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ed2308">卫绾</font>(?—公元前131年),代郡大陵(今文水县)人,西汉大臣,官至丞相。汉文帝时,以弄车之技当上郎官,迁中郎将。卫绾的下属有过失,他总是遮掩,也不与别人争执,有了功劳,总是谦让给他人。皇帝认为他清廉忠实,没有其他心肠,就任命他为河间王太傅。吴楚七国之乱时,朝廷诏令卫绾为将,领河间兵力讨伐叛军,因此立下功劳,升任中尉。之后,汉景帝立胶东王为太子,召回卫绾,任命为太子太傅,升任御史大夫。五年后,替代桃侯刘舍做了丞相。朝中理事,守职分而已。不过他从开始当官直至位居丞相,始终无所建树也无有过失。皇帝认为他敦厚老成适于少主,对他很尊重信任,赏赐很多。他做了三年丞相,汉景帝崩逝,汉武帝即位。建元年间,因当初汉景帝卧病之时,官府中多有无辜受冤的囚犯,身为丞相未能负责申冤,被免去相职。卫绾一生为官,位居显要,性情敦厚谨慎,没有其他杂念,只是默默无言,守道而已。元光四年,卫绾去世后,谥号哀侯。<br><br><font color="#ed2308">道绰</font>俗姓卫,并州文水人,是继承北魏昙鸾一系净土思想的大师。他14岁时出家,对“大涅盘经”特别有所研究,曾开讲24遍。后于太原蒙山开化寺从慧瓒禅师(536-607)研究空理,对禅学有很深的造诣。隋大业五年(609年),他到昙鸾所建立石壁玄中寺,他见到记载昙鸾念佛往生种种瑞应的碑文极为感动,于是即舍“涅盘”讲说,修习净土行业,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观想礼拜,精勤不断。并为信众开讲“观无量寿经”约二百遍,词旨明畅,辩才无碍。每当他讲经散席,大众欢喜赞叹,念佛的声音响彻林谷。他所住的玄中寺属西河之地,故后人又称他为西河禅师。道绰每日自己念佛,以七万遍为限。他并广劝道俗信众称念阿弥陀佛名,以麻豆等记数,每一称名便下一粒,念念相次,累积得数百斛。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四月八日,他曾大集道俗于玄中寺,祝佛陀降诞,将欲舍命而未遂。其后太宗因文德皇后有病,曾驱车到玄中寺访道绰,供养祈愿。显见道绰当时德望很高。他七十岁时,忽然龀齿新生,一如童年,加以神气清健,容光焕发,弘讲净业,滔滔不绝。贞观十九年(645)四月二十四日与道俗告别,二十七日于玄中寺入寂,时年84岁。著有《安乐集》等。<br><br><font color="#ed2308">郭静</font>(547一620),太原文水人,经历了东魏、北齐、北周、隋、唐五朝,后半生在隋朝度过“气雄漠北”“勇冠三军”,可理解为他年轻时代在隋朝对突厥的作战中“立功立事”。其墓志释文“大汉故上开俯仪同三司郭君墓志”:公讳静,字真洪,太原文水人也。秉德经哲,弘教周王;直道正辞,敦风汉代。承家于郭,因而命氏。曾祖珍,并州刺史。祖度,西河太守。西河分竹,既同吴起;并州牧民,无惭郭伋。父檦,本郡功曹,养素丘园,从官乡里。公幼禀廷训,世载家风孝实天经,言为士则。加以气雄漠北,勇冠三军;多才多艺,立功立事。大汉应运,以德命官,授上开俯仪同三司,用彰勋迹。而年龄已暮,遘疾弥留。天兴四个年六月五日薨(hōng)于私第,春秋七十有四。其世子士文,位极人臣,功被夷夏。号慕哀毁,攀援靡及。即以其月十七日葬于朔州西南三里高原胜地。其铭曰:王者师臣,虢叔其人。林宗標榜,克赞彝伦。西河出守,并州牧民。吏不敢犯,政若有神。德唯世载,人实英威。逝川既往,魂兮不归。坟荒草宿,树拱风飞。哀哀嗣子,疑慕何追。<br><br><font color="#ed2308">武士彟</font> (577—635),字信,并州文水人。唐朝开国功臣,东都丞武华之子,武周皇帝武则天之父。隋朝年间,武士彟经商致富,后成为鹰扬府队正。大业十三年(617年),武士彟资助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起兵前夕,他成功麻痹了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及留守府司兵田德平,从而掩护了李渊的行动计划,确保兵变的顺利实现,被授大将军府铠曹参军,然后随李世民军平定长安。唐朝建立后,名列“太原元谋功臣”之一,官至工部尚书,封应国公。李世民即位后,历任豫州、利州和荆州都督,任内治民有方,得到李世民嘉奖。武德末年,武士彟出任扬州都督府长史,任内以“明干”著称,都督府治所从丹阳移至江北之广陵,在武士彟的主持下迅速完成。他鼓励开垦田地,向人民宣传刑政礼教,数月之间,就涌现了不少歌颂他的民谣。贞观九年(635年),得知太上皇李渊驾崩,悲痛成疾,在荆州都督任上去世,终年59岁,葬于文水。李世民赐谥号为“定”。武士彟先后娶相里氏、荣国夫人杨氏,后者生下武则天。武则天受封皇后以后,武士彟先后被追赠为周国公、太原郡王等,改谥忠孝。武则天称帝后,追谥武士彟为无上孝明高皇帝,庙号太祖。唐玄宗先天年间,削除帝号,降封太原郡王。<br><br><font color="#ed2308">武则天</font>生于624年,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县,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14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自立为武周皇帝,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周结束,唐朝复辟,恢复以神都为东都。神龙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阳宫病死,终年82岁,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武则天时代政治清明,以知人善任著称,任用了很多贤臣来治理天下。她改革科举,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经济发展,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 她继续推行均田制,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国力强盛,继承了唐太宗的民族怀柔政策和“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策略,对吐蕃、契丹、突劂等族贵族的侵扰和叛乱,采取了坚决抵抗、讨伐的态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br><br><font color="#ed2308">武承嗣</font>(649—698)并州文水县人,是武元爽的儿子。武则天以天后身份临朝称制,为巩固自己的权势,开始重用其武氏亲属,贺兰敏之死后,武承嗣从岭南被召回京,授职尚书奉御,不久提拔为秘书监,承袭祖父武士彟周国公爵位。嗣圣元年(685年),任武承嗣为礼部尚书。不久授其官职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武承嗣身居宰相要职10余年。武则天废李显为庐陵王后,武承嗣认为“武氏当有天下”。于是,他积极地为提高武氏声威出谋献策,为武则天称帝大造舆论。武承嗣建议武则天“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庙”。武则天不顾宰相裴炎等反对,封其五代祖为王,立五代祀堂于文水。垂拱四年(688年)五月,武承嗣让人在一块白石上,凿了“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字,并以“紫石杂药”装饰起来,然后令雍州人唐同泰献给太后。武则天高兴地称之为“天授圣图”。天授元年(690年)七月,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4卷献上,《大云经》言“太后乃弥勒佛下生”。于是,武则天改唐为周做起“圣神皇帝”。武则天称帝后,立即立武氏七庙于神都(洛阳),追尊其先世祖先为皇帝,追封其异母兄元庆、元爽,伯父堂兄弟为王,封其侄、侄孙10余人为王。武承嗣被封为魏王,食实封千户,监修国史。武则天做出立子不立侄的决定后,武承嗣因为做太子的幻想彻底破灭,忧愤而死。赠太尉、并州牧,谥曰宣。<br><br><font color="#ed2308">武三思</font>(?—707年8月7日),并州文水县人。唐朝外戚大臣,周国公武士彟之孙,一代女皇武则天侄子。早年因父坐罪,流放远地。武后掌权后,召为右卫将军,迁礼部尚书、监修国史。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后,封为梁王,迁司空、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唐中宗复位后,依旧权倾朝野,飞扬跋扈。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欲立武三思为皇太子,询问宰相们的意见。狄仁杰道:“我看天下人都还思念唐朝,若立太子,非庐陵王不可。”武则天大怒。后来,武则天对狄仁杰道:“我梦见下了好几盘双陆都没有赢,这是什么原因?"”狄仁杰回答道:“双陆不胜,是因为无子,这是天意在警示陛下。太子是天下根本,根本一动,天下就危险了。姑侄与母子谁更亲?您立庐陵王,那您千秋万岁后可以配享宗庙。若立三思,从没听说有将姑姑配享宗庙的?”武则天醒悟,当天便派人到房州迎接庐陵王李显。后来,朝中的正直大臣对武三思的胡作非为、危害社稷极为不满。李重俊便联络一些对武三思不满的官员,在左羽林(近卫军)大将军李多祚和右羽林将军李思冲等人的支持下,假传李显圣旨,率领羽林军及千骑兵三百人,冲入武三思的府第,杀掉了武三思及其子武崇训。李显追封武三思为梁王,谥宣,并以李重俊首级祭祀之。李旦即位后,将武三思父子斫棺暴尸,夷其墓。<br><br><font color="#ed2308">武攸宁</font>,并州文水人。唐朝外戚大臣,武则天堂侄,太庙令武士让孙子,左监门长史武怀道之子。门荫入仕,深得重用,累迁中书侍郎、检校纳言。武则天建立武周,册封建昌郡王。迁左羽林大将军、纳言。转工部尚书,诛杀薛怀义和尚。迁兵部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坐罪罢相,武则天主持在洛阳城北的白司马阪建造大佛像。唐中宗复位后,降为江国公。神龙年间,卒死于岐州刺史任上。<br><br><font color="#ed2308">武攸暨</font>(663年—712年),并州文水人。唐朝外戚大臣,女皇武则天堂侄,追封楚王武士让孙子。武周时期,册封千乘郡王,迁右卫中郎将。迎娶太平公主,授驸马都尉。迁右卫将军,进封定王,历任司礼卿、左散骑常侍、特进。神龙年间,拜司徒,降封乐寿郡王,拜右散骑常侍、开府仪同三司,降封楚国公。延和元年,逝世,获赠太尉、并州大都督,追封定王,谥号忠简。<br><br><font color="#ed2308">武元衡</font>(758年—815年),字伯苍,唐朝宰相、诗人,女皇武则天从曾孙,殿中侍御史武就之子。曾祖父武载德,是武则天的堂兄弟,官吏是湖州刺史。祖父武平一,善于写文章,死时官吏是考功员外郎、修文馆学士,事迹记载在《逸人传》。武元衡少时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建中四年(783年),参加科举考试,因诗赋文佳,金榜题名,位列进士榜首,后任华原县令。德宗李适曾召见元衡,很欣赏他的才能,赐他担任中央官吏中的要职--比部员外郎。因工作出色,一年内连升三级,官至左司郎中,可参政议事,发布号令。贞元二十年(804年),武元衡迁升御史中丞,掌监察执法、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之事,常与德宗咨议国事,德宗称赞:“这人真是有宰相的才能啊! ”元和二年(807),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后外放为剑南节度使。元和十年(815),二度拜相,主张强势对抗藩镇,不久被李师道遣刺客暗杀,追赠司徒,谥号忠愍。著有《临淮集》十卷,今编诗二卷。<br> <font color="#ed2308">李憕</font>,并州文水人。唐朝大臣,凉武昭王李暠十一世孙,监察御史李希倩的儿子。出身陇西李氏敦煌房,聪明伶俐。以明经中举,授咸阳县尉,迎娶相州刺史张说外甥女,授并州长史。迁户部(宇文融)判官,李憕同其他劝农判官协同宇文融工作,把在检田括户中查出来的土地全部没收,按照均田制分配给没有土地的百姓使用。对于“帐外”的人口,一律登记注册,就地入户籍,免去六年的租庸调,只收很轻的户税,检田括户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迁监察御史、给事中、河南少尹,册封酒泉县侯。李憕历任兵部、吏部郎中、给事中。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办事干练。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李憕为河南少尹。当时的河南尹萧炅依仗权势,为政多有不法行为,李憕不怕得罪上司,按照法度予以纠正。天宝初年(742年),出任清河太守,迁尚书右丞、京兆尹,转光禄卿、东都留守、检校礼部尚书。从天宝十一载(752年)起,又历任河东太守、尚书左丞、京兆尹。天宝十四载(755年),李憕任东京留守。这年十一月,安禄山反叛朝廷,率20万大军从范阳起兵南下,势如破竹,十二月中旬进入河南境内,攻陈留,战荧阳,而后又乘胜直奔东都洛阳。玄宗派遣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大将,临时在东京招募了一些士兵东出潼关,欲守洛阳,因抵敌不住,退至陕郡。李憕临危不惧,与留台御史中丞卢奕,河南尹达奚珣在叛军未到之前,组织、军民加固城郭,安抚士卒,准备坚守抗敌。无奈兵微将寡,城池破陷。河南尹达奚珣投敌叛变,而李憕和卢奕誓死不降。安禄山入城后,将李憕、卢奕杀害。玄宗闻知李憕的事迹后,追赠他为“司徒”。至德二年(758年),肃宗又追赠他为忠烈公。<br><br><font color="#ed2308">李琪</font>,字台秀。祖籍并州文水,五代祖李橙。天宝末,礼部尚书、东部留守。安禄山陷东都,遇害,累赠太尉,谥曰忠懿。琪少举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唐亡,事梁太祖为翰林学士。末帝时,为御史中丞、尚书左丞,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萧顷同为宰相,后罢为太子少保。唐庄宗灭梁,得琪,欲以为相,而梁之旧臣多嫉忌之,乃以为太常卿。迁吏部尚书、御史中丞。以太子太傅致仕,卒,年六十。<br><br><br><font color="#ed2308"> 武漳</font>(881—944)生于唐广明元年,字巨川,五代时太原文水人。武漳出身将门,其父武玉曾任唐汾州别驾。武漳少年时即有勇略,精骑射,长成后值唐末大乱时期,他投身于强藩晋王李克用麾下,到李克用子李存勖时,官至定襄都虞侯。李存勖继位之初,从太原率兵大举南下,解潞州之围,武漳随征。在战斗中,他率部将数名袭击敌军别寨,斩首千余级,表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战后因功提升为太原衙前兵马使,后又改任匡圣军指挥使。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庄宗子魏王李继岌率大军攻前蜀,武漳从征,同年前蜀亡。后唐以孟知祥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节度副大使。武漳留蜀中辅助孟知祥。孟知祥镇蜀日短,立足未稳,当时烽烟四起,战争频繁。武漳人不解甲,马不卸鞍,四出征讨,屡建奇功,不久被拜封为检校仆射。之后,他仍不断开疆扩土,东讨北拓,大大增强了后唐在蜀的统清,又被授为绵州刺史。孟知祥建蜀后,武漳被任为山南节度使。当地自唐以来贫瘠,又久经战乱,武漳至时,农事荒疏,生民凋弊。他认为发展农业生产为当务之急,于是发动人民开凿水渠,灌溉农田数千顷,人受其利,几年后,即呈现出一派较为繁荣的景象。武漳也因此加封为平章事。后蜀后主孟昶广政七年(944年),武漳卒于山南任上,终年64岁。武漳生当乱世,不仅能效命战场,东征西杀,而且生性淳朴敦厚,提倡节俭,廉洁奉公,重视农桑,政绩颇丰。<br><br><font color="#ed2308">狄青</font>(1008—1057),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今文水县狄家社)人,北宋时期名将。狄青出身寒门,年少入伍,因面有刺字,善于骑射,人称“面涅将军”。宋仁宗时,凭借战功,累迁延州指挥使。皇佑五年(1053年),领兵夜袭昆仑关,平定侬智高之乱。此后历任枢密副使、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迁升枢密使。后受到文官集团排挤,于嘉佑元年(1056年),被免去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出知陈州。狄青在战争中,骁勇善战,经常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有其独特的军事思想。计事深思熟虑,用兵先定远略,是狄青作为一个成熟的将领的标志之一。对敌作战,善用诈巧,是狄青战术指导的一个特点。军纪严明,善待将士,是狄青治军带兵的基本特点。嘉佑二年(1057年)三月,狄青抑郁而终,年仅49岁,获赠中书令。嘉佑四年(1059年)归葬于北宋西河县(今山西省汾阳市)刘村。嘉佑七年,追赠为狄武襄公。狄家社建有狄青庙,又名狄武襄公祠,原由狄青次子狄谘率昆弟族人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景抄)修建,廊下东西立碑石数块,其中狄晖所立《狄武襄公祠堂记》最为珍贵。<br><br><font color="#ed2308">雪庭福裕</font>(1203—1275)是元初著名的高僧,雪庭是法号,福裕是法名,俗姓张氏。福裕自幼聪明伶俐,9岁入学,日识千字,乡里称为“圣小儿”。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21岁的福裕削发受具,成为比丘。他以及双溪广公一路奉养休林白叟七年,学有所成,乃赴燕京,投万松学禅法,计十年之久。福裕禅业进步很快,名声也大了。福裕生人避世,首住奉福寺(该寺在北京西直门外,明宣德十年(1435)改成广恩寺)。南宋淳佑五年 (1245) 乙巳岁,忽必烈命福裕往少林寺建资戒大会,又命他在故里文水县建报恩寺,并赐以田地及财物。南宋淳佑八年 (1248) 戊申年,定宗天子又下诏,命福裕住持哈喇以及林的承平兴国禅寺。次年(1249),福裕受万松白叟之托,住持少林寺,时约六年之久。福裕至少林寺后,鼎力大举谋划,兴扑起废,训徒讲法,将少林寺恢复到金代的范围。他还重整少林寺的下院永庆寺,恢复白马寺,因缘会合,倾动一时。 雪庭福裕的法脉此后一直传续至今。雪庭福裕的师傅是当时天下很有名的和尚万松行秀,万松行秀,雪庭福裕及万松行秀通过耶律楚材来劝解成吉思汗不要乱杀。当时,少林寺起到了安定天下的作用,人们说是雪庭福裕救了天下。据记载少林寺在元代以前曾有五大宗派,是雪庭福裕统一了五大宗派,创立了少林寺雪庭曹洞之宗,并撰写了子孙字辈,此后历代少林寺和尚均照此取名。这个谱诀共70字,内容是:“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德行永延恒,妙本常坚固。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衷正善禧禅,谨悫原济度。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这一谱诀的确立和延续,标志着少林寺从此之后就形成了一个子孙相继的禅院。<br><br><font color="#ed2308">梁锦阳</font>(1245—1323)文水县梁家堡人,大元倚重之臣。在元朝时官至左丞相万户上将军,五路都元帅,并被封为奥达鲁花王。1263年,梁锦阳考中进士,便被朝廷遣派处理军务。熟读兵书的他在军事行动中屡建奇功,随即声名鹊起,直至被当朝右丞相伯颜看重,在他的举荐下,梁锦阳被世祖忽必烈提拔为左副使,负责军中水运事务。1268年,在攻打军事重镇襄阳和樊城时,因襄樊城高墙固,固若金汤,一时很难攻下。梁锦阳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在江心筑起万人台,以围为攻,几年后,襄阳守将主动献城投降,不久,樊城也被攻克。又经过几次战役,梁锦阳战功显著,被擢升为左副帅。元世祖称帝后,对梁锦阳更加信任,世祖虚心采纳他的建议,当即任命梁锦阳为江淮南北路文英武饬沿谕使,并赐金虎符给予重权。他后来参与镇守吴江、攻打辽东,伐宋于临安,治理军队纪律十分严明,所过之处,民安不惊。大元一统中国后,梁锦阳被提拔,升任顺天、东宁、太原、延安、京兆等五路元帅,其中文水到太原路,他对家乡也施恩善惠。1323年,梁锦阳辞世,享年78岁。帝封“奥达鲁花王”,并谥号为“文宪”。<br><br><font color="#ed2308">同恕</font>,祖籍文水县,幼年时跟颐斋先生张彦明学习,日记数千言,乡校考试第一。提举张器玉的评语:“义理说明,文辞浏亮,宜为此会之魁”。从此,“德进业修,声誉日著”。至元年间,朝廷聘他当礼部官员,他推辞了。至元三十一年(1294),平章陕西事王野仙聘请他编著《世祖实录》,书成后,隐居教书,不求人知。至大四年(1311),元仁宗接位,三次派使者到同恕家,任命他为国子司业,阶儒林郎,推辞不就。朝廷批准陕西行台侍御史赵世延的建议,在奉元设立鲁斋书院,由同恕领教。同恕进书院后,先后培养出学生上千名,延右年间,新设经明行修科,朝廷请同恕与萧郏两人主持考试。延右三年(1316)秋,同恕又任考试官,严格按考试成绩的前后顺序录取考生,他公正严格的做法,被当时的人们广为传颂。延右六年(1319),同恕被选入朝廷,当任了太子左赞善、奉议大夫的职位,负责教育和培养太子。他好学不倦,家里无余粮,而藏书却多达上万卷。他的座右铭是:“与其有求于人,何若无欲于已;与其使人可贱,不若以贱自安。”他待人诚恳、谦虚,堪称一代巨儒。著有《矩庵集》,《永乐大典》中辑出其文10卷、诗5卷。延佑七年(1320),英宗接位,同恕退休回家。致和元年(1328),朝廷任命同恕为集贤侍读学士,他以年老多病为由谢绝。回家13年后的至顺二年(1331),同恕去世,享年78岁。<br> <font color="#ed2308">孔天胤</font>(1505—1581),字汝阳,号文谷子,又称管涔山人,死后门人称文靖先生。汾州文同里百金堡(今文水县百金堡村)人。祖父是晋的政仪宾,父亲孔雄骏是庆成王府的仪宾,被封为奉训大夫。孔天胤出生名门高贵,从小聪颖过人,嘉靖十年(1531),乡试中举,第二年,又以一甲第二名的成绩进士及第,当地的人称他为孔榜眼。因明代的制度规定,凡宗室外戚,不准担任京城的官职,所以孔天胤只能去陕西担任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政。不久又降为祁州(今河北安国 )知州,后来又被提升为河南按察司佥事,复以布政司参议,提督浙江学政,历陕西按察司、右布政使,转河南左布政使。他做官清政廉明,每到一地,都受到人们的称赞。辞仕回籍后,筑“文苑清居”“寄拙园”等小园,经常与朋友们在园中吟诗、谈文。孔天胤以精研理学闻名于世。他的学说继承了宋代儒者的“格物、致知、明辩、笃行”的宗旨。讲求教学者首先要端品励行,其次才是研求文词,教育人要重视反省自己本人,然后才能以自身做为弟子的典范。。他爱收藏图书,刊刻图书颇多。他一生著有《孔文谷文集》20集、《孔文谷诗集》14卷。<br><br><font color="#ed2308">成元震</font>(1685—1763),字东权,号长公。先居四川成都,后迁到山西文水县城东街。其父曾任江南太仓卫守备。成元震自幼聪颖,武功出众。传说,当年成元震路经文水,有文水朋友佩服其武功,尤其是箭术,想挽留在文水,便指着屋顶的一对鸽子打赌说,“你如果能把那对鸽子射下来,这座院子就送给你了。”话音刚落,搭箭开弓,一对鸽子已经掉在地上。成元震推辞不过,只好暂住文水朋友家。后来,在县城东大街中部路南修了有一座三进院的都督府。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23岁的他考中二甲武进士,后效力兵部,历任江南徐州协标中军守备,常州营游击、江南提标中军参将、江宁城守副将、寿春总兵、甘肃提督等职。成元震真诚爱民,恪尽职守。雍正七年(1729),成元震任河标右营游击,他领兵驻扎在宿迁(今安徽宿迁县)白祥河一带。在河水眼看就要涨出河堤,田舍将被冲毁,成元震毅然亲自率兵日夜守护着河堤,不断加修河堤,终于战胜了洪水。在随兵部侍郎马尔泰办理淮阳赈务时,成元震在筹划中处处为民着想,使当地人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他在任常州游击时,给总督赵宏恩提出练兵弥盗十余条策略,得到了总督赵宏恩重视与采纳,并在全省范围内通令办理。乾隆元年(1736),成元震任江南提标中军参将时,发现其所在军队的粮盐出纳有营私舞弊行为,他就亲自监督收放粮盐,严行查禁,弊绝风正,军民感服。乾隆十四年(1749),成元震任甘肃提督,十分关心士兵的疾苦。士兵们深感其恩,因此大敌当前都能以一当百,英勇奋战。成元震的三个儿子邦彦、汝舟、邦直及孙子履泰、履恒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做官都有一定的政绩。成邦彦乾隆丁卯科举人,官至贵州郎岱同知;成如舟国子监生,官至湖北按察使;成邦直乾隆庚午科举人,官至刑部员外郎; 成履泰仕至台湾淡水同知;成履恒历任山东莱州府、安徽徽州府知府;成锡瑜是成履恒之子,曾任广西左州知州。<br><br><font color="#ed2308">张稼夫</font>,原名张法古,号宜今,1903年12月5日出生于西北安村人。早年在文水县甲种实业学校、山西省立商业专门学校附设的乙种商业学校读书。1921年5月成为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批团员。1923年毕业于山西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后,在北京胡景翼国民二军学生队任上校政治教官。1927年初任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辗转到达上海。民国二十三年(1934)冬张稼夫来到北京找到北方局,组织派他回山西工作,任中共山西省委秘书长、宣传部部长。省委转驻临汾后,他被委派到运城地区通过地下党组织进行扩兵工作。民国二十七年(1938)10月任晋西南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后,创办了区党委机关报《五月时事》,毛泽东题了刊头,并曾给张稼夫写信称赞该报办得好。民国二十八年(1939)“晋西事变”中任“晋西南抗日拥阎讨逆总指挥部”政治主任。民国二十九年(1940)5月,以中共晋西区委宣传部部长之身份主持召开文化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成立晋西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和教育工作者协会,创办了区党委机关报《抗战日报》,贺龙为之题词:“人民呼声”。 民国二十九年(1940)10月调延安工作。民国三十一年(1942)8月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委员宣传部部长,11月任副书记。民国三十二年(1943)初,他兼任晋绥分局下设的晋西北区党委书记,全面领导晋西北地区的工作。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0月晋绥分局设立城市工作部,他兼任部长,派出干部打入太原市日伪机关,截获了重要战略情报——日阎合流反共《协定》,受到中共中央的表扬。民国三十三年(1944)11月。因林枫赴延安,由张稼夫代理分局书记,主持工作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领导晋绥边区军民取得了攻势作战和大反攻作战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张稼夫继续担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民国三十五年(1946),为迎接土改运动的到来,他指示新民主主义教育实验学校开办训练班,培训农村工作干部。同年5月,他到新解放的晋南地区兼任中共临汾工委副书记、临汾县委书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剿匪、反霸和新区土改的方针、政策,团结各级干部和新区广大群众开展工作,完成了各项任务。1949年3月,张稼夫奉调到中共中央西北局担任宣传部长,并任西北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稼夫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文教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顾问。他是中共第八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张稼夫于1991年5月2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br><br><font color="#ed2308">顾永田</font>(1916—1940),江苏省徐州人。就读于徐州铜山师范,接受了进步思想,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曾是铜山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36年秋,山西处于抗战前哨阵地,顾永田来到太原,参加了由薄一波同志领导的“牺牲救国同盟会”,曾任牺盟会总部执行委员和太原市二区牺盟会特派员。1937年春天,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积极进行了组织宣传群众的活动,参与了组织“山西工人武装自卫队”的工作。11月上旬太原失守,工卫队撤出太原,转入交城、文水一带,配合八路军一二〇师坚持游击战争。在此期间顾永田担任连政治指导员和营教导员等职。1938年2月15日,随着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阎锡山政权土崩瓦解。文水县城失陷。不久,牺盟会和工卫队向阎锡山当局推荐顾永田为文水县长,组织抗日政府,开展敌后抗战工作。抗日政府在保障文水、交城一带活动的八路军和抗日新军的军需供应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在文水工作期间,他整顿金融,发行流通券,以抵制伪钞;组织各村的抗日小学,训练教员,对广大乡村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兴修汾河水利,组织纺织工厂,以发展农村经济;领导全县人民禁烟禁毒,保护人民身体健康;顾永田和文水人民同生死共患难,给敌寇和汉奸以沉重打击。1939年3月,阎锡山在陕西宜川县召开“秋林会议”,决定将抗日有功的顾永田撤职查办,激民了文水县广大抗日军民的革命义愤。顾永田根据党的指示,进行坚决反击,拒绝交权。与此同时,全县人民掀起了挽留顾县长的运动,召开示威大会,把阎锡山派来的反动县长撵了回去,在群众的压力下,阎锡山当局被迫撤销原命。1940年初,抗日民主新政权晋西北行政公署成立,顾永田在军政民代表会议上,被推选为八专署专员。2月11日,在敌人“扫荡”部队回窜时,顾永田亲自率一营兵力,在交城县田家沟村伏击敌人。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奋不顾身,不幸壮烈牺牲。时年仅24岁。文水县人民为永远怀念顾永田县长,将“永赖渠”更名为“永田渠”。 <br><br><font color="#ed2308">刘胡兰</font>,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年仅15岁。毛泽东主席为她题词“生得伟大,死的光荣”。<br> <div><font color="#ed2308">孙谦</font>(1920—1996),原名孙怀谦,文水县南安村人,因家境贫困,小学未读完便被家人送去学商。1937年,他加入青年抗日决死队。1938年,他被调到黄河剧社搞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在晋东南民革艺校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十二月,在“晋西事变”中,随军由晋西南转移到晋西北地区。他创作了大量的短篇、散文、特写和短诗,发表在《抗战日报》上。1943年秋,孙谦调任保德县第三区文化部长,1945年,孙谦任晋绥文联创作科长,1947年后,孙谦先在原平县搞土改工作,10月加入西北电影工学队,远赴东北电影制片厂学习电影编剧,之后逐步成长为享誉影坛和文坛的人民作家和电影编剧。解放后曾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作协副主席,山西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他与人合作的电影文学剧本《泪痕》、《咱们的退伍兵》拍成电影后获电影“百花奖”、“金鸡奖”。1992年5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孙谦“人民作家”光荣称号。<br></div><font color="#ed2308"><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席承藩</font>(1915—2002)出生于文水县武村。他的父亲席瑞康是位商人,母亲姓武。因为常年在外,受到了五四运动等新思潮的影响,席瑞康回家后就在家办起了新兴学堂,鼓励子弟们出外读书。在这样一个新知家庭出生的席承藩自然也受到了影响,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br>1935年,席承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1939年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开始了土壤研究的职业生涯。当时我国的土壤研究还在起步阶段,技术还不成熟,为了掌握更多的土壤知识,1947年,席承藩远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深造,并获得硕士学位。1950年,席承藩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席承藩领导的研究室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土壤航判航测研究组,开展土壤航判航测的试验研究。70年代中,美国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图像传入我国,席承藩又将该组及时改名为“土壤遥感研究组”,着手探索卫星图像的信息特征和处理分析技术,正式开展我国土壤光谱反射特性的测试与数据数理等研究。1979年,中国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土壤普查。在这次土壤普查中,席承藩担任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副主任。 这次土壤普查中绘制的土壤图数以千计,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一张1:100万的全国土壤图。这幅图其实由64幅分幅图组成,是我国历史上最精密的一张土壤分布图。通过这张图,我们就可以整体了解我国土壤分布特点和规律,对农业生产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一直到今天,这张图都在发挥着作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还将此图编制成数字化图。席承藩从事土壤地理和土壤资源调查研究60多年,野外考察的足迹遍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还先后应邀到前苏联、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进行学术活动和讲学。为中国土壤地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95年席承藩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br><br><font color="#ed2308">张锡祥</font>,民国二十二年(1933)出生于文水县东堡村,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对抗专家。1951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195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雷达系毕业,曾任信息产业部第29所高级工程师、所长顾问。长期从事雷达有源干扰研究,是我国雷达有源干扰领域的带头人,先后两次参加了对我国不明空情的分析,找出了原因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张锡祥先后自行设计负责研制了反百舌鸟导弹雷达附加器、单脉冲雷达等,曾获得1985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两项。张锡祥先后担任成都军区信息化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电子信息对抗技术》《雷达科学与技术》《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通信对抗》等期刊编委会顾问,空军司令部技术顾问,国家863-8项领域专家委员会顾问,电子科技大学空天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科学院高功率微波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出版有《现代雷达对抗技术》,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锡祥认为,只有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开始去培养兴趣,再从兴趣到入迷,才有可能做出大的成就。学校要发扬优良传统,重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br><br><font color="#ed2308">孟林智</font>,文水县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总体部高级工程师,嫦娥一号卫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嫦娥二号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承担并完成了我国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火星探测器及深空探测论证等重大型号和预研课题的实施与论证工作,在深空探测器总体设计、多目标多任务系统设计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以及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等荣誉称号。<br><br><font color="#ed2308">梁常春</font>,男,汉族,1987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航天五院总体设计部空间机器人总体研究室党支部书记、高级工程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空间站机械臂控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机械臂是空间站“明星”部件之一。作为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表取采样机械臂控制系统负责人和中国空间站大型机械臂控制系统的主任设计师,近十年时间,他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这只太空“百变神臂”,梁常春将“手可摘星辰”的浪漫化为了现实。<br><br><font color="#ed2308">师春香</font>,文水县人,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数据研究室副主任、首席研究员,中国气象学会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委员会委员、《气象科技》编审委员会委员、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陆面数据同化系统方法与多源土壤湿度数据融合方法研究,负责中国气象局的陆面数据同化业务系统建设,以及中国陆面再分析数据集建设。研制中国第一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业务系统,并生成40年全球大气再分析数据集。主要研究包括;建设东亚与全球陆面再分析系统与再分析数据集;研究多种来源气象资料融合分析方法与产品。“中国气候系统协同观测与预测研究”“多源资料降水和土壤水分融合研究”“三维云信息的融合方法研究与软件研制”等项目负责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