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p><p class="ql-block"> 古楼湾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地名,但过去很有故事。</p><p class="ql-block"> 古楼湾的左前方是蔡家湾,右前方是尹家湾,古楼湾凹在中间,三湾形同一个U字,前方是一垅水田,水田前面有条小河蜿蜒流过。河对面有山和人家。在古楼湾看不到蔡家湾和尹家湾,但那里是村民的聚居点,也是沿小河上上下下的过客们的歇脚地。蔡家湾绵延了一大片青瓦民居,靠路的一边是一排错落的商店、杂货铺、香烛行等,这里似乎总闻得到袅袅的香烛味,似乎总有人进进出出,或坐在阶沿上、店铺中,有的高声吆喝,有的低言细语,来买香烟酱醋的有时也会加入聊天的行列,而孩子们在一旁追逐嬉戏,更增添了一份热闹。尹家湾也是好几户人家围聚而居,房顶的炊烟升腾的时候,也能看到很多大人孩子的身影,但远不及蔡家湾热闹。而古楼湾则显得清净,这里只有一座学校,只有每天早晚远远近近的孩子们在这里聚散。</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才知道,蔡家湾、古楼湾、尹家湾,与湖南名人、湘潭的“旷世逸才”杨度有渊源。原来,杨度的岳家居住在蔡家湾,祠堂建在古楼湾,岳伯父葬在尹家湾。杨度老家在姜畲,距离此处数十里。杨度的岳父黄润珂(亦名黄波)原有三兄弟,黄润珂是老满,上有大哥黄润琛、二哥黄润昌。</p><p class="ql-block"> 老大是朝廷“貤(yí)封”(注①)的三品官员,老二和老满是湘军著名将领。老二早年战死疆场,留下老大和老满居住在蔡家湾,后来在古楼湾建起了一座气派恢弘的大祠堂。杨度岳父有四子二女,次女名黄华,1895年嫁给杨度。1903年8月,黄华随杨度到日本东京留学,1907年两人一同回国。黄华后来和婆婆生活在湘潭,她和杨度育有两子:杨公庶和杨公兆。杨度和黄华结婚时,岳父已过世多年,但大伯黄润琛尚在,杨度来蔡家湾拜见岳伯的细节记在了他的日记里。传闻中杨度岳父的墓葬,其实是大伯黄润琛(字彦廷)的坟头,就在尹家湾的一个小山头上。古墓仍在,汉白玉墓碑上镌刻着:清光绪三十年甲辰春仲,诰封中议大夫显考黄公彦廷府君之墓。</p><p class="ql-block"> 据考证,蔡家湾其实叫彩(翠)霞湾(注②)。而古楼湾却让人猜测,应该是因为建起了这座高楼大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蔡家湾、尹家湾的繁华早已落幕,古楼湾也不复昔日的模样,但古楼湾学校却深深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让许多人至今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 2</p><p class="ql-block"> 很小就听说,古楼湾学校原是一黄姓大地主的家,一栋高楼宅院,就在那个“三湾”的U型深凹里。大宅院背靠主山,左右两山成左牵右引之势,恰如端坐在一座天然的太师椅上。一条小河从右向左流经蔡家湾时,隔河有两座小山耸峙。传说很久以前,一对狮虎缠斗,是雷公爷一个霹雷阻止了这场恶斗,从此,河水静静从山脚流过,狮虎隔河相对,相安无事,这就是据守这里的狮山和虎山,学校背靠的那座山叫雷公寨。据说这样的“风水”难寻,黄家于是在这里建起了这座大宅院,也才有了后来学校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这是名副其实的古楼,一大片青砖大瓦的两层大楼高高耸立,抬头可以看到防火墙上红黄蓝色彩的龙飞凤舞的壁画,高高的屋顶相间着黄色绿色的琉璃瓦,长长的屋檐上点缀着麒麟狮虎的瓦塑。古楼其实是一座四合大院。走进大门是一个厅堂,穿过厅堂,绕过天井,跨上几步台阶,就走进了大礼堂。学校集体活动平常在前坪,下雨天就在大礼堂,七八百学生在这里列队也不显拥挤。大礼堂的两排大石柱特别显眼,它们撑起了屋梁,屋梁撑起了一座巨大的屋顶。大礼堂前方是一个戏台,后面还有一个大舞台,大舞台只有学校和村、乡开会、演戏时才会用起来,平时就堆放一些桌椅板凳甚至锄头扫把等杂物和演戏用的道具。戏台和前排教室相连,本来向大礼堂敞开,成了学生课余打闹嬉戏的活动场地。后来,戏台封闭成一间大房子,成了寄宿学生的寝室。</p><p class="ql-block"> 大礼堂左右三道门,两个小方门,中间一个六角门与弄堂相连。穿过弄堂,是一个四围大院,左右对称,几排房屋相连。前排地势稍低,楼高两层,都是大房间,后排地势高,是一层高的小房间。前排是教室,后排大多是老师的办公用房和住房,还有杂屋。四围木梯相通回廊相连天井坍池相隔。二楼教室自然是木楼板,走路总会轻轻晃动,下课后学生们都爱去晃一晃。</p><p class="ql-block"> 那时,大队有小学、初中,公社有高中,都设在古楼湾学校,小学初中在左边,高中在右边。学校左右相连、前后相通,老师在一个食堂吃饭,大小学生也都玩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3</p><p class="ql-block"> 古楼湾白天热闹,入夜即非常安静。这里除了学校,四周没有民居。每天清晨,学生从四面八方涌来,小学初中生按生产小队排成纵队,旗手举着队旗,大家唱着激扬的歌曲汇聚学校,然后是琅琅的读书声。到下午散学,学生们又排队举旗,唱着歌曲回家,学校归于平静。</p><p class="ql-block"> 学校一侧的高坡上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樟树,那是学校的招牌和标志,远远地就可以看到。粗壮的树根裸露,紧抓地面,硕大的树干歪歪斜斜地伸向空中,四散的枝丫撑起一个巨大的华盖。大樟树被岁月掏出了满身大大小小的空洞,孩子们课后争相攀爬,而喜鹊和乌鸦也喜欢在这里筑巢。每天黄昏,孩子们离校,老师也大多回家,喜鹊乌鸦却一起归巢。它们欢快地聒噪一阵,有时也互相打斗,之后一片寂静,鸦“鹊”无声,只有留校老师的房间透出煤油灯昏暗的灯光。</p><p class="ql-block"> 老师们的家大多离校不远,即使一二十里路程,他们也是步行早出晚归,因为家里还有一份农活。只有一对老师夫妇长住学校,他们是外地人,而且被打成右派,带着三个孩子,成了学校义务守校人。还有一位老师,他是我们唯一知道的黄姓大地主的后人,住在离校不远的后山下。</p><p class="ql-block"> 古楼湾因楼而名,古楼湾学校却因高考而声名鹊起。恢复高考后,一批接一批,每年都有十多个孩子考上学校,吃上国家粮。那里还考出了一位少年大学生,更让学校名声大振。那些走出山冲的孩子,有的到了外地,有的进了省城,有的后来成了大学、中学的校长,有的成了建筑设计师、建筑老板,还有一大批在省市机关当干部、在学校当老师,他们都有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让山里孩子赞叹不已,也成了当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4</p><p class="ql-block"> 后来,古楼湾学校分成龙潭小学和古楼湾中学,虽然连在一起,但相互独立。为应对高考,气氛骤然紧张。学校有了寄宿生,宿舍是临时改建的,寄宿生只能打地铺。而住校的老师多了起来。入夜后,学校的灯火也多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古楼湾学校所在地叫龙潭村,就是因为学校前方小河中那个深水潭而得名。龙潭也有故事。这里大旱之年不断水,一汪碧水长年翻涌。传说湘中大地深处横卧一条孽龙,长跨湘赣两省,“脑在江西铁水观,尾在湖南碧泉潭”。湘赣两地每隔几年就要在孽龙首尾下沉铁链,以免兴风作浪。这天,一道士在龙潭如法炮制,道士下水时交代徒弟,看到两只草鞋浮上水面打架时,千万记得敲锣呐喊。道士随后潜入深潭,不久一对草鞋浮上来上蹿下跳使劲打斗,徒弟惊奇失色,却忘了敲锣呐喊,等想起师傅的交代时,再怎么使劲敲锣呐喊,草鞋一动不动浮在水面。几天后,道士的尸体从碧泉潭浮了上来——原来龙潭和碧泉潭是相通的。</p> <p class="ql-block"> 龙潭渡糟,左边为古楼湾、永佳湾,右边为彩霞湾(蔡家湾)。</p><p class="ql-block"> 碧泉潭离古楼湾十多公里。碧泉潭畔的碧泉书院,因为湖湘学派创立者胡安国父子在此著书立说、开坛讲学,一度成为湖湘文化传播之地。后来胡安国父子葬在离碧泉潭不远的隐山。而隐山更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胡安国父子曾经在这里修书讲学,理学大师周敦颐在这里留下了植莲赏莲的传说,其子及后人在这里更演绎了真真切切的故事——隐山离古楼湾更近,不知道碧泉潭、隐山的文脉是否与古楼湾相通? </p><p class="ql-block"> 5 </p><p class="ql-block"> 因为古楼,古楼湾的巍峨历史近百年,而古楼湾中学的辉煌却只有短短几年。</p><p class="ql-block"> 高考几年后,古楼湾中学渐渐留不住山冲里的孩子,那些成绩优秀的有的考到县城,有的进了当地县中。而老师有的考取大学,有的调走,不久后高中不复存在。长住学校的那对老师夫妇后来平了反,辗转住到城里。男老师享受离休干部待遇,后来被聘到市老年大学任教,平时热心小区公益的他还多次上了当地媒体。女老师则几十年安心持家,安享晚年。</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古楼湾,学校仍在,校名已更改,学生两百来人。学校早已被红砖房取代,四周建起了许多楼房。前方狮虎两山对峙的半空中,飞架起一座渡槽,成了当地壮观的风景。附近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一条公路沿着学校围墙,从山下爬上了后面的山脊。有人说,古楼湾的“风水”被破坏了,但当地村民已然富裕起来。</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龙潭,潭水汩汩依旧,但龙潭村已与邻村合并改了名称,而且龙潭的传说有些久远。古楼湾的古楼虽已成昨天的记忆,但古楼湾学校却依然流传着昨天的故事。从这里走出去的人,都把它作为人生的起点,有的回家路过时仍驻足相望,有的专程来这里留影,大家不论何时相聚,也一定会兴奋地谈起古楼湾。有人因为深深的情结为“古楼湾”注册了地理商标,还要在这里竖一座牌楼,为古楼湾留下一些痕迹,让古楼湾的记忆留存更加久远——其实,古楼湾在许多人心中早已有了一座牌楼,因为这里也是一段浓缩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主 办: 湘潭县民间文艺家协会</p><p class="ql-block">业 务: 调查整理 学术交流</p><p class="ql-block"> 发掘保护 研究探讨</p><p class="ql-block">时 间: 2023年6月</p><p class="ql-block">编 委: 顾问:苏新波</p><p class="ql-block">策 划: 何秉煌</p><p class="ql-block">校 对: 吴 竹 陈建良</p><p class="ql-block">编 辑: 郭奇志 刘光辉 彭利祥</p><p class="ql-block">审 核: 何秉煌</p><p class="ql-block">文 稿: 冯友君 湘潭日报社副总编辑</p><p class="ql-block">图 片: 何秉煌</p><p class="ql-block">制 作: 李翠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