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沈周逛虎丘,感受明代文人清雅

为你开心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沈周《虎丘十二景图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纸本 册页 设色 31.1x40.2x厘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div>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什么样,没人见过。只要是去过江南苏杭两地的人,就能想象出天堂的美好。杭州最美的地方是西湖沿岸,苏州最美的地方在虎丘一带。虎丘又称虎阜,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被赞为“吴中第一名胜”或“吴中第一名山”。苏东坡曾经说过,到苏州不去虎丘看看美景,简直就是人生的遗憾。到了明代,吴门画派兴盛,苏州也成了艺术交流的大本营,于是描绘苏州美景的作品就越来越多了。<div>  出身于苏州富裕的书香绘画世家沈周,少时师从陈宽学习诗文,青年时期师从伯父沈贞,还有刘珏、杜琼、赵同鲁等学习绘画。其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从未应科举征聘,始终过着田园隐居生活。他晚年所作的这册虎丘图,表面看只是十二帧山水画作,但细细品赏每幅画面中蕴含着故事,更像一卷游记攻略。画中沈周用俯视、平视等多种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数百年前虎丘亭台楼阁,山石林木的优美景致,寥寥几笔却生动有趣的人物,或游玩、或叙谈、或休憩、或忙碌,连贯起来便是一幅明代文人雅士游园实景了。</div><div> 粗读过十二帧的故事性,再来品画面中的细节。</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人石上三三两两闲散的游人,或坐或立个中可有你的身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半山的廊亭里这对高人在谈论什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门前这位挑夫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三位登高望远还不忘评点几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庙堂上这位带着侍从的与法师是在谈佛论道还是另有所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友人如约而至,下阶躬身相迎</h3> 品画,自然不能少了笔墨。看看专业人士的高论,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欣赏水平。 <h5 style="text-align: left;">  《虎丘十二景》中吴镇的踪影较为明显。他在对景写生时根据实景来进行笔墨技法的提炼,使整幅画凝聚了自己晚期绘画率意、苍润、古朴、雄厚的画风。在《千佛堂,云岩寺浮图图》一页,沈周对待有亭榭楼阁的建筑时绝不同于描绘建筑的界画方式,更不是寥寥几笔,对于建筑的记录采用了手画建筑图似平行并有格子样式的表现手法,同时使这些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产生的不同角度以达到与观者互动的目的。在笔墨处理上,前排的屋宇用干笔淡墨画出,用笔有力而不死板。在树叶与远景的处理上沈周与吴镇画法相同,他以一簇簇的湿笔重墨来点染左下角的树叶,以便和建筑拉开距离。植物其实是环绕了整个寺院一周,用虚无的淡墨所表现的树冠衬得建筑更加清晰、坚固,同时也使得画面的层次更为丰富。而远山都是用淡墨没骨法绘出,越远越淡(与吴镇的《渔父图》中的远山处理十分相似),使画面前后的空间关系分明,以此衬托前面的建筑物。李日华曾经说过,沈周晚年对于吴镇风格的画法很是沉醉,"在树木及人物的表现上我们可以感觉到他深深地受到吴镇的影响。沈周描绘山川景色的目的就是使人居住游玩其中,这种特点和情怀与吴镇更为相似。在这幅看似建筑为主景的画面里,点景人物虽用淡墨寥寥数笔却展现出了每个游客的神态,无疑又给画面带来了很强烈的故事性。</h5> <h5>  在《千人石》这张册页中,沈周对画面下方大面积的石面进行处理时,以笔肚水分饱满的情况下通过淡雅的笔墨,用侧锋方笔勾勒出细致的线条来表现岩石的结构,从而体现了千人石坚硬的石质。而上半部分画面的石壁处,很明显可以观察到在《干人石》这张册页中,沈周对画面下方大面积的石面进行处理时,以笔肚水分饱满的情况下通过淡雅的笔墨,用侧锋方笔勾勒出细致的线条来表现岩石的结构,从而体现了千人石坚硬的石质。而上半部分画面的石壁处,很明显可以观察到沈周当时用干笔淡墨来对其进行表现,运用粗点皴来刻画山体,经多次皴擦后再淡淡的罩染,展现出石壁浑厚之感,最后再用焦墨点苔。大家可否注意到沈周的苔点有些点在山体轮廓线上,而有的点在轮廓线里或距轮廓线以外很远,这便是沈周学习吴镇而超干吴镇的创新点。点苔点在画面上看似随意,据说沈周对此十分重视,有时画面画到一定程度,要把画搁置好几天经过斟酌才拿笔点苔。画中人物与遮住的半个”二仙亭”都以细腻干练的用笔来完成,与粗狂的山、树相比体现了画家收放自如的性情。这幅画画面疏密对比强烈,使千人石显得明朗开活,从而引来了很多游客驻足休息。沈周用笔的稳健,用墨的苍润使得整幅画生动且自然。</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沈周 《虎丘十二景册页》欣赏</b></h1> <b>《沈周《虎丘十二景图》与明代园林绘画的演变》这段论述很有文人趣味。</b><div> 吴洪德结合明代虎丘的复原模型,推断出各景的位置和顺序,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6]326-337(见图3)。第一景是“虎丘山塘”,下方为东山浜,主景为隆祖塔院,远处可见山顶的寺塔、大佛殿和法堂。第二景是“竹亭”,主景为坡上的君子亭,周围翠竹环绕,右下方为西隐山房小院。第三景是“憨憨泉”,位于前山道西侧,背靠丘峦起伏的西岭。第四景是“松庵”,位于前山道东侧,可沿台阶登入,台阶下方有真娘墓,对面为三茅殿,前山道向上露出千人石的一角。第五景即“千人石”,右上方有白莲池和可月亭。第六景为“剑池”,右侧也画出了可月亭。第七景为“悟石轩”,图右上为剑池,下为千人石。第八景是“五圣台”,台顶以三大士殿为主景,背后环绕着清源庙、寺塔和大佛殿等建筑。第九景为“千顷云”,悬挑在崖壁之上,可远眺天池诸山,背后的重檐方亭为致爽阁。第十景为“千佛堂”,从左向右排布着寺塔、大佛殿、妙庄严阁和千佛阁等建筑。第十一景为“跻云阁”,在阁内可俯瞰东塔院与东山浜。第十二景为“虎跑泉”,位于虎丘后山,游人可由此离山。<div> 按此顺序,《虎丘十二景图》构成一组首尾相连的游览序列,吴洪德推测它们或许“是对一次实际发生的雅集活动的记录”,并提到徐有贞《云岩雅集志》介绍的游赏路线:“甲申秋九月上日……载酒肴出阊门望山而进步自山门,笑咏以登自麓及颠,凡台殿亭馆之有名者毕造焉。既乃遵鹤涧、过松庵、循剑池、跻云阁,列席而饮间起而延伫岩阿,凭轩以眺。迩而千章之松,万竿之竹远而阳华诸山具区之浸使人神爽飞越。” </div></div> 品完画作,当然不能少了沈周先生的简介哦。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427—1509)</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字启南,号石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的创始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洲(今江苏苏州)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div> <div>参考文献:</div>《沈周《虎丘十二景图》与明代园林绘画的演变》(黄晓 刘珊珊,刊于《时代建筑》2021年第6期)<div>《吴中胜景——沈周《虎丘十二景图册》欣赏》<br></div><div>《跟着沈周逛江南,感受文人清雅》<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