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于工 匠于心 品于行 ——峡江老县城与古村落游记

北方的狼

<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而它的下一句是“名于世”。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只有在工作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才能成为真正的工匠;只有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才能做出高品质的产品;只有通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和品德,才能在社会上获得认可和尊重。</p> <p class="ql-block">  三年的疫情延迟了摄影爱好者采风前行的步伐,多少有些遗憾。2023年4月15日至16日,又是一个双休日,新余市渝水区摄影协会一行人登上“奔驰”,踏上了峡江、古镇巴邱以“走进老县古村、探寻匠人匠心”为主题的采风之路。我想此行的目的并不在乎能够拍摄到什么大作佳作,就是想通过纪实的摄影创作手法和创作之路,讲述自己经历过的、体验过的、回味过的照片背后的故事,好与大家分享、同乐。</p> <p class="ql-block">  据峡江当地人介绍,巴邱路堤是60年代记忆旧城改造项目,它位于峡江老县城巴邱历史文化名镇核心保护区,规划面积约550亩。项目建设依托上世纪60年代特征鲜明的老建筑群,通过修复历史记忆、活化文化艺术、展现生活百态等方式,致力打造南方知名的“60年记忆”文化创意街区。崭露头角的“60年代”记忆项目,一经呈现迅速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p> <p class="ql-block">  置身于这些建筑物之中, 眼前的一幕仿佛让我回到了六、七十年代,儿时的记忆是那红红火火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标语、大字报、大游行,记忆中父亲进京保卫首都,家庭波澜起伏,从钢铁厂到矿山,从矿山进入钢厂……历史终就成为历史!然而,那个时代匠人厚重的建筑风格,工艺水平深深地刻在我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  老县城内极少有人从事经营活动,但在一个门店前却有一位长者正在精心制作千年传承的老式手工秤,这一民间手工制作工艺一下吸引了我们摄友的注意。在如今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就连农贸市场卖小菜的农妇都使用电子秤、扫码支付,而这位工匠依然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将手工制作工艺延续至今,不得不令人敬佩。尽管手工秤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即将成为历史,一代代匠人也将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我认为匠人匠心依然永存,世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几位休闲的老人们说:“老县城改造项目建设,依托着保存完好的老县委大院、百货商场、航运站供销社等上世纪60年代特征比较鲜明的老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前来接待我们的村干部介绍到:我们峡江县湖洲村是在2012年被授予为江西省千年古村。2013年初,又被江西省授予156处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基地之一,2013年5月,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全国试点规划村,2013年7月,被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3月,被公布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p> <p class="ql-block">  据《习氏族谱》记载,北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湖州始祖习有毅(991-1055)远公任吉州府刺史,1045年卸任后顺赣江而下,逆沂江而上在古石阳县旧址(湖洲)安家建院,生有长子习俊,次子习僚,幼子习信;长孙仁德于元丰乙丑(1085)率族裔,倾其家资大造屋宇,所创建的花门楼,因为在当时这幢楼高大宏伟,有“仙凡之奇”,而远近闻名。久之,“花门楼”便成了湖洲习氏的代称。</p> <p class="ql-block">  古戏台位于湖洲村东面,建于雍正二年(1724),后在原基础上重新修建。古戏台濒临沂溪河,台长为13米、宽为22.7米,占地面约为295.1平方米;为六角六柱亭。</p> <p class="ql-block">  长乐庵位于天府庙左边,是一座清代庵建筑。南北向,砖木结构,歇山式。面阔6.5米、进深13.4米,建筑占地面积87.1平方米,一井二进。</p> <p class="ql-block">  天府庙位于大宗祠左边,为湖洲始祖习有毅于宋庆历间任吉州刺史,职满归田后修建。现存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歇山式,南北向。面阔8米,进深13.4米,一井二进;右楼阁置一大铁钟,重达千斤。</p> <p class="ql-block">  摄友一行人进入天府庙正殿,发现四、五名匠人正在精心描绘着自己的手工艺品。我身临其境,突然产生一种莫明的神秘感和不可触碰感,但匠人们的专注深深吸引了我。据一位师傅说,他们是村里从县城请来帮助修复寺庙手工艺品的民间艺人。</p> <p class="ql-block">  除了匠人们的手工艺品制作精细外,他们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样式也别具特色。其中,文名世第宅,位于峡江县水边镇湖洲村东南面,包含继美堂、榜堂和门楼,作为一组古建筑群构成文保单位—花门楼。南北向,面阔7.53米,高5.6米,墙体厚0.6米。始建于北宋元丰乙丑(1085)年,初建时为木结构,元皇庆二年(1313)重修并有所扩建,明成化19年(1483)第二次重修,改木结构为砖石结构,品字形双层楼檐,楼檐均为砖雕,门楣上改书“文名世第”四字。</p> <p class="ql-block">  畅游在古村古巷,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此时,好像进入迷宫,不知前往何方?走向哪里?两名村里憨厚的聋哑人主动走来为我指点迷津。他们仿佛猜到我的心事,一边在前面引路,一边比比划划,用哑语告诉我这条巷子的深处有着我需要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  带着疑惑,我进入一座门面气派的住宅,只见正堂内水泥、沙石、木料堆满各个角落,十几名木匠正忙的不易热乎。一位“独具慧眼”的师傅边干活边告诉我,他们是从外地请来,正在帮助村里修复一户德高望重的名门望族老住宅,希望恢复历史的原貌,重现昔日的辉煌。是啊!如果没有匠人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巧夺天宫、妙手回春,甘于奉献、不断铸就,哪来的取其精华,世代传承呢!哪来的庚续基因,努力前行呢!</p> <p class="ql-block">  在我即将离开古村时,我们几位摄友巧遇到习大一先生。他深情并茂地给我们讲述了村里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希望我们常来村里看一看、瞧一瞧,用镜头“书写”红色历史、“描绘”红色历史、“宣传”红色历史。</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又一个古村——沂溪村,它是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水边镇下辖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p> <p class="ql-block">  承恩堂门前,坐着几位七、八十岁的休闲养身的老人家。由于我们的到来,对比一下两张照片:同一地点、同一屋檐下,要走的刚走了,要来的刚来了。这就令我“换位”思考,十年二十年之后的我,就是这样。下面一张照片留下一位八十多岁,年纪最大的工匠老人正向我们述说着村里工农红军的故事,回忆着技能为生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沂溪村位于江西省峡江县城东北(原老街得村),水边镇政府所在地,也叫石阳街。沂溪村是沂江沿线保留民国时期房子最完整的第一村。走进沂溪就像进入了一幅水墨画,黑灰白是主色调,气息古朴,村内有300多户1千多人,全部沿袭了曾姓。</p> <p class="ql-block">  村内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一是承恩堂,二是福惠乔。出了承恩堂,往右走不远处便是一座古戏台,由于历史渊源颇深,沂溪村内的古文物、建筑可说是不胜枚举,至今村庄还传承着舞龙灯、舞龙狮等传统习俗。</p><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千年如一瞬间,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的辉煌已经湮灭于历史,然而时光还是眷顾了沂溪,在田野里,小巷中,青石板路、雕花门廊,甚至碧色的青苔上,都能寻觅到一份久违的情怀,一份喧嚣沉淀后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  何君村位于峡江新县城的西面,面积约32平方公里,全村辖21个村小组,人口3300余人,何君村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宋初,太医吴铁镜为躲避一场战乱来到此处,与这块风水宝地结缘,开基建族。此后,何君吴氏子孙繁昌,绵延四十世,达三千余人。</p> <p class="ql-block">  “何君六石”可以说是村里子最特别的风景,它们环立在村庄四周,人们或以其形状,或据神话传说给六石分别取名为:泰石、鹤石、温涧石、仙人石、龟石和紫霄石。何君有水,柔水引来何君的灵秀之魂。村内有古木参天,亭亭如盖,若蛟龙戏水,似孔雀开屏。祠堂、牌坊、亭阁、学堂一应齐备……</p> <p class="ql-block">  玉笥山是千年底蕴的康养福地,一座烟雨笼罩中的道教名山,坐落于峡江县城的西南方向。千百年来,这里金钟玉磬之声,不绝于耳。</p> <p class="ql-block">  “烟消雨峡,隐若垂虹,雪立风涛,疾如走马”,明代名臣金幼孜以诗化的语言描述家乡的这座玉笥山。玉笥山作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曾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来此流连叹赏,留下了灿若星辰的诗词歌赋</p> <p class="ql-block">  1982年,从越南回归祖国的京、侗、傣、瑶、壮、苗、彝7个少数民族的502位侨民,迁至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金坪民族乡新民村。之所以取名“新民”,寓意当时7个归国少数民族的心愿,期盼不再漂泊,成为“新生之民”。一二百年前,他们的先祖为了生计,陆续迁居越南,常常居无定所,成为“漂一族”。有一个安稳的家,曾经是一代又一代“漂”在越南的华侨的共同心愿。</p><p class="ql-block">现如今,8个民族(包含汉族)共居一村,少数民族人口超过85%。</p> <p class="ql-block">  我曾多次来过新民村,当日赶到此村时正好是中午,气温较高。摄友们大部分借着匠人们精心打造的异国风光建筑内的凉亭长廊进入了梦乡,有的摄友用无人机正玩着穿越牌坊。而我小憩一会已无法入眠。此时,一群七十来岁的游客在热热闹闹、叽叽喳喳中映入我的眼帘。其中一位男同胞特别特别吸引我的眼球,70-200长焦拉近了我与他的距离,“啪、啪、啪”连抢了几张。原来,他的眉毛与众不同:特别浓密、特别长,黑中有白、白中有黑!据老人们说,这种人寿命特长,是有福气的人。过了一会,这位老人家也许注意到我刚才的抓拍,同我闲聊了起来:“你以为我的眉毛是假的吧!这是祖上的遗产,天生的”。他开心的解开了我的疑团。老人家接着说到:“我们是这里的插队知青,当年我们把青春年华和浪漫的爱情留在这里,返城后成为了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有的当了木匠、有的当了铁匠、有的当了教书匠……如今,大家退休后匠心依旧、故地重游,一起追寻往日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回忆起最浪漫的爱情故事,大家携手慢慢变老,共同欣赏和品味最美好的夕阳红”。</p> <p class="ql-block">远看山有色,近看水无声。</p><p class="ql-block">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p><p class="ql-block"> 临晨4点,我们从宾馆驱车二十多分钟到达了峡江水利枢纽站。大家一下车顾不上困盹,操起家伙“飞的飞”“拍的拍”。我背着30多斤重的行囊登上半山腰,选择好最佳拍摄点。此时,太阳正好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说巧不巧,一群飞雁正好飞过镜头,只可惜没有连拍,只有唯一的一张,飞的位子也不是令人最满意,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正如有的人说,摄影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