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刚到乐山农商银行工作,井研支行的同志就告诉我,井研的柑橘很有名,并邀请我前去调研,看一看他们支持产业发展的情况,可由于初来乍到,一时难以抽身,遂未能成行。半年时间过去了,我终于有了这次“走基层”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仲夏时节,酷热难当。下午3点,我们从井研县城出发,大约10多分钟车程,便来到位于井研县集益镇繁盛果业园区入口,在这块神秘大佛脚下的净土上,主、次干道交织,内外交通互连,进出十分便利。进入园区,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柑橘林随着目光所及不断向远处延伸,一丘接一丘、一弯连一弯,一直漫延至天际,那层层叠叠令人心醉的绿格外养眼。我们沿园区主干道从飞跃村来到雨台村,那里有一个村民聚居点,橘树掩映下的幢幢小洋楼,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富丽堂皇。绕过一道又一道山梁,便来到园区制高点,一个酷似柑橘一样的橘红色雕塑——“井研柑橘”矗立在那里,雕塑周围的柑橘树似众星捧月般将其高高托起,如同托起的一个柑橘产业梦。翻过制高点,顺坡而下,便来到繁荣村,那里就是井研县繁盛果业总部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走进繁盛果业总部会议室,繁盛杂交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范敬超早已等候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他,很难把他与一个省政府办公厅的正厅级退休干部联系起来。他,高挑瘦削的身材,乌黑发亮的头发,古铜色略带皱纹的脸庞,看上去与普通农民没有什么区别。简单沟通交流之后,我们便跟随范老一起走进他的心灵深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种情怀——立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8年1月28日,范敬超出生在井研县集益乡(现集益镇)繁荣村一个农民家庭。他长期生活在农村,熟悉农业,热爱农民,对“三农”有着与生俱来的特殊感情,正因为这种特殊的感情决定了他一生要为“三农”事业不懈奋斗。</p><p class="ql-block"> 苦难的生活铸就了他的“三农”情怀。他从小就饱受饥饿之苦,曾经也想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天不从人愿,正好遇上文革大学停办。1968年他高中毕业,不得不回到农村,担任大队(村)革委委员,分管乐园大队第6生产队。当时他思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提高粮食产量。针对人心涣散的局面,他加强宣传引导,团结带领乡亲搞生产。1969年,全生产队亩增水稻198斤,增幅列全县第一,他因此而被推荐到公社(乡)任初中民办教师,但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有人说,苦难经历就是人生的财富。对于范敬超来讲,苦难经历就是他前行的力量,是他与“三农”结下的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曲折的经历丰富了他的“三农“工作经验。自1978年起,他先后担任井研团县委副书记(主持工作)、研经区委书记、乐山团地委书记兼任中共乐山地委委员、团省委常委、农村青年工作部部长、井研县人民政府代理县长、乐山地区青神县委书记等,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他都十分重视“三农”工作,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下基层接地气,了解掌握实情,同时大胆解放思想,更新思想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推进“三农”工作的一系列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得到了上级组织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特别是他在担任青神县委书记期间,大力发展产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积极引进项目,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企业(如今已成为青神的骨干企业),他因此而被评为先进县委书记,并获得了提升工资奖励。至今,青神县委、政府每年都要请他回去参加大型经济活动,盛赞他当年的出色工作。1990年5月,他被调到省政府救灾办公室任副主任、省政府办公厅二处(农业处)任处长;1994年提拔为四川省水利厅党组成员、机关直属单位党委书记、副厅长;1997年调省农业厅任党组副书记、常委副厅长;2000年调省政府任农建办、救灾办主任。其间,他大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各地抗灾减灾能力;代表省政府组织协调抗灾救灾工作;大力推进滴灌建设;调研总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鲜经验,并将其提炼为农建户办工程“五个一”、新村建设“六个联”。四川的农建工作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高度评价。与此同时,他还敢为人先。面对置疑与争论,他总结了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村经济的典型经验。2001年,他撰写了《业主开发促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也为他日后回乡创业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特殊的感情坚定了他回乡创业的选择。退休本应是他安享晚年幸福生活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回乡创业。组织上本想让他留在省政府参事室继续工作,他却想尽一切办法说服领导,并最终谢绝了组织的挽留;妻子不同意他回乡创业,甚至以离婚相逼,他全然不顾,毅然决然坚持走自己的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既然他决心已定,谁都不再阻拦。当问及他是什么力量推动他坚持走这条路时,他笑而答曰:“我的三农情怀!”</p><p class="ql-block"> 一种情怀催生一个志向,一个志向托起一个梦想。十五个春夏秋冬,十五载艰苦奋斗,范敬超终于圆梦成功。他先后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先进个人及乐山市好干部、四川省扶贫先进个人、乐山市扶贫先进个人、井研“蒲亭英才”“乐山好人”“四川好人”,并荣登“中国好人榜”。(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 周依春,笔名古巴州人,四川巴中人,高级经济师。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散文学会会员,著有《山路十八弯》《岁月留痕》《流淌的心曲》等文集,曾在《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报告文学》《青年作家》《中国金融文学》《金融文坛》《中国金融》《中国金融文化》《中国农村金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四川经济日报》《西南商报》《巴中日报》《达州日报》《达州晚报》《遂宁日报》《乐山日报》《三江都市报》等媒体上发表作品100多万字,并有多篇文章获得全国性征文比赛大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