方武装,配合主歼灭敌人,保卫根据地;宣传树立皮定均同志的威望、设立统战部、创办“豫西抗日军政干校”等。会议认为,偃师建立了地方抗日民主政府和抗日武装队伍,具备了作为抗日根据地的条件。杨窑会议的胜利召开,是偃师为抗战作出的又一项重大贡献。会后,以佛光山区为中心的偃师抗日根据地建设全面展开,在不长时间内建成了司令部(先后驻扎在杨窑村、来定村、佛光村)、卫生学校(位于佛光村)、军政干部学校(位于东窑村)、财经学校(位于稻田河村)、豫西地委党校(位于夹沟村)、野战医疗所(位于杨窑村、柏峪村)、后勤基地(位于杏沟村)、兵站(位于车李村)等。在那硝烟弥漫、风雨如晦的岁月,杨窑人民拿出最后一碗米给子弟兵做军粮、拿出最后一尺布给子弟兵做军服,送去亲人参加八路军,舍命保护受伤的八路军战士,谱写了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赞歌,凝聚成了一座牢不可破、众志成城的钢铁长城。“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70多年前,积弱积贫的中国人民尚能够打败日寇侵略者;70多年后的今天,自信自强的中国人民也一定能排除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笃定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p> <p class="ql-block">抗日十三无名烈士陵园抗日十三无名烈士陵园位于偃师区府店镇佛光村,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2013年、2019年,偃师市先后对陵园提升改造。陵园现有纪念碑1通,宣誓墙1面,烈士广场1个。1996年被公布为偃师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被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45年2月,八路军发起佛光峪战斗,战斗中13位八路军战士英勇牺牲。战后,佛光群众将他们葬于此地,并长期守护。佛光峪是一个山谷,当地人称之为前峪。村里有两处泉眼,一年四季泉水不断,盛夏时节泉水水量更是丰沛,煞人。顺着佛光村东侧蜿蜒小道,只见山峦起伏、峭壁雄峻,松柏挺拔、苍翠叠嶂。登至半山腰,一座青石铺设、白玉雕栏的烈士陵园展现眼前,这里便是著名的“抗日十三无名烈士陵园”。拾级而上,“抗日十三无名烈士纪念碑”赫然耸立,让人肃然起敬。碑文详细记述了发生在77年前那场荡气回肠的战斗。1944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佛光峪,派出一个中队驻扎在佛光寺,并疯狂“扫荡”抗日根据地,搜捕抗日志士。佛光山区是偃师、登封、巩县、伊川的联络枢纽,是豫西抗战的中心,日军长期驻扎在这里,对我军造成了很不利的局面。因此,皮徐首长决定集中兵力,坚决消灭盘踞在佛光寺据点的鬼子兵,将日寇彻底赶出佛光山区。为打好这一仗,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派出小股部队,专门袭击到佛光寺送信、送粮、送弹药的鬼子汽车、人员、马匹,截断敌人的补给线和与外界的联系。这样搞了半个月,佛光寺据点的鬼子吃水、吃粮都很困难,就像被堵在洞里的老鼠,只能坐以待毙了。1945年春节前夕,皮司令决定发起佛光峪战斗。具体部署是:三十五团攻打佛光寺日军,三团在九龙角埋伏打援,偃师民兵在佛光寺西南山地埋伏阻击敌人。三十五团团长王诚汉亲自指挥攻打佛光寺的战斗。2月12日夜(农历除夕夜),袭击佛光寺的战斗打响了。这天夜里,三十五团八连的两个大个子战士,手持大刀把守在寺院山门外边,等候砍杀逃出来的日军。翌日凌晨一点,二连突击排摸掉了日军的哨兵,八连偷袭开始。突击班的战士翻墙进入据点后,悄悄地爬上屋顶,揭开瓦片,向日军住宿的屋内甩手榴弹和打冲锋枪。与此同时,二连三排在寺院东北角的院墙上用地雷炸开了一个大洞,突进院里,一边猛打,一边架起梯子登上北楼,占领了楼上制高点。日军受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先是惊慌逃命,接着是拼死抵抗。北楼上的日军和二连三排的战士展开了肉搏战。在白刃格斗中,三排长梁振书连续刺倒几个日本兵后,不幸壮烈牺牲。九班长左冲右突,刺刀上沾满了日军官兵的血迹,最后也英勇地倒下了。剩余日军从庙门里边冲出一个,手握大刀的战士就砍倒一个。不多时,我军就歼灭了寺院内的50多个鬼子兵。这时,外出“扫荡”的日军听到据点里剧烈的枪声,马上赶回来增援。由于战前没有估计到这个情况,而且这一路日军并不是从三团和民兵埋伏地经过的。这样一来,担任主攻的三十五团八连和二连腹背受敌。因敌情不明,团长王诚汉命令立即撤出战斗,带领部队迅速占领了村后一座叫箩头谷堆山的山头。日军紧跟着也往上冲,双方在山上拼起了刺刀,战况非常激烈。战士的刺刀拼弯了,就用石头砸,日军几次进攻都没有得逞。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天明,阵地上到处是敌人的尸首、丢弃的钢盔和打坏的枪支。因为不能迅速取胜,战斗持续下去对我军不利,团长王诚汉率部主动撤出战斗。此战,八路军阵亡13勇士,他们没有留下一点能证明自己身份的物品。战后,佛光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把他们安葬在佛光寺后的山坡上,并树碑纪念。佛光村的裴麦闹就是当年亲手埋葬烈士的村民之一。据裴老先生讲,当年八路军血战日本鬼子场面令他记忆犹新,勇士们的壮举令他十分敬佩。战后,他和几个胆大的青年冒着被日本鬼子杀头的危险,悄悄埋葬了十三位勇士。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他义务守护烈士墓地,植树浇水,清理杂草,一干就是近半个世纪。裴老先生表示,只要他活着一天就守护一天,等不在了让子孙万代守下去。佛光峪战斗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半个月后,2月27日(农历正月十五)夜,日军害怕再遭打击,悄悄从佛光寺据点撤走,佛光抗日根据地重新回到抗日军民的手里。从此我抗日军民进入了战略反攻新阶段,抗战胜利指日可待。斗转星移,时光流逝,尽管七十多年过去了,但是抗日英雄们气壮山河的一幕常常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警示我们不能忘记这个民族曾经的苦难历史,激励我们赓续革命先辈的精神血脉,扛牢肩上的千钧重担,在新的时代为民族复兴大业作出新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来定村八路军豫西抗日支队指挥部纪念馆讲解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来到“八路军豫西抗日支队指挥部纪念馆”。本馆坐落于偃师区府店镇来定韩房自然村,来定村位于偃师区东南35公里的香炉峰山脚下。1944年深秋,以皮定均为司令和徐子荣为政委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到达来定韩房自然村。他们所到之处,为老百姓扫院挑水,同时广泛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就这样,这支八路军豫西抗日支队的指挥部就驻扎在了来定韩房村的一个农户家里,而我们的展馆就位于当年那位农户房屋的位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恢复和建设我村“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来定指挥部旧址”可以更好地教育后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使得红色故事得以延续和发扬,追忆对先辈的思念,缅怀革命先烈,传播红色记忆,对党史教育和乡村振兴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教育意义。原计划,本馆定于年前建成开放,但受去年7.20雨灾影响,旧址房屋受损严重,修复建设工作一度陷入停滞,今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热心人士的热心帮助中,来定村两委带领村民齐心协力,克服困难,终于使我们这块红色教育基地再现香炉峰下。下面,请跟随我的脚步,与我一同走进那曾经的光荣岁月。第一间展馆主要是介绍1944-45年,发生在偃师的抗日战役。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战役,如“碾道湾战斗”,是偃师人民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在武器装备完全落后日军的情况下,打赢的一场胜再如“缑氏大捷”,原定三天三夜的战斗,在皮司令英明果断的指挥下,仅用一天时间就获得全胜,并缴获迫击炮一门、重机枪一挺、轻机枪十二挺,步枪、手枪四百余支,日伪军300余人缴械,100余人被俘,30余人被歼,在豫西抗战史上,这是一次最漂亮、彻底的战斗,史称“缑氏大捷”。“缑氏大捷”是人民力量与日伪反动力量在偃师南部的一次大决战。经此一役,基本肃清了伊河以南的日伪势力,偃师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抗日力量大大增强。请大家移步下一展馆第二间展馆主要展示,地下党员贺宏庆的感人事迹,以及当年参与抗战的英雄后代们的回忆。贺宏庆,河南省偃师县佛光峪村人,1917年出生,1932年在偃师官庄村经刘子罕,吴芝圃介绍入党。在敌伪横行、盗匪猖獗的抗战期间,贺宏庆同志置生死于度外,积极发展和培养革命力量,很快动员和影响了一批亲友和乡邻加入革命队伍。在不见硝烟的战场,肩负特殊职责,担当神圣使命,披荆斩棘,英勇奋斗,不惧流血牺牲,书写着地下斗争的艰苦卓绝和苦难辉煌。下面请移步第三间展馆第三间展馆主要介绍在豫西抗战史上以皮定均司令、徐子荣政委、裴子明等为代表的著名将士。其中,皮徐首长收编裴子明的故事至今为人民群众所津津乐道。1944年9月,八路军先遣支队南渡黄河,穿越陇海铁路,进入伏牛山区,计划在偃师、伊川、登封、巩义四个县,开辟抗日根据地、由于部队人太少,区域太大,急需扩大队伍,所以八路军所到之处动员百姓发动有志的热血青年参加八路军,同时也要改编一些地方武装。为了收编府店乡裴子明的队伍,皮、徐首长三请裴子明,最终裴子明被皮徐首长的诚意打动,投身抗战,将两门迫击炮交给了支队,另外还交出了两挺轻机枪,五十多支冲锋枪、步枪、手枪和为新编三十五师保存的两窑炮弹,一窑子弹等,大大补充了支队的武器弹药。裴子明参加抗日部队在当时影响很大,不少人也一同交出了收集的国民党溃军的武器,更多的青壮年开始跟着他一起参加抗日部队,裴子明参加抗日工作后,任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武装科长,继而组建县独立团任团长。他带领各支队和民兵联防指挥部在粉碎日伪对根据地的围攻和取得“缑氏大捷”的战斗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四间展馆主要介绍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以及东窑禹王庙当前参加抗日军政干校的将士名单。请大家跟随的脚步进行下一展馆的参观。现在我们面前的两间窑洞,一是当年豫西抗日先遣队主要将领召开会议的房间,另一间则是皮徐首长在指挥战斗之余休息歇脚的地方。各位身处其中,可以感受当年两位首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雄气概,回忆当年那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岁月!最后,感谢各位领导们的到来。传承红色教育,发扬奋斗精神。八路军豫西抗日支队指挥部的落成,再次感谢各位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感谢社会热心人士的无私奉献,感谢所有为之付出辛苦的所有人员。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勤劳智勇的来定人民,曾经历过沧桑,也创造过辉煌。今天,我们站在这里重温历史,正是为了传承革命精神,继承优秀传统。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必将坚定信念,笃定前行,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p> <p class="ql-block">西口孜抗日保卫战纪念馆西口孜抗日保卫战纪念馆位于偃师区府店镇西口孜村,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建成开馆于2013年,是洛阳市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展出有图片、文字和实物等。开国中将皮定均曾盛赞西口孜战斗是“写在豫西抗战史上灿烂的一页”。纪念馆主要展出1944年西口孜人民不畏强敌、消灭日寇的动人故事,热情讴歌了抗战英雄们不屈的斗志、不朽的业绩。展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开辟佛光抗日根据地,组织人民抗日的事迹。1944年5月偃师沦陷。9月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挺进豫西,开辟了以佛光山区为中心的偃师抗日根据地,组织偃师人民抗击日寇,保卫家园。西口孜村扼守根据地北大门,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在皮徐支队的领导下,西口孜人民成立了抗日自卫队,组织民兵日夜操练,并和周边各村联保,随时准备迎击日寇的侵扰。馆内展出有一幅1944年的偃师形势图。图中清晰标注着偃师南部抗日根据地的区域。在根据地的北边,西口孜赫然在列。西口孜就象根据地的门牙,牢牢守护着根据地。当获知鬼子即将“扫荡”时,口孜民兵联防部指挥马潜如与开明人士薛代耕、保长王光佑、民兵大队长薛万春、副大队长王遂昭等研究了敌人行进的时间、路线,决定坚决抵抗,看好根据地大门。马潜如负责指挥,王光佑负责后勤,薛代耕负责协调,薛万春负责伏击敌人。夜里12点,民兵饱餐后奔赴各自战斗岗位。馆内陈列一张三里沟的图片。顾名思义,这条沟长约三里,位于西口孜北部。鬼子就是从这里向村寨攻击,而首次交战也在这里。10日早晨,大雾弥漫,相距数米远便认不清人脸。此时,有人发现三里沟口有人影晃动,民兵们立即警惕,加快步伐。原来敌人已到三里沟与马道口之间的三官庙,辎重留在沟里,步兵正在展开。快到沟口,看到三个日军牵三匹洋马正要卸驮。民兵们一涌而上,冲在前面的王苟赖刺死一个鬼子,夺得步枪一支,另两名弃马逃窜。王廷立追上挺枪直刺,敌人躲闪不及,刺中屁股,李西冲上来补了一枪穿透胸膛,又得一支三八式。剩下的一个鬼子被薛万春击毙。两驮子弹,一驮医药品和战马均被我民兵缴获。三里沟首战获胜,众民兵都很兴奋。不料,敌发现了民兵,立即还击,浓雾中密集的枪弹向民兵射来。民兵王遂昭受伤。薛万春让他带6个民兵赶紧回村,自己率民兵迎敌。这时,敌军已展开,火力强大,地形对我不利,战斗中,薛兴润牺牲,这是西口孜牺牲的第一位民兵战士。薛万春决定回村拒守,他坚持殿后,途中两次受伤,不幸牺牲。馆内陈列一张民兵登上寨墙、凭借寨墙打击日寇的图片。表现的是村里民兵、群众听到枪声后,立即操起镢头、耙子、三股杈登上寨墙抗敌。这是一场男女老幼齐上阵的人民战争,登上寨墙的群众不下千人,上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下有十几岁的孩童,他们誓与村塞共存亡。青壮年守寨,妇女们给阵地上送饭送水、送弹药、抢救伤员,儿童们也跑来跑去运送子弹,这正是“兵民是胜利之本”生动体现。馆内不光有西口孜村民的抗战事迹,还有邻村佛光峪、西管茅以及八路军前来支援的事迹,生动展示了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强大力量。上午约8时,县武装科长兼佛光峪民兵联防总指挥裴子明率山里民兵赶来增援,他们都有步枪,还带来几个掷弹筒,加强了火力。上午10点左右,西管茅开明绅士、景阳区民兵联防总指挥胡亚卿率西管茅民兵150名插到敌人背后,两面夹击日寇。八路军侦察员胡友文、杨跃国也赶来上寨抗敌,八路军参战对群众是个鼓舞。民兵居高临下,打得鬼子们血肉横飞,哇哇乱叫。有几发炮弹在敌机枪阵地爆炸,把射手、机枪抛起二尺多高,民兵们无不拍手称快。延伸射击,又轰击三里沟口。有一发炮弹把正在发报的报务员、摇机员、电台炸得稀巴烂,使敌人失去通讯联系。直到掷弹筒打得烫手,才停止了轰击。敌人组织了60余人的突击队,在炮火掩护下,由一军官率领向马道口发起攻击。“好哇!快打呀!”民兵看到敌人冲了上来,立即一齐射击,“我们要的就是这个,终于把敌逼出来了”,长短枪齐射,挥舞指挥刀的军官没跑五步就被打死。突击队连一块地都(约20米)没冲到头,就剩下十多个,余下的鬼子象受惊的兔子,迅速窜了回去,再也不敢出来了。进攻西口孜的日伪军与英勇的西口孜人民激战一天,被我英勇的民兵击毙击伤100余人,也未能攻进寨内,只好趁天黑撤回到府店和缑山,西口孜战斗取得胜利。这次战斗,西口孜民兵牺牲5人,受伤9人;支援西口孜的佛光民兵牺牲1人。纪念馆的最后一部分,主要展示了西口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了辉煌成就以及涌现出的模范人物。70多年过去了,尽管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留下的是宁静和安详。但是,苦难的历史不能忘却,抗战的壮举不能忘却。正如皮定均司令所说,西口孜人民在战争年代写下了“灿烂的一页”;而今,新时代的西口孜人民,正昂首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决心发扬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在新时代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碾道湾歼击日寇战场旧址纪念碑碾道湾歼击日寇战场旧址纪念碑位于府店镇安乐村,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建于2019年。1944年12月,后峪(属安乐村)民兵曾在碾道湾与日寇战斗,歼灭日军联队长(正旅级)以下13人,取得辉煌战绩,创造了抗战史上的一个奇迹。纪念碑坐落于碾道湾,南邻小河沟,是当年战斗的战场。碑体上部宛如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碑体正面镌刻着“碾道湾歼击日寇战场旧址纪念碑”14个鎏金大字。碑体后面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1944年12月10日晨,驻巩县(今巩义市)日军西进,图谋偷袭我抗日根据地中心——佛光峪。当敌人行至佛光山区时,发现这里道路两侧地势险要,蜿蜒曲折。敌人怕中埋伏,将主要兵力停下来,敌联队长梅协仅带12人向前探路。他们换上八路军军服,冒充八路军,鬼鬼祟祟在我根据地游荡侦察。途中,他们遇到两位去巩县卖煤的佛光群众,便强迫群众给他们带路。当这伙人行至后峪碾道湾(今安乐村)时,被后峪民兵发现。此时,西口孜战斗已经打响,后峪一百余民兵全副武装,准备去支援西口孜。民兵发现这伙人,鬼子不象鬼子,八路不象八路,形迹可疑,立刻警惕起来。这时,两个卖煤群众见民兵人多,不顾鬼子阻拦,向民兵奔来,并对民兵说:“这都是真老日,打吧!”民兵们一听怒火冲天,喝令日寇缴枪。梅协见势不妙,示意机枪手和其他几个鬼子往南边过河抢占高地。民兵王呼兰、李克信、王明聚等人见日寇向小河南边跑去,就纵身跳下五、六尺高的土坎,斜插过去拦截敌人。站在路上的日寇,还未来得及举枪,民兵们一拥而上,一把夺下一个日寇的冲锋枪,举起砍刀斜劈下去,鬼子的一只臂膀被砍伤。民兵们个个踊跃,人人争先,奋力向日寇冲杀。片刻之间,碾道湾已撂下五、六具日寇的尸体,其余几个日寇见势不妙,拼命夺路向南逃跑。民兵们奋力追赶砍杀,转眼功夫,又有几名日寇毙命。梅协趁混乱之机,爬上百草岭,见民兵们仍穷追不舍,就拼命向大肚岭窜去。他边跑边用手枪射击,而民兵们杀敌心切,全然不顾。当时正值寒冬季节,而民兵王凤标却光着脊背,握着红缨枪追赶梅协。这时,梅协已爬上了大肚岭,但追击的民兵已从四面包抄上去。十五、六岁的儿童团员李元寨、刘兰、乔仁松等5人很快接近了梅协。李元寨高声吼道:“把枪放下,缴枪不杀!”梅协回头见是些孩子,便有些不在乎了。只见刘兰一个箭步冲上去,红缨枪照准梅协的胸膛猛刺过去,梅协一闪身,刘兰收势不急,跌下石崖。李元寨逼到梅协跟前,他双手举起砍刀,向梅协脑袋砍去。梅协向前一窜,棉袄被划破一个大口子。李元寨再次猛扑上去,从背后紧紧抱住梅协。梅协大惊,反手向李元寨开了一枪,李元寨右腿受伤,但他死死抱住梅协不放。这时,乔松仁扑上来抓住梅协一条腿,往前一拉,把他拽倒,李元寨被压在身下。梅协在垂死之际,猛地磕响了腰间一颗手榴弹。李元寨、乔松仁、刘兰、王明聚都被炸伤,李元寨的伤势最重,他手腕炸进了弹片,肚子三处受伤,右腿被子弹打穿,鲜血把棉鞋都灌满了。但李元寨强忍身上的巨痛,猛然抽身跃起,抓起砍刀向梅协头上连砍三刀,这个日寇联队长立即成了英勇小民兵的刀下之鬼。梅协是“中国通”,他老奸巨猾,诡计多端。但他错误地 估计形势,认为八路军才来豫西两个月,群众觉悟不会像华北老根据地那样高,想趁八路军还没站稳脚跟就彻底摧毁佛光根据地,制定了这次狂妄的“六路围攻、中心开花”的“扫荡”方案,又狂妄地留下大队,仅带指挥部人员深入根据地中心,没料到竟丢了狗命。碾道湾战斗消灭日寇13人,特别是击毙日军联队长梅协,使我民兵扬名一时,创造了豫西抗战史上一个奇迹,根据地人民振奋不已。皮定均将军在《中岳狂飙》一文中详细记述了后峪民兵碾道湾歼敌的事迹,盛赞这一抗战壮举。此战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冲锋枪、手枪共11支。参加战斗的民兵有:李太成、王保堂、李胜、李文功、李文鸟、王呼兰、李克信、王明聚、王凤六、李元寨、王凤标、李兴茂、王聚、乔大春、李发顺、刘兰、乔松仁等。70多年过去了,老区人民没有忘记抗日勇士们的光辉历史,在他们当年创造奇迹的地方立碑纪念,永远铭记勇士们的丰功伟绩。向勇士们致敬!</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幸福来自不易,一定要珍惜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