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浑壮阔出水大堰 踔历彰显大关精神

三春园 刘子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雄浑壮阔出水大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踔历彰显大关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 ——大关县出水堰史话</p><p class="ql-block"> 刘子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劈悬崖,引洞水,穿云破雾,卄载功成惊禹甸;创奇迹,树丰碑,改天换地,千秋业伟惠后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绝壁走天河,排难克险,雄关玉带,峭壁悬崖舒雅韵;宏堰惊云岭,自力更生,驱旱灭魃,忠肝赤胆谱豪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跨涧越巅,造福惠子孙,书人间壮举;神工鬼斧,彰显愚公志,演禹甸奇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群山脉脉舒眉黛,漫野欣欣酝瑞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关,一个雄奇响亮、阳刚壮美的名字,藏于千山万壑之中,孕于千秋万世之际,得日月之精华,蓄物产之精美,构景观之奇妙,蔚文风之茂盛,开风气之领先,藏大智于内拙。有煌煌史迹,有济济人才,有朴实民风,有开创精神。更有果敢顽毅、拼搏有为、不畏艰险、勇于创新、前赴后继、改天换地的英雄主义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关县位于滇东北磅礴逶迤的乌蒙山区,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昭通腹心地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1年大关解放,大关人民在党的英明领导下,翻身做了主人,过上了安定、祥和的生活。但是,在那个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还异常艰难曲折的情况下,如何改变大关“一穷二白”的面貌,如何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摆在大关县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特别是粮食问题。特别又是在连年干旱缺水的情况下,人们历尽艰辛、广种薄收。许多人仍然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衣衫补丁是平常”的苦日子。缺水,是影响大关县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全县父老乡亲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片172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高坡陡,山峰林立,沟壑纵横,地表崎岖,溪流众多。最高海拔2785米,最低492米,立体气候明显,自然生态脆弱,常年频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但千百年来,居住在大山深处的人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那清澈的泉水在山谷里白白流走。农业的发展需要有水源作为支撑,关河儿女世世代代都在盼水,盼望命运的改变。穷则思变,引水造田。要想早日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必须开山引水,把兴修水利工程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首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6年,大关县政府决定,修建一条包括水坝、倒虹吸管、输水隧道、涵洞、渡槽等设施在内的中型人工引水工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决定,很快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引水工程方案。其基本条件是:在大关县与昭阳区接壤的大关河源头,有一个原来叫做玉碗公社出水洞自然村的地方,为一陡槽型狭窄深谷。地势险峻、蔚为壮观、气势奇异。它正是我国南方古丝绸之路古五尺道上的必经之地,紧邻五尺道边还有一个天然大型天然的泉水溶洞。坐标位置为东经103度57分、北纬27度39分,首期计划止于永康下寨沟,坐标位置为103度57分、北纬27度45分。经过县水务局技术人员的研究勘察,玉碗镇出水洞的泉水,出露泉点九个,分布在海拔高度1500m的大关河源头。此出水洞出水流量常年达2.11平方米/秒。它由南向北经过幽深的百里峡谷低流而去。而在河流的右(东)岸上面,数万亩耕地却因严重缺水,不能保证粮食作物的耕种丰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把溶洞泉水引导出来,沿着二半山上的岩崖壁上,修出一条堰沟,直至百里外的原天星乡安乐等村社,就可以解决一万多县城居民用水、三万多乡村人畜饮水、一千三百多公顷耕地浇灌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水堰原名跃进堰,因动工兴建于大跃进时期的1958年而定名。1959年兴修,1961年工程建成后,1963年春夏大旱,工程尾段续修,县人委会责成农水科编制工程施工项目时更名为出水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关县委、县政府决心举全县之力引关河源头出水洞之水,解决翠华山万亩农田之困难。浩荡关河水的不竭源头就在关山深处,开辟一条绕山大堰是最理想的方案。要在崇山峻岭之中,在悬崖峭壁上,凭原始简陋的工具修建出水堰,这是前人不敢想、不敢为的浩大工程。</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确保把水真正的价值利用好,从工程设计至完工,实施过程可分为兴建(1958—1961)、续建(1974—1981)和配套三个阶段。首先在施工组织上,1958年成立跃进堰工程指挥部,县委书记任指挥长,下设民工连、办公室。办公室管医务室、供销服务组、财会组、政工宣传组、安全保卫组、后勤组、工程技术组。1974年续建,成立出水堰党委会和工程指挥部,县委副书记任党委书记,农工部长任指挥长,下设突击民工连队。后来又下没以乡为主体的民兵营。民工们自带行李、粮食和工具,从最初的2500余人开始修建,到陆续万人上阵,在几十里长的山崖上摆开了战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关人,在那个缺机械,缺技术,缺资金,缺资料,物资和科学技术都极度匮乏的年代,修建水利工程的工具只有普通的锄头(条锄、板锄、十字锹)和竹编的背篓,撮箕及钢钎、大锤、钻子。在半山腰的工地旁边,他们只能自己搭建临时住宿的简单工棚和炊事班的火棚、炉灶。那个年代根本没有现代化的电力工程没备,其艰难困苦、复杂曲折的情况可想而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宏堰琼浆,滋润大地、养育万物,使大关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了保障,生产得以发展,事业得以进步时,我们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想当年,发动上万民工,摆开了30多公里的悬岩工地,向荒山野岭开战,凭着祖辈传下来的勤劳朴实、艰苦奋斗的传统,凭着坚韧不拔、敢于拼搏的干劲,凭着为当代、为子孙造福的志气,民工们在深山峡谷安营扎寨,餐风宿露,粗茶淡饭,顶风冒雨,严寒酷暑不下战场。还有当初漫长的工地线上,红旗飞扬,人头攒动,挥汗如雨的场面;当初在凌空绝顶,绝壁悬崖上靠一条绳索吊着,猿猴一般在半空中挥锤劳作的人们;当初顶着烈日、冒着大雨、背着孩子,顽强劳动的妇女;当初一家三代同上阵,从山脚将石灰背上山腰,如蚂蚁往返,如黄牛负重而行;当初为保护工友、冒险点炮英勇牺牲的麻旺成,施工时被巨石压死的姑嫂……像星星一样,以他们理想的光辉照耀着人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引水渠要经过老虎嘴、黑沟、蜂子岩、洪家大岩、李子坪大岩、灵官岩、猴子岩、九道拐、罗锅凼、阴山沟黑沟等十大悬崖。除了十大悬岩,渠道也多处在40至60度的半坡面上。可为了这生命之水,血脉之水,不屈不挠、敢于战天斗地的大关人民硬是用汗水,用鲜血,甚至用生命,历经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奋斗,建成了被称为大关“红旗渠”“人工天河”“英雄堰”的出水堰,把清清泉水引进了千家万户,引进了干涸荒芜的农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杆红旗插山间,无数英雄趴岩边,要拴麻绳打炮眼,一炮轰去半座山”。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参加了那场大会战的县水利局原局长陈明文、退休职工伍大德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感慨万千:“1958年秋,县委、政府一声号令,全县上万群众、民兵们,自带锄头、链条、钢钎、大锤、撮𦸀、背篓、抬杠就上了山。其中有的人家父子、夫妇、兄弟、姑嫂甚至父子孙三代齐上阵。政府给民工每人每天补助5分钱菜金,民工们在工地上的劳动工分,由记分员开具介绍给本人生产队,都是自带行李、粮食和蔬菜。附近的民工早出晚归,中午用自带的粑粑、薯类充饥。大部分民工都住在岩洞、窝棚里,或者住在附近农民家里。虽然条件艰苦,但民工们精神饱满,苦中有乐。大家每天天亮起床整队出操,高唱革命歌曲,晚上还开展文艺表演,唱歌、跳舞、玩乐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说:出水堰由于要经过那么多壁立千仞的悬崖,民兵们要腰系麻绳从崖顶吊到半岩中打炮窝。打一个炮窝必须要有两人配合作业,悬在空中不好使力,要打上千锤才能打好一个炮窝,胆怯者连锤都举不起来。没有炸药,指挥部就组织人员用土办法研制黑炸药,但黑炸药“性情”很难掌握,加之无雷管,只靠硬点火,事故时有发生,一个个英雄在炮声中灰飞烟灭。加上被落石砸死砸伤的,出水堰的修建共死了59人,残废数人,部分残废88人。被闷炮炸死炸伤的最多,其中洪家大岩一天之内就有4人被炸死。长眠在大堰上的59名大关优秀儿女中,时任翠华区区长的麻旺成,以及当时来自上高桥乡的回族人撒玉翠和马金花两姑嫂最壮烈,最令大关人民肃然起敬,他们的英勇事迹在大关几乎家喻户晓。</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笔者曾吟词一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满庭芳.出水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玉带巍峨,琼浆大堰,腾飞峻岭青山。黛岚峰恋,物阜靓村安。潋滟涛声瑟瑟,小桥外,新绿溅溅。长渠远,肃深折宕,神手铸奇观。 连年,修壁堰,从前历诉,步履维艰。且耗工繁浩,险隘重关。磨砺关河儿女,不堪忆,五九魂难。今赞叹,良田叠翠,英雄引甘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全体总动员,能工巧匠齐上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百里漫长的勘探过程中,最早参加勘测的有水利局技术员李孝锦。早期由县水利局派往工地负责勘探、勘察、测量的的技术员荣本清、季发云,带领十几名潜水队员,先在出水洞源头勘测,弄清楚出水洞的地质结构及泉水的来历。然后带领探测队员爬上布满荆棘的陡坡,攀登上奇险无比的悬岩陡壁上进行勘查设计。然后确定引水灌溉之堰渠工程设计:宽2.04米,深1.60米,流量1.8立方米/秒,长度规划一百里以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季发云,一个测量技术精湛的汉子。在测量蜂子岩那天,人们用绳索拴住他的腰,把他从蜂子岩放下去,身子贴着悬崖往下移,密布的荆棘剐破了他的衣服和脸额,却又被一群大马蜂袭击了。人们设法把他救下来时,他的腿、手、脑袋都被中毒而肿得象紫萝卜。治疗了七八天才见好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8年,出水堰来了两个技术过硬的技术员,王兴华和陈明文(玉碗人)。他们背着经纬仪、水平仪、水准仪三件宝贝,首先来到出水堰必经之处猴子岩。路是没有的,只能在荆棘里穿行,爬行到半腰岩上,往下一看,顿时头晕目眩,双脚打颤。只能贴着岩石,抓着荆棘往前梭,裤子梭破了,手掌刺破了,关节炎并发了,人也苦累了,还锥心地疼痛!而后面同样的艰难险阻的十大悬崖,听起来就毛骨悚然!他们将义无反顾地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横挡在民工们前面的悬崖绝壁上,要把坚硬的岩石开凿出三米多宽的沟基,必须要通过打炮眼、装炸药,进行爆破作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没有当时的黑炸药,就没有今天的出水堰。1958年在关河边上的石灰村,天空大地弥漫着全是硫磺硝烟的气味。一是数千男女老幼用锄头和榔头把放倒的老墙土捣细,把老墙土泡成的水放入大型铁锅里煮熬成硝。二是砍树烧制氟碳。硫磺从供销社买。按照一硝二磺三氟碳的比例兑制,就变成了黑炸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翠屏村就有几十间房子兑炸药。人们高度紧张地在屋子里劳作,生怕一不小心就让炸药炸起来。人们的眼睛都被那硝和硫磺的气味熏得红红的,而且老是流眼泪。由于高度的紧张和操劳,汗水常常打湿了劳作者褐色的衣襟。那时死人伤人的消息常常传进人们的耳朵。那炸药性子很烈,稍有轻微的碰撞就会引起爆炸。当时,仅在石灰村,短短的一个月内,就有八个人炸瞎眼睛,烧伤全身。人们的心常常吊在喉咙处,紧张着,恐惧着,但一想起干旱侵袭了大关人,幻想着出水堰灌溉千亩良田的景象,人们劳动的激情就空前高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兵们在高耸人云的悬崖上,敏捷得像猿猴。要把那坚硬的若石炸开,除了需要过人的勇气,还需要惊人的技术。在悬崖的顶端,选好一个牢固的大石头,或者牢固的大树桩,把粗实的麻绳牢牢地固定在大石头上或者大树桩上,再把麻绳的另一端牢牢地系在炮手的腰上,这个炮手手握铁锤,往空中潇洒地一荡,便可敏捷、准确、有力地打炮眼了。通常打炮眼需要两个人来完成。一个人腰系麻绳,紧贴在悬崖上,把磨得铮亮锋利的铁凿钉在炸岩石所需要的最佳位置上,另一个人用双脚猛地一蹬岩石,人便往空中荡了出去,待到人荡回来之时,双手抡起大锤,准确地击打在铁凿上。砰的一声脆响,火星四溅,碎石飞向空中。铁凿又钉在了炮眼上,抡铁锤的人又荡了出去,再荡回来,又是砰地一声脆响,又是火星四溅,又是碎石飞向空中。就这样,一锤两锤,十锤百锤,乃至千锤。一个又一个的炮眼便凿成了。然后是向炮眼里塞炸药,再插上自制的引线。没有雷管,只靠硬点火。那种黑炸药“性情”怪异,难于掌握,时有危险发生,炸死炸伤多人。点炮的人腰系麻绳,手握燃烧的木棍,在空中悠来荡去,要准确无误地点燃每一炮的引线。要计算好时间范围,然后敏捷地躲进悬崖下面事先准备好的安全点。但是闷炮、瞎炮随时可能出现,危机四伏,必须小心谨慎。</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木工队的任务 ,重点是钢筋拉伸制网和源头地下隧道大型钢混结构输水管道的制作。(1)制作出水洞泉內的大型钢筋混凝土水管,首先需要木工技术人员,将树木料锯为板材,再做成水管的內外模具,又扎制钢筋定形、然后将河砂洗净,拌匀水泥,一边倒入水泥,一边用钢筋棍反复插紧实成型並规范保养。(2)制作涵洞拱架,作为临时支撑,待石工们做完石拱桥后,才将木拱架撤去。后因长短不一的涵洞数量太多,木工队长李启恒发明了一个新办法:用石条,石块堆砌涵洞两端,中间填充碎石泥土,使之坚固成拱形,当时叫做“翻拱”。待等石工们在它的上部做好拱桥后,才能撤除下部的基石泥土,这种“翻拱”的方法、不但代替了木拱架,还节省了很多财力物力人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石工施工队,是一支支具备专业破石打造石条子的队伍。他们将一块块毛石打磨成各种规格不同的条石,供给堰渠左右两边的保坎堆砌成形。前面的73.6公里都是用白石灰浆衬砌渠道。当时水泥紧缺,就想土办法来解决,捶萱麻水来兑石灰沙子砌堰硬墙,据说砌出的挡墙坚硬牢固,可以弥补水泥的紧缺。一部分民工们就专门割萱麻,背到工地上,用锤子把麻秆和叶子捶碎,将锤出的水储藏在事先准备好的坑塘里,用来兑石灰和沙子。萱麻水腐蚀性强,黏性也强,不小心弄在皮肤上,皮子都会带下一块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到“石灰”,它是一个很平常的名称。玉碗石灰村最早因当地有很多村民都会烧制石灰,先后修建了数十座石灰窑子,以盛产石灰而远近闻名。虽然这种使用原始乡野土法制备石灰的技术早已淘汰,但毕竟是一段时期内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那个年代,石灰是城乡居民修房造屋、砌筑砂浆石墙、粉饰白色墙壁、修渠打塘平垻子等都不可缺少的物资。那个年代,水泥虽然可以从外地买了运来,但由于量少价高而十分昂贵!一般价格十元钱一百斤。而在那个年代,一个强劳力干一天的务工收入只有八角钱。所以出水堰上大量的石灰用量以石灰粉伴泥沙浆是经济实惠的。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加水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应会生成碳酸钙,碳酸钙是石头的主要成分。这种能烧制石灰的石灰石,为当地所特有,也被称为青石。生产石灰的操作规程很复杂,要经过制(建)窑子(空间高3米、宽4米),装窑,烧窑(温度达1200度),冷却,出窑等工序进行。 一支支烧制石灰的作业队伍,夜以继日,加班加点,不顾疲劳,按质保量,保证了出水堰工地的建设所需,民工们经历的艰难困苦是可想而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水堰工地上的撮簊、背箩用量极大,容易磨损用烂,人们在山林里砍来小桦竹日夜编制,以供工程所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简易的铁匠铺每天都在打制条(挖)锄、板锄、铲子、手锤,或及时修理这类工具以供民工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赤脚医生”,在那个年代,他们都是县内各乡村的民间医生。出水堰上少不了他们奔忙辛勤的身影。以翠屏村石厂龚历甫为代表的医护人员,先后有十多名常年坚守在大堰工地上。他们凭着多年山乡巡回上门治病的经验,多以中草药为主,兼用极少的西医方法为工地上的病人治疗,中草药多在大山里采挖。由因干活太累、环境艰苦、营养不良、气候变化、疾病传染、战地负伤、积劳成疾等种种因素、导致病员人数上升,他们的工作是不分昼夜兼程的。以他们悉心照料、热情服务的医德,受到广大民工的爱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运输大队也是一支了不起的民工队伍,为了及时供应工程物资,他们到山下去背砂子、石灰、水泥等物资,无论刮风下雨、烈日炎炎,汗流浃背,顺着像蛇一样的山道蜿蜒盘旋而上,十分艰难地背到山腰工地。每走一趟下来就是一二十里山路。最伤人的白石灰,汗水浸着会烧坏背上的肌肉,几乎每个人的背上都落下了疤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当年修建出水堰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妇女营,一群背着娃娃上阵的娘子军.....在大关,关于妇女营的许多事迹,我们闻所未闻,她们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足以让我们为之瞠目结舌。在那个革命英雄主义浸入每一个大关人民骨髓的年代,大关县的妇女们也不甘不弱,她们是大关的半边天!是大关大地上一面别样鲜红的旗;是一首奔涌激昂的交响乐;是一部感天地泣鬼神的大史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8年秋天,玉碗村300多名妇女每人背一个小孩走上工地,称为妇女营。妇女们冬天站在水里施工,挖土方,年轻妇女则吊下去打炮眼。在出水堰全线七十多公里的工地上,妇女营算得上一道最为抢眼、最为亮丽、也最为动人的风景。这些妇女中有十七八岁的如花似玉的少女,有风情万种的少妇,有年愈花甲的老人。而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背着一个孩子,有的是自己的儿女,有的是自己的孙子,有的是自己的侄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妇女们的工作主要是挖土方,背石灰和水泥,拌灰浆。烈日当空的大晴天,妇女们常常累得满头大汗,大颗大颗的汗珠葡萄一般地挂在她们的脸上,但她们在挥动锄头挖土方的同时,背上还背着一个娃娃,大人和孩子的汉水浸在一起,把妇女们的衣服浸得湿透了,像刚从水中提出来一样。待娃娃在背上睡熟了,妇女们才把他们从背上轻轻放下来,用一件外衣垫着,就把小娃娃放了睡在地上,工地沿岸的山坡上就横一个竖一个地放着熟睡的小孩。</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任翠华区副区长,英雄麻旺成,是大关人民心中刻骨铭心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9年4月11日,正当人们沉浸在工程逐步推进的喜悦之中,一个震动整个大关的噩耗传遍了山山水水,人民的好儿子麻旺成在出水堰匡家梁子工段放炮炸岩中不幸牺牲,时年37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有的乌云都爬上了玉碗村的上空,把人们压得喘不过气来。青松静默,白花落泪。八面四方的人们洪流一样涌向玉碗村,谁都不会相信眼前的事实,那个身体结实的麻区长哪去了?那个说话掷地有声的麻区长哪去了?那个兢兢业业、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作风亲和的麻区长哪里去了?的那个总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在最危险的时候冲在最前面的麻区长哪去了?当人们把目光落在那具用白布包裹着的尸体上时,有的人哭得捶胸顿足,有的人哭得声嘶力竭,有的人悲伤得在地上打滚,大声呼喊着麻区长的名字!山野之间一下子变成了一片哭的海洋,就连主持追悼会的指挥部领导,都哭得泣不成声,以至于当天简短的追悼会根根本就开不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9年4月12日,大关县城广场,悲伤仍在继续。上万群众从四乡八里赶来参加县委、政府为麻旺成同志召开的追悼会。工作人员用苍松翠柏扎了一个巨大的牌坊,正上方用白布写着“麻旺成同志追悼会”八个大字,两边也用白布写了一副挽联。麻旺成的遗体就摆放在灵堂的中央,因为头部被炸得血肉模糊,人们用一块白布严严实实地盖住了他的遗体。大关的天空中依旧覆盖着厚厚的浓云,本来就闷热的天气因为一下子涌来了上万名群众而变得更加燥热,要在平时,这么热的天气,人们是无论如何也不愿聚在广场上的。可今天不同,因为就在今天,人们将和麻区长永远地告别了。哀乐低回,肝肠寸断。天地动容,山水同悲。滔滔关河止流,巍巍笔山落泪。麻区长啊!你的光辉就像水堰流淌的清泉一样,永远滋润着大关人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宣传、后勤保障工作。出水堰工程指挥部自始自终抓住了重点。动员大会、文件传达、会标书写、张贴标语、资料编写、组织文艺活动、安排巡回演出、慰问战地民工、时放电影幻灯等等,都用尽了他们热衷的心血。由于条件艰苦,还没有先进的科技打印技术,难度很大。如文件写完后,所需份数多,就只能用印蓝复写纸、铅珠笔多次誊写。如果须发份数更多,他们就用刻笔、腊纸认真地一字一字刻写,然后用简单的油印机,以手工操作一张一张地小心压印出来,速度很慢,还考验技术。除了各种颜色的宣传标语用墨书写外,还拿白石灰泡水以排笔书写在农家土墙上、山崖岩石上。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各乡民兵营业余宣传队时有前往水堰工地慰问演出。昭通地区师范学校全体师生,在组织学生学工学农野营拉练活动中,也来到出水堰参加了一个月时间的义务劳动煅炼。</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整个工地干得热火朝天,“大会战”“大比武”“群英会”等大显英雄本色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一时间,出水堰工地成了比贡献、比业绩、比本领的大舞台,湧现了无数千锤女英雄、万锤男英雄。例如,当年仅18岁的姑娘麻旺巧,在参加出水洞和灵官岩工段的建设中,人们还记得她:把袖子一撸,双手握住铁锤;把弓步一站,铁锤呼啦啦一轮;呯呯的声音响起,一打就是七八百锤。在连队召开的群英大会上,她被评为了“千锤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0年腊月二十五日,奋战在水堰工地的悦乐乡民兵营班以上干部300人,在乡宣传委员刘明友的组织带领下,向县委送喜报的情景十分精彩。喜报的内容是:悦乐营大战出水堰工程,开展水利建设,提前完成了出水堰工程建设任务,特向县委报喜。1、悦乐民兵营的营、连、排、班全体干部坚定不移地积极贯彻县委修通出水堰、建设新大关所作出的重要指示。2、在过程建设中遇到了三大滑坡体,由于广大民兵不畏艰险,难苦奋战,都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出水堰工程的建设任务。3、全体民兵将兴高采烈地回到悦乐,大干春耕生产,发扬出水堰精神,为建设新大关贡献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明友讲到当时向县委送喜报时的情景,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神情。他随即又接着说道:“那时,施工的关键地段我都要亲自检查把关。那时我们的生活都很艰苦,一个工日只补助1角菜金。民工一月吃一顿肉,平时吃大锅饭。1975 年以后,炸药有了,不再用1959年那时用的黑火药了,危险系数明显下降,但粮食还是很紧,每天只有两顿饭,一顿只有一斤包谷饭,菜就是白菜、酸菜、洋芋汤。早上8点吃早饭,晚上6点吃晚饭,由于缺少油盐,清汤寡水的,刚吃下饭不久,汗水一出,身子就飘飘的,肚子就呱呱地叫个不停。那种饿啊,整天嚷着在减肥的现代人是无法体会的。劳动休息的时候,要是在春天,就捋刚冒出地面的茅草吃,用手指或者石块掀开泥土,寻找甜草根充饥。夏天,青枝绿叶的嫩树叶也可充饥。秋天就更美好了,瓜果飘香,野果也挂满树枝。尽管肌肠辘辘,集体的瓜果还是不能摘的,但野果却没人管,可以随意摘了吃。不过,死水经不住瓢舀,饥饿的人多得像蚂蚁,满山的野果很快就荡然无存了。当时我们营的材料员和卫生员俩人均为农民工,工作又特别辛苦。唐顺安和我还从工资中每天拿出5角或一元钱来帮扶他俩。我当时的工资就每月31元,唐顺安工资23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县乡村干部及民工们扎营在沟坎,鏖战在悬崖,顶酷暑,冒风雪,经过前面两年时间修通了30公里沟渠。1974年11 月动工续建,延长渠道6.6千米。工程不断续建,1976年,大堰工程再次上马,又是万人上阵,到1981年渠道修通至57.1公里建成并正式通水。乃至于以后的工程配套得到省厅、地局的大力帮助和全县人民的支援,使灌区稻谷连年获得丰收。至1979年完成沟渠衬砌防渗60余公里。2002年4月,大堰全面开闸放水,清泉一路欢跳,穿过10条隧道,钻过80多条涵洞,跨过125座背水桥,流向两万多亩山地,不仅能够解决数万人的饮水问题,还成为黄涟河景区瀑布群主要的景观调节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1993年至2013年3月,除险加固,扩修渠道尾段17.7千米。2013年4月大堰全线通水并正常运行。至此,出水堰全长76.3千米,宽2.04米,深1.60米,流量1.8立方米/秒的大堰全线贯通!从渠首至73.6km全部采用石灰浆衬砌,73.6~76.3km采用水泥砂浆;2000年以来,出水堰渠首至57.1km全部采用混凝土防渗加固。灌溉面积达1300多公顷。可供县城2万多人饮水和两个电站发电,受益125个村寨,受益总人口3.3万余人。这是全县工程大、历时最长、施工最难最苦、效益最好的引水堰渠,被人们誉为大关“红旗渠”。</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条不断延伸、造福桑梓的水利引水工程,历经50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斗,59位民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00余名民工致伤致残,数万人流血流汗,创造了令人震撼的关河奇迹。是大关乃至全市、全省水利工程史上最为震撼的一个工程。在那个艰苦年代,大关人民凭借血肉之躯和原始工具,自制火药、腰系绳索、手挥铁锤、肩挑背扛扛,硬是在崇山峻岭之中和老虎嘴、猴子岩等十大悬崖峭壁上修通了大关人的生命之堰。涌现出麻旺成、马玉花、撒玉翠等59名舍小家,为大家,不畏流血牺牲、战天斗地的优秀儿女,还湧现出诸多勘测技工、石工、木工、医护及宣传工作勇士的英雄事迹。弘扬了大关人民勤劳、善良、勇敢、坚强、博大的优秀品质,展现了大关人民生生不息、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拼搏自强、舍身忘死、永不放弃、同自然抗争、向环境挑战、改天换地的民族精神——出水堰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刻在出水口岸上方的铭文《感赋出水堰》,印刻着几乎每建设一千米水渠,就有一位大关建设者牺牲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连绵的群峰,俊峭的山崖,一条人工大渠依山蜿蜒,如同一条玉带环绕山腰。渠水清澈,穿过隧洞,跨越沟壑,一路欢歌。泉水流经玉碗,石灰、黄连河、翠屏、田坝、雄魁、永康,田元、永康村至天星镇安乐村,滋润着关山数万亩农田,养育了数万群众。出水堰工程沿途有附属工程——黄连河电站、黄家坳电站和雄魁渔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大关的山更青、水更绿,农民欢声笑语,意气风发。泉水叮咚流梯田,稻谷稳产促丰产。茶园满坡贡茗香,牛羊成群猪满圈。时鲜蔬菜清水养,筇竹之乡誉世间。到处花香鸟语,遍地苍松翠柏。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和谐的氛围,必定会引来八方宾朋,促进山区旅游业的发展,大关农民又有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大山留住了水,就有了灵性,农田保住了水,就保证了稻田丰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关出水堰的建筑成,把清澈的泉水顺着民意流进稻田,流进人们心中,养育了万物,凝聚了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人民才更加团结,经济才更加繁荣,文化才更加进步,社会才更加和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首往事,大爱若水,情水交融,古人对水的情义深厚,如:逝者如斯、年华易老、人生苦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等,这些深厚的传统文化,永远鼓励人们以厚德报小德、以小爱聚大爱,与时俱进,奉献青春。寄情于水,抒发豪情壮志,托感于山,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以豪放的气势,进取的精神面对人生。学古人高风亮节,超前人开拓创新,励后人饮水思源,促和谐万众一心。</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当我们去游览奇秀幽雅、静谧宜人的关河峡谷之出水堰源头,再到瀑布之乡黄连河风景区,踏过用碉花石板围栏的一段又一段宽宽的渠硬,望着清澈见底的堰渠流水,我们难以想象当年的建设者们是以怎样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将这座悬崖工程开凿出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徜徉在静谧安详的半岩堰沟上,抬头看看高不可攀的层层悬崖绝壁;低头俯视堰渠下边的万丈危岩深渊,凝视着这里缓缓流淌的青山碧水,建设者们叮叮当当的击凿声仿佛又在耳旁,当年就靠那一锤一錾地敲,一炮一炮地炸,一寸一寸地抠,整整坚守了二十三个冬夏!是多少人献出了青春和生命,才换来了今天的甘甜乳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关出水大堰的艰苦修建,体现了共产党为人民所想,为人民办实事,为人民办好事的原则。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大关“红旗渠”的修建,是我县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一个光辉典范。出水堰精神就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基础,干部作风,革命事业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力量,体现了党员干部和群众吃苦耐劳,战天斗地,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工作作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豪情壮志。出水堰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是事业的感召力,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力弘扬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振兴中华民族宏伟大业不可缺少的凝聚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6年11月在玉碗镇出水源新村修建了纪念活动场馆,作为大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021年6月又新改建布展,作为大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12月 命名为昭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激情赋词一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花子·游玉碗出水堰源头景观及纪念馆感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峭峙群峰夾一沟,天河百里绕山修。卅载功成惊禹甸,壮怀酬。 绝壁悬崖舒雅韵,千秋业伟后昆留。驱旱英雄忠胆谱,赞鸿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水堰光辉的岁月历程及英雄事迹,近年来均有报道。中国演讲家、原大关县长蔡朝东的《创业万岁》,昭通著名作家夏天敏等写的《穿越历史》,本土苗族连环画家朱德华创作的《英雄出水堰》,大关“微大关”“大关史志”,百度等网络平台都有精彩的赞扬美文。笔者写的现代花灯歌舞剧《出水堰边丰收忙》,曾获市老干部征文三等奖。记住那光辉灿烂的岁月吧,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关县人民以“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敢于创新、临危不惧”的十六字精神,建成了“人工天河”出水堰,是云岭高原的“红旗渠”,是大关儿女用青春、用汗水、用血肉之躯铺就的一条生命渠、幸福渠、更是一条英雄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3.6.24.</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 作者简介:刘子发,男,汉族。1954年4月出生,昭通市大关县人。毕业于辽宁刊授党校(大专),退休干部。云南省南学研究会理事,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会员,昆明读书会会员,昭通市文联作协会员,大关县离退休教师协会副会长。1974年至1990年先后任县文艺队员、中小学教师、县委农村工作队员、翠华区(镇)教研员和农教专干、县工会俱乐部主任。后历任县民政局副局长(兼县地名办主任、县勘界办主任,县残联理事长),县残联升格正科级时续任理事长,县政协第六届、第七届常委至退休。曾在《云南经济报》《云南民政》《云南南学》《滇老诗苑》《求知》《昭通报》《昭通文学》《昭通纵横》《大关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修撰资料约200万字,曾获云南省人民政府表彰为全面勘界工作先进个人,市县人民政府多欢表彰为先进工作者。曾评为《云南民政》《大关报》优秀通迅员,曾获昭通市退休老干部征文比赛三等奖。著有诗文集《关河草韵》。</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