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研一颗柑

原创 古巴州人

<p class="ql-block"> 一颗柑橘——立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想致富,没门路。”这是很多人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范敬超也不例外。他开初选择养兔、养鱼、养笆笆鸭,均已失败而告终。当他感到创业前景一片迷茫时,一个机会出现了。2007年4月23日,是他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在仁寿乡下调研发现,仁寿的清见(柑橘名)发展得很不错,突然使他眼前一亮,由此他选定了发展柑橘产业,从此他怀揣“为家乡发展办实事,为丘陵地区农业现代化探路子”的梦想,执意回到家乡——井研县集益乡繁荣村,开始他前景未卜的创业。经过10多年的艰苦奋斗,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探索出了农业现代化“四个一”的新路子。</p><p class="ql-block"> 立足自然资源,选准一个高效产业。井研县、乐山市中区地处丘陵,年平均气温17.2℃至17.6℃,年日照约1000小时,非常适宜种植优质杂交柑桔。配套的砧木是软枝香橙,寿命长、长势旺、抗逆性强、亲和力好、耐微碱性土。杂交柑桔是柑橘中的新门类、新品系,产量高、品质好,成熟期分别在春、夏、秋、冬四季,深受消费者喜爱。建成的果园第4年投产,第5年起盛产,亩产量达6000斤左右,亩均纯收入可达1万元左右。最具优势的是,可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采用高接换新品种,始终占领品种、品质、市场竞争的制高点。</p><p class="ql-block"> 整合生产要素,创建一个新型经营模式。我国人多耕地少,户均承包地仅几亩,土地分散零碎。繁盛果业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2013年创建了“大园区、小农场”的双团队经营模式。专合社大规模集中成片流转土地,高标准打造果园。果园建成后,及时发包(或转让)给来自各地的创业人员。现已有136户业主入园创业。该模式充分发挥了范敬超几十年从政形成的“熟悉群众工作,会做综合协调,善于调研谋划”的优势,同时包园业主又带来了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以青壮年为主体的包园业主认为,承包繁盛果业果园具有“省时、省心、省钱、省事”的好处,繁盛果业为他们搭建了成才、致富的大平台。入园创业的人员日益增多,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生产要素在这里实现了大集聚、大整合。</p><p class="ql-block"> 依靠科技进步,采用一套先进生产手段。建园以来,繁盛果业在三个方面下足了功夫:一是按设施农业建园,高标准建设果园的路网、管网和电网。路网:按现代果业和乡村旅游的要求,建设四级公路网600多公里。每个丘陵山头互联互通,四通八达。管网:蓄水、引水、提水结合,管道输水到果园每个地块,输水管网长度近2000公里。从2017年起,在管灌基础上陆续提升为滴灌与喷灌。电网:三相两相电配套,电到果园。二是采用各类现代机具作业。建园工程的90%以上都是利用各类机械完成,管园也尽量使用现代机具,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了生产成本。三是将柑桔生产管理的最新技术组装配套。通过不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研讨,逐步提高全园生产技术水平,有力推动了标准化生产和创品牌活动。</p><p class="ql-block"> 坚持人才兴业,培养一支现代职业农民队伍。繁盛果业创业15年,感受最深的是“人才是第一资源”。推进农业现代化最缺乏的是优秀人才。当今农村,多数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缺乏现代技能,加之我国农业大中专教育又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繁盛果业抓住三个环节建设人才队伍。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素质;二是筑巢引凤,引进科研人才和生产能手入园引领;三是不断吸引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又见炊烟起,沉寂的乡村又恢复了昔日的喧嚣和热闹。</p><p class="ql-block"> 繁盛果业创业15年来,果业规模已近5万亩,分布在4县区的16个乡镇、64个村,产业园区已成为四川省现代农业四星级示范园区。井研县因产业振兴被评为全国柑橘产业30强县、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范敬超创造性地开创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的经营模式,走出了丘陵地区农业现代化新路子。现代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有效地破解农村“空心化”难题。产业覆盖区域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农民综合素质发生了可喜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种坚守——立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十五年,本该是范敬超安享清福的十五年,他却把它当做“为生民立命”的十五年,这十五年的坚守,使他的每一个日子都过得熠熠生辉。范敬超回乡创业的生动实践,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趟出了一条路子。</p><p class="ql-block"> 产业振兴是主体。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欲振兴,产业应先兴。2007年前,井研县基本上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大量青壮年纷纷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许多土地无人耕种,田园大面积撂荒。在范敬超的心底里掀起了层层波澜,很不是滋味,他决定冲破重重阻力返乡创业。他利用井研的光热资源、水土条件种植优质杂交柑橘,种植面积从2007年的10亩505株清见起步,发展为2022年的近5万亩、20多个品种的优质杂交柑橘产业。园区果树移栽后第五年起,亩产可达5000斤,亩均销售收入可达2万元,亩均纯收入1万元左右。</p><p class="ql-block"> 组织振兴是保障。井研县委、政府创造性地组建了“井研县柑橘园区办公室”,并从县级单位抽调9位同志到园区办工作,全方位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指导、协调和服务。针对三年疫情给产业发展造成的困难,县委、政府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园区镇村负责人为产业发展依法维权、疏导维稳,为产业振兴提供有力组织保障。乐山农商银行井研支行党委班子多次深入园区调研,针对园区资金紧缺的矛盾,为其雪中送炭,帮助渡过难关,先后为园区发放贷款560万元,为包园业主发放园区担保贷款700万元,极大地缓解了园区和包园业主的燃眉之急。产业覆盖区的镇村镇党组织,通过推进产业振兴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集益镇雨台村党支部书记潘艳玲深感发展产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她起早贪黑,劳苦奔波,带领一班人破解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难题。2022年,该村“两委承包了繁盛专合社111亩果园,通过精心管护,当年就实现销果收入30多万元,预计今年销果收入可翻番,明年销售收入可突破100万元。多年难以发展的村集体经济终于见到了曙光。今年初,黄马村“两委”见贤思齐,为发展集体经济向专合社承包果园105亩。与此同时,产业园区一大批生产组长,率先承包果园,初步实现成才、致富的人生梦想,涌现出了谈波、罗秀丽、左勇军等一批产业发展带头人。</p><p class="ql-block"> 人才振兴是关键。乡村要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园区秉承“育果先育树、育树先育土、育土先育人”的创办理念,通过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双向“发力,已形成了比较配套的人才队伍。园区有15年如一日创业不止的领军人才,有理论与实践兼优的柑橘专家谢桃明,有熟悉现代农业的熊力辉,有一技之长的丁铭东、曾容、顾刚强等一大批年轻管理骨干,更有在创业实战中取得成功的曾德权、毛杰、邓雪峰等数以百计的创业先锋,是他们共同支撑起了园区这艘产业“航母”。</p><p class="ql-block"> 生态振兴是前提。产业的发展,使得多年的荒山和贫瘠的土地不再撂荒,园区的每个山头既是金山银山,又是绿水青山。举目一望,满目苍翠,美不胜收,园区绿化率提了一倍以上,水土保持得到全面加强,土壤有机质含量成倍提高。井研县是养殖大县,曾经令各级领导头痛的大量家禽家畜排泄物,现都在园区集中处理。由此产生的沼气发电,沼液通过管道或罐车输入果园,变废为宝。园区的垃圾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园区的道路,已由各村组分段保洁,人居环境彻底改观,农家院落亮丽生辉,到处是一派花果飘香的新景象。</p><p class="ql-block"> 文化振兴是灵魂。十多年来,园区党组织和专业合作社通过大家喜闻乐见形式宣传讴歌乡村振兴先进典型和创业精神。目前,园区已形成了“甘于奉献,鞠躬尽瘁”的“柑(甘)橘(鞠)精神”。创业千难万难,创业者千辛万苦。面对重重困难和巨大压力,繁盛果业人只有发扬“甘鞠”精神,百折不绕,锲而不舍,才能成功。只有像范敬超那样为生民立命的人方能彰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众多投资人及广大干部群众都从中受到激励,并汇聚成攻坚克难,共创大业的磅礴力量。</p><p class="ql-block"> 调研结束后,我们邀请范老一起合影留念,他欣然接受。我们真诚地祝愿年过古稀之年的他在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周依春,笔名古巴州人,四川巴中人,高级经济师。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散文学会会员,著有《山路十八弯》《岁月留痕》《流淌的心曲》等文集,曾在《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报告文学》《青年作家》《中国金融文学》《金融文坛》《中国金融》《中国金融文化》《中国农村金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四川经济日报》《西南商报》《巴中日报》《达州日报》《达州晚报》《遂宁日报》《乐山日报》《三江都市报》等媒体上发表作品100多万字,并有多篇文章获得全国性征文比赛大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