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kaku

<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制定的法律。</p><p class="ql-block"> 现行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于2012年10月26日修正,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共8章,57条。该法规定了四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原则,即教育保护原则,及时防治原则,科学性原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总 则</p><p class="ql-block"> 【第一条】 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制定本法。</p><p class="ql-block"> 【第二条】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p><p class="ql-block"> 【第三条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实行综合治理。</p><p class="ql-block">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学校、家庭、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等各方面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p><p class="ql-block">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职责是:</p><p class="ql-block">1.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规划;</p><p class="ql-block">2.组织、协调公安、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工商、民政、司法行政等政府有关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p><p class="ql-block">3.对本法实施的情况和工作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p><p class="ql-block">4.总结、推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经验,树立、表彰先进典型。</p><p class="ql-block"> 【第五条】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p> <p class="ql-block">重点法条呈现</p><p class="ql-block">第十四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p><p class="ql-block">1、旷课、夜不归宿;</p><p class="ql-block">2、携带管制刀具;</p><p class="ql-block">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p><p class="ql-block">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p><p class="ql-block">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p><p class="ql-block">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p><p class="ql-block">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p><p class="ql-block">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p><p class="ql-block">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犯罪,严重违背社会公德,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被称之为“不良行为”,它是引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未成年人往往从有不良行为开始,逐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是一个由劣迹到违法再到犯罪的恶性发展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杜绝“不良行为”,从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开始,及时纠正其错误,并灌输正确的思想教育。</p> <p class="ql-block">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中,从根源抓起至关重要。其中家庭、学校及社会各方面有责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及时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蔓延,把其犯罪的苗头掐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