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PLA混淆回收被限用</p><p class="ql-block">PLA指的是“聚乳酸”(Polylactic acid或Polylactide),是由植物澱粉如馬鈴薯、紅菜頭、玉米澱粉等碳水化合物作為原料發酵製成的“生物基質塑膠”,多被用來制做免洗餐具、包裝盒、生鮮託盤等塑膠替代品,理論上PLA可透過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但事實上,必須在適當濕度、環境溫度下, 才能被微生物有效代謝分解,通常是工業堆肥環境才可達到分解效果,但現時並沒有相應的處理系統,無法處理龐大數量的PLA製品,只能進入焚化爐。 囙此當PLA製品流入海洋、山林、河川中,將和普通塑膠一樣無法輕易被分解。 外觀與PET相近,一般人難以分辨,不僅導致無法正確分類回收,也加劇了塑膠污染問題。</p><p class="ql-block">光是2019年,全球生產的生物可分解塑膠有59%被製成塑膠袋、食品袋、食品盒、飲料杯和化妝品包裝,製造過程還是會添加塑化劑或其他化學物質以滿足使用需求; 複雜的材質也使它無法被回收,皆新增了對環境和健康的疑慮。</p><p class="ql-block">早在2018年,歐洲議會已表決通過:生物可分解塑膠無法解决塑膠污染問題。</p><p class="ql-block">以重複使用取代一次性塑膠包裝,已成國際趨勢在全球許多地區已開始嘗試“重複使用”的銷售模式,例如歐盟在2022年修正“包裝法案”,規定業者在2030年前必須將一定比例的商品改為重複使用包裝,例如非酒精飲料需有10%、外帶冷熱飲需有20%、餐廳以及咖啡店需有10%。</p><p class="ql-block">現時PLA常被運用在食品包裝網袋、蛋盒、超商微波食品容器、速食店的免洗餐具(如偏黃色刀叉)、電池的塑膠包膜等,另外國人喜愛的手搖飲料,現時使用的透明杯子在實施禁塑令後也采PLA材質,之後禁用PLA材質的手搖杯後,只能以三種方式來替代。</p><p class="ql-block">第一,自備迴圈杯,且享有最低五元優惠; 第二,租借迴圈杯,今年起全臺連鎖便利超商及速食店至少需有百分之五門市提供迴圈杯借用,讓消費者可押金免費借取迴圈杯。</p><p class="ql-block">第三,使用其他材質杯子,以紙類、木片、甘蔗、蘆葦、麻、稻草、麥杆或稻殼等植物纖維為主體者,包含紙杯內部有塑膠淋膜及塑膠封膜密封,屬於非塑膠的一次性飲料杯,都不在禁用範圍,多數業者第一時間可能會改用“內部有塑膠淋膜的紙杯”作為替代容器。</p><p class="ql-block">PLA餐具、PLA杯應該丟在一般垃圾還是資源回收呢?</p><p class="ql-block">使用PLA餐具跟PLA杯後,請務必丟入一般的垃圾桶。 因為我們沒有可以進行生物分解的專業掩埋場,囙此現時焚燒是處理PLA產品最好的辦法。 此外,PLA產品在一開始的訴求就是希望能夠分解並且能够堆肥,如果放入回收桶,就跟這些PLA產品設計的本意有所違背。 而且PLA的物性會對其他可回收的塑膠製品物性造成負面的影響。 BPI是核發生物可分解材質認證的認證組織,根據BPI網站的資料,如果無法達成生物可分解的訴求,此機构也是建議將相關產品丟入垃圾桶。</p><p class="ql-block">PLA餐具、PLA杯“埋在土裏”或“丟進海裡”就會分解嗎?</p><p class="ql-block">通常不會,而且海裡更不具備可讓PLA產品分解的條件。 如果要分解,所需時間會跟一般的塑膠所需的幾百年相近。 PLA要能分解需要“高溫、濕度、微生物、含氧”的土壤,通常一般生活周遭的土壤不易達成分解所需的高溫條件。</p><p class="ql-block">PLA是“華萊士·卡羅瑟斯”在1932年就發現了這一反應,但直到1954年杜邦公司改進了丙交酯的提純方法之後才開始工業生產。 而塑膠類PVC在1912年,德國人Fritz Klatte合成商用,至今百年雖不環保但暫無比之更方便經濟的替代品,而經科學研究而成的PLA當初敲碗的推出,至今不到70年間,它所延伸出的問題跟一般塑膠品一樣難解,環保一直是一個大課題,已不是環境問題而是經濟問題,經濟放緩低消費環保問題相對鬆口氣, 除了法令規範外,唯有每一個消費者自覺儘量去實踐“環保心”,不然再有新的替代品推出,不要幾年後又是無解打掉重來。</p><p class="ql-block">(轉自臺灣王炳南老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