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公历2023年6月22日,阴历5月初5,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说起过端午节,便想起孩童时的吃粽子。那时家里都很穷,能吃上粽子也算是很奢侈的。六、七年代,别说是糯米就是普通的大米,只有吃公家粮的人才见得着,作为农村的孩子只能是只听其名,不见其米。什么糯米、香米的连听说也没听说过,那时候的粽子大都是本地的黍子米,特别黏,粽子里面放几粒枣,有的条件差的也只能光米而已,就是这样,若能得到一个粽子吃,也是一顿大犒劳。家里兄弟姊妹多的,一人能吃到一个也就算不错了,根本不可能让你吃饱。我们家姊妹7人,煮一锅粽子小的吃两个,大的吃的一个尝尝,我娘有时忙活一阵子连一口粽子也吃不到。尽管孩提时不能吃粽子很少,现在仍然回味无穷,那种粽叶清香怡人的感觉至今仍然不忘。小时候过端午,只知道吃粽子,家门口插艾叶,小孩带艾叶荷包。而对五月端午的由来,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到了上小学的时候,从课本上老师才告知五月端午的来历。记得课本的原文是“端午节,吃粽子,忆屈原,插艾叶,赛龙舟”。端午的起源是:“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阴历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到汨罗江,百姓们十分尊重他,为了不让鱼虾咬蚀他的尸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还划着像龙一样的小舟驱赶着河里的鱼虾,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五月五日这一天称为端午节”。</p><p class="ql-block"> 端午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000多年 。随着时代的的变迁,端午虽然年年过,但也赋予这一节日新的内容,比如各地组织龙舟比赛,国家还把龙舟比赛作为一项正式体育赛事。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之后该运动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赛龙舟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该项目也逐步成为国际体育运动,并列入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除了赛龙舟,在粽子上也不断创新,有甜粽子、肉粽子,今年从电视上看到又出现了蓝莓等水果型的粽子,给许多经商业者提供了新的商机,也为广大消费者饮食嗜好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而从插艾叶来看,也有许多讲究,原先只知道插艾叶,而不知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艾叶,现在才弄明白,插艾叶要叶朝下杆朝上。究竟端午节为何插艾叶呢?!据记载:“挂艾叶、菖蒲是中国民间节日习俗,在端午节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艾草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益气血、暖宫、祛寒湿的功效。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端午节有在家门前悬挂艾草的习俗。在民间传说中,这种草是神仙的宝剑。传说,在远古时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来做他的地盘,可是这样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个方法。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先去找水怪决斗,在经过了几天几夜以后,神仙终于胜利了。水怪答应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孙,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让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应了,他们就说好,只要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属于神仙,没有的,那就归水怪所有。到端午的时候,水怪乘着浪头来了。当浪来到一户户人家的屋檐下的时候,水怪总会看见这人家屋檐下挂着一束象宝剑一样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许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没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原来那天决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来做宝剑的艾草和菖蒲洒到了人们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后来,到了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就会在自己家的墙上挂一些艾草和菖蒲,来吓退水怪,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财产。端五以驱邪魔。挂长命缕,端午节戴起配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p><p class="ql-block"> 现在端午节人们选择过节色彩更浓,个性差异颇多。除了吃粽子,插艾叶的传统习俗外,随着端午节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为人们出行旅游提供了时间支持和保障。我们坚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与现代文化追求相融合,使得端午的多元化色彩更斑斓,更靓丽,更具时代特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