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恒久远,一书永流传 ——《九0一厂纪事》交流会暨发布仪式实录

义林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梅雨季节,夏雨淅沥。2023年6月25日早上,下了2天2夜的暴雨突然停了。上午 8点,太阳也露出了笑脸。 10点,在松江泰晤士小镇卡纳比新天地,举行了《901厂纪事》交流会暨发书仪式。 </p> <p class="ql-block">  活动开始前,大家先后来到集合点。老同事相见,分外热情、暖心,大家开心地寒暄、握手,摄影师为大家抢 拍了一张又一张生动感人的影像。</p> <p class="ql-block">  与会者共有60余人,他们包括:编写参与者、资助人、老职工联谊会联络人、作者代表、企业职工代表、松江区有关部门领导、书中人物代表、资料收集者等。</p> <p class="ql-block">  “六月是雨季,也是阳光的季节。六月恍若仙境,令人心旷神怡。”主持人沈义林热情洋溢的开场白,活跃了现场的气氛。接着,他介绍了莅临活动的贵宾:区档案局局长陈永文、区史志办主任朱慰军、区融媒体中心(松江报)总编辑周样波、区图书馆馆长陈诚。</p> <p class="ql-block">  随后,主编沈义林洋洋洒洒讲述了编后感。他说: </p><p class="ql-block"> 《九〇一厂纪事》全书文字近20万字,分为两大版块,即纪事篇与印象篇。纪事篇包括艰苦创业、闪光足迹、突出重围、涅槃再生。此篇章翻开历史闸门,按照建厂近50年的时间进程展开,并撷取每个历史阶段的重要节点上的重大题材,全景式的反映从建厂起始到前进征程上的征战历程。印象篇则凸现了901人对老企业的回忆和眷顾,以及松江人对国有大型企业的认知和感受。 </p><p class="ql-block"> 编书起因。在2020年的同一年中的两件与写作有关的经历,诱发了我“捉笔提刀”,编写《九〇一厂纪事》的想法。年中,我受邀参加《松江老字号》首发式,此书由松江区地方志办公室编著。书中收录了我撰写的几篇文章,其中两篇写的是901厂在松江城内创办的三产企业。那时的都得利实业公司和九艺照相馆名声响彻茸城,在业内也是首屈一指。《都得利,大家都得利》、《九艺,上海郊县第一家彩色照相馆》两篇文章文如其题,写出了901厂当时怎样面临困境,走向社会多元经营,以及都得利公司经营有方取之有利、九艺照相馆“艺”在何处,如何“艺”苑盛开的故事。我庆幸留住了我厂这两束“三产之光”,并将这份已逝去35年光景的“遗产”记录下来予以收藏写入松江的史料里。</p><p class="ql-block"> 也是在这一年年底,我有幸由上海市经济联合会会长管维镛提名参加了《百年上海工业故事》丛书的采编工作,成为有近20位国企宣传部长组成的采编小组的一员。我如愿以偿负责采编有色与黑色冶炼等企业的故事,同时也借机了却我为901厂创作企业重大题材的夙愿,——写出901厂创造我国工业史上无数个可谓彪炳史册的全国第一。</p><p class="ql-block"> 《901,中国硅材料从零到一》题目跃然心头,其采访是兴奋而又全面的。采访对象是这群年岁已进入期颐之年,年青些的也已跨入耄耋之年。他们是共和国“硅”之元老,这些人名字在901厂耳熟能详,也名扬业内。他们是陆梓康、金锡荣、葛涛、刘平、金皎通、叶祖超等等。期间,我登门拜访其中多数老同志。陆梓康这位“高富帅”,57年转校进入北京大学就读,成为我国第一代半导体专业的大学生。金锡荣年青时在上海冶炼厂就与生产半导体最早的材料锗打交道,他早在建厂那年就与数百位同事来到901厂,继续从事他所钟意的事业。走进他家阳台,那颗石榴盆景枝虬叶茂特别惹人欢喜,那是他在87年那座在松江浦江之源旁新落成的硅材料车间时栽种的,整整过了34年,眼下石榴绽放,不就印证了这群硅材料领域开拓者们所表达的愿望:中国硅产业必定红红火火,后继有人!</p><p class="ql-block"> 事隔两年,当《中国“硅谷”从0到1》再编入《九〇一厂纪事》这本书中时,这群元老的多数已驾鹤西去。呜呼,我们后辈们现在也只能驻足仰望星空,在浩瀚宇宙星辰大海中寻找您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足迹,在回眸与追寻中再度前行!</p><p class="ql-block"> 由此,回顾曾经的辉煌和曲折,写出全面反映901厂精神风貌的篇章,将这些记忆留住,就是《九〇一厂纪事》编者们所要立足的宏观编写思路。</p><p class="ql-block"> 编写此书是从2021年12月开始到去年底结束,耗时1年多,改稿近半年至今年4月结束。期间有辛苦,但总算顺畅。顺在还有许多老同事健在,我们可以躬身低首地去请教;还有散落在各处的史料,我们可以踏破所谓铁鞋去查寻。901厂的多数综合性资料现保存在上海仪电集团在青浦的档案馆,部分技术性资料有好心人特意将其留存于901厂原职工宿舍大楼内。 </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情感叫留念,因为对901厂难以割舍,编书时也就自然而然进入到屏息凝神,极尽全力的状态。封面及内页部分章节的设计是王国宗,他曾就读于上海大学成人美术学院。他设计的封面简结而留有想象空间。高耸的烟囱、轰鸣的机械装备——抽象中凸现大型国企的本有。九凌翼商标镶嵌封底,既有识别上的唯一,又有艺术托举之力,它与封面901书写体前后呼应,收到了连接拥抱和洇染全书的效果,使其“弹眼落睛”。</p><p class="ql-block"> 修改。修改从两个方向着手。先是修改文章,即对每篇文章咬文嚼字,精雕细琢。魏勇原是我的同事,从企业宣传口子到后来的《松江报》,几乎与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编写此书时他正好刚退休,我如获珍宝般急招“麾下”,他嘲我“这样子,我的退休生活全被你打乱了。”但嘴硬心软的他改起文章来依旧一丝不苟,仿佛又驰骋在他那文学编辑的岗位上。每篇文章的出炉,应该说有他妙手回春的文笔在支撑。</p><p class="ql-block"> 书中“大事记”是由原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朱力新根据原厂办邹建平编写的材料负责编录。期间他突发神经系统的重症肌无力罕见病症,他右上睑下垂眼肌无力,不能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为了不影响此书的编写进程,他还是“睁一眼闭一眼”地执行着他的编录工作。</p><p class="ql-block"> 再后是修改文字,陈琼是901厂技校毕业生,原来也是厂报的一名编辑,具有一定文字能力的她欣然担纲文字编辑一职。全书93篇文章,她可以说反反复复来回校对了不计其数。</p><p class="ql-block"> 针对技术性强的文章,让作者或者懂得专业技术的工程师们(叶祖超、严世权、胡文石、何炬辉等)专门校对。举例说:原三车间职工葛海熊一篇《我与硅的缘分》,他其中写到观察炉子里晶体的生长度化,从“引晶”开始,就要仔细观察,有时“引晶”时就能看到“苞”,但有些情况下却看得见摸不着,看得见“苞”消失,背后的原因却摸不着。”其中的“苞”字疑为错字。我们查找百度对“苞”的解释:花没开放时,包着花骨朵的小叶片。另对“包”的解释:物体或身体上鼓起来的疙瘩。经过比对,在场的校对者均认为后一种说法是对的。但曾长期担任硅车间工程师的叶祖超却有个说法:“苞”是硅生产这个行业约定俗成的写法,长期使用已形成历史。习惯用语和追根溯源的答案,你采用哪一种,在场的人最终还是弃“包”而用带草字头的“苞”字,因为“苞”字已成这个行当里的专门印记。</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由“苞”说“包”,即包容的包。我喜欢这个字眼的涵义,依我解释:901厂人的“包”有情有义,可通天地顶天立地。它直射出的那种淳朴而直率的性格,是浦江之源涵盖之泽,这种性格造就的凝聚力以天地之鉴落满上海市区和松江地面。举个例子说:901厂老职工联谊会在冯金康主席带领下,已连续举办了十年,这在当下可谓是全市退休老职工聚会之最。之最,呈现在社会面前是300多名老职工汇聚一堂,而且参加人数屡创新高。老同事们欢聚一堂,不分老幼没大没小尽情欢腾。她昭示什么,是心灵呼唤凝结的友情在当下的释怀?是心有所系往昔的不舍?还是叱咤风云,不忘初心重回征途的集结?!</p><p class="ql-block"> 《九〇一厂纪事》,既是往事,又是全体901人心中抹不去的印迹!</p> <p class="ql-block">  作者代表,901厂高级工程师何巨辉回顾了光辉的历史。他说:</p><p class="ql-block"> 首先作自我介绍。我今年虚岁87了,1958来上海读书,当年的本科是五年制的,1963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冶金系金属化学专业,分配到901厂500号车间,成了铍冶炼的一名工程技术人员。</p><p class="ql-block"> 1974年,我和刘宝元两个工程师担起研发太阳能电池项目。 1986年,我有幸在厂工会工作,主要职务是协助厂部搞职工技协工作,并协助厂部开展劳动竞赛和各项技术操作比赛,能与全厂有关职工相互交流。我参加工会的各种活动,包括文娱体育活动、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从中体会到本厂职工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开拓求实、无私奉献的“二冶精神”,也亲身经历了901厂半个世纪辉煌业绩和曲折的可歌可泣的历程。这些经历,是我能够在《901纪事》书中撰写职工技协及太阳能电池两篇文章必不可少的素材。</p><p class="ql-block"> 我有幸比较早地浏览到《901纪事》这本书的清样,它让我重温了“二冶精神”,感触良多,思绪万千。 1963年,我一到厂就看到120米高的烟囱,心里十分自豪,因为它是当时华东地区最高的烟囱,是上海工业基地缩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它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它象征着901厂全体职工艰苦奋斗,永不言弃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901厂生产的产品包括钒、钛、硅、铍、锆、镁等材料和钨、钼、钴、镍、铜、铅、锰等十余种金属粉末及制品,并创造了全国或全市同行业中无数第一的故事。说到第一的事迹太多,不胜枚举。据本人的粗略统计,901厂产品,荣获市级第一,共16项;国级第一(包括填补国内空白)共35项。</p><p class="ql-block"> 901厂职工,在半个世纪里创造了显赫的、令人赞叹的辉煌业绩,理应载入历史,让大家铭记于心。</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认为编写此书很有必要,因为它是回顾建厂半个世纪的历史,让我们不忘“二冶精神”,提高爱国情操,发扬同一切困难作斗争的勇气,是一部回忆中兼备了史记和铭志的力作。它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从各个方面序述厂的创业史,发展史。常言道:温故知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茶余饭后翻阅《901纪事》,它见证了今天幸福日子来之不易,回首过往,展望未来,珍惜现在,好好生活,我想这就是本书主编的初心吧。对于正在工作的年轻人而言,是爱国敬业、提高自我素质,发展事业的文献宝典;对于已经退休的人而言,是怀念青春岁月,充实晚年生活的心灵鸡汤。</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本着敬佩的心,由衷感谢《901纪事》的主编沈义林和副主编魏勇二位,你们辛苦了。最后,祝愿在座的各位,身体健康,笑脸常在,未来岁月静好,心有诗和远方。</p> <p class="ql-block">  作者代表,901厂原办公室主任黄雁白做了交流发言:</p><p class="ql-block"> 我在901整整工作了20个年头,我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901厂这个大家庭所特别具有的“温馨、友情、向上”的优秀企业品质。我把这个优秀的企业品质称之为九凌情结。</p><p class="ql-block"> 而与今朝发行的《九0一厂纪事》这本书同类型的还有两件事,很完美地形成了九凌情结三部曲。</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曲是老职工联谊会。老同志们见见面,聊聊天,喝杯酒,搞了十多年。这个老职工联谊会已经在901 人心目当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这也反映了901人对901 厂的深厚感情和心心相印。</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曲是一本照片集,以照片的形式展现了901的建厂历程,反映了901 人对901 厂的深情眷恋和念念不忘。</p><p class="ql-block"> 第三部曲就是这本书,刚刚听沈义林介绍有近100篇文章,20万字。300多页页数,应该说也是一本不小的书。特别是老前辈许宏根同志为两个篇章写的章节归纳,寥寥数语,写的真切,写的真好。还有“901厂的路”、“老吴的分房故事”、“硅产业从零到一”等等,都写的十分真情,写的十分真切,写的十分真心,文笔也相当流畅。充分反映了901人对901厂的称颂赞美和感恩感怀。</p><p class="ql-block"> 而今朝这本书作为三部曲的压台戏,以文字为主,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能够从这本书当中读出901曾经的一二三。 </p><p class="ql-block"> 文字恒久远,一书永流传。沈义林做了一桩好事,九凌虽已不存,但是凭借这本书,九凌情结将永存。</p> <p class="ql-block">  作者代表,松江区原李塔汇镇党委副书记马伟民也做了交流发言。他说:</p><p class="ql-block"> 901厂非常有名气,而且级别非常高,刚才沈义林介绍我是地方父母官,我感觉有些不妥。李塔汇镇的级别比901厂低得多,松江县也比901厂级别低得多。我们是邻居,901厂曾经给李塔汇人带来了非常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环境,先进的生活方式。我在书里面也有一篇文章,各位老领导可以去翻阅一下,282页,塔汇人如何看901。</p><p class="ql-block"> 李塔汇镇靠近901的金星村,现在还存在,是松江区最先用上电,最先用上自来水。他们这个村当时一段时间使用水电还不花钱的啊,而且每年还会得到一些由于废水废气造成农作物损坏的赔偿款。</p><p class="ql-block"> 有好多年轻人都曾经在901厂做过临时工,临时工很多,正式工也有,每征用土地一亩可以去几个正式工的啊。所以,901曾经给我们的农民带来许多新鲜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901就像我们远去的铁道兵,远去的新四军、八路军一样,永远值得我们纪念,谢谢各位。</p> <p class="ql-block">  接着,进行了发书人领书仪式,各部门发书人上台领书。授书者为901厂原老领导李积和、管维镛。</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举行书籍归档和捐赠仪式。曾担任上海仪电档案中心的副主任倪兴康同志接受书籍和编书时所收集的照片等史料。此时,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p> <p class="ql-block">  最后,901厂原厂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现上海市工经联会长管维镛讲话。他说:</p><p class="ql-block"> 刚才,许多同志充满激情的发言,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首先感谢你们,也要感谢沈义林、魏勇和所有参与这次编写工作的同志们,以及撰稿人和各位赞助的同事。还要感谢松江档案局、区志办、融媒体中心、图书馆的领导,以及仪电集团档案中心的同志。是你们的共同努力,为901 留下了深深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我眼下在工业经济联合会工作,下面有200多家协会单位。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收集了上海500例工业故事,里面有许多都是在全国、全世界领先的一些项目。我们在市政协里搞了一个展览,即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工业500例的成果展。2020年,我们又组织编写了百年上海工业。里面100个故事生动真实地反映了百年上海工业发展状况。这项工作,我请沈义林参加了。</p><p class="ql-block"> 之后,我们俩感觉,也可以编一下901的故事。现在书编好了,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大家对901 有所了解,但是不一定有深刻的知晓,因为当时901有相关的保密规定,通过这些故事,让我们更多的了解901,了解901对我们整个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同时呢,也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得到了解,曾经在这块土地上,有过这么一群共和国的开拓者,为国争光、艰苦奋斗所创造出的业绩。</p><p class="ql-block"> 我们901现在还有凝聚力,包括我们的联谊会,所制作的画册,以及今天编写的故事,这些,都将进一步留存起我们共同美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雨过天晴。与会者们移步室外集体合影,在留下美丽瞬间的同时,也再次祝贺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