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孤舟天涯路 (中)

文子

6月2日  深圳岗厦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昨天从香港经罗湖出关后地铁到岗厦村附近入住酒店,搜索附近找吃饭的地方,从宽广的彩田路拐过宽广的福华路,走着走着抬头一看,前面有一个豪华牌坊门,岗厦村就在眼前。虽然此行目的地就在这里,但也没想到会以觅食的机缘初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今天约了岗厦文氏宗亲会家祥会长在村门见面。与家祥兄打招呼,如回老家遇见不太熟悉的宗亲一样,没有太多客套。从高大气派的村门进去右侧就是文天祥小学,学校围墙上刻有《正气歌》和文天祥生平,以及文氏家族迁徙传承发展的历程。那些都是我们家族溪流的图腾和暗号,不管流了多远都能一眼认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和家祥兄一起进入文蔚阁拜过宗祖后,家祥兄介绍了岗厦村的情况并赠送了一本《岗厦文氏族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岗厦村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是市中心区内唯一的城中村,原著居民98%姓文,现居住有近2000名文氏宗亲,族谱记载岗厦开基祖为应麟公第四代孙文萃公,和香港泰亨村始祖文荫公是兄弟。文萃公在莲花山下建围定居时,起名“岗下”,后改岗厦,从岗下到岗厦,宗祖的眼光总是那么的前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曾经的岗厦村是一个以农耕为生的大村庄,围绕今天的东西彩田路六千多亩土地都是文氏家族的稻田和旱地,伟人画圈的莲花山也曾是文氏家族的祖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文氏子孙在那里繁衍生息700年后,终于集体洗脚上田,种房致富。许多人眼红他们是一夜暴富,但他们付出了多少艰辛和牺牲,并不为外人所了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家祥兄介绍说,原来位于彩田路的宗祠建于清朝年间,上世纪九十年代拆迁如今只剩一块石匾:“淑气公祠”。城市化进程势不可挡,岗厦宗亲尽最大努力传承家族文化,除了请专家对《全国文氏通谱》进行研究解读、整理印刷家族史料外,还在学校门口建正气墙,近期又在彩田路修建文天祥纪念馆,准备以现代传媒和文物、族谱展示祖先的发展历程,目前正在筹建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岗厦和香港新田就隔着深圳河,古时都属宝安,此岸彼岸住着一个家族,人为藩篱也就多几十年。据说以前曾有一条支河流经岗厦村到香港落马洲,文氏宗祖沿河迁徙,逐水立围建村,繁衍生息。岗厦、新田,东莞的涌头村、以及我老家曲冲村,都曾是典型的农耕种植村庄,水田种水稻,旱地种地瓜、花生,村庄房屋几乎全部向南稍微朝东,这样的风水地理信息贯穿整个家族文化。如今的香港、深圳、东莞等地文氏村庄都洗脚上田过上好日子,虽得益于时代的发展,但我更愿意相信是宗祖们的风水布局,让子孙后代走在时代的前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插播个兄弟亲的故事:三年所谓自然灾害大饥饿时,宝安大量村民曾冒着生命危险逃港,据说从深圳河游水逃港的,警告两次不返回就开枪,当时死了好多人。岗厦村也有许多人逃港,不过死人并不多,香港那边新田和泰亨文氏宗亲经常帮忙接应和介绍工作。温馨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个人走在岗厦城中村热闹的小巷里,静静阅读那些岁月的痕迹,遥想村里从前的样子,想着想着,脑里出现的好像都是小时村庄的模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星移斗转,大海不断撤退,河流严重缩水,高楼大厦覆盖了沧海桑田。在城市化进程中,家族文化不可避免受到挤压,几百年的沉浮与奋争,异乡的风雨洗礼,曾经的乱世和图腾,逐渐模糊了记忆。在怀念与断裂中,村庄流传的故事,也不再耳熟能详。幸好还有文字,把城中村里的故事连接到遥远的家族园地里面。</span></p> 6月3日   深圳凤凰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深圳第二站凤凰古村,古称岭下村,现居住有2000多名文氏宗亲。族谱记载世居宝安文氏七大房中的三房,开基始祖为应麟公。应麟是天瑞公的大儿子,与家族源头又近了一步。抄族谱来了:应麟讳远字奋武号配圣谋为迈众好义乐施生平豪爽浪游四海见宝安东渚沃土膏腴从惠州而徒迁居之后家业恢广累富数万遇岁荒曾筑望烟楼望人家绝烟火者即召而之粟……。老册页不好翻啊,没有标点符号,还是繁体字,不过这个比较好理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据传,应麟公从惠州先搬到宝安一个叫鹤仔园的地方(今松岗毛涌村),后又迁至大茅山下的岭下村,即现在的凤凰村,大茅山后改名凤凰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应麟公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当地流传很多有关应麟公的奇闻逸事,有些甚至加以神化。应麟公曾在大茅山上搭建一座茅棚,取名望烟台。每逢荒年就经常爬上望烟台,看谁家无炊烟升起,便给其接济粮食,因此应麟公被当地村民称为活菩萨。为了纪念应麟公的义举,后人在望烟台建一座叫烟楼晚望的望烟楼,我也爬上望烟楼瞭望了一下应麟公的义举。岗厦村文蔚阁的对联:“烟楼世泽传千古,正气家风壮九州”和岭下村文氏宗祠的对联:“烟楼世泽,正气家风”的烟楼世泽都源于此。凤凰山还有一座凤岩庙,据说在大茅山上可以看到零丁洋,应麟公便想在山上建一座庙宇纪念天祥公,为避免引起元人注意,应麟公佯称建的是观音庙,后改凤岩庙,香火很旺,求子求缘都有,据说很灵。我爬上去时刚好阴雨天气,遗憾没有看到零丁洋。爬凤凰山跟爬自家山一样,一路都能看到文氏家族的印记,特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宗祖应麟公应该是把岭下村作为自己基业发展的风水宝地,因此在岭下村投入了毕生的财力和精力,为岭下村的文氏子孙后代发展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加上世居不受迁徙拖累,岭下村文氏家族从建村以来就富甲一方,其家族文化建设、祖居和民居布局都具有不同寻常的理念和独特风格,现存古建筑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在深圳也是少有,更难能可贵的是家族的保护意识,以前的战乱不说,能逃过50多年前的毁功,确属不易。从村口池塘走进深巷,一路上各式各样的古建筑随处可见,几百年光阴居然没有覆盖那些深深的脚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凤凰古村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约360多座,其中有明清民居69座 ,古私塾、书室、公祠保存完好,6条主巷道和35条次巷道,12口古井、12棵古树分布在村子里的各个角落。民居现在大多作为保护建筑进行修缮,无人居住的深巷更显幽深,不过我喜欢在这样的古色古香里乱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从凤凰古村这个入口,有幸看到家族700多年光阴里最清晰的足迹。之前走过的村庄,宗祖们曾经的房屋、田地,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大多被时光所淹没,只有在凤凰古村能看见那些与时光固执抗衡的青砖灰瓦石板路,那些与文氏家族精神共存的宗祠、书屋、民居、古道,一边接受时光的洗礼,一边成为时光的记忆。近些年来,走过很多古村古寨,但从没有过像走凤凰古村的情怀,一边走一边看自己的文字符号,好似看到自己的前世款款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作为深圳市上榜的有名古村落,凤凰村网上资料很多,我比较疑惑的是,许多资料都把应麟公介绍为隆子的儿子即文璧公的孙子,走过凤凰村和爬了凤凰山后,才知道这些都是来源于景区介绍,凤凰村文氏宗亲也如是证实。孤岛上的我从小就知道,应麟公是我们天瑞公这支的长房,全国文氏通谱、新田,泰亨、岗厦族谱也是一致记载,按说文氏家族谱系非常清晰,璧公又是名人,子孙谱系更是可查,不应该有这样乱了长辈还降了辈分的缪误。隆子公生于1266年,凤凰村介绍应麟公生于1278年,父子相差12岁,可能性也较小。家族在发展后的一次又一次迁徙,同门兄弟的后裔也有可能迁徙杂居一起,岁月久远后记忆出现偏差造成以讹传讹,引起记录出现缪误,从而给我们后代留下一些未知和争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非常高兴与凤凰的宗亲一起分享家族的故事,我们都是七百多年前那次逃亡中的生命奇迹,在各自的轨迹里不断获得新生和成长。虽同一符号,但七百多年时间的洗礼,已把我们写进各自的土壤中,与周边的山水人文融为一体。我们站在各自的角度,往前和往后看,都会有一条长长的破折号,这需要我们多翻老册页,去探索,去提问,去发现。我相信,无论走多远,过去的时光总会留下一些记号,有的也许只是碎片,但我们把更多的碎片粘贴起来后,就可以最大限度还原真相。</span></p> 6月4日 深圳东方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700多年前,应麟公从惠州迁居宝安一个叫鹤仔园的滩涂地带拓荒建围,取名莆尾,应麟公后迁岭下,大儿子起东长孙寅甫成莆尾村文氏基祖,为宝安“七大房”中的大房,也可以说,我前面拜访过的文氏家族都从这里迁出去的。必须点赞一下我们天瑞公这一支文氏家族,敢闯敢为,从吉安到惠州,从惠州到宝安,又围绕宝安各地不断向外拓展,这需要视野和格局,也需要勇气和魄力。老祖宗更厉害,直接闯海天涯海角,而且闯海成功,那时的闯海至少相当于现在的南极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莆尾村因粤语谐音又称报美村,报美分上报美和下报美,五十年代两村又分别更名为东方和西方,文革时期,西方不招待见,又改名红星。一个用了几百年的村名,在短短几十年内就折腾了几个来回,老祖宗回来都不知道怎么问路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报美村是应麟公一支的长子长孙,所以宗祠是“文氏大宗祠”,多一个大字以区别,对联:“烟楼世泽传千古丁财兴旺,正气家风贯九州日月生辉”,与凤凰村、岗厦村的对联一脉相承。这里加塞一下我们曲冲古宗祠里的一幅对联:“曲水环朝远映文山秀气,冲天奇节近催琼岛名家”。从注册微信起就借用作为我的微信签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东方村锐根兄弟带我在大宗祠里祭拜各位宗祖之后,又开车带我去几公里外的应麟公墓园。墓园在一座山包上,为宝安区文物保护单位,在城市化进程没有侵入之前,墓园视野应该非常开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墓园里还长眠着天瑞公的原配冼氏婆及家族其他宗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是来自天涯海角的天瑞公26世孙女,给列位宗祖上香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想到我可能是700多年时光里,海峡那边唯一来祭拜过公的同根血脉时,眼眶不由自主的湿润。惠州一别,天涯海角,海峡茫茫,道阻且长,夫妻父子,再无重逢。今天,我在黄土之上,你在黄土之下,我们穿越时空相遇于此,完成700多年别离后的重逢。多少深藏于耳的传说被逐渐淡忘,但遥远的距离和远去的时光没有隔绝血液里的记忆。因缘际会,感谢锐根兄弟带我完成这场穿越700多年时光的重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族谱里没有记载应麟公的生卒日期,但结合族谱和壁公任职惠州时间推算,应麟公应该出生于1278年左右,与凤凰村介绍吻合。这样说来,天瑞公渡琼时他才2岁左右。很难想象,即将的远行,他们父子有过怎样的生死诀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疑惑,当然现在也在疑惑,天祥公被执后,当时的元朝对文氏家族并没有什么伤害,除非是天祥公的亲生儿子可能会有顾忌,但当时文氏家族一直对外宣称天祥公两个儿子一病死一失散,并将升子过继一事以书信方式向外公开。1280年5月,在文壁公从惠州出发进京探望狱中的天祥公期间,天瑞公安置原配冼氏婆和儿子应麟惠州后渡琼。如果说是为避祸亡命天涯,那为什么不带自己幼儿一起出走呢?据族谱记载,与天瑞公一起渡琼的还有友人李三畏公,传说这个友人的真实身份是保镖兼管家,上岛后三畏公一直不离不弃,两人后来结拜成桃园之义。天瑞公精通风水地理,武功高超,我们老家村庄一直以来都是远近闻名的崇文尚武之乡。假设当时文氏家族有使命需要一个人渡琼去完成,武侠天瑞公是不二人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岁月悠悠,往事如烟,不知飘往何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岁月匆匆,往事沉重,不知停泊何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