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章《话说芝莱山》

张兆日

之莱山下一巨石 <b>  话说芝莱山</b><br> 如果你站在大泽山峰顶向西极目远望,就会看到南北两列山峦夹着一条山谷向西延伸开去,很像一个硕大无朋的簸箕。就在簸箕口上,有一个小小的山包,像是一粒就要簸出去的砂子。这小山和大泽山诸峰比起来,简直是“小字辈”。<br> 你可千万别小瞧这“小字辈”,这山虽小,名气可大啦!大到平度所有的山都不能与之比拟的程度。它就是史书留名的之莱山。<br> 先不说史书,先小而言之,说说人们称它为“莱州府的照壁”这件事。<br> 自南北朝以来,平度一直属于设在莱州城的那一级政府管辖。从明朝起,莱州称府,平度称州,州府之间,官员商贾来往不绝。由平度州到莱州府的一条重要道路就是:自平度城向北,经北十里铺、二十里铺,过蟠桃、青杨之间的大河口,再经苏村而北,过几个官道村(村名还保留着历史的痕迹),直抵重镇高望山村,由高望山向北走二三里,迎面一山挡道,这山就是之莱山了。<br> 过了之莱山,向北不远就是莱州地儿,夏邱堡、马驿、南十里铺,直到莱州城,一马平川,再无山隘。而之莱山正当莱州的南大门,的确像一座迎门而立的照壁墙。<br> 前边说之莱山“史书留名”,“照壁”之说史书上可没有,那是当地百姓送给小山的美称。史书记载的是一些历史名人来过此山的事,这是此山有名的真正原因。什么名人?“秦皇汉武”可称得上名人了吧?他们都来登过这座小山。<br>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秦时之莱山上建有一座“月主祠”,是当时的全国八大神祠之一。喜欢游山玩水又十分迷信的秦始皇于始皇三年(公元前218年)到东海芝罘山路经平度时,登上了之莱山祭祀过月主祠。这位灭六国、修长城、焚书坑儒不可一世的始皇帝,却拜倒在之莱山上,你说这座小山的威风有多大!到了汉朝,一代英主汉武帝于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太始四年(前93年)又两次登之莱山祀月主祠。汉宣帝于神爵二年(前60年)也登过此山。一座山有这么些帝王登过,在省内除五岳独尊的泰山有此殊荣外,再恐怕就是这座小得不起眼的之莱山了。<br> 这听起来有点玄,是真事吗?是。这是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和班固《汉书�郊祀志》上的记载。这两部史书向来称为“信史”,它们上面的记载能假了吗?<br> 你如果觉得封建帝王登过不算啥的话,那么,还有一位你不得不尊敬的人物登过此山,你该信服了吧!据《齐记》记载,之莱山一带“黄帝之所常游”。中华民族,普天下所有的华人,不都骄傲地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吗?“炎”是炎帝神农氏,“黄”就是黄帝轩辕氏。这位全国人民的老祖宗也登过之莱山,而且还是“常游”,你说这座小山的名气有多大!平度人应不应该以这座小山为骄傲?<br> 不用说是小山,就是一座大山,有了这么多的荣耀也是很了不起的,但这小山还不止此,这一切都不算什么,它有更大的荣耀。1958年修山脚下的岳石水库时,挖出了大量史前时代的陶制器皿,《文物》杂志一披露,顿时轰动了中外考古界,被郑重地定名为“岳石文化”。它的影响超出了国界,全世界考古人士都知道之莱山下是远古文明的一处发祥地。之莱山,说它是一个人类文化的摇篮,或说是一处人类文明的滥觞,怕也不算过分吧!<br> (1985年6月 于平度一中老校寓所)<br><b>[附记]</b><br> 本文是20多年前的一篇旧作。后李树先生的《平度史话》出版,书中有《之莱山与三户山》一文,李树在文中考证“之莱山”的“之”字系衍文,而“莱山”不在今平度境内。给平度这座“之莱山”起名的是北齐光州(今莱州)刺史郑述祖,他在《天柱山铭》中为使刻有其父郑道昭歌颂其祖父的《郑文公碑》有一个更神圣的周围环境,就据《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关于秦皇、汉武“祠八神山”、“六曰月主,祀之莱山”的记载,把天柱山旁的一座无名小山命名为“之莱山”,使“始皇游而忘返,武帝过以乐留”有了落脚点。<br> 在天柱山旁命名了这座“之莱山”后,后人又据西汉方士公孙卿蛊惑汉武帝时说的“天下名山八,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山、泰山、东莱山,此五山,黄帝所常游,与神会”的说法,把平度这座“之莱山”说成黄帝常游之处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