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1日~6月22日玉进青出阿里游记

<p class="ql-block">5月31日,跟随渔樵户外开启23天的从唐蕃古道进西藏的阿里大环线之旅。一辆中巴车,领队加司机,一行19人,从山东出发,一路向西,途径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西藏8省市,走济青、东吕、青银、京藏、西丽高速,国道214、318、219、317,109,558,564,565,往返行程一共12268公里。可谓是大美西藏万里行。特做美篇将沿途风光分享与大家。</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6月1日),陕西靖边到青海湟源,873.63公里。湟源就是湟水的源头。行程亮点,波浪谷和丹噶尔古城。</p><p class="ql-block">今天早起游玩波浪谷。波浪谷位于距陕西省靖边县东南22公里处龙洲乡的闫家寨子,俗称闫寨子。靖边波浪谷岩石叫红砂岩,学术上被称为"砒砂岩",成于古生代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之间。这是地球历史中地质最活跃、生物最繁茂、动物最庞大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丹噶尔古城位于西宁城西约40公里处的湟源县城。丹噶尔是湟源县旧称,<span style="font-size: 18px;">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占地25万平方米,</span>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清道光九年设立丹噶尔厅,民国二年更名为湟源县。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交融,唐蕃古道与丝绸之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杂居,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之美称。如今的丹噶尔古城商铺众多,繁荣依旧。</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6月2日),青海省湟源到玛多,448.49公里。</p><p class="ql-block">早餐后出发,先是沿109国道,翻过日月山,到共和县后转214国道,即唐蕃古道,途径倒淌河,先后翻越了河卡山口、鄂拉山口,兴海到花石峡因修路走的西丽高速,打卡三江源黄河源区,晚上住玛多,海拔4200多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日月山位于青海省湟源县西南40公里,青海湖东侧,为祁连山支脉(祁连山脉的一个分支),西北一东南走向,长90公里,宽10--15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最高峰阿勒大湾山,海拔4877米,青藏公路通过的日月山口为海拔3520米。</p><p class="ql-block">日月山不仅有恢宏的历史意义,它还有非常重大的地理意义。它位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上,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叠合区,是青海省内外流域的天然分界线,划分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p><p class="ql-block">日月山东侧是青海的农业区,阡陌良田,一派塞上江南风光;西侧是一望无际的牧场草原,草原辽阔,牛羊成群,是一幅塞外景色。[1] 山体两侧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实属国内罕见。日月山顶部由第三纪紫色砂岩组成,山体呈现红色,故古代被称为“赤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日月山自古就是历史上“羌中道”、“丝绸南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堵塞而开辟的“丝绸南路”,即经日月山、青海湖,过柴达木盆地通往西域。唐代开辟的“唐蕃古道”更是由东北入境从西南出境前往河源去拉萨,贯穿海南州腹地。日月山曾经是会盟、和亲、战争以及“茶盐”、“茶马”互市等等众多历史事件的见证。</span></p><p class="ql-block">日月山,历来是内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早在汉、魏、晋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辖区的前哨和屏障。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北魏明帝神龟元年(公元420年),僧人宋云自洛阳西行求经,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p><p class="ql-block">在历史上,日月山还是唐朝与吐蕃的分界。 公元7世纪,以松赞干布为首的吐蕃雅隆部落,兼并了其他部落后,在一个叫逻些(拉萨)的地方建立了吐蕃王朝,与当时的唐王朝就以赤岭为界。</p><p class="ql-block">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发生在农牧区交接地带的互市,赤岭互市就是较著名的一个。唐武德二年(619年),在今青海东部地区设鄯州(治今乐都碾伯)、廓州(治今化隆群科),置刺史。次年,唐与吐谷浑讲和修好,并达成互市协议,互市于承风戍(今拉脊山口)。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与吐蕃定点在赤岭互市,以一缣易一马。</p><p class="ql-block">唐肃宗以后开展了“茶马互市”,青海大批的马牛被交换到内地;内地的茶、丝绢等同时也交换到了牧区。</p><p class="ql-block">明后期至清初,互市地点增多,增有镇海堡、多巴、白塔儿(今大通老城关)等。清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对互市严格控制,规定只准每年2、8月在日月山进行互市交易,并派军队弹压。后因这种规定不能满足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换需要,清廷便数次放宽政策,并将日月山互市地点移至丹噶尔(今湟源县),日期也予以放宽。丹噶尔互市是日月山互市的继续,很快成为“汉土回民远近番人及蒙古人往来交易之所”,在嘉庆、道光之际,商业尤其繁盛。清《丹噶尔厅志》记载丹地市场“青海、西藏番货云集,内地各省商客辐辏,每年进口货价至百二十万两之多”,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显赫的民族贸易的重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倒淌河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海拔约3300米,全长约40多公里,流向为自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区别于大多数自西向东的河流,故名倒淌河。</p><p class="ql-block">倒淌河发源于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是青海湖水系中最小的一支。河流蜿蜒曲折,河水清澈见底,看上去犹如一条明亮的缎带飘落在草原上那样神奇迷人。</p> <p class="ql-block">河卡山在海南州兴海县境内,海拔4100米。目前已有隧道,隧道海拔3700米。</p> <p class="ql-block">鄂拉山也在海南州兴海县境内G214线,山口海拔4499米,最高峰虽根尔岗海拔5305米。目前已有隧道,隧道海拔4400米。</p> <p class="ql-block">姜路岭在海南州与果洛州的分界线上,海拔4470米。目前已有隧道,隧道海拔4200米。</p> <p class="ql-block">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位于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第四天(6月3日),玛多经玉树市到囊谦,519.46公里。首先来到星星海,然后翻越两座山口,巴颜喀拉山和雁口山,通天河,然后到达玉树市,参观结古寺、新寨嘉那嘛呢石经城、文成公主庙、玉树地震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玛多是黄河上游第一个县,号称千湖之县,最著名的是被称为黄河源头的扎陵湖和鄂陵湖姊妹湖,扎陵湖为白色、鄂陵湖为绿色,都透彻清亮,是天然趣成的山水画卷。两湖附近的玛查里是古代通往西藏的商道、驿站和渡口。在两湖中间是黄河源头的标识“牛头碑”。</p><p class="ql-block">在玛多县的西郊有黄河的第一桥,过黄河第一桥不久,就是星星海(阿用贡玛错),位于国道214旁,是黄河源头一个庞大的水系,分布其中的,既有蜿蜒不绝的长河,也有星罗棋布的海子(高原湖泊)。在晴朗的天空下,河流像蓝色的缎带,它随心而动的身姿为大地绘上生动的一笔;海子则像闪亮的星星,跟随光影流逝它们也不断变幻着色彩。和遥远天幕上的星星一样,地上的每一颗也都诉说着神秘且久远的故事;但又和它们不同,这里的每颗星星所讲述的故事,都和孕育文明的源泉有关。</p> <p class="ql-block">巴颜喀拉山,是G214西宁到玉树间的最高峰,主峰海拔5266米,是青海省境内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山脉北侧是黄河流域,山脉南侧就是长江流域。国道214线(G214国道),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翻越巴颜喀拉山,山口海拔4824米。</p> <p class="ql-block">雁口山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214国道</p> <p class="ql-block">在雁口山垭口遇见一个骑行的上海小伙,他已经被紫外线晒的跟西藏人一样了。</p> <p class="ql-block">通天河,长江源头干流河段。位于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自长江正源当曲、西源沱沱河汇合点的治多县西部的囊极巴陇起,流经青海省治多县、曲麻莱县、称多县、玉树市4县市,至青海省玉树州的玉树市区结古镇西巴塘河口为止,以下始称金沙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古寺位于结古镇东,以建筑宏伟、寺僧众多、文物丰富、多名僧高徒在我国藏区闻名遐迩,为萨迦派在青海省内的主寺。</p><p class="ql-block">结古寺原是苯教的寺院,后来改宗噶举派。蒙元时期,忽必烈的国师八思巴途经结古地区,开始逐步将当地寺庙改宗。到了明代,结古寺终于变为萨迦派寺院。</p><p class="ql-block">结古寺历史上出过许多高僧,最出名的大概要数一世的嘉那活佛了。这位活佛年轻时曾在印度、锡金(锡金王国,是1642年至1975年间存在的一个独立君主制国家。由世袭的却嘉(国王)统治。1861年,锡金王国成为被英国保护的国家。1887年,英国强占锡金,并派驻专员。1947年,印度与锡金签订《维持现状协定》,继续往锡金派驻专员。1950年,又成为印度保护国。1975年,正式被印度吞并成为印度的一个邦。第12代却嘉(国王)帕尔登·顿杜普·纳姆加尔流亡美国,组建锡金流亡政府,宣称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统治。1982年,帕尔登·顿杜普·纳姆加尔在美国纽约逝世,旺楚克·滕辛·纳姆加尔继位。锡金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西藏、以及汉地的峨眉山、五台山、打箭炉(打箭炉是个古地名,即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中心康定市。 康定古称打箭炉,是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高原古城。)等处游历修行,精通汉文等多种语言。并为新寨玛尼城成为“世间第一大玛尼堆”奠定了基础。嘉那还多才多艺,创始了被称为“多顶求卓”的100多种舞蹈,玉树地区成为著名的藏族歌舞之乡即源于此。另外,九世班禅大师却吉尼玛1937年在返藏途中圆寂于本寺。</p> <p class="ql-block">新寨嘉纳嘛呢石经城位于结古镇外3公里处的新寨村,相传,200多年前,嘉纳来到新寨村时,发现了自然显现六字真经的一块嘛呢石,遂以此为缘定居在该村东面的山坡上,同僧俗民众一起刻凿堆放嘛呢石度过一生。</p><p class="ql-block">随着历年添加,嘉纳嘛呢石经城的体积越来越大,至1955年,嘛呢石已大约25亿块,有““世间第一大嘛呢堆”之称。嘉纳嘛呢石经城中建有一座大转经堂、一座佛堂、十个大转经筒、三百多个小转经筒、十几座佛塔。佛堂内还供奉着创建嘉纳嘛呢石经城的第一世嘉纳的塑像和自显嘛呢石块。</p><p class="ql-block">嘉纳嘛呢石经城嘛呢石刻数量之多,雕刻持续时间之长,规模宏大,世所罕见,堪称世界之最。</p> <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庙,别名“加萨公主庙”,位于玉树县结古镇东南25公里的贝纳沟,这是一条大峡谷,藏式建筑的文成公主庙紧贴百丈悬崖,风景幽静,金光闪闪的屋顶光芒四射。庙四周所有的悬崖和面积较大的石头上都刻着数不清的藏经。相传系唐代藏民为纪念文成公主而建,有1300多年历史,是唐蕃古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为青海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参观青海玉树地震遗址</p> <p class="ql-block">扎曲是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东部的水系(其西部水系是当曲),是澜沧江上源,澜沧江干流源头为扎曲河的扎阿曲,发源于唐古拉山北麓的采莫赛东部,行政隶属于玉树州杂多县扎青乡。</p><p class="ql-block">扎阿曲和扎那曲汇合后,始称扎曲,流经囊谦县,在娘拉乡入西藏昌都市。澜沧江在青海还有解曲(吉曲)、子曲和巴曲3条支流,出境后均流入西藏昌都市。 曲:康巴区域称江河的语音的汉译,如当曲等等(而卫藏区域语音是藏布)。</p> <p class="ql-block">第五天,囊谦到丁青,384.8公里。今天由国道214转入317,正是进入西藏,中间翻越俄亚拉垭口(海拔4499米)、谢尕拉山口(海拔4498米)、吉拉山口(海拔4408米),行程亮点是查杰玛大殿和孜珠寺。</p> <p class="ql-block">类乌齐县位于昌都市以西,沿317国道走约140多公里就可到达。县城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余脉伯舒拉岭西部,唐古拉山余脉他念他翁山东端,县城周边环山,所以“乌齐”在康区藏语里是“大山”的意思。整个类乌齐县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这里气候寒冷,全年中的无霜期仅有30天左右。</p><p class="ql-block">类乌齐虽地处高海拔且寒冷地带,但却是藏北连接域外的交通要地,县城所在地桑多镇热扎卡地处国道317线和214线交汇处,此地距西藏首府拉萨947公里,距昌都地区所在地147公里,距藏北唯一的邦达机场101公里,距青海省囊谦县230公里,距成都市1400公里,可谓是交通要塞四通八达。</p><p class="ql-block">可能很多朋友不知道,众多人最熟悉、也是最爱的进藏路线川藏南线国道318公路,在历史上并不贯通。当初走川藏南线的马帮,在进入西藏走到邦达后,都需北上到类乌齐,再向西行经那曲南下到达拉萨,要绕一个大圈子。而从玉树南下的马帮,则在穿越了囊谦峡谷后,也要经过类乌齐再折向西行。因此,处于古代商路交汇点的类乌齐,自古以来便是藏东重镇,被中央政权所重视。明朝时,类乌齐寺的主持被封为国师,授权管理此地。而清朝则在类乌齐设恩达县,作为管理此地域的政府机构。</p> <p class="ql-block">查杰玛大殿即类乌齐大殿,为类乌齐寺主体建筑,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类乌齐镇,距县城30公里。</p><p class="ql-block">查杰玛大殿是昌都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寺。属杨贡寺管理。杨贡寺是由高僧桑吉温于公元1277年创建的,是达垅噶举派的主寺之一。公元1285年,由桑吉温奠基修建查杰玛大殿,并于1328年竣工。大殿面积为3334平方米,分为花殿、红殿和白殿,共三层,另加大金顶,高度为48.5米,竖立大小柱子180根,其中64根大柱高约9米,需2人合抱。该殿一向以雄伟壮观的气势、珍藏众多的佛像经典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孜珠寺位于西藏昌都地区丁青县沙贡乡境内的孜珠山上,海拔4800米左右,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也是雍仲苯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庙之一。孜珠寺始建于三千年前,由第二代藏王穆赤赞普倡导,大成就者第一世穆邦萨东大师创建并传承,已是第四十三世。住持喇嘛被尊称为“孜珠活佛”,现任住持为丁真祖普俄色活佛。</p><p class="ql-block">经典记载孜珠寺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孜珠”意为“六座山峰”,六座山峰象征观音菩萨用慈悲和智慧度化所有六道众生,帮助他们从烦恼中走向解脱之路,代表六度万行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以及对众生的贪婪、愚痴、嗔怒、傲慢、嫉妒、邪见的对治之道。</p> <p class="ql-block">第六天(6月5日),丁青—巴青—索县—比如县白嘎乡,由国道317转558,行驶563.69公里。今日行程亮点是比如网红骷髅墙和怒江第一弯。</p> <p class="ql-block">丁青出来32公里翻越穷涅拉山垭口,到达巴青县。这个垭口就像个起伏路,很缓。</p> <p class="ql-block">达摩寺多多卡天葬台就位于比如县城西郊,也是骷髅墙所在地。骷髅墙是墙面带有骷髅的墙壁。是用人头颅骨堆砌成的围墙,与天葬有关。天葬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也是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依据西藏古墓遗址推断,天葬可能起源于公元7世纪以后,有学者认为,这种丧葬形式是由止贡噶举所创立的。公元1179年直贡巴仁钦贝在墨竹工卡县直贡地方建造了止贡梯寺,并在当时推行和完善了天葬制度。</p><p class="ql-block">天葬台三面是骷髅墙,有一人多高,后来在一个大雨如注的日子,浊水从山上滚滚而下,天葬台的墙倒了。如今的两面骷髅墙是用剩下的骷髅在近几十年内慢慢垒砌而成的。剩下的这两堵墙只有原来的一半高。天葬台院子的西、南两处各有一道门,西门是活人进出用,南门是抬尸体的入口,北面是平房,专供为死者诵经祈祷的众僧使用,在多多卡天葬台院子内还有一个秘密,院子下面全是空的,很像我国北方地区冬天贮菜的窖。这里四边及底部全部是用石块砌垒而成,里面塑着佛像,存放着经书、宗教用品和供品。有趣的是这里冬季的气温极低,有时竟达到零下37度以下。然而,尸体在别处不管冻得多结实,只要在多多卡的天葬池里放上一夜,第二天准会百分之百的解冻,并可进行正常天葬,其中原因谁也说不清楚。由于这个谜的存在,使得多多卡天葬台名声远扬。附近许多县里死了人,都把死者运到这里天葬。</p> <p class="ql-block">位于那曲市比如县茶曲乡的怒江第一湾</p> <p class="ql-block">第七天(6月6日),比如—萨普神山—当雄,574.86公里。</p><p class="ql-block">早餐后赶往萨普神山景区。萨普神山,地处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比如县羊秀乡普宗沟境内。它的最高峰为6556米,是念青唐古拉山东段最高峰,也称“萨普棍拉嘎布”,为苯教神山之一。 萨普神山由萨普群峰组成,其成员,从左至右依次包含:萨普的妻子,萨普的妻子出轨后和别人生的私生子,萨普的二儿子,萨普的大儿子,萨普的女儿。萨普妻子的私生子以及萨普小儿子的山型为国内乃至在世界闪都罕见的正三角形金字塔山型。</p> <p class="ql-block">第八天(6月7日),当雄到拉萨,174.74公里。拉萨自由活动一天,参观了拉萨博物馆,沿着拉萨河走走,转转八廓街、大昭寺广场、布宫广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藏博物馆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南角,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1994年7月列入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援藏62项工程之一,于199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际落成开馆。博物馆占地面积5395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508平方米,展厅面积10451平方米。馆区中轴线上依次坐落着序言厅、主展馆和文物库房。西藏博物馆具有鲜明的藏族传统建筑艺术特点,同时又深刻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实用特点和艺术神韵。</p> <p class="ql-block">拉萨河——拉萨的母亲河</p> <p class="ql-block">干净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p> <p class="ql-block">华灯初上的大昭寺~</p> <p class="ql-block">四次进藏,四次来到拉萨,看见布宫、看见大昭寺,以及众多祈福的信徒,内心还是被感动。</p> <p class="ql-block">第九天(6月8日),拉萨到日喀则,366.82公里。下午从拉萨出发,走雅叶高速,然后转国道349,翻越岗巴拉山口,行程亮点有4280观景台、羊卓雍错、满拉水库、斯米拉山、扎什伦布寺。</p> <p class="ql-block">4280光景台也叫雅江河谷观景台,位于山南市贡嘎县江塘镇岗巴村岗巴拉山半山腰处,平均海拔4280米。在4280观景台眺望雅江河谷,山峦叠嶂,河谷悠悠,景色唯美壮观。不用的季节,不同的景象。在这里可以购买精美的民族手工艺品,可以和藏獒、小羊羔、白牦牛亲密合影。</p> <p class="ql-block">左青龙右白虎,阡陌姐好不威风</p> <p class="ql-block">羊卓雍措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307省道羊湖景区旁,<span style="font-size: 18px;">湖面海拔4441米,</span>是青藏高原南部最大的封闭性内陆湖泊。羊卓雍措是集高原湖泊、雪山、岛屿、牧场、温泉、野生动植物、寺庙等多种景观为一体的、独特的自然风景区,与纳木措、玛旁雍措并称西藏三大圣湖。湖西有宁金抗沙峰等三大雪峰,此峰高7206米,是后藏地区最重要的神山,也是西藏传统四大神山之一。</p><p class="ql-block">羊卓雍错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堰塞湖,据说早在大约4亿多年前就因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它的形状很不规则,分叉多,湖岸曲折蜿蜒,并附有空姆措、沉措和纠措等3小湖。历史上曾为外流湖,上述湖连为一体,湖水流入雅鲁藏布江,但后来由于湖水退缩成为内流湖,并分为若干小湖,</p><p class="ql-block">羊卓雍措湖体呈枝状分布,北窄南宽,最长74千米,最宽33千米,面积约638平方千米。羊卓雍错水深20至40米,居西藏第五位。</p> <p class="ql-block">卡若拉冰川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和江孜县交界处,距离江孜县城约71公里, 是西藏三大大陆型冰川之一,为年楚河东部源。</p><p class="ql-block">卡若拉冰川是整个西藏离公路最近的就是卡若拉冰川,离公路只有三百多米。</p><p class="ql-block">由于先后有电影《红河谷》、《江孜之战》、《云水谣》曾在此拍摄外景,使得卡若拉冰川的名气非常大,因此,很多旅行者都会在这里观赏冰川的壮观,赞叹大自然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斯米拉山,位于江孜龙马乡,海拔4300米,与山南浪卡子县接壤。斯米拉为天珠的意思,山口处于拉日公路南线,这里有著名的水利工程——满拉水库。斯米拉山口,是观赏满拉水库的最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江孜古堡(江孜宗堡):位于西藏江孜县城里,也叫江孜宗山古堡,因古堡所在的石山叫宗山,“宗”,在过去的西藏是行政单位。现有江孜宗山抗英遗址。附近有著名的白居寺。</p><p class="ql-block">吐蕃王朝末代赞普达摩(朗达玛)之孙贝考赞曾在江孜喀山顶修建宫殿,后来江孜法王帕巴贡桑布在旧址上修建江孜城堡。元顺帝钦封的“大司徒”强曲坚赞掌统全藏大权,将(乃东王朝下面的)乃东藏区划分为13个大宗,在每个宗政府所在山岗上修建了一座宫堡式建筑(此山称宗山),集合寺庙与政府的功能,城堡是一座宫殿式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扎什伦布寺是中国著名的六大黄教寺院之一,位于西藏日喀则的尼色日山下。与拉萨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青海塔尔寺、甘肃拉卜楞寺并列,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该地区最大的寺庙。</p><p class="ql-block">扎什伦布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周围筑有宫墙,宫墙沿山势蜿蜒迤逦,周长3000 多米。寺内有经堂57间,房屋3600间,整个寺院依山坡而筑,背附高山,座北地向阳,殿宇依次递接,疏密均衡,和谐对称。</p><p class="ql-block">寺中错钦大殿可容2000人诵经,殿中有释迦牟尼像,两边有根敦珠巴与四世班禅立像。大殿两侧为弥勒殿与度母殿。寺的西侧有大弥勒殿,高30米,甚宏伟。另有历世班禅灵塔殿,藏舍利肉身。寺中有四扎仓(经院),教学显密并重。</p><p class="ql-block">扎什伦布寺的灵塔是历代班禅的舍利塔。扎什伦布寺里修建的班禅灵塔共有8座,其中5至9世班禅的灵塔祀殿在20世纪60年代被毁。1985年至1989年,十世班禅大师为五至九世班禅重新修建了一座合葬灵塔殿,取名叫“扎什南捷”(吉祥的天国)。</p><p class="ql-block">修建这灵塔,得到了中央以及西藏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十世班禅大师生前曾说:“扎什南捷的建成,是藏汉人民共同劳动的结晶,是西藏广大僧俗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藏汉民族团结的象征”。</p><p class="ql-block">而“释颂南捷”是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灵塔祀殿,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释颂南捷”大殿,总建筑面积为1933平方米,高35.25米。祀殿主体采用了现代建筑中的钢筋水泥框架结构,墙壁以花岗石砌筑,墙厚达1 .83米,达到八度设防要求。整个建筑以西藏古代宗教建筑风格为主,吸收了唐、清 建筑艺术特色和佛教灵塔建筑形式。祀殿由红色和棕色两大建筑部分组成,在殿的顶 端,覆盖着具有民族、宗教特色的金顶。灵塔面积为253平方米,塔高11.55米,塔 身以金皮包裹,遍镶珠宝,共安放宝石袋818个,共24种珠宝6794个。</p> <p class="ql-block">第十天(6月9日),日喀则—珠峰大本营—定日,506.16公里。早餐后出发,因318修路,继续走349,到拉孜转318,进入珠峰保护区。行程亮点,珠峰光景台、珠峰大本营、关珠峰日落。</p> <p class="ql-block">嘉措拉山口,也称定日界,这里也是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山口,巨大的保护区标牌竖立在国道318上上,无数的经幡迎风飘扬。嘉措拉山口5248米,水泥标高牌上挂满了五彩经幡。</p> <p class="ql-block">珠峰景区大门</p> <p class="ql-block">加乌拉山口是进入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后,前往珠峰大本营必经的一个垭口,其海拔5210米。在此可以眺望5座8000米级雪峰的垭口(从左向右排列的顺序是:玛卡鲁峰、洛子峰、珠穆朗玛峰、卓奥友峰、希夏邦玛峰)。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最大的观景台不是牛背山,而是加乌拉山口。</p> <p class="ql-block">加乌拉山108拐</p> <p class="ql-block">绒布寺</p> <p class="ql-block">珠穆朗玛峰(英语:Mount Qomolangma;藏语:ཇོ་མོ་གླང་མ་;尼泊尔语:सगरमाथा),简称珠峰,岩面高程8844.43米,雪面高程8848.86米,是喜马拉雅山脉中的主峰,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尼泊尔边界上,位于东经86.9°,北纬27.9°, 是一条近似东西向的弧形山系,它的北坡在中国青藏高原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p> <p class="ql-block">第三次来珠峰打卡,每次都止步于绒布寺,希望有机会可以往上爬一段。</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天(6月10日),定日—萨嘎—达格架喷泉—萨嘎,458.91公里。早餐后出发,走219国道。今日行程亮点,佩枯措、希夏邦玛峰、达格架喷泉。</p> <p class="ql-block">在岗嘎镇路边停下来看喜马拉雅山脉。1960年8月,定日县城自协格尔迁至岗嘎村,1968年7月迁回协格尔镇。镇政府驻地岗嘎村,俗称“老定日”,1999年改岗嘎镇。岗嘎镇是定日县最大的乡镇,同时也是定日县5个边境乡镇之一。</p> <p class="ql-block">卓奥友峰</p> <p class="ql-block">佩枯错又名拉错新错,是日喀则地区最大的湖泊,面积300多平方千米,海拔4590米,属半咸水湖。该湖大部分湖面在吉隆县东部,小部分在聂拉木县西部,距定日县城250公里。</p><p class="ql-block">佩枯措三面环山,地形开阔,鱼类资源丰富,湖岸有野马、藏野驴、藏羚羊、仙鹤、黄鸭、灰鸭等野生动物活动。</p><p class="ql-block">佩枯措湖畔的希夏邦马峰在湖南侧60公里处,希夏邦马峰的倒影与雅鲁藏布江的涛声,成为佩枯措永恒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希夏邦马峰(Mount Shishapangma)海拔8027米,在世界14座8000米级高峰中排名第14位。也是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8000米级高峰。它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地处北纬28°21′18″、东经85°46′44″,东南方距珠穆朗玛峰约120公里,是一座完全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境内的8000米级高峰,也是喜马拉雅山脉的著名高峰之一。1964年由中国登山队首登。</p> <p class="ql-block">达格架喷泉位于西藏日喀则昂仁县切热乡境内,海拔5084米。数百米长的河谷两侧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泉眼,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间歇喷泉群。 达格架热喷泉,是我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泉眼最多、最壮观最峻美的地热喷泉群,最高一处喷泉。</p> <p class="ql-block">我们用喷泉煮鸡蛋吃,非常美味。</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天(6月11日),萨嘎经仲巴到普兰,早餐后走219国道,翻越突击拉山,穿过帕羊沙丘、湿地,路边的野驴、藏羚羊一下多了起来,边走边玩,最后翻过马攸木拉山垭口,来到神山脚下,圣湖之滨。游览冈仁波齐、玛旁雍错、拉昂错,然后走564国道,赶往边城小镇普兰住宿,今天行程559.71公里。</p> <p class="ql-block">帕羊的沙丘就在春天的雅鲁藏布江边,它的上游其实就是马泉河。马泉河流到帕羊鲁藏布成了湖,叫马泉湖,帕羊就是在湖边用土坯房子堆出来的小镇,海拔近5000米。从前这段路面淤积着被大风从马泉湖里吹上来的厚厚的黄沙,过路的车辆都会格外小心,稍不留神就会陷在沙窝子里,动弹不得。</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沙丘成因和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沙丘成因应该类似,水流在这里太过平缓了,雅鲁藏布江的源头就在离这里不远的杰马央宗冰川。南侧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发源的无数冰川,它们的融水细流渐至汇聚成河,流到这里,形成了著名的马泉湖。</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因为水流过于缓慢,夏季水流量大时带来的泥沙慢慢沉入江底,进入冬季直到春天,河道近乎干涸,整个河床上的沙子,全部暴露在了地表。帕羊是风口,特产就是风,风把河道中的沙扬了起来,它们飞舞旋转,最后积沙成山。</p><p class="ql-block">高原的河流,都来自冰川末端,由冰川融水构成,当洪峰到来时,这种河流会迅速拓宽它的河床,并沿河堆积流沙形成水下浅滩。洪峰过后,许多浅滩露出水面,成为沙岛;冬季河水干枯,大风扬沙,沙丘就此沿河道分布,有些山坡上也会因为风带来的沙而慢慢变为沙坡,河道中沙岛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洪水再来时,有些沙岛不被淹没,有些被淹没的可能被水流斜切而过,在其上将形成新的槽道。</p> <p class="ql-block">雪山观景台。水天一色,如画帕羊。位于 雅鲁藏布江上游的帕羊镇,这里是拍摄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和第十高峰,安纳普尔纳峰倒影的好地方,雪山、沙丘、湖泊,牦牛,于湛蓝的天空下混作一张完美的油画。</p> <p class="ql-block">今天,看见一大群藏羚羊,特别激动,可惜镜头太小,没法全部收入。</p> <p class="ql-block">又碰上一大群藏野驴。也许是季节的原因,也许是阿里的生态越来越好了,这次见到的野驴和藏羚羊要比前两次多好多。</p> <p class="ql-block">翻过马攸木拉山垭口,就进入阿里地区了。在马攸木拉山口,碰见挂经幡的人,还送经幡给我们。</p> <p class="ql-block">冈仁波齐(藏语:གངས་རིན་པོ་ཆེ་),位于西藏西部阿里地区普兰县北部巴嘎乡境内,中心位置在东经81.3°176′,北纬31°176′附近。冈仁波齐是冈底斯山的主峰,为冈底斯山脉(横贯北部昆仑山脉与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之间)西段的最高峰,是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p><p class="ql-block">冈仁波齐海拔6714米,山体由新近纪砂砾岩组成,是一座四壁陡峭,呈圆锥状“金字塔形”的山峰。</p> <p class="ql-block">玛旁雍措(Lake Manasarovar)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城东35公里、岗仁波齐与纳木那尼峰之间,自古以来佛教信徒都把它看作是圣地“世界中心”,是中国蓄水量第二大、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藏地所称三大“神湖”之一。它也是亚洲四大河流的发源地,拥有“世界江河之母”的美誉,是唐朝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为“西天瑶池”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拉昂错湖,人称鬼湖,(Lhanag-tso,又名Rakshas),藏语意为“有毒的黑湖”,海拔4574米,与淡水的圣湖一路相隔,为微咸水湖,因此其湖水人畜皆不能饮用,这大概便是“鬼湖”之名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其实圣湖鬼湖原本为一湖,由于冰川携带的碎屑物质在冰川融化后堆积在原大湖的中部,使湖床抬升,之后全球变暖,蒸发加剧冰川萎缩,补给水量减少,大湖面积萎缩,造成湖泊水位下降,分成两部分。</p> <p class="ql-block">鬼湖拉昂错</p> <p class="ql-block">航拍普兰县城:</p><p class="ql-block">普兰县(英语:Purang County),隶属于中国西藏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阿里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峡谷地带及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p><p class="ql-block">普兰,名称的解释众多:一叫“不让”,象雄文献记载:“不”最初指头,“让”指马;另一说“不”在象雄语中意为“雪”,“让”意为“山”,是指被雪山所包围的区域。藏语意为“一根毛成独毛”。</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天(6月12日),普兰—札达,从普兰再走国道564返回到219继续西行,在索多村转国道565前往札达,翻越龙嘎拉达坂,参观土林景区,然后去县城住下后,前往古格王朝,今日行程373.29公里。行程亮点,札达土林、古格王朝遗址。</p> <p class="ql-block">札达土林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扎达县境内,这种地貌在地质学上叫河湖相,成因于百万年前的地质变迁。据地质学家们考证,一百多万年前,扎达到普兰之间是个方圆500多公里的大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水位线递减,冲磨出“建筑物”的层高,历经风雨侵蚀,在壁立陡峭的山岩上雕琢出今日的模样。一座座城堡、一群群碉楼、一顶顶帐篷、一层层宫殿,参差嵯峨,仪态万千,这一切全是大自然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古格王国遗址位于阿里札达县城以西18公里处,就建在这神奇的土林之上,于公元10世纪前半期开始建立,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王宫城堡是从10-16世纪不断扩建,并达到全盛,于17世纪吐蕃王朝瓦解后结束(被英国殖民者所灭)。古格王国遗址从山麓到山顶高300余米,房屋建筑、佛塔和洞窟密布全山,达600余座,形成一座庞大的古建筑群。自从十五年前被科学家发现后,在古格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造像、雕刻及壁画是这个神秘王朝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一个人独自去参观托林寺。前两次因各种原因都与其错过了。</p><p class="ql-block">托林寺位于札达县城西北方。公园996年,由古格王益西沃(947—1031)始建,原名“托林祖拉康”或“托林拉康”,初建主体建筑为今天迦萨殿中央部位的大日如来殿。后陆续扩建。1028年古格王沃德执政期间,外围配殿竣工后举行开光仪式,赐名“托林红殿无比吉祥任运成就祖拉康”。其后,受古格王益西沃派遣赴印度、克什米尔学法归来的大译师仁钦桑波(958—1055)不仅于托林寺翻译了大量的佛学显密经典,而且对该寺的扩建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古格王绛曲沃(984—1078)在位期间,筹集重金赴印度超岩寺迎请极富盛名的佛学大师阿底峡(982—1054)入藏,驻锡托林寺三年期间(1042—1045),与大译师仁钦桑布广收门徒,合译佛典,并撰写《菩提道灯论》等著作20余部,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1071年,古格王孜德和西瓦沃(1016—1111)主持修建了巍峨壮观的三层建筑色康殿殊胜无比,堪称阿里一绝。1976年,孜德王为纪念阿底峡尊王22周年,特意集卫、藏、康三地大德在托林寺举办了“火龙年大法会”。该法会掀起了西藏后弘期佛法复燃的热潮,托林寺亦名扬全藏,成为当时西藏的宗教中心。</p><p class="ql-block">12 世纪末至 15 世纪前,托林寺数易其主,相继被宁玛派、噶半派和萨迦派执掌,佛法相继、薪火相传。15 世纪后,古格阿旺扎巴师从卫藏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 (1357-1419),学成之后回到自 己的家乡古格,成为托林寺第一任格鲁派座主。他大力弘扬佛法,掀起古格历史上的第二次佛教复兴浪潮。他在任期间修建的红殿和第四任格鲁派座主贡邦仁波切在任期间修建的白殿构成了今天托林寺的主体佛殿建筑。后来,为加强管理,摄政王第悉桑结嘉措(1653-1705) 派遣拉萨甘丹寺的绛孜曲杰和夏孜曲杰轮任托林寺的堪布。18世纪初,七世达赖唎嘛格桑嘉措 (1708-1757) 正式颁文决定,将托林寺设为拉萨色拉寺杰巴扎仓的分寺。托林寺历任堪布由此扎仓派出并且 3 年定期轮换的制度形成,并一直沿用至西藏民主改革之前。1996年托林寺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第十四天(6月13日),札达到(狮泉河),208.95公里。早餐后离开札达,走县道701,翻越拉吾切拉垭口(小子达坂,海拔5385米,本次行程海拔最高垭口)和邦不拉垭口(老子达坂),又回到219上,行驶不远,就到噶尔县城了,阿里首府狮泉河镇就位于噶尔县城。团队在狮泉河修整一天。</p> <p class="ql-block">车拍小子达坂~</p> <p class="ql-block">森格藏布(狮泉河)</p> <p class="ql-block">孔繁森小学(孔繁森是我们山东聊城人,是孔子第74代孙。为了援藏,曾写下“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豪言壮语,以此铭志。)</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来阿里是住过的西藏阿里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第十五天(6月14日),狮泉河—班公湖—狮泉河,284.08公里。今天天气不给力,阵雨。从狮泉河去班公湖要翻越拉梅拉达坂,路边有一处风景,适合拍倒影。到班公湖刚好雨下大了,因此我们匆匆打完卡就撤了,其实再等一会天就晴了,就可以看到最美的班公湖了。</p> <p class="ql-block">班公湖(班公措)又称措木昂拉仁波,藏语意为“长脖子天鹅”,位于阿里地区日土县城西北约12公里处,呈东西走向,平均海拔4400米,全湖面积为604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境内为413平方公里,约占68.5%;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为191平方公里,约占31.5%;东西长约150公里,南北平均宽约4公里,最窄处仅5米,平均水深5米,最大水深41米,湖水东淡西咸。</p> <p class="ql-block">曾经住过的班公湖小木屋</p> <p class="ql-block">红嘴海鸥依然在</p> <p class="ql-block">第十六天(6月15日),狮泉河经革吉到改则,全程477.73公里。今天我们将往回折返了,走阿里北线317开始一路向东,经过了别若则错、物玛错、达绕错、普当错等大小不等几个湖泊,未来几天还将遭遇“一错再错”的湖泊风景。</p> <p class="ql-block">今天拍到白屁股🐑了,还是有点远</p> <p class="ql-block">航拍路边美景~</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座驾</p> <p class="ql-block">物玛错湖畔一头孤独的驴</p> <p class="ql-block">物玛错</p> <p class="ql-block">第十七天(6月16日),改则—文布南村—尼玛,576.25公里。行程亮点,洞错、当穹措、当惹雍错。今天走出阿里地区、住宿那曲市的尼玛县。因为修路,没有去文布南村。</p> <p class="ql-block">出发前的热身运动,海拔4400米</p> <p class="ql-block">洞错~</p> <p class="ql-block">雪山下的藏羚羊~</p> <p class="ql-block">玉石般美丽的当穹措</p> <p class="ql-block">当惹雍错</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天(6月17日),尼玛经班戈到安多,617.44公里。今天又是目睹了很多错,色林错、错鄂岛,蓬错,还有一下不知道名字的。因为修路,我在路标2052处徒步了一个小时,<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远远的看见蓝天白云下的蓬错以及蓬错周边成群牛羊在吃草感觉特别好,海拔4500多米,一点高反都没有。</span></p> <p class="ql-block">色林错</p> <p class="ql-block">第十九天(6月18日),安多到格尔木,697.52公里。行程亮点,沱沱河、唐古拉山口、五道梁、昆仑山口。</p> <p class="ql-block">从安多出来,首先翻越妥巨拉山垭口,海拔5170米,妥巨拉山是109国道上三座5000米以上的雪山之一,又称作小唐古拉山,还叫头二九山。</p> <p class="ql-block">西藏的北大门</p> <p class="ql-block">玉珠峰下找宝,领队大斌说找到了可以买座楼。</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天(6月19日),格尔木到湟源,818.07公里。行程亮点察尔汗盐湖。</p> <p class="ql-block">察尔汗盐湖,是青海省西部的一个盐湖,与茶卡盐湖齐名,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地跨格尔木市和都兰县,由达布逊湖以及南霍布逊、北霍布逊、涩聂等盐池汇聚而成,总面积5856平方公里,格尔木河、柴达木河等多条内流河注入该湖。由于水分不断蒸发,盐湖上形成坚硬的盐盖,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直接修建于盐盖之上,察尔汗盐湖蕴藏有丰富的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镁等无机盐,总储量达20多亿吨,为中国矿业基地之一。有著名的万丈盐桥。</p><p class="ql-block">察尔汗盐湖一切绿色植物均难以生长,但却孕育了晶莹如玉、变化万千的神奇盐花。盐花是盐湖中盐结晶时形成的美丽形状的结晶体称谓。卤水在结晶过程中因浓度不同、时间长短不一、成份差异等原因,形成了形态各异,鬼斧神工一般的盐花。这里的盐花或形如珍珠、珊瑚,或状若亭台楼阁,或像飞禽走兽,一丛丛,一片片,一簇簇地立于盐湖中,把盐湖装点得美若仙境。每年前来观看盐花奇观的国内外旅游者多达数万人。</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天(6月20日),湟源到景泰,400.87公里。行程亮点,黄河石林。我们住在中泉乡龙湾村,正是村子里枣树开花的时候,到处都能闻到四溢的花香,直沁心脾。黄河石林位于黄河流域,其壮观的气势也超出了我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黄河石林二十道拐</p> <p class="ql-block">黄河石林地处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境内,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形成于距今210万年前下更新统五泉山组砾岩,是一处主要由新构造运动控制,雨洪冲蚀、重力崩塌和风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质地貌景观。它的形成演化过程清晰的记录了青藏高原抬升以来这一地区古地理环境的变迁,是具有国际典型意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砾岩石林地质景观;是一座集地貌地质、地质构造、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遗迹,为甘肃省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二天(6月21日),景泰到平遥古城,901.23公里。</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是我们本次行程最后一个景点,早起在北城门外飞无人机,想把古城拍漂亮一点,无奈起的太早,光线不给力,只能留遗憾给下次了。这已是第三次游平遥古城,期待第四次。</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平遥古城内,保存着300余处文物、近4000处传统建筑。</p><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整个保护区包括“一城两寺”,即平遥古城以及位于城郊的镇国寺和双林寺。平遥古城城墙以里面积为2.25平方千米,城内分布着4条大街、8条小街及72条小巷。整座城市非常周正,街道横竖交织,街巷排列有致。市楼位于城市中央,明清街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古城建筑分为两部分:城隍庙居左,县衙居右,文庙居左,关帝庙居右。道教清虚观居左,佛教寺院居右。平遥也被称作“龟城”,南门是头,北门是尾,东西四座城门为四条腿,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仿佛龟背上的花纹,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八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间。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span></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三天(6月22日),平遥古城到周村,586.98公里。结束了23天愉快的阿里之行,下午3点多钟,回到温暖的家中。感谢领队、司机及团队队友23天的陪伴,有缘我们再相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