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必形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你自己。</p><p class="ql-block">记住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p><p class="ql-block">岁月波光粼粼,赋予爱与生命,唯有生活不能被他人代替,只会有寂寞相随。(伍尔夫)</p> <p class="ql-block">又去闲来喝咖啡,但今天她们家有培训,等了半个多小时也不能喝到心心念念的dirty,于是买了一袋现磨的咖啡粉就离开了。来到文林街,遇到一家生意兴隆的馄饨店,买了一份在街边的小凳子上坐着吃完,味道的确不错。来到布拉格,人很多,没有合适的座位。路过卡夫卡也不想进去,文林街是以咖啡店多而闻名的,但有些店带来的感觉不一样,也许去一次就够了。于是来到久违的橡皮书店,点了一杯拿铁,坐下看书,随意翻看了汪曾祺先生回忆美食的书,然后又发现了一本伍尔夫的日记,她的日记大多篇幅不长,可以坐下来静静地看书让我很满足,只是下次要带着看书的眼镜才好。打卡的人们很喜欢她家的风格,拍照的人也不少,有些人会静静地拍照,也有些人不够文明。一楼的位子不好坐,人也较多,我就来到二楼,这里的沙发适合我,人也不多,很久没有这样长时间的读书了,虽然灯光不够明亮,我就在此看完了那本日记。记得去年曾经和朋友说过想来她家住一晚,与那么多的书相伴而眠会是什么感觉呢?回想多年前我还有写日记的习惯,那些随笔记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特别是焦虑和不堪。都说往事不堪回首,但最终我们还是与它和解了,龙应台在书里写到每个女人都有那么一段黑暗的日子,看到后也就释然了许多。愿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随意而安,不念过往,不畏将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百度一下之前看过的电影时时刻刻,顺便附上它的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导演:史蒂芬·戴德利</p><p class="ql-block">编剧:戴维.黑尔,迈克尔.坎宁安</p><p class="ql-block">跨越时空的三个女人,因为一个名字被联系起来﹣--﹣戴罗薇夫人。</p><p class="ql-block">弗吉妮娅.伍尔芙(妮可.基德曼),生活在上世纪20年代的伦敦郊区,正在完成她最后一部小说《戴罗薇夫人》。游走在虚构与现实生活边缘的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被束缚感,内心甚至渴求着死亡。</p><p class="ql-block">劳拉.布朗(朱丽安·摩尔),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家庭主妇。《戴罗薇夫人》引起她不断追问自己,什么才是更有意义的生活?日复一日的持家生活同样让她萌生自杀的愿望。</p><p class="ql-block">克拉丽萨.沃甘(梅丽尔.斯特里普),生活在90年代的纽约,正过着戴罗薇夫人式的生活。她深爱的朋友理查德,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难以自理。好心的戴罗薇夫人担当起派对的主人,为每个人带来快乐,却难以化解内心的孤单与忧伤。</p><p class="ql-block">不同的时空里,她们的内心深处,关于死亡的挣扎与抗争,没有停息,时时刻刻。</p> <p class="ql-block">伍尔夫 VIRGINIA WOOLF </p><p class="ql-block">(1882—1941)</p><p class="ql-block">英国现代主义作家,"二战"时成为伦敦文学界的重要人物。她解构传统小说,采用意识流写作手法,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灵世界和内在精神,加西亚.马尔克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作家都受到她的影响。她深切关注女性议题,在作品中对女性及两性关系等进行深入观照和思考,启发了后来的波伏瓦等其他女性主义作家。直到今天,她的作品依然鼓舞女性追求独立与自由。</p> <p class="ql-block">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Adeline 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p><p class="ql-block">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p> <p class="ql-block">其实我昨天只是偶遇了伍尔夫的日记,就在书店看了一段时间,对于她的了解也不够深入,有点沮丧的是没有看过她的其它作品,所以还要继续多读她的书。看到美友们的评论,<span style="font-size: 18px;">表达了独特的见解,看得出来</span>有些美友对她的喜爱有加,也让我觉得自己对她的认知有些肤浅,有些问题暂时不能回答,请见谅。</p> <p class="ql-block">伍尔夫的主要作品:</p><p class="ql-block"> 小说</p><p class="ql-block">出航 The Voyage Out (1915年)</p><p class="ql-block">夜与日 Night and Day (1919年)</p><p class="ql-block">雅各的房间 Jacob's Room (1920年)</p><p class="ql-block">达洛维夫人 Mrs. Dalloway (1925年)</p><p class="ql-block">到灯塔去 To the Lighthouse (1927年)</p><p class="ql-block">奥兰多 Orlando: a Biography (1928年)</p><p class="ql-block">海浪 The Waves (1931年)</p><p class="ql-block">岁月 The Years (1937年)</p><p class="ql-block">幕间 Between the Acts (1941年)</p><p class="ql-block">鬼屋及其他 The Haunted House and Others(短篇小说集)</p><p class="ql-block"> 随笔</p><p class="ql-block">一间自己的房间 A Room of One's Own (1929年)</p><p class="ql-block">普通读者一 The Common Reader (1925年)</p><p class="ql-block">普通读者二 The Second Common Reader (1933年)</p><p class="ql-block">三个畿尼 Three Guineas(1938年)</p><p class="ql-block">罗杰.弗莱传记Roger Fry: A Biography (1940年)</p><p class="ql-block">飞蛾之死及其它The Death of the Moth and Other Essays (1942年)</p><p class="ql-block">瞬间及其它随笔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 (1948年)</p><p class="ql-block">存在的瞬间 Moments of Being</p><p class="ql-block">现代小说 Modern Fiction (1919年)</p><p class="ql-block">书评</p><p class="ql-block">此书出版的前夜,伍尔芙曾经说出她的心情。她在十月二十三日的日记中写道:“《一间自己的房间》出版在即,且让我概括一下我的感受。摩根不肯评论此书,这多少有些不祥。这令我怀疑,书中有某种尖刻的女权主义味道,我的朋友们不会太喜欢。那么,据我的预料,我将看不到批评文字,除了利顿、罗杰和摩根的调侃;报刊会是友善的,说说它如何动人啦,如何有生气啦;而且,人们将指责我是个女权主义者,甚至暗示我是个女同性恋者……” 伍尔芙的预感,果然不错。后人对此书的领悟,大体是循了这一个路子。但所谓女权主义,日益有了正面的意义,乃至有人将此书誉为女性解放的宣言书。</p><p class="ql-block">如此言说,当然也有道理。因为不过是在一八九一年,英国法典中刚刚取消了有关条例,从此禁止丈夫将妻子闭锁在家中。而迟至一九一八年,英国女性才获得选举权,而且仅限于三十岁以上的女性户主。对于女性所受的歧视,伍尔芙的感受是深刻的。</p> <p class="ql-block">伍尔芙的《一间自己的房间》,本是基于两篇讲稿。一九二八年十月二十日和二十六日,伍尔夫自伦敦两次来剑桥大学,分别在纽纳姆女子学院和手戈廷女子学院,就女性与小说一题发表演讲。此后,一九二九年三月,她将两次演讲合为一文,以《女性与小说》为题,发表在美国杂志《论坛》上。而此时,她的小说《奥兰多》出版,为自己造成了一座小楼,并在这里,将《女性与小说》大加修改和扩充,写出了《一间自己的房间》一书。</p> <p class="ql-block">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