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 界 级 “ 扫 地 僧 ” 出 山

杨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022年11月8日,美籍华裔数学家张益唐在北大做了一个公开演讲,一举轰动数学界。他从本质上证明了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就像一个人被闪电击中两次”(张益唐的同事语)。也有学者指出,张益唐的新成果一旦通过验证, 将改写解析数论的教科书。张益唐,这个曾在美国端了7年盘子的数学天才,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传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十万个为什么》带他走进数学世界1955年,张益唐出生于上海。父母亲都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因工作原因搬到北京,张益唐则跟随外婆在上海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张益唐全家福8岁时,张益唐用攒了两个月的零花钱——六毛五分——买下了《十万个为什么》中的第八册《数学》,这大概是他第一次正式接触这门学问。之后,他又先后买下了第七册《动物》和第六册《地质地理》,三本书认真看完,他发现自己还是对数学最有兴趣。幼小的心灵从此埋下了一粒种子,他为此付出了长达一生的热爱。1978年,张益唐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取得了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并以优异的成绩和卓越的数学天赋,获得了去美国深造的机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大学数学系八二级研究生毕业留念(二排左二为张益唐)张益唐进入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台湾代数专家莫宗坚。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仅用两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博士论文。然而正是这篇论文,让他和导师莫宗坚反目成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数学天才,沦为学术界笑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天才往往不甘平庸。怀着远大的理想,张益唐选择了世界著名难题“雅可比猜想”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雅可比猜想”于1939年被提出,是数学领域最难攻克的“灾难性问题”之一,大多数数学家都不愿涉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以这样的题目作为博士论文,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出人意料,张益唐只用了两年,就得到了关于雅可比猜想的一些“结果”。这在数学界可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许多专家都对张益唐的证明十分感兴趣。结果,在专家们的审查下,悲剧发生了。张益唐的证明里引用了导师莫宗坚的一个已经发表的成果,专家们仔细审查后发现,他导师的这个成果,竟是错误的!这篇建立在错误理论上的论文,失去了它该有的价值。导师莫宗坚的名誉和已取得的一些学术成就,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师徒二人的关系因此降到了冰点。最后,在张益唐读博的第七年,他才终于获得了普渡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且,因为师生关系不融洽,他没能拿到导师的推荐信。一没有推荐信,二没有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更何况还是在异乡美国,张益唐毕业后四处碰壁,没有一家学校或科研机构愿意录用他。从一个备受瞩目的天才,一下沦为了被世界遗弃的孤儿。“没有成果,回国会受到歧视”为了生活,张益唐在很多地方打过零工。送过外卖,端过盘子,做过收银员,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住在阴暗的地下室里。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从未放弃对数学的热爱。无数个夜晚,他在昏黄的台灯下埋头钻研学术难题,那一个个复杂的公式推论,成了他阴暗岁月里的唯一慰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张益唐在沙滩上散步,并写下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北大校长丁石孙得知了张益唐的困境,邀请他回北大任教。但他拒绝了。他觉得自己没有研究出什么大的成果,回到国内后会受到歧视。他想争一口气。这样的日子一晃就是7年。1999年,在英特尔公司工作的校友唐朴祁,找到张益唐,请他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张益唐只用一个星期,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这让唐朴祁惊觉,7年过去了,自己的老同学,依然是那个才华横溢的数学天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张益唐(右)和唐朴祁在唐朴祁和另一位校友葛力明的引荐下,张益唐进入新罕布什尔大学,担任临时讲师。除了数学,似乎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勾起张益唐的兴趣了。熬了好几年,张益唐才终于转成了正式讲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泣血之作,数学“扫地僧”一文成名张益唐在新罕布什尔大学默默无闻地干了14年。相比打零工的日子,他的生活条件改善了许多。不变的,是他对数学一如既往的热情。闲暇的时候,张益唐总是在草纸上算着什么,整个人孤独而安静,安静到几乎不会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48岁这年,他和一位华裔姑娘孙雅玲结了婚。姑娘是纽约一家中餐厅的服务生。她看不懂他的研究,但她理解他的为人,她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去妨碍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张益唐和妻子2013年4月,凝聚着张益唐多年心血的力作《素数间的有界距离》诞生,一举轰动了整个数学界。他的研究,在“孪生素数猜想”这个此前没有数学家能够实质推动的著名问题上,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突破了困扰数学界近两个世纪的难题。一个有意思的比喻是,张益唐的研究成果,相当于是将“大海捞针”这件事,简化成了“水塘捞针”。并且,张益唐给出的方法,还可以将“水塘捞针”,继续简化成“浴缸捞针”“水桶捞针”“水杯捞针”,直至这个针被彻底捞出来。数学界最高期刊《数学年刊》以评选严格著称,几乎所有论文都要1到2年的审核时间,但张益唐这篇论文,只用了3个星期就被该刊采纳,创下了历史纪录。数论顶级专家亨利·伊万尼克,罕见地公开自己审稿人的身份,高调表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作者成功地证明了素数分布领域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定理。我们巨细无遗地研究了这篇论文,但没有找到瑕疵。他的论文将引发持续的雪崩式的优化和改进,以及随之而来的理论创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加州大学数学教授爱德华·弗伦克尔说:“张益唐的证明拥有‘文艺复兴之美’,尽管深邃繁复,但思路清晰明了。”哈佛教授马祖尔表示:“为他的坚韧、勇敢和独立而感动。”各种奖项和荣誉也纷至沓来——罗夫肖客数学奖、麦克阿瑟天才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晨星数学卓越成就奖、美国亚裔工程师协会终身成就奖……张益唐也因此跻身世界重量级数学家的行列。成名之后,张益唐依旧低调淡定:“我的心很平静。我不大关心金钱和荣誉,我喜欢静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也时常回到中国,开展学术访问与讲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当被问到当年为什么宁愿在美国端盘子做服务生也不回国发展,回答耐人寻味:“国内的世俗压力太大了,你躲不开,你要不出论文,你就会怎么样怎么样。虽然我自己可以沉住气,我不要这些东西,但你的家人、亲朋好友不答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美就没有这个问题。你在一个快餐店打工,在一个超级市场收钱,没有人看不起你。我还是我,但回了国,我就不是我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张益唐的话有着一个学术研究者一贯的实在和直白,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许多海外留学者的心声。这或许也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不愿回国的原因。官本位、潜规则挤压人才;学术让位官术,钻营取代钻研;论文数量第一,质量百名开外……种种乱象,已令本该清净的学术净土污浊不堪,也成了横亘在这些人面前的一道道坎。每跨过一道坎,都带着顾虑。很多时候与是否爱国无关,而是一旦回来,究竟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是像金子一样闪光,还是大概率像石头一样被埋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你若盛开,清风自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但愿每一个像张益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样的人,愿意回国效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