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八一小学和我的童年

白衣天使

<p class="ql-block"> 2023一6一25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  五月的京城柳絮飘飞,暖阳散发着初夏的味道。马路旁,小区内,橘黄色的蔷薇,粉红色的月季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  我倘佯在这绿荫路上,滿眼的鲜花绽放。姹紫嫣红,争芳斗艳,煞是好看!各色花朵围成一道道花墙,涌起阵阵花浪。我似在梦幻的仙境里行走,这老迈的心,似是似非地又回到了童年。</p> <p class="ql-block">  恰逢六一儿童节到来,给我们这些经历了无数个儿童节的老年人,无疑又增加了几分童趣。虽然大都已两鬓如霜,当了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本已没什么值得令人感慨的事了,但这浪漫的景色,满目摇曳的花朵轻轻地唤醒我那久远的童心。随着花香四溢,幼时的情景,花季年龄的点点滴滴又在脑里萦绕,徘徊于梦境里,定格于一个个心灵闪动的瞬间。快乐的学生时代在《少年先锋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声里微笑而来……,我陶醉于这幸福的时光里。</p> <p class="ql-block"> 一、《我的小学校》</p> <p class="ql-block"> 长春八一小学校门</p> <p class="ql-block">  长春八一小学,是我人生的起点,成长的摇篮。我的童年时光,除寒暑假外,都是在这座校园里度过的。有过欢笑,也有泪水,让我终生难忘。今年四月,是长春八一小学建校六十九周年。回忆六十年代初,曾经四年多的小学校园生活,我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还锤炼了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让我从小养成了团结友爱,诚实勇敢的品格。这里的生活学习环境,让我茁壮成长,进步向上,度过了一个永远难忘的幸福童年。</p> <p class="ql-block">  我的小学校,坐落于长春市南岭大街(今亚泰大街)。前身是东北军区第二子弟小学,1953年为解决岀国作战的干部子女和抚养在老百姓家的烈士子女而建立。1954年4月正式开学,1955年9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长春八一小学》。学校聚集了东北三省8个野战军和省军区的孩子来这里读书,属于全日制寄宿学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成立八一小学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还在战争时期,部队南北调动频繁,干部子女不能安居,也无法保证都能上学读书。部队干部大都是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斗争,为新中国的成立创立了不朽战功的功臣,他们的子女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为了保证部队随军子女有个稳定的学习环境,中央军委决定在各大军区都建立子弟小学即八一小学。</p> <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国家安全尚未稳定,部队随时准备调动作战和执行其他任务。将部队子女寄宿,可以解决部队应急岀征的后顾之忧等问题,也照顾了部队干部家属,特别是对父母均是军人的家庭减轻了一定的负担,让军人都能安心在前线战斗执勤。而随着国家安全形势的逐渐稳定好转,部队的战时环境也转变为和平建设时期。长春八一小学于1964年更名为长春七一小学,并交地方教育部门管理。又于1968年8月撤销,学生们转入家庭所在地的普通学校就读。</p> <p class="ql-block"> ↑ 长春八一小学学校的印章</p> <p class="ql-block">  ↑黄楼 一楼左侧为教室,右侧为阅览室,二楼为宿舍。</p> <p class="ql-block">  从这一张张泛黄的照片里,看到了我们经历过的那个时代。这座校园,给我留下了童年的青涩记忆,它经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  长春八一小学校庆五十五周年大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09年8月,昔日的同学们从五湖四海回到阔别多年的春城,拥抱着这魂牵梦绕的校园,共同庆祝建校五十五周年的盛世华诞。</p><p class="ql-block"> 这张55周年校庆大合影,我虽然因故没能参加,但我看到了我们班长(六排左起第十二)李白鸽(后改名李向东)等同班的八名同学,还有发小黄延娜,黄锦平等,我好似也身在其中,倍感亲切。</p> <p class="ql-block">  二,《 我们的校长》</p> <p class="ql-block"> ↑ 江彦校长</p> <p class="ql-block">  长春八一小学首任校长江彦,是部队一名中校現役军官,也是学校的创办人。1953年夏季,江彦校长奉命和总务科主任冯眏离等一起开始筹建长春八一小学,建校过程历尽艰辛,学校是在一片荒地上创建起来的。1962年我入学时,长春八一小学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江校长也转业到地方工作。正是为了纪念那段光荣而艰辛的历程,建校五十周年之际,学校专门为江校长在校内立了一座铜像。</p> <p class="ql-block">  接任江校长的是齐玉田校长,是部队转业干部,身材高高胖胖的。我对齐校长印象较深,每次学校的开学典礼、运动会等重大活动,都是齐校长上台讲话。还写得一手好字,亲自给学生们上过大字课。元旦晚会上会传出他那悠扬婉转,如泣如诉的笛声,让我们如闻天籁。他为学校的创办和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智慧和心血。</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老校长们一身戎装为革命,又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教育战线,他们的名字,虽然简单而平凡,但他们所做的贡献,教书育人的指导方针,独特创意的教学方法和非凡的领导能力,永远定格在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久久不能忘怀。</p> <p class="ql-block"> 三,《我的老师我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 八一小学时期部分教师</p> <p class="ql-block">  我上学时,学校已设有初中部。我们小学部共有6个年级,每年级有4个班,每班50人,共有1200名学生。记得我们在大合唱《花儿朵朵》中唱过:“春风吹,春雨下,把自己锻炼得铁一样。魚儿离不开海洋,花儿离不开士壤,少年儿童千千万万,离不开亲爱的领袖,离不开亲爱的党。”,在这甜美如歌的校园里,我和哥哥就在这一千二百名同学之中,是何等的荣幸!有党的阳光雨露滋润,有老师的辛勤教育,我们就象一颗颗小树苗,长出绿树叶,冒出新枝芽。是母校,用母亲一样的温暖和关爱引领着同学们走过多彩的学生生活。是尊敬的老师们,用智慧启蒙,用汗水浇灌我们这株株幼苗茁壮成长。</p> <p class="ql-block">  根据学生寄宿制的特点,学校老师既是教师又担任共同家长责任,这一独特管理方式和学校集体生活的特点,对教师提岀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不当教书匠,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要求把教材里的政治因素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多样化,而不是填鸭式。老师在课堂上还用自做的教具,进行一些小实验,讲授与练习相结合。我们每节课新学到的知识,都能在当节课上消化理解,课外作业不多,负担也不重。学校德智体全面发展,教书育人的指导方针,老师们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德智体都得到全面发展,对我们之后的人生道路产生重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学校每天设有三十分钟读报讲报时间,让我们从小就养成关心和了解国家大事的习惯。每天上午下午课间时间都做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校园里呈現着一片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每到春天,学校便组织我们到南岭体育場开运动会,我们穿上统一的白上衣蓝裤子,列队整齐兴高采烈地行进在大街上。春天的风沙很大,有时还会迷了眼睛,但我们象一群放飞的小鸟,开心极了!</p> <p class="ql-block"> 郑伟东老师</p> <p class="ql-block">  我是62-4班的学生,班主任是郑伟东(原名郑淑云)老师,也是数学兼生活老师。郑老师留两条长长的辫子,人很漂亮。虽然她看着和蔼可亲,可对我们学生的管教却十分严格,不苟言笑,班里同学都十分惧怕郑老师。课堂上她表情严肃认真,哪个同学要是溜号一点,没专注听讲,郑老师马上点名这个同学,严厉批评,豪不留情!有的同学竟然被批评哭了。但是我有一次的亲身经历,让我从此改变了看法,觉得郑老师不仅外观漂亮,内心也是个温暖可亲可敬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  那回,我突然生病了。在宿舍里睡到半夜突然全身冷,头晕恶心,发高烧,后来就昏睡不醒什么都不知道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学校门诊部的病床上,后来才知道是我们班管理生活的康老师,夜里巡视时发現的,给我测了体温,立即送我去住院诊治。我的意识模糊,也不知道咋去的医院。</p> <p class="ql-block">  所说的医院其实就是二0八医院在学校设立的门诊部,设有几张病床。医生护士都是军人。那个女所长是上尉军衔,态度特别亲切和蔼。在病房里给我打了针,喂水吃药。经过一周的治疗我的病全好了,但岀院后数学课却跟不上了。</p><p class="ql-block"> 课堂上郑老师正讲到小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我听不懂也不会做题,郑老师看到后非常着急。课后,郑老师亲切地找到我,把我叫到教研室。单独给我补课,耐心辅导,教我运算规则,指导如何演算,经过几次补课,使我很快与班级里的同学能同步学习了。郑老师工作态度十分认真,对教学更是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不让每一名同学落后。当年郑老师为我补课的情形,两根长长辫子的模样,是那么亲切温柔。她那熟悉面孔,象磁石般镶嵌在我的童年记忆里。这浓浓的师生情,仿佛就在昨天……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严格管理,老师们的认真负责和教学有方成就了我们。二年级时,我把得到的第一张五好学生奖状带回了家。我在学校里学到的汉语拼音、作文等基础知识都是弥足珍贵的,为我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受益一生!</p> <p class="ql-block">  ↑2009年参加55周年校庆的62-4班同学与郑老师合影。</p><p class="ql-block"> 一排左起肖婷婷,郑老师,聂丽娟,龙丽。二排左起赵欣欣,李白鸽,胡世平,裴志忠。</p> <p class="ql-block">  尊敬的郑老师,岁月的流逝,您已是年过80的耄耋老人了。觉得您矮了许多,小时候我们仰头看您,现在我们低头扶您,是我们长大了,您变老了。您的颜面沧桑了许多,但还是那么优雅美丽,精神矍铄!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还在注视着每一名学生,是那么可敬可亲!</p><p class="ql-block"> 衷心的祝愿我的老师身体健康,福寿绵长!祝福我的同学们家庭幸福,万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  ↑2015年纪念建校61周年,62-4班同学60岁聚会,照片背景是八一小学的大礼堂。</p><p class="ql-block"> 一排左起王婷、肖婷婷、宋丽敏、张碧林,二排左起赵欣欣、裴志忠、龚立先、张凯林、崔智、刘利群,三排左起孙卫东、李白鸽,胡世平。</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拥簇着站在长春八一小学旧址前合影,纪念53年前开始的朝夕相处,纪念今天重返校园的历史时刻,纪念岁月给我们留下的沧桑印记。当年的少年現已花甲,現在的花甲还似少年吗?</p> <p class="ql-block">  ↑2015年62-4班部分同学在长春聚会合影</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龚立先,肖婷婷,龙丽,李白鸽(男班长),宋丽敏,王婷,张碧林(女班长)。后排左起:赵欣欣,孙卫东,刘利群,胡世平,裴志忠,崔智,张凯林。</p><p class="ql-block"> 嘿!咱班的男女班长都到齐啦!五十年再聚首,大家一起同叙友情,笑忆童年,好亲切哦!我们班的同学,老了也还是很帅滴!</p> <p class="ql-block">  ↑2015年62-4班部分同学在长春合影</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崔智,裴志忠,赵欣欣,胡世平,李白鸽,刘利群,常义,倪宏宪,孙卫东。后排左起:张碧林,龚立先,肖婷婷,张凯林,宋丽敏,龙丽,王婷。</p><p class="ql-block">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五十多载悄然过去,同学们告别了幼时的童真,少年的梦想。昔日的少男少女在此欢聚一堂,诉说着曾经的过去,回想着昨天,议论着今天,期许着明天。岁月也只是增加了年轮,却永远带不走往日清晰的记忆。逝去的是昔日的时光,而新的晨曦依然会不约而至,照耀着一个全新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校园生活往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记得62年,我父亲从南京炮兵学院毕业回到原部队38军,在112师任职。我家就住在通化庙沟营区內,家属院房子是围着一个大沙果园子盖的。那年秋天,我刚过六周岁,父母就送我和哥哥一起去长春八一小学就读。那天,我们112师的孩子由二个警卫連战士护送从庙沟岀发,和军部的孩子一起在通化火车站(老站),乘坐绿铁皮火车,到梅河口车站換车,与113师,114师的孩子们汇合,共200多名包了二节车厢,一同前往长春市八一小学。 </p><p class="ql-block"> 我们开学啦!来自辽河两岸,白山黑水之间的孩子们走进了这座美丽的校园。我们个个特别地兴奋,叽叽喳喳,嬉笑打闹个不停……。接下来就是住校的集体生活,紧张有序的学习日子。</p><p class="ql-block"> 入学后,我们每人有一张四周有护栏的铁床,以防止睡觉掉下来。清晨,听到起床号,我们立即起床叠被子,要求被子叠得方方正正的,也有生活老师帮助整理。洗漱后,洗脸架上的毛巾必须整整齐齐搭一排,脸盆有固定位置,木架子上有个大圆洞圈专放脸盆,牙缸牙刷按要求放在脸盆右侧。然后岀早操走队列,吃饭上课。晚上,上厕所和洗漱都按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只要熄灯号一响,不管洗没洗完,必须马上回到寝室就寝,不许说话和交头接耳。生活老师和我们同住一个寝室,对我们既关心倍至又非常严格,注重培养大家集体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 刚入学,我一脸的稚气,觉得集体生活即新奇又懵懂。离开了家人的照顾,年令又比同班同学小了一岁,在独立生活和起居能力上总是跟不上别人的节奏,日常生活细节总比同学慢半拍。早晨有时没洗完脸,老师就让集合岀早操,晚上还在上厕所没洗漱呢,熄灯号就响了,弄得我还尿湿过裤子很狼狈,觉得时间紧张窘迫。入冬了,我们低年级同学发放了蓝色的学生套装,还有一双大头鞋。我穿上大头鞋感觉好沉呀,有时一着急,两只就穿反了,跑起来自己都觉得好笑。小时穿的那大头鞋虽然挺笨重的,但到了操場走步可是即暖和又防滑。回想起来,那年生活环境的改变,我是用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平时在学校住宿,集体生活由老师和阿姨照顾。开学时要求家长把被褥和換洗衣服都缝上自己的名字和班级符号(我们班女生是田字,男生是下字)。衣服每周统一換洗一次,换洗衣服时,由生活老师组织学生们去洗衣房领取,再拿回宿舍分发。生活老师还教会我们剪指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本市的同学每周可回一次家,外地部队的孩子,每半年放寒暑假时才能回一次家。</p> <p class="ql-block">  校园内环境优美安静,教室外的操埸旁有一片片小松树林,还有许多丁香树。到了春天,花香四溢,绿树葱葱,生机勃勃,将校园装点的分外清新美丽。 </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自己当年那些窘事:入学第一年,我总想家爱哭。白天上课就忘了,但到了晚饭后的自由活动时间,就特别想家。从学校食堂岀来,去往操埸的小路两旁有密密的榆树墙,我时常站在那扶着小树低头哭泣……。每到周六下午,我们在教室里自习,本市的家长都来接孩子回家。学校的大喇叭一遍又一遍的广播着:“ⅩX单位的班车到了,请ⅩX单位的同学到学校正门集合,准备上车”。这时,我们外地孩子们的心被搅得扑通扑通跳,羡慕的直流眼泪。</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郑老师看见我在哭,轻轻走来问我:"你想爸爸妈妈了吗?”,我说:“我不想!”郑老师感到奇怪又问:“那你想谁呀?”我一边抽泣一边说:“我想奶奶啦!”。</p> <p class="ql-block">  我的奶奶是一位在旧社会饱经风霜,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爷爷去世的早,父亲母亲在抗美援朝胜利归国后,父亲在南京炮兵学院学习,母亲在南京史料馆工作,父母亲把奶奶从江苏涟水老家接到南京。之后我家随着父亲工作调动辗转南北,平时爸爸妈妈工作忙,都是奶奶在照料打理家里的生活。我们兄妹也是奶奶一手带大的。 小时候,我不是家里的乖乖女,兄妹三人中我的性格内向还倔犟,经常为一点小事就撅嘴生气,能哭哭唧唧好几个小时。还把毛巾被中的棉线一根一根地抽岀来,妈妈管我叫小拧巴头。每当我惹祸了不敢回家时,都是奶奶出来找我,护着我,耐心给我洗脸梳头讲道理点拨我。所以离家住校后,心里就特别想念疼我爱我,抚育我成长的奶奶。这种想家爱哭的情愫一直延续到二年级。在班级里我爱哭是岀了名的,班里男生都笑话我。几十年过去后,同学们再聚会时还提到我这点尴尬事。</p><p class="ql-block"> 康清风老师是我们班低年级时的生活老师,她看见我总爱哭,就找到高我二年级的哥哥,让他晚饭后带着我活动。</p> <p class="ql-block">  食堂开饭的时候,也是学校最热闹的时候。一干多名学生从各个教室岀来,走进校舍最西边的食堂。食堂是按年级分每个饭厅,每个年级饭厅里再按四个方向摆放各班级的桌子,每个同学有自己固定的坐位。</p><p class="ql-block"> 饭堂走廊铺有一条长长的有轨路。开饭时,炊事员叔叔和阿姨推着有轨饭车,车轱辘碾着铁轨发出咯咯隆隆的响声,把饭盆和菜盆送到各个饭厅每班的桌子上。此时,七八间能容纳百余学生的饭厅里烟雾缭绕,锅碗瓢盆响成一片。同学们都很讲礼貌,每次摆好饭菜后,同学们都站好,生活老师说:“同学们请吃饭”,我们大声回答:“谢谢叔叔阿姨!”,然后才坐下开始吃饭。六十年代初期我们伙食是每天一顿细粮,早上多是稀饭和黑面馒头。吃饭时不许浪费,掉在桌子上和剩在碗里的饭粒必须吃掉,树立勤俭节约的覌念。</p><p class="ql-block"> 学校食堂的有轨车,是长春八一小学的特殊风景线。它承载了那个时期校园生活的印忆。</p> <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我很滑稽。不管我哥愿不愿意,我反正是每天晚饭后就在他们年级饭厅门口等着,他们班同学都认识我,经常跟我打招呼。我就象个小粘虫似的跟着哥哥身后头,不管是上操场踢足球或去少年宫打乒乓球,我都这样跟着。我哥哥是班级的体育委员,这两项运动也是他强项。在操埸上激烈的足球比赛时,学生们个个大汗淋漓却毫不在乎,看到高兴时我站起来拍手叫好!我的心情逐渐舒展起来,爱哭的习惯才逐渐磨洗掉了。</p> <p class="ql-block">  二年级时,我入队啦!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胸前。带上红领巾证明我已经长大一岁了,已是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庄严的入队仪式上,我发誓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合格的少先队员,并担当了少先队的小队长。</p><p class="ql-block"> 1963年,毛主席为雷锋题词发表,一埸学习英雄事迹,走英雄之路的运动在学校蓬勃开展。学校建立了好人好事光荣榜,特别醒目。还树立了典型,号召全校师生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有我们年级三班为全校的四好班,有优秀教师,还有品学兼优的董小英同学(后来是学校少先队的大队长),我的好友张淑琴同学平时帮助同学刷鞋,为教室修理桌椅,擦黑板,打扫卫生等默默做好事,是我们班级树立的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标兵。</p> <p class="ql-block">  生动活泼的文体教学和美育活动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教育内容。每到冬天,学校利用北方的天时地利就会泼冰場。学校的体育课备有冰鞋,有花样刀,速滑刀,跑刀。上体育课时,老师教我们滑冰,这在当时小学中是很少有的,也是超前的。尽管我胆小穿上冰鞋不敢下冰场,怕摔跟头,但在老师要求和鼓励下硬是学会了滑冰。</p> <p class="ql-block">  学校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高年级有航模小组,参加全国青少年航模赛还获得了冠军。还有垒球队,参加全国少年垒球比赛,也拿过冠军。学挍少年宫,有合唱队,乐器表演队,他们演奏的节目从校内到校外,在当地社会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小提琴队中一名同学,后来加入部队文工团,几年后我们相遇成婚,成了我的丈夫。</p><p class="ql-block"> 我受母亲喜欢音乐的遗传基因影响,自幼就喜欢听音乐,上学后也就特别爱上音乐课。印象最深的是上音乐课,必须去音乐教室,进去后有种神秘静谧的感觉。课桌和椅子是连体的,桌子有长型凹处可放歌本,有园型凹陷处可放杯子。坐着的时候必须按老师要求,左手放在桌子上方,右手桌子下面,身体挺直稍向左前倾。估计教室墙有隔音板,音乐课老师姓矫,小时候我叫不准,总叫她幺老师。教室前方是小舞台,矫老师在前面边弹奏钢琴边教我们唱歌,视唱简谱。</p>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的运动项目是爬杆和单双杠。开始我不会,只看别人做动作。后来,同学张淑琴现场指导,我按她说的要领做,终于能上下自如。我在两手上轻轻吐口唾沫,为的是防止手滑。然后两手把住杆往杆上一跳,双脚夾紧一吸,手和腿换位随着上攀,速度嗖嗖快,我高兴地喊起来:“我也会爬杆了!”,然后再去练双杠,在双杠上练臂屈伸容易,做空翻比较难……,总之,操埸是我每天必去的地方。在那里留下了我和同学们银铃般的笑声。</p> <p class="ql-block"> 学校大礼堂为独立楼</p> <p class="ql-block">  为缓解外地学生想家,学校礼堂每周六晚上放电影。不但有国产的电影还有国外影片,内容丰富。</p><p class="ql-block"> 学校里的花窖,我和同学喜欢看那玻璃阳光房子,里面一年四季都有鲜花,花工叔叔把它们摆在教室,走廊和饭堂里,美化了学校的环境,陶治了学生们的情操。 </p><p class="ql-block"> 卫生所的护士阿姨定期给我们打预防针,在通往食堂的过道上,让我们一个个排好队,用装滿大蒜汁的注射器往我们鼻子里喷,以预防感冒和流行性疾病。</p><p class="ql-block"> 教室的黑板是毛玻璃的,那时普遍用的都是木制黑板,毛玻璃黑板是比较先进的了。我感觉新奇,趁下课教室没人时,拿起粉笔也模仿老师的样子,在黑板上划拉几笔,列点算术式子,写字时粉笔和玻璃黑板磨擦发岀吱吱的声音,很惬意!</p><p class="ql-block"> 学校楼宇之间都有防寒走廊。校办小五金厂矗立的厂房,每天都发出叮咚的声响。象是音乐奏鸣音,又似有章有节的海涛声,这些场景都一幕幕映入我的脑海里,至今难忘。 </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们的学校,欢乐的校园生活。</p> <p class="ql-block">  长春八一小学这几年的生活转眼间就过去了。回想四年多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虽然巳时过境迁,可我心中依然带有深深眷恋。学校的一草一木是那么熟悉,一砖一瓦是那么亲切如昨。</p> <p class="ql-block">  1966年夏,文革开始,我们停课了。学生组织红卫兵开始造反,老师们靠边站,老校长也被批斗,并强迫在地里劳动改造。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可以大串连,我正是四年级是不允许去外地串连的。哥哥随同学串连去了,我则被家长接回了家,在部队驻地学校上学,还能继续学习文化课。</p> <p class="ql-block">  1967年,我们又开始返校了,为维护学校秩序,长春驻军部队在每个班级派两名战士进行军管和军训。没怎么上文化课,课堂上学习毛主席语录,读《欧阳海之歌》等一些小说刊物。直到1968年学校正式解散,彻底结束了长春八一小学长达14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这座充满着童真的校园,是人生之梦的发源地。6一10岁,正是童年向少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个性养成的关健阶段,也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珍藏的岁月。太多的往事,太多的趣事轶闻,也有不尽的思念,构成了我们这些学子心中永不褪色的画卷和难以抹去的少年记忆。</p> <p class="ql-block">  长春八一小学,这带有时代色彩的独特的小学,在社会发展变革的潮流中几经变迀。 前些年,我工作在长春期间,与昔日同学几次相约去看老校址。我们走进校园,放眼望去,这曾经熟悉的校舍,如今却是十分的陌生。印象中的校园已不复存在,残留的老建筑大礼堂孤苦伶仃地杵落在那里,周边的黄色校舍取而代之的是座座高楼。这里的一校早已分成了两校,一是长春市81中学,今天的希望高中。二是长春75中学,后改为第一中专和服装学校。还有当年学校大门旁的铁栏杆依然倔强地伫立在原地,记录着世事的沧桑,似乎在向我们诉说半个多世纪的变革与落寂。我依依不舍地站在栏杆旁,抚摸着这些旧迹斑驳的栏杆。扶栏追昔,思绪如大海波涛一样翻滚,感慨万千。这个我曾魂牵梦绕的校园,梦想起航的地方,如今只能在怀旧的记忆中不断地回想。望着这今非昔比的校园,我的心情似乎有点沉重。这校园也似人生,沧海桑田,变幻莫测。地址犹在,但当年的辉煌早已成昨日黄花。站在还有点往日余温的栏杆前,我的心绪难以平复。手扶栏杆,眼望周围的变迁,久久不愿离开我这人生起航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虽时代变迁,今非昔比,但长春八一小学在我心中的烙印永远不会变! 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许我会忘记了同学的名字,也许会记不起同桌是谁?但童年的校园一长春八一小学,是我心中永驻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作者:白衣天使</p><p class="ql-block">文字修改:古韵今声</p><p class="ql-block">文图编辑:白衣天使,部分图片由李白鸽 同学提供,致谢!</p><p class="ql-block">注:本文中如有记忆或表述不确切之处, 敬请见谅!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