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长春之首届名师工作室博览会观摩手记(二)图文/汤成慧

微笑汤小圆

2015年10月24日上午八点半,在东北师大附中自由校区举办首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博览会。 师大附中语文组组长,东北名师孙立权先生腾笔而作的《东师附中赋》。大气磅礴,壮气在胸。真叫人心声叹服。 高大上的会议,四方英雄豪杰,汇聚长春,论剑江湖。 全国精英济济一堂,努力寻一个位置,一席之地。 活动相关信息。 活动相关专家介绍。 中国教师报主办。 紧锣密鼓的活动日程表。 新颖而丰富的饕餮。 名师工作室提供的课例。 东北师大附小于校长的报告,深入浅出,内功深厚。 南京大学桑教授的报告内容充盈,思维超前,目光前沿。 师大附中元晖教师研修院。 窗明几净的工作室,研修学术,交流心声。 我最崇拜的东北名师孙立权老师的工作室。 名师工作间一览无余,落落大方。 名师最重要的作用是显性的示范带头与隐性的推动促进。 师大附中走廊一角,文化范儿十足。 吉林省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名师工作室联合举办特色活动,共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梅花。这几节课的亮相,是东北语文精心挖掘课堂创新的亮点,让人大开眼界。 会场上认真观摩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 自拍一张,增加存在感。 初中生对梅花文化的挖掘,足见阅读之广博与思考之深入。 朗读的多重形式经验,也值得我汲取。 异学段的同课异构,不断“折腾”课堂教学,恰恰是一种深层次与多角度的探寻。 我崇拜的孙立权老师登场,单口相声,举重若轻,大家风范。 我的老同学向我推荐的他们同事,师大附中青年才俊田宇老师。通过他,我终于知道海南青年教师与省外突出青年教师的最大区别,不在于生活的感受力,更不在于情感的传输意识,而是在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与驾驭能力。我们企图通过漂亮的空谈遮蔽专业知识的苍白,但一旦在深才实学的人面前,高低之分,一览无遗。 特地好好地拍下孙老师的这篇大作,值得我学习! 颜色交相辉映的师大附中,校园的别具一格油然而生。 抽空溜回师大,青春是个好东西,回忆也是。 还记得第一节课上,中文系的黄凡中老师就对我们说,师大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语文老师的。 曾经住过的寝室楼,在夕阳的余晖里美得动人。 我就喜欢师大老校区的这种沉静的朴素。 你是我眼里的风景,但在不知不觉中我也成了你的一个部分。 晚上当年寝室的兄弟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十年未见,再见仍是当年的笑点。别人不知我们为何而笑,这才是我们的笑的意义。 美丽的静湖,就让我把回忆深深地藏在你的波心里。别说我不曾回来过,只要你记得,我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