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

英豪

<p class="ql-block">安徽省徽州歙县的棠樾牌坊群,过去只是通过媒体听到牌坊背后的一些动人故事,这次亲临历史遗址,游览棠樾牌坊群,来了解以石头的群体记录一个时代的地域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棠樾牌坊群,位于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为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棠樾的七连座牌坊群,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按“忠、孝、节、义的顺序相向排列,分别建于明代和清代,体现出旌表棠樾人的“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同时亦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在牌坊群旁,还有男女二祠,建筑规模宏大,砖木石雕特别精致,近年已修复如旧。</p> <p class="ql-block">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p> <p class="ql-block">牌坊,是历史授予黄山的勋音。历史上,黄山(徽州)英才辈出,代不乏人,诞生过李廷、朱熹、毕升、胡开文、王茂荫、戴震、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仅歙县一地,明清两代就有542个进士,1531个举人,“父子尚书”、“同胞翰林”流誉乡里,“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成为美淡;尤其是在这程朱理学的故乡,妇女受封建的“节烈”观念残害至深,出现过一大批以《儒林外传》中王三姑娘为代表的节妇烈女。至今仍有100多座完好地保存着。棠樾牌坊群就是其中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棠樾牌坊群每一座牌坊背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提醒着一代又一代的徽州人不要忘记先辈的荣耀,更督促和激励着着每个徽州人继承先人的精神。棠樾牌坊群并非以某一座牌坊的单体挑战独一无二的权威,而是用这样的连续七座牌坊相互唱和,以石头的群体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地域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第一座鲍灿孝行坊,为卷草纹头脊式,4柱3间,坊阔9.54米,进深3.54米,高8.86米,鲍灿孝行坊牌坊挑檐下的“龙凤板”上镶着“圣旨”二字,横梁正反各有一对浮雕雄狮,额题“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歙县志》记载:鲍灿读书通达,不求仕进。其母两脚病疽,延医多年无效。鲍灿事母,持续吮吸老母双脚血脓,终至痊愈。他的孝行感动了乡里,经请旨建造此坊。又因为他教育子孙有方、被皇帝“荣封三代”,并特地为其祖父立坊。由于鲍灿的曾孙鲍象贤是工部尚书,所以皇帝赠鲍灿“兵部左侍郎衔”。</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乐善好施坊,乐善好施坊,均为冲天柱式,4柱3间,通面阔11.82米,进深2.85米,高11.70米。大小柱额都不加纹饰,唯挑檐下的拱板镌刻花纹图案,月梁上的环与雀替也相应雕刻了精致的纹样。粗大的梁柱平琢璋磨,不事雕饰。此坊为旌表诺授通奉大夫议叙盐运使司鲍淑芳同子鲍均而建。鲍淑芳为大盐商,嘉庆八年集众商输饷,奉旨议叙盐运使职衔,洪泽湖决堤时,集议公捐米6万石,淮河、黄河水灾时,捐麦4万石,开六塘河归海,集众输银300万两,疏浚芒稻洞,捐银6万两。助设沙河闸,捐银5000两。在家乡修祠社,办义学,修桥铺路,济困扶贫等等,义举很多。但临终却没见一座施表自己的碑坊,只得嘱咐儿子鲍均,克守祖训,造福乡里。徽州府督抚被鲍淑芳、鲍均父子的诸多义举所感动,请命于朝廷,以乐善好施得旨施表建坊。</p> <p class="ql-block">第三座慈孝里坊,卷草纹头脊式,4柱3间,通面阔8.57米,进深2.53米,高9.6米,上面镌刻的是“御制”、“慈寺里”,为旌表宋末处士鲍余岩、鲍寿逊父子而建,是皇帝新批“御制”的。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让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来朝廷为了旌表他们,赐建此坊。牌坊上还铭刻了明永乐皇帝的《慈孝诗》日:“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事后,欣然写下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又刻御题对联于其上。一座牌坊被几朝皇帝加封,这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多</p> <p class="ql-block">第四座鲍文龄妻江氏节孝坊,矢贞全孝坊,江氏节孝坊额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牌坊结构与乐善好施坊相同。县志记载,江氏为棠樾人,26岁守寡后,“立节完孤”,把儿子集成培养成歙县的名医。寡妇守节,培养后嗣,被宗法社会认为是最大的孝行,因为宗族是依靠血统来维系的。所以在江氏80岁高龄时,族人为她请旌,建起了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第五座鲍逢昌孝子坊,天鉴精诚坊,旌表孝子鲍逢昌,背镌“人钦真孝”,牌坊结盟构与乐善好施坊相同。鲍逢昌孝子坊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据记载,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清顺治三年(1646年),才14岁的逢昌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后终于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父亲回到家中。一进家门又见母新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医治。母亲服用后果然痊愈,族人便说这是他“天鉴精诚”、“孝愈其亲”。</p> <p class="ql-block">第六座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节劲三冬坊,因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县志记载:吴氏,嘉定人,22岁嫁入棠樾,时小姑生病,她昼夜护理。29岁时丈夫去世,她立节守志,对前室的孤子元标视如亲生,尽心抚养,直至其成家立业。鲍元标也不负母恩,终于成为清季著名的书法家。年老之后,吴氏又倾其家产,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属中没有钱安葬的人。“厚葬”也是对祖宗的孝顺,当然也值得颂扬。吴氏还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寿终。</p> <p class="ql-block">第七座鲍象贤尚书坊,命涣丝纶坊,冲天柱式4柱3间,坊的背面镑有“官联台斗”4个大字。鲍象贤尚书坊旌表鲍象贤镇守云南、山东有功。歙县志记载:鲍象贤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经远赴云南边防,使边境得以安定,当地百姓还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于秉性亢直,卑视权贵,鲍象贤多次遭到奸臣的中伤,政治生涯几起几落。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择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p> <p class="ql-block">【骢步亭】位于棠樾牌坊群中,明隆庆间鲍献书偕侄元臣建。后屡圯屡修。“骢步”典出《列异记》,标示建亭者心存祖道,乐善好义,且有远大前程。亭为单檐攒尖方亭,甬道贯通东西,南北两边有石凳、飞来椅,亭内四柱,上有横枋承托藻井天花。门额上“骢步亭”三字,乃邓石如手笔。</p> <p class="ql-block">棠樾牌坊群,忠、孝、节、义俱有,是古徽州人伦理道德、宗法思想的表现。而棠樾牌坊群作为历史的见证,不仅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是徽州石材建筑的珍品,每座牌坊都精心设计和施工。歙县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几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这种青石牌坊坚实,高大挺拨。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可历千百年不倒不败。棠樾牌坊的建筑艺术,凝结着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走出棠樾牌坊群,游览下一个景点“鲍家花园”。</p> <p class="ql-block">鲍家花园,位于棠樾牌坊群旁边,以徽派盆景为主题,同时荟萃国内外各流派盆景精华,与牌坊群景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完整的徽商故里。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鲍家花园原为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徽商、盐法道员鲍启运的私家花园,鲍家花园总体占地面积360多亩,是典型的古徽派园林与徽派盆景相结合的中国私家园林精品,堪与苏州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无锡蠡园、梅园齐名,毁于清末太平天国战争,现经修复重建,成为中国最大的私家园林和盆景观赏地。</p> <p class="ql-block">鲍家花园的建筑是根据徽州与苏州建筑风格来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鲍家花园系春秋名相"管鲍之交"鲍叔牙后裔;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徽商、盐法道员鲍启运的私家庄园。与当时苏州拙政园、无锡蠡园并称“江南三大私家名园”。部份受损于太平天国战乱,现已按原貌修旧如旧恢复之。</p> <p class="ql-block">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游园后欣然命笔“盆景无双地,园林第一家”。</p> <p class="ql-block">鲍家花园占地360余亩,收藏盆景作品近万盆。荟萃海内外盆景流派之精华,广纳各方花草藤木之名贵,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于一体。为当今中国最大、最美、最具特色徽商贵族庄园。现已正式申报非物质世界遗产及世界"吉尼斯"记录,被誉为“东方园林之母”,盆景爱好者之“麦加”。</p> <p class="ql-block">中国著名旅游学专家魏小安称:"鲍家花园源于徽文化,却超越了徽文化,发展了徽文化,是盆景之“绝唱”,园林之“离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英豪</p><p class="ql-block">制作:英豪</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