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间过的真快,又到月底了,这段时间忙,也没顾得写小作文,补是补不回来了,就想哪儿写哪儿吧。“海风群”开读半个月了,我却想退出。承蒙作协王老师厚爱,邀请我们几个做“海风读书会”的嘉宾,从而带动区域读书氛围。山人更如被临幸的妃子,满心欢喜,极力促成读书会的落成。我们几个都是随意之人,既不是专业文人,也不为落笔写几个字,读书全凭兴趣,读什么也都根据一时的兴趣和时事话题,一旦选择,基本就是围绕这一话题的许多书目展开阅读而非局限于一本书。习惯了自己的读书方式,也习惯了自己周围的几个书友,所以这些年也确实读了不少书,零零碎碎的读书笔记也整理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只是山人与我们略有不同,他是一脚跨进作协圈子里的人,出了几本书,还经常有文章发表在报纸期刊上,在当地文坛也算小有名气,当然也因此有官本位的思想,对作协圈里的领导也多溢美之词,常常某某主席的叫着让我颇不习惯。有次忍不住调侃道:你如果不是句句不离“主席”的这样谦卑,我也许觉得这是篇好文字,主席提多了,我也便懒得看了,路过~~</p> <p class="ql-block">这次读书会,原本定的《白鲸》。《白鲸》我们早前读过,当时围绕《白鲸》把麦尔维尔的小说基本都读了,甚至还有那个年代的霍桑、亨利·詹姆斯、爱默生、美国文学史。那次读书会落地讨论得也挺激烈。</p> <p class="ql-block">我对再读《白鲸》兴趣不大,在我看来,有那么多想读的书,为什么非重读呢?尤其《白鲸》!梅兰也不想重读《白鲸》,所以山人又去商量,当然,他还特别叮嘱读书会这事咱们务必上心。他说王老师比咱小很多,比他还讷于言,珍惜名声。想让咱去烘托气氛,倡导一种民间阅读风气。“《白鲸》回绝了他,我解释了半天,他也是读书人,充分理解,他很喜欢咱这个认真读书的群体,又担心梅兰等书友觉得有官方背景,反复说只是小范围读书,随意交流……”我说你真啰嗦,想读哪本读就是了,你非再三强调,搞得这么复杂,要我是他,直接把你推一边,跟了悟谈了。</p> <p class="ql-block">山人啰哩啰嗦的一大堆,最后让我们在《海风中失落的红色馈赠》和《米格尔街》选择,我说读书就是了,你非这么啰嗦!本来就是大家捧你的场,读书交流也是很好的活动,你非当成官方的垂幸,诚惶诚恐,有必要么?可能我真散漫惯了,说话不留情面,又是民间人士,从来没觉得官方的就高人一等。但山人的面子要给的,麦克劳德、奈保尔的书也值得一看。我本来想读土耳其的《佩拉宫的午夜》,还有《伊斯坦布尔 一个城市的回忆》,那就先放下吧,跟一次官方的读书会。《海风中失落的红色馈赠》我在2021年初读过,七个小故事无妨再读。麦克劳德一生也只写过两部短篇小说,一部长篇小说,这次都划拉过来读读也不浪费时间。</p> <p class="ql-block">由此,海风读书会也算正式开启了,王老师建了一个“海风读书会”的微信群,他说群内人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特邀的嘉宾老师,二是自由报名参与人员,三是读书会工作人员。定于七月下旬本期读书会落地,大家相聚一起讨论,一个月的读书时间,大家随时在群里交流。梅兰想起我在美篇里整理过一篇卡夫卡的文章其中有海风的读书片段,就问我说在你《卡夫卡》那个美篇里看你读过《海风中失落的红色馈赠》,你是怎么选出这本书的?(她新闻记者出身,习惯了提问)</p> <p class="ql-block">我翻翻箱底的记忆。应该是2021年元旦,我在青岛海边的良友书店看到小欧(也是我们的一个书友)提到过的那本《海风中失落的红色馈赠》,她说海风文笔不错,小说故事性不强但文字很讲究,遣词造句上真的下过功夫,译者陈以侃(他翻译过四册的《毛姆短篇小说集》,我读毛姆时知道他),另外,海风的故事发生地好像是电影《莫娣》的故乡(《莫娣》也是我们一同看过的电影)。</p> <p class="ql-block">小欧是看了陈以侃的《在别人的句子里》后找来他翻译的海风 ,又看了他翻译的《装腔指南》,海风给了4星,她觉得译笔很美,还见识了一下世界上那个遥远的地方,尤其对卖马那篇印象深刻。 我记得书最后有一篇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写的跋,跋里提到温斯洛·霍默的水彩画。还有一个加拿大的纪录片《读懂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p> <p class="ql-block">从青岛带回海风那本书后,忘记用多长时间看完的了,如今重读,忍不住翻翻箱底,摘录一些那时记在读书群里的文字:</p><p class="ql-block">“我终于把陈以侃《海风中失落的红色馈赠》看完了。翻译完《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后,陈以侃在的后记里写,“文学的好坏,我是一个相对主义者,我不相信永恒的胜负关系,我相信人生和阅读的莫名交汇造出的美好片刻……如果这篇文章还有意图要对判断文学价值凑泊出什么说法,是这句:任何瞬间的心动都不容易,不要怠慢了它……其实,我也能想出好几个比带孩子(以及制造一个差强人意的新毛姆译本)更高级的消磨时间的方式,但如果活着只是永远不甘于经历第一流以外的东西,那人生还能筛下多少值得保留的回忆。爱默生说,只要真心觉得快乐,你就更丰沛了一些。”</p><p class="ql-block">这段话虽然不是他翻译《海风》后说的,但“人生和阅读的莫名交汇造出的美好片刻”就是读完《海风》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海风”的七个故事我最喜欢的依次是:</p><p class="ql-block">《秋》:有关贫穷的故事,难!</p><p class="ql-block">《海风中失落的红色馈赠》:有关爱情的往昔,隐忍的叙述,酸涩!</p><p class="ql-block">《回乡》:挣脱出来的人生,再次回归时就是格格不入的外人了,一声叹息!</p><p class="ql-block">《船》:那个花一辈子去做自己厌烦的事的父亲啊,可敬,却也无限悲凉。</p> <p class="ql-block">小欧说:“卖老马的那个是《秋》吧?我印象最深。还有小伙子出走,父亲出海。朦朦胧胧的伤感。可以对比着看看斯坦贝克的《小红马》。”</p> <p class="ql-block">我说对,《秋》是卖马的,《黑暗茫茫》是小伙子出走,《船》是父亲出海,都是力透纸背的失落与哀伤,都是贫困的家庭,一辈子生活在布雷顿角,有一大堆孩子,一辈子都在出海或者挖煤,生生不息,却一辈子都是贫穷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海风中失落的红色馈赠》那个故事,“我”就是文中提到的11年前来这收集传说的研究生之一,那时“我”与老人的女儿相恋。“我”离开后,她生下一个男孩,就是约翰,后来她与别人成婚,死于一场意外。“我”此行之目的,就是想带走儿子约翰。与两位老人度过这个夜晚后,“我”打消了原来的念头,只身回返。这样一个故事,写得如此含蓄,隐忍。</p> <p class="ql-block">我记得文中能表明故事的有几点,第一、约翰带他回到家,老太太看他一眼,认出他来后敌视的目光,但转瞬即逝。第二、他在别人睡着后去约翰的门外,说到我的儿子。第三、提到研究生来采集故事,但没展开。第四、想象带约翰去大城市,但还是自己走了。第五、老人提到女儿那天的离世……许多埋线,包括桌上的照片,合影里的红头发女孩,夜里门后放盐的鸡蛋,老人弹唱的歌词。作者讲故事的方式相当克制、隐忍,给你许多想象的空间(我承认我开始都没看太懂)。麦克劳德的几个小故事都需要慢慢的看,尤其《海风中失落的红色馈赠》,婉转悲怆的题目后面有许多故事需要读者慢慢体会。而就在这几天,在我读完《布雷顿角的叹息》了解了加拿大苏格兰移民红头发卡隆家族的历史后,我才算明白文章中的红头发女孩。</p> <p class="ql-block">七个故事各有各的精彩,丢进卡夫卡“城堡群”里一些文字,这里不赘述了,很期望有人能读它,然后一起讨论。《船》里,作者说:“就在那时,我对父亲生出无限的爱。花一辈子去做自己厌烦的事,比永远自私地追逐梦想、随心所欲,要勇敢得多。”《海风》让我想起路遥的《平凡世界》,对于我们这些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虽然地域不同,经历不同,家庭与情感却是相近的。</p> <p class="ql-block">我看《海风中失落的馈赠》有与《回归故里》相似的背景,但最大的不同是家庭,虽然都很贫穷,但海风里的大家庭没有暴力,父母有爱,也没给孩子多少精神上的伤害。《秋》里的父亲,隐忍,有对家庭的愧疚。《船》里的父亲让孩子们读书,面对打了一夜台球不归的孩子,父亲对他最严厉的谴责是让他把赢来的钱还给人家。也由此想起《送你一朵小红花》的电影,爸爸给了儿子一巴掌,后来爸爸去找儿子,跟他说:“爸爸一辈子都没舍得打你,实在是听不得一个死字。”</p> <p class="ql-block">“《海风》之于我,好像它封面上那一条细长的插画,在淡漠的空白里放出一点眯起眼睛才能看到的光。”</p> <p class="ql-block">爱丽丝•门罗说:“麦克劳德颂扬的是一种和自然世界的深情交融,以及面对变迁、面对爱与失去,多少世代之间某些一脉相承的东西。”希望每个人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书可以读(比如《海风》)而至少真心快乐一点;而拥有这一种读者的崇高,毕竟是你我能够获得的唯一的世俗超越(来自豆瓣)。</p> <p class="ql-block"> 正好前几天读《全球通史》下册,意外的看到1605年、1608年、1642年,法国分别在阿卡迪亚、魁北克及蒙特利尔建立法属殖民地,其中那个阿卡迪亚就是新斯科舍,也就是《海风中失落的红色馈赠》里讲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 18px;">加拿大曾经是法属、英属殖民地,后来英国占了上风,200多年前,许多苏格兰移民来到了</span>新斯科舍省的布雷顿角,麦克劳德的长篇小说《布雷顿角的叹息》,讲的就是苏格兰移民红头发卡隆家在布雷顿角的家族史。我找到一份新斯科舍省地图,可以找找麦克劳德的布雷顿角和《黑暗茫茫》里18岁少年搭车走过的、或者想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读懂阿利斯泰尔 •麦克劳德》的纪录片找不到完整版的,很想知道这个一生只写过布雷顿角的低产作家是如何讲述他的家乡与作品的。说真的,他的作品有许多与我们中国的农村,我们的祖辈相近的地方,必曾相识的那种感觉深深的打动了我。</p> <p class="ql-block">前几天看梅兰在“海风读书群”里问山人从《秋》和《海风中失落的红色馈赠》里读到了什么,山人空话一堆,摸不着重点,我恰好刚去车站接孩子回家,就在夜里趁着自己还没睡,先来说说我的感受。只没料到第二天有人丢了一句:“没必要剧透吧,大家还在阅读中”。一时有些发懵,小说不是电影,故事梗概在你买这本书时就会有所了解,难道归纳一下情节就是剧透?读书群不讨论情节不说自己的读书感受,这样的读书群还有什么意义?讨论空气么?群建一段时间了,如果连第一个短篇《秋》都没看,我只能说这速度真够可以的!七个小短篇,234页(加跋)小开本,如果静下心来读,一天就读完了,何至于吆喝半天第一篇都没看呢?而我2年前就看过的书,非要等所有人把书都读完才能说我的读后感受?天,如果群里有一个人怎么也读不完,大家都得三缄其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然让我生气的还有山人。因为群里一位需要语文老师指导的董姓说了一句“了悟老师的评论我仔细看了,很有收获。”山人说:“哎,董就这个水准了,你介绍下情节,他都觉得有收获。”我说你真有意思,我介绍的情节不比你那么多空话有看点?梅兰问你读两个短篇后的感想,你先得把故事理顺一下吧?再谈你的看法,就如池塘里要有鱼有水有浮萍,你总得挑一点内容说说吧,光虚头巴脑的一堆大话有什么用?</p> <p class="ql-block">一个读书群却不能讨论情节,因为会剧透!不能写读后感受因为算不上收获,那我之前介绍的有关作者,他的书,他的经历,他的纪录片,他的新书发布会,甚至加拿大新斯科舍的历史,都是无稽之谈了?梅兰说要把小书读厚,怎么读厚?读小说只限于小说的结构,读海风只限于海风这一本书?读书群大家都安静的在看书?那真对不起了,这不是我的读书风格,大家不如都回到学校吧,读一篇语文课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布雷顿角的叹息》那本书我也看完了,《当鸟儿带来太阳》也是布雷顿角的七个故事,麦克劳德就这三本书,读起来都不难。本来还想推荐大家读译者陈以侃《在别人的句子里》,里面有他翻译的心得,还有詹姆斯·伍德的《最接近生活的事物》,据说被看做适合《海风中失落的红色馈赠》的解读。如此一看群里的读书层次,算了,不多此一举了,无论山人觉得多么不给他面子,也只能说对不起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