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石之英石篇:清逸高古☯傲骨柔情

冬曰暖陽

<h5> <b>它“贵气”十足,于宋代成为朝廷贡品;它很早便纳入专业文献推介,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石谱—宋朝杜绾所著的《云林石谱》对其记载甚详,指出其产于“英州浛光、真阳县之间,石产溪水中”。我国最早的一部园艺专业文献《花镜》(清初)曾专门对其作过介绍。它在奇石界名望极高,宋朝把它与灵璧石、太湖石、昆石等“怪石”列入文房四玩,元代把它列为四大名石之一,更是清代以来公认的四大园林名石之一。它一身具“皱、透、瘦、漏”之神韵,曾被文人墨客视为挚爱、倾情赋诗。它就是英石。至今,英石文化已有近千年历史。</b></h5> <h5>  <b>  英石 ,大自然的不朽之美!<span style="color: inherit;">英石,又称英德石,产于广东省英德市。英德,古称英州,英石因产于古英州而得名。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英德英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span></b></h5> <h5>  <b>  英石, 嶙峋傲立,素有清高风骨</b><b style="color: inherit;">,是经大自然的千百年骤冷曝晒,箭雨风刀,神工鬼斧雕塑而成的玲珑剔透,千姿百态的石灰石,“瘦、皱、漏、透”四字简练的描述了英石的特点。英石大的可砌积成园、庭之一山景,小的可制作成山水盆景置于案几,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b></h5> <h5></h5><h5><b>●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曾拜石为兄,被称“米癫”。</b></h5><b>●明建清修的顺德清晖园中的狮山和斗洞以英石塑成。<br>●东莞可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园等岭南历史名园其主山多为英石叠成,其中不乏用英石垒造的景点和匠心独运的英石盆景。<br>●现杭州西湖边“绉云峰”为明代遗留江南的英石。<br>●佛山市南海区雷岗公园内,以1000多吨的上乘英石构件缀景,形成近2公里长的北翠湖和雷岗山,气势恢宏。<br>●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明清时期英石27件,占其奇石总量的八分之一。<br>●1986年中国援建澳大利亚“谊园”,部分园林景石为英德石。<br>●1986年,一块上乘的英石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礼物,赠送给美国马萨诸塞州。<br>●1987年9月,广东省政府代表团访问美国,把英石盆景作礼物,赠送给美国沙拉姆镇皮博迪博物馆。<br>●1995年,世界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收到4盆现代英石山水盆景。<br>●1996年受广东省外事办的委托,英德市政府赠送一块优质英石(命名鸣弦石)给日本神户国际和平石雕公园,成为意义深远的中日友好“和平之珠”。<br>●2005年11月中国收藏家协会批准英德市为“中国英石之乡”。<br>●2006年5月,《英石盆景传统工艺》列入广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2006年3月,英石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br>●2008年6月,《英石假山盆景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据初步统计,全国(包括港、澳、台)除西藏、青海外,其余各省区均有以英石作材料的园林景点,如北京万寿路甲15号院园林、中央党校园林、武汉黄鹤楼园林、广州白天鹅宾馆园林和流花西苑园林等。<br>●至今,英德已形成40公里的英石展销长廊,英石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且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b> <h5>  <b>英石属沉积岩中的石灰岩,主产于广东北江中游的英德山间。该地岩溶地貌发育较好,山石较易溶蚀风化,形成嶙峋褶皱之状;兼之日照充分、雨水充沛,暴热暴冷,山石易于崩落山谷中,经酸性土壤腐蚀后,呈现嵌空玲珑之态,英石本色为白色,因为风化及富含杂质(如金属矿物铜、铁等)而出现多色泽,有黑色、青灰、灰黑、浅绿等色,常见黑色、青灰色,以黝黑如漆为佳,石块常间杂白色方解石条纹。石质坚而脆,佳者扣之有金属共鸣声。石质大多枯涩,以略带清润者为贵。英石轮廓变化大,常见窥孔石眼,玲珑宛转。石表褶皱深密,是山石中“皱”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种,有蔗渣、巢状、大皱、小皱等形状,精巧多姿。石体一般正反面区别较明显,正面凹凸多变,背面平坦无奇。</b></h5> <h5>  <b>  古代四大名石之中,灵璧与英石经常相提并论,堪称“双子星”,成为了古代(古典)赏石的标志性石种,自宋以来一直被有品位的收藏家视为理想的藏石。英石是最符合瘦、皱特点的赏石,大多瘦而有骨,皱而有范,稍稍有别于灵璧石。明代著名文人收藏、鉴赏家张岱,在为其叔父收藏的灵璧石砚山所作《砚山铭》中曾经指出:“灵璧之产,尤难于皱瘦”。</b></h5> <h5></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u><font color="#ed2308">英石品鉴十大特点</font></u></b></h1><div><b>皱:指英石的纹理美,石表面褶皱深刻,井然有序,不紊乱。<br>瘦:指英石的体态美,苗条、高挑,突显铮铮风骨。<br>漏:是对英石提出更深层次的纹理美,石表面有明显的流痕、滴漏。<br>透:是对英石提出更高要求的体态美,整个石体孔眼遍布,相互连通,玲珑宛转。<br>怪:丑到极时皆为美。以丑为美的理念,怪丑之好石。<br>势:雄壮峻峭,云头雨脚,皆有气势,达到空灵之境。<br>形: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就是要求石要有样子,形状,即形状象形也。<br>景:如山水风光,地貌,物品,景象生动有趣,如诗如画。<br>物:石如人形、动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br>质:质地清脆,叩之有声,纹理清晰,为上品之石。</b><br></div> <h5></h5><h5> <b>在美国的一个拍卖会上,一方题为《尊贵的老人》的英石拍出了230 万美元的高价,这方英石应该是近年所见拍卖成交价最高的。石头尺寸为170cm×19cm×19cm,石身高挑,瘦削清奇,具备英石的“皱、透、瘦、漏”四大观赏标准。玩家对此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孤峙清耸的绝世风姿,无石与之媲美,叹为英石观止。这方英石是美国已故雕塑艺术家、中国古石收藏家理查德· 罗森布鲁姆(Richard Rosenblum)的旧藏,而在此之前,这个《尊贵的老人》在中国的名字是《正直老头》。</b></h5><div><b> 《正直老头》相传最早为明代顾鼎臣的藏石。顾鼎臣是明朝弘治进士,苏州昆山人,官至吏部尚书。昆山亦产奇石,顾鼎臣的石癖由来已久,一次偶然的机会,顾鼎臣与广东同僚到岭南视察,对英石一见钟情,并买下了一件心仪的石头,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方《正直老头》。顾鼎臣把这件石头带回京城后,极为珍视,不轻易与人观赏,偶尔与三五知己,吃茶赏石论道,亦是一桩风雅之事。不料过了不久,有好事者向嘉靖皇帝打了个小报告,说顾鼎臣家里新得了一块好石。嘉靖皇帝也有此雅癖,听了之后心里痒痒的,于是便邀请顾鼎臣游园聊天,表示想看看那块石头。顾鼎臣知道皇上“看看”的意思,肯定是有去无回的。顾鼎臣想了想,没有直接拒绝,也没有说个时间送来。又过了一段时间,皇帝等得不耐烦了,派人催问此事,顾鼎臣回复说此石已经损坏,不敢以次品欺君。皇帝探内情,不久便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抓捕入狱,两年后顾鼎臣含冤去世。后来得到这方石头的人因此命名为《正直老头》,正直,不仅是石头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更是顾鼎臣的风骨赋予了它更为深刻的内涵。当然,或许这个故事是后人臆造出来的,顾鼎臣的死未必与这方石头有直接的关系,只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凸显他的石癖而已。</b></div> <h5>  <b>  四大名石中,只有英石产自岭南。岭南的山水素来温婉多情,往重里说就是萎靡不振,英石的存在似乎是一个意外,它出自广东的英德,英德的英字,据考证是因为英德境内的英山而得名。</b></h5> <h5>  <b>  英石,有阳石和阴石之分。阳石露于天,阴石藏于土。大块的英石一般用作园林,一石成景,著名的有杭州西湖的“绉云峰”、开封大相国寺的“覆云峰”等。小块的英石则多用作几案摆设,古人认为“室无石不雅”,可见几案石在居家的重要作用。明代计成所著《园冶》云:“大者可置园圃,小者可置几案,亦可点盆,亦可掇小景。”而传统意义上的英石,一般是指英石中的阳石。它以奇崛硬朗的身姿,出现在世人的眼中。</b></h5> <h5><b>  贾平凹在《说英石》一文中指出:“英石的名贵在于它的质朴和简约, 在于它整体的气势和细节的奇巧,如车中的‘宝马’,用不着装饰,只擦拭干净。它所具有的石文化品格,正大而独特。收藏它,欣赏它,宣传它,不仅可以纠正时下赏石趣味的弱化,也是维护和清正中国石文化精髓的一种责任。”</b></h5> <h5><b>  说到底,英石注重的不仅是外在形态,更重内在气质。西泠印社社员、谁堂吴汥涌先生《小莲池》的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某日,谁堂购得一方英石,甚是喜爱,先写了一篇颇具明人风致的小品文《小莲池记》:</b><div><b> 乙未八月之朔,英州石贾黄氏持一石来售,高广约半尺,质黝润,间白筋,而厥形甚奇,底平置座,上则数峰特起作三围合抱之势,耸峙嵚崎,复岫回峦,视之如莲初绽,竟得黄山莲花峰之仿佛。其右尤为峭拔,体昂而略作俯侧,有数千仞之象。左峰壁立,自巅及麓有一白筋曲折贯通,则悬泉也,磈磈触激之声如闻在耳。昔人谓石为山骨,泉又为石骨,此当更得谓之骨矣。后峰稍矮,有小窦嵌空,其形非圆而有白筋萦绕之,则浮云緾绵,繊阿隐现。石中凹陷作小池状,可容水半杯,池底高下如岻屿,近前卷石底以为岸,高仅寸余,亦突怒参差。</b></div><b> 黄氏索价八百金,予旋即收归囊中。忆陶庵有庞公池夜船看月之兴,自忖于此小池植绿萍十数点,则莲叶田田矣。当拏一小舟,盘桓其中,悄悄冥冥,月淡香清,闲剥莲子而啖之,亦是几案间卧游快事也。噫嘻!“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又岂陶庵独言哉?<br> 峰作莲状,小池复植萍为莲,遂以“小莲池”字之。</b></h5> <h5>  <b> 谁堂更是以“小莲池馆”为新添斋号,以志其事。更遍邀众师友作画题诗题跋,从不同的视角,对《小莲池》作了各种描摹,一时间,《小莲池》被赋予了更多的故事。谁堂又为朋友们每人治了一方印,做了一本印谱《木瓜集》分赠诸友。通过一方英石引发的纸上雅集,注定了这方英石必定会以事传、以人传、以文传,毫无疑问,《小莲池》已跻身当代名石之列。</b></h5> <h5>  <b>2015 年北京保利春拍一方题为《天柱峰》的宋代英石,以356.5 万元成交。这方英石“石色湛黑,透出青韵,间杂白、黄色石纹理,色泽莹润。石壁有穿透之岩洞、纵深之罅谷裂窍,石面满布皴皱嶙峋,其形如柱倚天,一峰峭竖特起,有直入昂霄之势”。这方石头因范成大(1126-1193)《天柱峰》诗而得名:<br>衡山紫盖连延处,一峰巉绝擎玉宇。</b><div><b>汉家惮远不能到,寓祭灊山作天柱。<br>我今卧游长揜关,却寓此石充灊山。</b></div><div><b>形摹三尺气万仞,世间培塿何由攀?<br>南州山骨孕清淑,乳孽砂床未超俗。</b></div><div><b>神奇都赋小峥嵘,雷雨飞来伴幽独。<br>哦诗月明清夜阑,坐看高影横屋山。</b></div><div><b>摩霄拂云政如此,吾言实夸谁敢删。<br> 范成大这首诗有小序云:“天柱峰,英石也。一峰峭竖特起,有昂霄之意。天柱本在衡山,自黄帝时即以灊山辅南岳,汉氏因之,遂寓其祭于灊天柱山。衡、灊盖皆有天柱,而灊名特彰。九华、雁荡若他山,亦皆以此名峰,不足算也。”此诗借石寓志,抒其胸中愤懑,自许己身高志似峰之万仞,人品清和如出山骨绝于流俗。</b></div></h5> <h5>  <b>  赏石或者说选石有四字真言:皱、透、瘦、漏。这是北宋书画家米芾创立的一个规则。米芾曾贬任浛洸(现英德市浛洸镇)尉,爱石成癖。传说他见到一块奇丑的怪石,大为惊奇,竟得意忘形,跪拜于地,口称“: 我欲见石兄二十年矣!”在英石的故乡任职后,更是如鱼得水,创立了一套相石的理论,即此四字真言,长期为后世所沿用。至今看来,依然是精辟独到。这四个字从字面上看,说的是英石的外形特征:皱,指的是英石的纹理,满布褶皱,纵横交错,乱中有序;透,指的是英石孔洞通透,玲珑空明;瘦,指的是英石形体轮廓,腰肢苗条奇巧;漏,指的是表皮的漏痕,水滴之痕,有蜿蜒顿挫之势。</b></h5> <h5><b>  清人陈洪范曾将这四字真言嵌入诗中,深化了英石鉴赏的内涵,亦可读到一种清逸、超远、孤独的文人情怀以及独立不羁的精神境界。<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问君何事眉头皱,独立不嫌形影瘦。</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非玉非金音韵清,不雕不刻胸怀透。</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甘心埋没苦终身,盛世搜罗谁肯漏。</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幸得硁硁磨不磷,于今颖脱出诸袖。</b></div></b><b> 通过皱、透、瘦、漏这四个特点选出来的英石,传达出或清或丑或顽或拙,或苍或雄或秀或深的意境。而在一块石头中,能够同时具备这四个特点并恰到好处,这样的英石可以说是极为难得。所以,一方英石如果有其中一个特点表现得特别突出,那么,这方英石即可列入收藏的级别。</b></h5> <h5><b>”瘦皱漏透“ 解注<br></b><b>瘦:即是石形整体消瘦,风骨凸显,肌理明显,身材苗条瘦小。<br></b><b>皱:即是花纹幼小,变化大,纹理有皱褶。<br></b><b>漏:即是石表面的石缝,坑坑洼洼,能流水的低洼处。<br></b><b>透:即是指石中有洞,通过洞中可见对面,或有能相互对应的狐位。</b></h5> <h5>  <b>  我不中选,曰皱曰瘦曰透,昔人已有成言,乃有化工之妙,却不在此赏识,当在风尘之外。”</b><br></h5> <h5>  <b>  风尘之外,这种境界真是妙不可言。石的本身是物,因为有人的参与,所以物才有了情。作为收藏家的张涵予,和王朔、马未都、陈丹青等人在冯小刚导演家聊收藏时,他把刚收的一块带底款的明代英石小山子,拿出来给大家品评,兴致勃勃地引用了西方人对中国文人赏石的评语:“能量的核心,地球的骨骼。”没想到,王朔当时就反驳了,认为“能量”是没有核心的,“地球的骨骼”倒还准确。这一疑问,让张涵予对“能量”一词警了心,他解释道:“‘能量’可能包含的是文人的一种情怀,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能量。”王朔紧跟着说:“那就应该叫‘情怀的核心,地球的骨骼’。”</b></h5> <h5><b>  英石的收藏,更多讲究的,大概是一种情怀罢。</b></h5> <h5>  <b>清逸高古,正是英石最为高贵的品格。英石作为文房雅玩不可或缺的清供,自宋代以来与文人的关系密切,它本身所具备的清高风骨和文人气质是相通的。人因石名,石因人传,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这也是传世的古英石在市场上颇受追捧的原因。相对于其他石种来说,古英石流通的数量并不算多,大部分的藏家一般秘而不宣。</b></h5> <h5></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u style=""><font color="#ed2308">诗说英石</font></u></b></h1><b> 历代很多文人雅士为英石题写了很多诗词。大文豪苏东坡视作“希代之宝”的“仇池石”就是英石,苏东坡获得“一绿一白”两件英石时,晚上梦见“仇池”(仇池即今英德市沙口镇与翁源县交界)一带,诗人黄庭坚离任象州大守,得一英石佳品“云溪石”,意费万金载之归,并有“醉梦江湖一叶中”之咏句。</b>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壶中九华/(宋)苏轼</b></div><b> 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余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识之。<br></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b></div></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英石铺道中/</b><b style="color: inherit;">(宋)杨万里</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一路石山春更绿,见骨也无斤许肉。</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一峰过了一峰来,病眼将迎看不足。</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先生尽日行石间,恰如蚁子缘假山。</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穿云渡水千万曲,此身元不离岩峦。</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莫嫌宿处破茅屋,四方八面森冰玉。</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孤峰高绝连峰低,冈者如廪尖如锥。</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苍然秀色借不得,春风领入玉东西。</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英州那得许多石,误入天公假山国。</b></div></b></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岭外归舟杂诗/(清)朱彝尊</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曲江门外趁新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采石英州画不如。</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罗得六峰怀袖里,</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携归好伴玉蟾蜍。 </b></div></b></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 说起古典赏石鉴赏最为拟人化表述的一首诗,也是与英石相关。清代陈洪范《题英石》云:“问君何事眉头皱,独立不嫌形影瘦。非玉非金音韵清,不雕不刻胸怀透。甘心埋没苦终身,盛世搜罗谁肯漏。幸得硁硁磨不磷,于今颖脱出诸袖。”诗中巧妙地将英石鉴赏之中的皱、瘦、清、透等特点予以人格化的形象比拟,这也是最早将古典赏石视作为一种观念艺术的表述。</b></h5> <h5>  <b>  宋朝曾丰在《谢叶英州惠石山更讬寻置绝品者》《乙巳正月过英州买得石山》中曰:“飞蓬今始转广东,英石不与他石同”。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则进一步说明英石“倒悬生岩下,以锯取之,故底部有锯痕”。曾几的《沈明远教授用东坡仇池石韵赋予所畜英石次其韵》、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也记载了英石的出处和大小。</b></h5> <h5>  <b>  南宋状元王十朋的《王十朋全集》之“诗集”卷二十九,还有《李伯时赠英石》的七言绝句云:“英石来从并玉堂,铃斋几案耸锋铓。平生性有好山癖,袖得两峰归故乡”。宋岭南使程德孺解官北还,以英石赠在扬州为官的苏东坡。苏东坡以杜甫“万古仇池穴”之句命其为“仇池石”,视它为“希代之宝”,并写诗《仆所藏仇池石》来描述它的形、表、色、质。从宋朝众多的名人和达官贵人品析、赏玩英石的事例可以看出当时英石的名贵和受欢迎程度。</b></h5> <h5>  <b>  元代时间跨度较短,遗留下来可考的英石有紫禁城御花园的方台座英石《银壶》和圆盆座英石《曲云》。这些只作为园林石,几案石无从考证。</b></h5> <h5><b> 到了明代,计成所著的《园冶》中,介绍英石的产地、颜色等大体与《云林石谱》相同,但强调了英石的作用“大者可置园圃,小者可置几案,亦可点盆,亦可掇小景”。曹昭的《新增格古要论》采用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的说法,而林有麟《素园石谱》则兼具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和杜绾的《云林石谱》的说法。</b></h5> <h5>  <b>  晚明浙江人王士性的《广志绎》云:“广南所产多珍奇之物,石则英石、端石。”晚明南京人顾起元《客座赘语》有“几上英石郁然森秀”之语。</b></h5> <h5>  <b>  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亦曰“以英石一见饷,高二尺有奇,阔一尺六寸,嶙峋蹙浪,势如断云,置斋前竹下。”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记载,英石“起峰高至三尺几寸余者,小山之前叠一小山最为清贵,然道远不易至”。谢肇淛《五杂俎》亦云:“岭南英石出英德县,峰峦耸秀,严实分明,无斧凿痕,有金石声,置之斋中亦一奇品,但高大者不可易致。”“奇峰乍骈罗,森然瘦而雅”,是明人江桓在获得三峰英石之后发出的赞叹。明代流传有序的英石有紫禁城御花园的须弥座英石《立鹰》《双圆峰》,方盆复合座英石《奔兔》,以及明末的《逸云峰》等。</b></h5> <h5> <b>  在清代,英石的搜罗、收藏、赏玩日渐兴盛。据《清稗类钞》载,清乾隆时,德清徐某曾去考察当时英石的开采情况。他登上城南门,只见大山如屏障四遮,小山若峰刃矗立,山中皆可觅得英石。石工们入山择其形势适用者凿取,大者充园囿中假山之用,小者充作清供,或盆景假山、砚山,城中有数家商肆专营英石生意。徐某在当地目睹了很多英石,其中最奇者有三峰:一为盐商吴某所藏,高一尺五六,广三尺余,千峰万嶂,长亘连绵,底部才有一斜坡,似山脚临水,宛然衡岳排空,湘江水绕,石壁上镌有“南岳真形”四个八分书,十分苍老工致;一为两淮盐运使赵之壁之石峰,高有三尺,上巨下削,石根有三足,恰好嵌入紫檀座,绝似奇峰插天,峰侧镌有篆书“一柱擎天”;另一为梧州太守永常之砚山,亦是峰峦挺拔,岩洞幽深。</b></h5> <h5><b>  清朝张尚瑗《石里诗》云:“嗜爱英石,一卷亦具千峰万壑之奇姿。今英州山石之佳处皆有之。”陈吴子所著《花镜》中记载山水盆景的制作用石为“昆山白石或广东英石”,充分肯定了英石为制作假山盆景之上乘材料。清朝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提出了“大英石”和“小英石”两个概念,还记载着英石运至“五羊城”垒为假山,“宛若天成,真园林之伟观也”。此外,清代比较有名的英石还有《虎攀岩》《惊螭》《秋山霜林》《莹壁含晖》《空灵》《书峰石》等。</b></h5> <h5>  <b>  据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康熙年间江宁织造曹玺进贡的物品中,有英石笔架一座。如今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上线的五万多件文物之中,就有多件清代英石山子。在故宫御花园供置的近50方元明清三代各种御苑赏石当中,英石数量(27方)甚至超过了灵璧石。又如,建福宫是乾隆早年在紫禁城建筑的宫殿,乾隆将他最钟爱的珍奇文物收藏于此,其中布置的御苑赏石只有英石和石笋石。</b></h5> <h5> <b>我国现代第一代建筑学家童寯,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编著的《江南园林志》中,首次提出“江南三大名石”之说,一为苏州原清代织造府衙署后花园的太湖石“瑞云峰”(今址苏州市第十中学),一为上海豫园的太湖石“玉玲珑”,唯一一方英石就是浙江桐乡福严禅寺的“皱云峰”(今址西湖江南名石苑)。这三方名石,分别是透、漏、瘦的代表。这方英石,势同云立,纹似波摇,迂回峭折,高2.6米,狭腰处仅0.4米,是英石少见的高大立峰,清初在广东惠州府,后辗转迁移至杭州,也是一段十分离奇的经历。1996年,海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有《绉云石小志》一书,述之甚详。</b></h5> <h5>  <b>  有意思的是,乾隆当年编《四库全书》,曾经仿效宁波天一阁样式建七大阁,当时大臣领旨去考察天一阁建筑样式及内部藏书橱柜,发现“又西一间,排列中橱十二口,橱下各置英石一块,以收潮湿。”据近代冯贞群《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附照图注:“阁之中左室,室列橱五,专藏《图书集成》,橱门画双龙,尊赐书(注:乾隆皇帝所赐)也,下置英石以避潮湿,……书夹芸草以除蠹鱼,橱安英石以避潮湿。”所谓“橱安英石以避潮湿”,英石用于吸收潮气,其实可能未必有此特异功能,或者说其效果并不显著。</b></h5> <h5>  <b>  民国年间,赵汝珍所著的《古玩指南》一书中,专门列了“名石”一章,其中介绍在当时“北京可得见之名石”只有五种:大理石、太湖石、英石、雨花石、孔雀石。其中灵璧石居然没有提及。</b></h5> <h5>  <b>  英石假山和立峰,至今在岭南园林中也是非常多见的置石,数量甚至超过太湖石,如佛山梁园、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等岭南四大古典名园中,都能见到英石的身影,印象之中比较著名的景观,如梁园的“苏武牧羊”,清晖园的“斗洞”、“狮山”,余荫山房的大假山等,都是英石之中具有代表性的置景。</b></h5> <h5> <b>  英石的价值历来不菲,古代的人一般很难得到一块英石,所以拥有英石是值得庆幸的,清朝顾鼎臣便是宁可丢掉性命也不把英石送给皇帝。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古英石拍卖成交价位不错。2008年香港苏富比春拍英石《逸云峰》,拍出了192.75万元。2009年元月,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古奇石,英石占了大部分,基本成交,且价位不菲,如《烟江迭嶂》成交价为11.2万元,《飞峰探云》21.28万元,《天池石壁》16.8万元,《烟雨空灵》12.32万元。未来,英石的价值还有不断上涨的空间。</b></h5> <h5>  <b>  早在2009年,西泠拍卖在国内推出“文房清玩·首届历代供石”专场,上拍的57件历代供石中,涵盖了英石、灵璧石、水冲石、昆石、绿松石、戈壁石和黑太湖石等近20种,而英石和灵璧石的上拍数量合起来已经占到全场拍品的61.4%,其中英石仅比灵璧石少了4块。从成交率来看,英石也仅次于灵璧石,在所有石种中排行第二。</b></h5> <h5><b> 英石和灵璧石一样,都是致密细粒的石灰岩,两者成分相同,色彩相似,硬度相仿,结构相近,而且两者均具备发声特性而受到推崇(相对来说,灵璧石的分子结构更为缜密,尤其是磬石基本是隐晶质,故而叩击之声往往更悠扬,音线更长),并且成为了古代(古典)赏石的标志性石种,自宋以来一直被有品位的收藏家视为理想的藏石。</b></h5> <h5>  <b>  对收藏界人士来说,英石的名贵在于它的质朴简约、整体气势和细节的奇巧,以及正大而独特的文化品格。所以收藏它,欣赏它,宣传它,不仅可以纠正时下赏石趣味的弱化,也是维护和清正中国石文化精髓的一种责任,而且在英石的身上似乎总能找到一些更能体现文化思想深度的东西。</b></h5> <h5><b>  英石乃千古名石,其形态清风癯骨,其内涵丰厚悠长,其精神正气浩然。英石之佼佼者如玉树临风,是中华传统赏石的瑰宝,更是英石传承与弘扬的标杆与榜样!</b></h5> <h5><b> 在广东顺德清晖园举行“含英咀华润清晖——2017第二届中国英石精品展”的迎宾石和标志石的“隐机”,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这方英石佳品“隐机”(高118公分,宽48公分,厚36公分。),其瘦皱的特点尤为突出,上丰下锐,瘦骨嶙峋,增之一分嫌肥,减之一分嫌瘦;皱褶深密,呈现竖向延展,顺势而下,上下连贯,仿佛百川归海,奔流不息,摧枯拉朽,动感十足,极具视觉冲击力。仔细品味,这方石头的纹理皱褶与崖柏、胡杨等坚致枯木极为相似,具体而微,富有生命律动,只是石头要形成这种肌理,难度要远远大于树木。</b><div><b> “隐机”的题名,也是颇有意味。隐者,应是指藏匿遁形;机者,当是指世俗机巧之心。隐机,大意是韬光养晦,大隐于市。这与道家用语“忘机”有异曲同工之妙。忘机,就是指甘于淡泊、忘掉世俗、与世无争。唐代诗人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中,就有“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的佳句。这与赏石的本意有相通之处,当我们与大自然的杰作对话时,确实是可以宠辱皆忘,直抵内心的。</b></div><div><b> 面对这方瘦皱有加、皱褶独特的英石,领悟这方洪荒时代遗存的大自然杰作,我们其实是完全可以忘记一切的功名和烦恼,甚至忘记观赏石形质色纹的鉴评要素,而陶醉于自然的伟力和魅力。这也许就是“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的诗境吧。</b></div></h5> <h5> <b>  收藏家拨云轩旧藏的清代英石组合“拜石”(左高32公分;右高46公分),左小右大,比例协调,肌理嶙峋多变,两面可观,包浆滋润。右方山子呈透漏状,背部有修治痕迹。左方山子仔细分辨更似人物,头部低垂,手部向前作拱,形同作揖状;底座为酸枝木旧座,卷云纹。此组组合石,应该就是米芾拜石主题。这也是米芾拜石组合较早的范例。<br>  值得一提的是,米芾拜石为丈(老人)、称石为兄的举止,应该是以石为尊,石头应该在右边才是。因为大体来说,古代以右为尊,如古代士大夫贬官称为“左迁”,形容没有人能胜过的则称为“无出其右”,等等。拜石在右,才真正意味着以石为尊,以石为师。这组清代英石组合,恰好是人物在左,拜石在右。尤其是人物的造型颇为出彩,在古代赏石(英石)中十分少见。</b></h5> <h5><b>英石<br></b><b>尺寸:纵100cm;横280cm;高80cm<br></b><b>成交价:880000元RMB<br></b><b>成交时间:2019-12-20<br></b><b>重量:约1500KG<br></b><b> 天然英石,其色黝黑,色泽温润,浑然天成,不假雕琢,造型奇特,气势雄浑,意境豪放。其表沟壑纵横交错,纹路深陷,石势奇险诡谲,巉岩叠嶂,洞窟四通八达,曲径通幽,深窍层出,若鬼斧神工,若天工巧夺,其横亘态势,若诺亚方舟,遨游神空,若海中仙山,缥缈虚幻。此石境界空阔,大气沉雄,若海上悠然遨游,富于动感,意境悠远,十分稀罕,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b></h5> <h5><b>【名称】清代英石皱云山<br>【尺寸】30×20×24cm<br>【成交价】128.8万元</b><div><b> 此拍品上拍于上海中福2011雅石杂项拍卖会雅石杂项专场,也是该专场的“标王”。此石为山形景观石,主峰位置接近黄金分割线,两边坡脚平稳过渡,中间稍有凹进,变化十分丰富,整体造型有点环山抱湖景象。自然稳底,几面可观。石表皱襞起伏,裂纹交错,呈米粒状皴理,俗称“米粒皴”,周身包浆滋润,古意盎然。</b></div><b> 此石自日本回流,原装盒箱中有底座两只,一为矮足,一为高足,可轮流搭配使用,十分罕见,估计原来在中土配为高足紫檀底座,日本藏家获石后又配置一矮足底座,也说明藏家对之非常喜爱。另有近代书画合璧手卷,包括石画和相关描述,书画手卷上误认其为灵璧石,称其“宛如匡庐五老峰头,又肖岱宗玉皇顶”。将古代灵璧石和英石混淆起来,这在日本藏家中时有所见。最终,此方拍品以高溢价归台湾著名收藏家、翦淞阁主人黄玄龙所获。</b></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i><u><font color="#9b9b9b">---声明: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致以诚挚敬意!如涉侵权,有告即删!</font></u></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