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梁林之路(一)

老刘

<p class="ql-block">梁思成林徽因,作为民国文化的一个代表,也是一对现象级的人物。他们俩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发现、乃至保护,几乎是旁人无可企及的。</p><p class="ql-block">看了央视八集相关纪录片,在钦佩之余,更是对他们跌宕起伏的一生颇多感慨,个人在时代浪潮面前,是多么的渺小…</p><p class="ql-block">这次正好看到国家地理有这么个考察机会,欣然报名。</p> <p class="ql-block">八十六年前,梁林二人及一个考察团队,在1937年6月从北京出发,开始了对山西大佛光寺的寻找,并于6月下旬发现了五台山附近的佛光寺。</p><p class="ql-block">本次国家地理的考察,似乎也是挑选这么个特别的日子,重走梁林之路,很有意义。</p><p class="ql-block">本次线路中,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相距仅50公里,二位却是错过了,这是也是件憾事。</p> <p class="ql-block">提早一天到了太原,所幸是周日,看到了二个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督军府,解放后成了政府办公地,现为山西晋商博物馆,内容与历史有点牵强附会。</p><p class="ql-block">阎锡山统治山西38年,自然会在当地留下印记,又何必回避呢?</p> <p class="ql-block">督军府,还是个很有气势的园子,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当时山西政府开会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鸟尊</p><p class="ql-block">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之墓。整体作鸟形,器盖及腹部内壁均铸铭文"晋侯乍(作)向太室宝尊彝"。"太室"即宗庙,表明这是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应为《周礼·春官·司尊彝》记载的"六尊六彝"中的"鸟彝"。凤鸟伫立回眸,象首隐于鸟尾,构思奇特,造型艺术和实用功能完美融于一体。</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馆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司马金龙漆画屏风板</p><p class="ql-block">司马金龙漆画屏风板,是与石床榻一起组合使用的围屏构件,为木胎漆绘,木胎外以麻布为底,再以漆填平。屏风板正、背面均绘漆画,画面自上而下分为四层,表现列女古贤人物故事,人物旁多有榜题和题记。故事和文字内容取材于《列女传》《孝子经》《汉书·外戚传》等史籍文献。</p><p class="ql-block">画面以朱漆为地,以黑漆勾线,采用渲染和铁线勾描的手法,色彩非常浓艳。在艺术风格上与传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较为接近,呈现出鲜明的东晋、南朝文化特征,反映出当时南方绘画对平城的影响,对于探讨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交融具有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此物出土于大同司马金龙墓葬,另有二块留存于大同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虞弘墓石椁。1999年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一处隋代古墓出土,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誉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该石椁雕造精美,是反映北朝和隋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物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永祚寺,民间俗称双塔寺,是太原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祚寺依山构筑,坐南朝北,由寺院、塔院和碑廊院组成。寺院主要建筑有山门、前院东西厢房、二门、三门和后院的大雄殿、禅堂、方丈室等。塔院现存双塔、过殿和后殿。大雄股高两层,平面呈长方形。下层面阔五间,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上层为三圣殿,原名观音阁,面阔三间,当心间为正方形穹隆顶,两次间则为两横券;当心间顶部的砖雕藻井。殿之外表仿木结构,以砖砌出柱、额、斗拱、橡、檐,出檐较短;殿内全为砖券,不用梁架,故又称无梁殿。大雄殿两侧配殿为单层,面阔五间,其结构和外观与大雄殿相同。</p> <p class="ql-block">上层为三圣殿,原名观音阁,面阔三间,当心间为正方形穹隆结构,顶部的砖雕藻井精妙绝伦,整个是砖构无梁殿。</p> <p class="ql-block">寺内一株明代牡丹“紫霞仙”,为国内唯一,可惜错过了她的盛开,唯留几滴露水。</p> <p class="ql-block">宝贤堂,堂内留存“集古法帖”,是全国保留原石最为完整的一部藩府刻帖,可惜时间关系,只能走马看花,匆匆而过。</p> <p class="ql-block">夜晚,国家地理领队为团员进行了接风,同时请到了古建筑研究达人连达老师作为这次的专业指导,为大家讲解相关知识。</p> <p class="ql-block">行程第一天</p><p class="ql-block">晋祠风景区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此处“晋祠”二字,系陈毅在山西视察工作,住晋祠宾馆时所写。</p> <p class="ql-block">石狮看尽了人间沧桑</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之水</p> <p class="ql-block">明代牌坊,斗拱密集。</p><p class="ql-block">“对越”是晋祠三大匾额之一。</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p><p class="ql-block">所谓金人就是铁人和铁汉。四人铁人中以西南隅的铁人为最,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所铸,溜光钲亮,被称为宋朝的“不锈钢”,造型独特,威武雄壮。东北隅的铁人为民国2年(1913年)补铸。</p> <p class="ql-block">献殿</p><p class="ql-block">原为祭祀圣母,供献礼品的场所。金在定八年(1168年)创建,经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修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斗拱简洁,出檐深远,外观酷似凉亭,但整体结构轻巧稳固。</p> <p class="ql-block">从这所金代建筑开始,我们真正接触了解古建筑木结构的一些基础知识。</p> <p class="ql-block">前方:圣母殿</p><p class="ql-block">在晋祠中轴线最后隅。前临鱼沼,后拥危峰,雄伟壮观。创于北宋天圣年间。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传说为宋代遗物。四周围廊,为人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为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风头椅是,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为宫廷生活写照。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盘龙八条,为宋代旧物</p> <p class="ql-block">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风头椅是,凤冠蟒袍,神态端庄。</p> <p class="ql-block">周柏唐槐,周柏相传已经3000年。</p> <p class="ql-block">维护古建筑,匠人们辛苦啦</p> <p class="ql-block">离开了太原晋祠,经过二小时车程,我们来到了五台县李庄的南禅寺。</p> <p class="ql-block">南禅寺为现存最古老木结构建筑(唐,公元782年),系乡村香火庙。</p><p class="ql-block">1953年,山西考古人员考察南禅寺时,根据大佛殿殿内屋梁上书写的“大唐建中三年”的墨书题辞,确证了南禅寺于公元782年重修,比佛光寺的落成时间要早75年。</p><p class="ql-block">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亦三间,平面接近正方形,单檐灰瓦歇山顶。</p><p class="ql-block">生起、侧脚,四根角柱略高于梁,与层层迭架、层层出挑的斗拱构成“翘起”。</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内顶系彻上露明造,对于了解木结构十分便利,可惜不能拍照。</p> <p class="ql-block">四根角柱略高于梁,与层层迭架、层层出挑的斗拱构成“翘起”。</p> <p class="ql-block">鸱吻,系1974年大修时仿古作品。</p> <p class="ql-block">殿内唐代彩塑佛像,原汁原味,系难得瑰宝。</p> <p class="ql-block">网上照片</p> <p class="ql-block">配殿系悬山顶结构</p> <p class="ql-block">南禅寺建在村边偏僻的黄土小坡上,常年干燥少雨,也许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它得以躲过“灭佛运动”、躲过战火,传承超千年。</p> <p class="ql-block">告别了南禅寺,我们来到此行的高光时刻:探访佛光寺。</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很有可能是通过北平的营造学社了解到伯希和的画册《敦煌石窟图录》,其中61号洞窟中的《五台山图》标明了唐末五代时期五台山及周边地区的寺院分布。“大佛光之寺”引起了梁思成的注意,他通过中国强大的地方志书体系了解到佛光寺的大致历史:始建于北魏,毁于会昌法难(845年),但在仅仅12年之后又得以重建。</p> <p class="ql-block">敦煌61窟照片,引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香风花雨楼,梁林二人曾经就是住在这里,现实中却是一间小破屋。</p> <p class="ql-block">斯人已逝,经幢后面的小殿也已消失</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面开七间悬山顶大殿,国内罕见。</p> <p class="ql-block">清风远扬匾额是明代旧物</p> <p class="ql-block">明代罗汉彩色壁画</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系灭佛运动后重建,公元857年建</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隐藏在一大片树林之后的高台上</p> <p class="ql-block">从这小山门沿阶而上,可达东大殿。</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大殿坐东朝西,最东的高地高出前部地面约十二三米。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大殿出檐深远,屋面坡度较平缓,远眺两侧屋檐舒展,恰是飞鸟展翅。</p> <p class="ql-block">殿前经幢上的文字“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成为了断代的重要依据。恰与大殿横梁上的文字切合。</p> <p class="ql-block">佛殿正面中五间装板门,两尽间则装直棂窗。</p> <p class="ql-block">七铺作斗拱纵横恣肆,威压四方,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斗拱挑出层数最多、距离最远的一个实例。</p> <p class="ql-block">此处文字由林徽因沿梯爬上,用床单擦拭后才认清,从而一举证实了大殿年代。</p> <p class="ql-block">殿内顶上是平闇结构</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彩塑佛像众多,可惜经修饰,不复往日古朴之风。</p> <p class="ql-block">供养人宁公遇彩塑</p> <p class="ql-block">殿后面屋檐下的斗拱因年代久远,已经部分损坏,增加了额外的角柱支撑。</p> <p class="ql-block">局部有个宝瓶,也起固定支撑作用。</p> <p class="ql-block">北魏祖师塔</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告别了佛光寺。</p> <p class="ql-block">梁林二人在七月中旬返回县城后才得知七七事变,匆匆开启了逃亡之路。</p><p class="ql-block">林徽因也开始经历她人生的至暗时刻…</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