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吐鲁番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级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是天山东部的一个东西横置的形如橄榄状的山间盆地,四面环山,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辖1个区、2个县,总面积69713平方千米。吐鲁番市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乌鲁木齐的门户,是新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桥的重要交通枢纽。兰新铁路、南疆铁路在这里交汇,与吐鲁番机场、G30线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具有“连接南北、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区位和便捷交通优势,实现了乌吐区域经济一体化。西气东输一二三线、亚欧光缆、第二条出疆光缆、西电东送750千伏输变电线路横贯全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小铁在车上边走边说,介绍吐鲁番的“四最”。最干(年降雨量16.6mm,蒸发量3000mm);最甜(葡萄品种多,甜度递减:无核白,马奶子,玻璃翠,梭梭葡萄);最热(火焰山,夏季最高气温47.8℃,地表最高温度70℃以上,沙窝里可以烤鸡蛋);最低(艾丁湖,中国内陆海拔最低点,平均海拔—154.31米)。这就是吐鲁番,一个神奇的饱含异域风情的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间在戈壁滩上的一个休息区,风大的能吹着人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午一点多,我们到达了吐鲁番,由于正赶上吃饭的点,临时调整了一下参观路线,去维族人家家中家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小铁带我们去了不远处的红帽子葡萄园。简单感受了一下维吾尔族的传统风俗:男尊女卑,家里“巴依老爷”为大,上休息床要女人给脱鞋,西瓜给我们先吃,女人只能做在床边。主人指着桌子上的维吾尔族小帽让大家戴上体验,有些人戴上很有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就坐在葡萄架下,吃着水灵灵的甜美的西瓜,看葡萄园的维吾尔族古丽跳新疆舞。维吾尔族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她并不是专业演员,但节奏感很强,手眼步伐与音乐配合精准,举手投足之间不失优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葡萄园接待团队的主要目的是卖葡萄干,据说是村里组织的村民自产葡萄干统一集中销售点,是生态旅游的扶贫项目,卖的每一笔钱都要向村里报告和上交,然后再分给各个葡萄种植户。据介绍马奶子可治失眠、红水晶对女士较好可以补血、无核白则是氨基酸含量高,非常适合儿童老人。售价当然并不便宜。主持人说这是扶贫试点,纠结良久还是买了一些,就当为精准扶贫作贡献吧,况且这可是在吐鲁番买的正宗的吐鲁番大葡萄干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坎儿井是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古代的吐鲁番人在干旱的戈壁滩下挖掘坎儿井,连绵千里,把天山上融化的雪水通过暗渠引到盆地绿洲中灌溉,既减少了水分的蒸发损失,又避免风沙掩埋输水建筑物,还确保了水量水质的稳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上世纪五十年代,全新疆坎儿井数量高达1784条,年出水量为6.83亿立方米,而吐鲁番的坎儿井占了全新疆的70%,共有1237条,总长度5272公里。只是因为它处在地下,没有太雄伟的外形,少为人知。不过,现在剩余的尚能使用的坎儿井数量却已不多了,吐鲁番地区仅有200多条坎儿井仍在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个完整的坎儿井,包括了竖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小型蓄水池等几部分。挖坎儿井时,先挖两个竖井,再在竖井下横向挖掘,连通两个竖井,成为一条暗渠,不断这样挖下去,就可以连接成为一条长长的输水暗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坎儿井的开挖和建设,也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开挖坎儿井时,为尽量减少弯曲,人们创造出了木棍定向法——在相邻两个竖井口上悬挂井绳,井绳上端和下端都绑上木棍,上下木棍指示方向一致,将两个井口上端的木棍指示方向对准后,竖井下的人按下端木棍指示方向挖掘,就能挖通横井暗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坎儿井的末端出水口叫做龙口。这里是暗渠、明渠和竖井口的交界处。这里的水经过天然过滤,水质清洁,当地民众往往都在这里取水饮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暗渠龙口流出的水水温恒定又偏凉,并不适合立即用于灌溉。于是人们就在龙口后面修建了弯曲折返的地面明渠。长长的明渠可以让井水逐渐升温,有利于作物的吸收。为防止阳光曝晒水分损失和风吹沙埋,在明渠两边又种上密密的杨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走进坎儿井才真正体会到它的妙处。外面太阳炙烈,接近四十度的高温,空旷少树,满眼都是土黄色,让我觉得自己像是烤盘上嗞嗞作响的肉;但走到井里微风习习、溪水潺潺流淌,空气中有了湿润的气息。如果没有坎儿井庇护下引来的天山雪水,就没有这美丽、美味的吐鲁番,人们也没法在这么干热的地方生活下来。古人的聪明智慧真的很伟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史料记载,坎儿井的修建也与清朝两位著名的人物有关。一位是遭贬伊犁的林则徐,途经吐鲁番时,发现当地人的坎儿井水利设施,惊叹不已;他很快将这一灌溉方法加以改进并推广到新疆各地;新疆民众也把坎儿井称为“林公井”或“林公渠”。另一位是晚清军政重臣左宗棠,1874年64岁的钦差大臣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他大力兴办屯垦,发展坎儿井灌溉,吐鲁番建为绿洲,功绩遗泽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午16:30来到火焰山。其实按这里与内地两三个小时时差来看,正是午后阳光过顶,最晒之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火焰山景区里最有特色的景点就是孙悟空金箍棒造型的温度计。今天由于阴天,火焰山看起来没那么红和热,十多米高的硕大的温度计显示:今天的地表温度为53℃,空气温度为40℃。地表砂子摸着还是烫手,隔着鞋,脚底也能感受到地面的烫。地窝烤鸡蛋只要一个小时就ok。顶上太阳暴晒,四周热浪滚滚,我感觉自己快要被烤成肉干了!可导游和当地人却说我们运气还好,前天四十多度、地表温度七十多,历史最高地表温度则是八十多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随着火焰山游览结束,我的新疆行也结束了。虽然这几天里只走了北疆的一小部分,但新疆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人文风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美新疆!有机会再来新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