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慕尼黑二战遗迹景点:老宫廷、统帅堂、巴伐利亚皇宫、HB啤酒馆、德意志博物馆、和平天使雕像、凯旋门、新天鹅堡、富森。</p> <p class="ql-block">统帅堂坐落于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的音乐厅广场,是德国慕尼黑的一个凉廊,由路德维希一世下令建筑师弗里德里希·冯·格尔特纳于1841~44年建造,模仿了佛罗伦萨的佣兵凉廊,是为纪念巴伐利亚帅们而建立的。</p> <p class="ql-block">路德维希一世(全名:路德维希·卡尔·奥古斯特;Ludwig Karl August;1786年2月9日-1868年2月29日),巴伐利亚国王。1786年2月9日,路德维希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出生。他是巴伐利亚第一任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他的第一任妻子黑森-达姆斯塔特的奥古斯特·威廉明妮公主的长子。当他出生时,他的父亲正在斯特拉斯堡的法国军队内任职。他的名字路德维希来源于他的教父法国国王路易十六。</p> <p class="ql-block">弗里德里希·冯·格尔特纳(德语:Friedrich von Gärtner)19世纪德国建筑师,是利奥·冯·克伦泽以外路德维希一世时期巴伐利亚王国最重要的营建师。他主要的建筑设计集中在慕尼黑,其设计流派曾经对美国的亨利·霍布森·理查森等人产生影响。弗里德里希·冯·格尔特纳全名约翰·弗里德里希·里特·冯·格尔特纳(Johann Friedrich Ritter von Gärtner),1791年12月10日生于德国科布伦茨一户平民家庭,因此姓氏前并没有表示贵族身份的“冯”字。父亲约翰也是建筑师,参与过选帝侯宫殿的营建。1809年格尔特纳在慕尼黑艺术学院求学,1812年转学至巴黎,1814年开始在罗马、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的游学。1819出版相关评论图集西西里纪念建筑图录。</p> <p class="ql-block">7年后格尔特纳受聘于慕尼黑艺术学院成为建筑学教授,此外兼任宁芬堡瓷器工厂厂长和蚀刻玻璃画监督。1827年格尔特纳迎来职业转折点,设计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后者1832年才得以开始。借此获得路德维希一世信任,设计规划路德维希大街北段,后经彼得·冯·科内利乌斯推荐,1829年开始负责工程建设。作为巴伐利亚建筑及雕塑最高顾问和监理,格尔特纳设计了一系列公共建筑。(1829-1844,慕尼黑,圣路易堂)</p> <p class="ql-block">1840年获封贵族,在原有姓氏前添加“冯”字,改姓“冯·格尔特纳”。同年率团队赶赴雅典,把主教府邸改建为希腊王宫,以迎接希腊王室回归。最终完成建造和装饰工程。归途中接受任命,就近赶赴班贝格,主持修复班贝格大教堂。1842年主持建造解放纪念堂,尽管最后按国王谕旨移交工程,由利奥·冯·克伦泽重新装修收尾。1842年成为慕尼黑学院院长。(1847年4月21日于慕尼黑病故,1849年慕尼黑建成由他设计的新公墓。)</p> <p class="ql-block">统帅堂模仿了佛罗伦萨的佣兵凉廊,它旁边的教堂也是意大利巴洛克风格,旁边的皇宫的外墙也是模仿佛罗伦萨的皮蒂宫。</p> <p class="ql-block">统帅堂右侧是TheatinerChurch St. Kajetan(铁阿提纳教堂),由巴伐利亚选帝侯Ferdinand Maria和Henriette Adelaide of Savoy夫妇建于1663年到1690年,以庆祝1662年期待已久的王室继承人,王子马克西米利安二世Emanuel的出生(铁阿提纳教堂和宁芬堡都是为了庆祝王子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诞生)。这座教堂为意大利巴洛克式,模仿了罗马的Sant'Andrea della Valle,由意大利建筑师Agostino Barelli设计。1690年,他的接任者Enrico Zuccalli在原计划之外增建了一对71米高的穹顶双塔。洛可可式样的正立面直到1768年才由弗兰索瓦·德·屈维利埃完成。其地中海外观和黄色色彩成为该市著名的标志,并对德国南部巴洛克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建筑本身是个纪念堂,入口的前廊伫立56尊雕像,全是奥地利军的将领;建于18世纪中期,用于缅怀当时巴伐力亚君主时代的辉煌军事胜利。</p> <p class="ql-block">统帅堂正中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巴伐利亚军队纪念雕像。</p> <p class="ql-block">门前台阶两侧的狮子雕像是狮王亨利(König Löwe Henrry)的象征,他于1158年下令建造慕尼黑城。</p> <p class="ql-block">狮子亨利(Heinrich der Lōwe,1129年~1195年8月6日)德意志诸侯和统帅。他的封号包括萨克森公爵(称亨利三世,1142年~1180年在位)和巴伐利亚公爵(称亨利十二世,1156年~1180年在位)。狮子亨利是霍亨斯陶芬王朝时期最有名的政治人物之一,以其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戏剧性冲突著称于世。</p> <p class="ql-block">狮子亨利作为德意志统帅,其最大功绩在于越过易北河,占领了许多斯拉夫部落居住的地区。从斯拉夫人的角度看,这种做法无异于侵略。然而,从德国人的角度看,这似乎又是开拓疆土的英雄行为。一些德国历史编纂者实际对此大加赞扬。1159年,狮子亨利在占领的地区建立了吕贝克,后来发展为一个重要的城市。其它由亨利建立的著名城市包括:慕尼黑,吕讷堡和不伦瑞克。(狮子亨利与玛蒂尔达)</p> <p class="ql-block">1572年绘制的慕尼黑城市图。这个城市为狮子亨利所建,但是在他失败后归于韦尔夫家族的对手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后来发展成为巴伐利亚首府城市。</p> <p class="ql-block">统帅堂是nacui的所谓圣地,1923年11月9日的啤酒馆暴动中,14个参加暴动的纳粹在统帅堂旁被军警射杀,戈林也在此受伤。</p> <p class="ql-block">德国统一后,一些团体抗议将11月9日柏林墙倒塌的日子定为国定假日,因为这一天同时是啤酒馆政变和水晶之夜的日子,所以后来德国统一纪念日定在东德加入西德的10月3日。</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那14个照片。</p> <p class="ql-block">1939年11月11日希特勒向3天前啤酒馆爆炸案中死去的人致敬。</p> <p class="ql-block">兴奋的流浪奥地利青年在统帅堂前听到一战爆发的消息后大喜过望。</p> <p class="ql-block">慕尼黑皇家啤酒屋是始建于1589年的皇家啤酒厂,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几百年来,皇家啤酒屋成了名人政客聚会的最佳地点。茜茜公主、歌德、列宁等都曾是啤酒屋的嘉宾。</p> <p class="ql-block">1780年,莫扎特在此饮酒作乐,谱写出歌剧《伊多梅尼奥》,作为留念。不过,让皇家啤酒屋闻名世界的却是希特勒。1923年,希特勒意图推翻共和国,正是在皇家啤酒屋,他劫持了巴伐利亚领导人,后来还发表了著名的“25点纲领” 。但暴动以失败告终。这就是有名的“啤酒馆暴动”。</p> <p class="ql-block">希特勒在1932年选举上台后,这里不仅派驻卫兵,每年也举行纪念仪式悼念nacui死者。</p> <p class="ql-block">党卫队入职仪式每年深夜在此举行。</p> <p class="ql-block">统帅堂作为第三帝国的圣地,常举行各种庄严盛大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纳粹执政后,所有经过统帅堂的人都要敬nacui礼。</p> <p class="ql-block">一些不想敬礼的人,就会从统帅堂后的一条小路绕着走。</p> <p class="ql-block">统帅堂内左侧的巴伐利亚统帅冯·蒂利伯爵铜像,他于三十年战争期间的1620年在白山取得了首次大捷。</p> <p class="ql-block">约翰·采克拉斯·冯·蒂利(Johann Tserclars von Tilly,1559~1632年)战史上通称蒂利伯爵。三十年战争中巴伐利亚将军。出生于西属尼德兰的蒂利堡。信仰天主教,15岁加入雇佣军。1585年在帕尔玛公爵亚历山大·法尔内塞麾下任职并参加安特卫普包围战。</p> <p class="ql-block">1594年加入皇帝鲁道夫二世的军队,与奥斯曼帝国作战。1605年晋升陆军元帅。后受命于巴伐利亚统治者马克西米连一世重新改组军队(1610)。蒂利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并成为三十年战争中天主教联盟的先锋部队。1620年侵入波西米亚(今捷克),在白山之战中击败新教军队,攻陷布拉格。1623年在施塔特隆之战中重创新教军队。1626年在卢特战役中击败丹麦军队,封伯爵。1630年他又把帝国军队纳入其领导之下。</p> <p class="ql-block">1631年为阻止瑞典军队,攻陷战略要地马格德堡,其部下在马格德堡进行焚烧和屠杀,他被称为“马格德堡屠夫”。1631年在布莱登菲尔德会战中被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击败,次年在列克河又被击败并受重伤,同年4月30日伤重而死。</p> <p class="ql-block">这个蒂利,实际上心狠手辣,是个不择手段之徒。他为了阻止瑞典军队,抢先攻陷了战略要地马格德堡。为了不给对手补给,他甚至纵容部下在马格德堡进行了劫掠和屠杀,城中的两三万平民被屠戮和驱赶,这样的恶行导致他称为“马格德堡屠夫”。</p> <p class="ql-block">这场激烈战斗中,提利伯爵的军队尸横遍野,死伤高达9000人,被俘6000人,就连提利伯爵本人也被炮火炸成重伤。号称八万人的神圣罗马帝国的联军,仅剩万余人残兵逃回了莱比锡,其余的四散而逃。而瑞典联军仅仅伤亡2700人,其中瑞典本队军队仅伤亡700人,主要伤亡在盟友萨克森那些骑兵身上。(瑞典火枪兵与骑兵的混合编队战术。)</p> <p class="ql-block">布赖滕费尔德战役,对战略战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看到这样巨大战损差距的欧洲各国,立刻仿效瑞典火枪的模式,重新变革自己的军队。长矛方阵以后逐渐消失了,重甲骑兵的排山倒海的冲锋也不再是无敌的,此后漫长的军事变革中,冷热兵器混编逐渐成为主流。</p> <p class="ql-block">统帅堂右侧的卡尔·菲利普王子(FürstKarl Philipp)铜像,他以参加了对法战争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卡尔·菲利普·施瓦岑贝格亲王(Karl Philipp Fürst zu Schwarzenberg (或Prince Charles Philip of Schwarzenberg) (1771年4月18日 – 1820年10月15日)),奥地利陆军元帅和外交家。是施瓦岑贝格家族第一任施瓦岑贝格亲王。参加过奥土战争、法国革命战争、拿破仑战争,1813年晋升为奥地利陆军元帅,同年奥地利帝国倒向英、俄,奥,他被推选为反法联军总司令,把军队集中在莱比锡附近与拿破仑决战,并最终在莱比锡战役中大破拿破仑。1814年率联军攻入巴黎,并在同年升任奥地利皇家军事委员会主席。1820年10月15日卒于莱比锡。</p> <p class="ql-block">1812年拿破仑一世入侵俄国,奥地利加入侵俄战争,施瓦岑贝格被任命为奥地利后援军团司令,奥军在哥罗迪什诺与沃尔科维奇(Wolkowisk)取得了一些小胜利。后来根据拿破仑的命令他在普乌图斯克驻守了一段时间。1812年战役期间,他观望避战,保存实力。1813年晋升为陆军元帅,同年奥地利倒向英、俄,加入第六次反法同盟。被推举为反法联军总司令与波西米亚军团总司令。组织了莱比锡会战,并在莱比锡击败了拿破仑。1814年率军从瑞士进攻攻入法国本土,联军于3月31日占领巴黎。1814年升任奥地利皇家军事委员会主席。百日王朝期间指挥上莱茵省军团。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挫败了普鲁士兼并整个萨克森的企图。1820年,他再次访问了莱比锡。并与10月15日在莱比锡去世。</p> <p class="ql-block">统帅堂现在完全回归了凉亭的作用,路人都在里面坐着休息。</p> <p class="ql-block">圣母教堂(Frauen Kirche)位于德国慕尼黑市中心圣母广场,是天主教慕尼黑-弗赖辛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也是慕尼黑的重要地标和受欢迎的游览胜地。座堂和新市政厅目前仍然是市中心最高的建筑之一,其钟楼从市内任何方向都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希特勒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侧面就是马克斯·约瑟夫广场科林斯柱式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我扫街偶然拍摄到的广场风景,原来我也去过那里。</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统帅堂外飞满了和平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