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 个别老年人倚老卖老,为老不尊的现象屡有发生,真令我辈汗颜。如在公交车上、地铁上若有年轻人或孕妇未及时让座,便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引得周围的人一片哀叹“现在的老年人真的变坏了”,也有人说“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还有人骂道“老而不死是为贼啊”。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源至孔子之口,似乎成了某些不孝子孙虐待、辱骂老人的儒家道德依据。骂父母“老不死的”,几乎成了某些不孝子骂父母、骂长辈的口头禅。</b></h1> <h1> <b>若是了解这句话的出处及原文,我们的观念可能就会有所改变。孔子拜访故人原壤,原壤既不出迎,也不正坐。孔子生气了,用手杖击打原壤的小腿,并骂道“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意思是”你年幼时,不守逊悌之礼。年长了,又一无称述来教导后辈。只是那样老而不死,这犹如人生中一贼“。这个注解倒是和“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的说法倒是有点契合夫子的原意。</b></h1> <h1> <b> 看来我们读圣贤之书更要读原文,弄清某段话的缘由,不能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如果说“老而不死是为贼”,年龄越大越该死,孔子的年龄比原壤大,老夫子岂不是在骂自己?结合上下文来看,夫子之言并非有悖于尊老爱幼的儒家道德文化,也不是对老年人的不尊重,而是专指特定的人物——原壤。</b></h1> <h1> <b>家有一老,犹如一宝”,听到此话且莫自我得意,那是年轻人的奉承恭维。在生活能够自理,略有余力操持家务时,勉强算作”一宝”。一旦疾病缠身 卧病在床,吃喝拉撒全靠他人料理,你就成为累赘了。求生的欲望支撑着你残缺的躯体,求死的念头又让你无能为力。在这生死关头,你挣扎着“窃取”社会资源、医疗资源,家庭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岂不近于“賊”乎?</b></h1> <h1> <b>人老后别企图成为家里的一“宝”,但也不可以成为社会、家庭的累赘,能保持自尊和他尊就是老年人人品的最高境界了。要想获得他尊,必须要自尊。都这个年岁了,谈不上什么社会责任了,尊严地活着,庄严地离去,就成了我们这辈人最大的愿望。尊严地活着,一是保持人格的尊严,遵守社会的公序良俗和家庭的伦理道德是尊严的基础。若是做出一些丑事、糗事、坏事,自己都觉得讨厌,哪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为老不尊的现象时有发生,难怪有人说“现在的老人变坏了” ,甚至破口大骂“老不死的”。</b></h1> <h1><b> 二是维护身体健康的尊严。进入老年后,器官功能衰退,身体的爆发性、坚韧性、灵活性都会随着年龄的衰老而下降,这就提示我们要维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一旦健康受到严重损失,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睡全靠他人服伺,心理上也会发生重大变化,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一些思维障碍者,更是像一具木偶任人摆布,哪有什么尊严?</b></h1> <h1> <b>庄严地离去,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成了一种奢望。特别是癌症晚期疼的病人,用撕扯衣服、被子的举动来哭诉疼痛难忍。本已病入膏肓,生命在死亡边缘游走,求生不能,求死的愿望更是难以满足。食不可咽、水不可饮、气不可吸,痰不可吐、屎尿不可排,全身插满了各种管子,靠机械的方式维持着呼吸心跳。社会伦理、法律法规宁可看到你受尽煎熬、苟延残喘、颜面失尽,也不让你庄严地死去。此时的你真可称为“老而不死是为贼”了。因为你浪费社会的医疗资源,耗尽了家庭的财富资源,拖累了儿女的心力、劳力。最终结果还是应那句市井俗语“人财两空”。北京某大学一位九十多岁高龄的老教授为了与这有悖人伦的伦理、法律抗争,硬是用绝食的方式了却了自己的生命,保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后一点尊严,她老人家的死可称得上庄严的死。</b></h1> <h1> <b>病入膏肓老人,与其与命运作无效的抗争,倒不如选择无痛苦的离去。也算是为社会、为家庭作了最后的一点贡献,也为儿女留下一份念想。</b></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病入膏肓老人,与其与命运作无效的抗争,倒不如选择无痛苦的离去。也算是为社会、为家庭作了最后的一点贡献,也为儿女留下一份念想。</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