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收藏了一些老东西。它们大多是没有价值的工业品。在被淘汰之后即便是品相出众的,也应该归属于工业垃圾范畴。<br>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老了,旧了,磨损了,破烂了,于是就需要“拯救”。这成了我所剩不多业余时间里的一种负担。。。<br>和乐趣。不过同时也是一种学习。和对今天手上工作的一种借鉴,警示,审视!<br>同样作为产品~product 从设计之初就是产品思维的一种体现。特别是在商业化以后。产品力是一家公司的核心底力!<br>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某个“古老”产品绝对头部企业的绝对当家产品。当然这是在几十年前它们开始初具雏形,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几款重要产品。它们是有代表性的。学习它们是为了更好的反思我们的产品思维。了解产品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必经的阶段,帮我们准备好面对自己的产品类似问题的时候应该以什么心态去看待。<br>Nikon Canon是无可争议的头部霸主。它们在50年来经历了什么样产品发展阶段?抄袭吗?马甲吗,有小牌吗?卷吗?堆料吗?将就吗?有坑吗?后来呢?减配吗?推倒重来吗?。。。</h3> <h3>抄袭是一个严肃话题。这涉及法律范畴。抄袭也是一个娱乐话题,这涉及CEO之间狗血八卦,私人恩怨。<br>可以明确的说Nikon 59年发布旗舰产品F大获成功。而Canon 旗舰F1的诸多设计和Nikon F相似。如图它们的整体设计语言硬朗,尖顶是当年Nikon注册产权的设计。同时F 的字体都有诸多相似之处。产品的功能与性能,不都说一模一样,可以说一一对标。<br>对于这个话题,崇拜和学习强者本身就是一种负责和自信的表现。闭门造车,孤芳自赏是不行的。松下幸之助说“松下成立之初并没有产品设计思路,我们想的是别人这样做,而我们非要和别人不同,做出来再看能不能卖出去。大部分都失败了。但这时候培养了我们很强的创作制造能力,也是一种收获”</h3> <h3>我们都996了。每年必须出新品。日本企业给人感觉总是慢慢悠悠的,几年磨一剑。曾经卷吗?产品迭代快吗?怎么看待产品迭代的节奏?憋大招还是小优化?<br>日本卷吗?711是哪国来的?过劳死又是谁的原创?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说“我们每年开发4000多个产品,他们90%以上没有到市场就已经死了。仅存的不到10%又有一大部分在上市3个月内被认定无效。能活下来,走下去的都是充分被验证的”<br>Nikon 发布Nikomat FT在1965年。马上Canon就在1966年推出Canon FT直接1:1硬刚。大家注意商标的字体。。。这不是抄袭。<br>随后 Nikon FT -n,2,3一年一个。而Canon也以 FT b,bql, b mk2一一回应。就是贴身肉搏!<br>竞争是一个褒义词。产品有了就要迭代,跟随同行的方向,节奏这风险会小一些。但同时也会导致一些过度开发的无序。有的时候我们管理产品也是如此。并不是自己想清楚应该做,而是别人做了我也要做!有的时候甚至跟着风做了别人本来就很坑的东西。<br>后来,Nikon和Canon走了完全不同的产品迭代路线。Nikon的产品迭代思维,大换代。和Canon的用户迭代思维,小迭代。今天无疑由市场表现回答了这两种产品迭代节奏的优缺点。</h3> <h3>今天经常看到系列产品,或者是小牌:例如mate, 甚至iqoo,realme等。。。这是障眼法吗?怎么运用?<br>当我第一次看到华为mate的时候我想到是1965年的Nikomat, 这是Nikon 的一个子品牌。当然更早的德国还有ikonmat作为ziess ikon的子品牌。同时Nikon还有Nikkor, Nikkomat, Nikkormat,以及Nikorex等<br>子品牌发展有很多好处。处理不同市场定位,技术验证,拓展使用场景,精细化运营,快速膨胀产品线。。。等都有优势。但它也有很多缺点。相互削弱,过于细分导致了离散的产品需求无法收敛归笼,增加巨大的运行成本等。最终还是都由消费者买单。<br>进入80年代的日本,处在黄金阶段后期反而开始收敛了这些小牌。而集中精力做好一个产品,每次迭代!</h3> <h3>50年前头部,大牌堆料吗?后来呢?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日本人能省就省?<br>无论是Nikon还是Canon亦或者是minolta等都是堆料的专家!<br>Nikomat并没有是Nikon的小牌就放弃堆料。虽然不如Nikon F 旗舰,但是能堆的料基本上都到了极限。同时Canon同年代的FT系列都是堆出来让人手疼的“使用负担”,很快新产品的推出就开始“减配”从Nikon FT到FT2的重量变化就可以看出。同时Canon更是开始“塑料化”这些减配让消费者心里很不舒适。但是头部的做法并不是以损失质量,而是反而提高质量的方式把该加量的先加上去同时才去减不必要的部分。而做到这一点就是产品经理的大本事了!能游刃有余的知道好钢应该用在哪里?这是对于产品充分理解作为基础的。否则就会要么堆料满满不在点上,要么减的不适直接降质。更可怕的是堆减都错了的。2000年现代汽车社长提到大众时表达“在用不到的地方使用了复杂的结构导致故障频发,而在经常使用的地方确单薄脆弱”这并不是韩国车企应该学习的。</h3> <h3>堆料堆的只有料吗?还有广泛意义上的堆料吗?<br>1976年Nikon和Canon都进入了一个稳定的产品迭代期。以Nikon FMFE系列和Canon A系列作为最受欢迎的产品持续迭代着。<br>此时“堆料”虽然不体现在“料”身上,但广义的堆料愈演愈烈!堆性能直接拉满1/4000堆功能直接给足4种模式。。。甚至更夸张的“功能”层出不穷。<br>多不等于好。有使用场景不等于用户一定会用!产品经理决定要“堆”什么?不能是单方面的,技术驱动,或者全部交给用户。需要自己谨慎的分析,抽象化。堆容易,减难!特别是减了还让用户爽的就真的是能耐了!<br>很多人都讨厌渡边捷昭。他曾说“当我接手丰田的工作时我发现设计部门甚至在研发车用纸巾盒。就因为数据显示用户有这个需求。我立即叫停了这个开发!车是卖给人的不能只看数据就决定”渡边捷昭还整合了很多“需求”,他在时全丰田所有上千款车只有14种门把手。这并不是出于成本考虑的。</h3> <h3>头部大佬会做“坑”吗。会因为时间太短“将就”吗?<br>Nikon 59年推出F旗舰单反是Nikon第一款单反。也是世界最有名的单反。但就是它,为了赶时间上线。使用了同年旁轴SP型机的设计。将快门按键放在机身后部。这成为载入史册的一大败笔!<br>无独有偶,在1972年推出第一台电子控制快门EL型机的时候又是因为最后测试阶段8秒钟始终达不到精度。于是着急上市就干脆取消了这个档位。导致今天我们看EL的速度盘都很奇怪的在4秒和B之间留下如此不可思议的空白。<br>这种情况还有很多,比如FG型机,由于机身空间太小没法同时布置电源和静音开关位置。但是又因为“提示音”在80年代初是很大一个卖点。所以竟然将就取消了电源开关。导致电量迅速耗尽无法使用层出不穷。<br>当然,不将就是一种理想状态。但要怎么取舍,怎么补救?是需要产品经理审时度势的去管理的。绝不可能“都可以,或者谁说都有理”</h3> <h3>存在产品设计之初“短视”或者受限于“当时方案”不成熟导致的用户表面看不见的坑吗?<br>76年Canon AE1初代型机出现以前。即便是头部的Nikon,Canon,minolta等产品设计思路都还是大量定制化和分离功能的原件设计。这为各个开发模块自己的迭代带来了便利提升了速度。但对于组装成一个产品带来了巨大的不便。无法实现yokepoka甚至需要每一步都借住专用测量仪器。这在我修复!Canon FTb的时候真的让我忍无可忍。为了一个3分钟的修复。我用了3小时。这过程里各种步骤之间的耦合导致了一个不注意就要重新设定。。。然后就是不相关的拆,装,校准。我都能想象到这当年在生产线上是怎么被运营人员骂着生产出来的。<br>别以为一旦装好了。送到用户手上,产品内部的不合理是不会被用户发现的。作为一个耐用品,功能分散独立同时又总装高度耦合就是会带来耐用问题,最终被用户发现。一旦有任何维修和保养那就是修也不是,换也不舍。一万草泥马。<br>还有当年受限于材料方案。大量使用的工业定制缓冲,隔离,粘接件,并没考虑使用场景和耐用度,特别是一致性耐用度。当时可能是权宜之计。认为用不了那么久。但这其中一件出现“变质”问题就会让整个系统瘫痪。比如我修复这台Canon FTb就因为一个橡胶老化,碎裂成细粉导致以前的固定作用完全丧失不说,还彻底将整个取景系统污染。清理都要花几个小时。这样的问题在Nikon大部分产品的遮光材料选择上都普片存在。<br>历史不会在产品设计初就告诉你产品能存活多久。但产品思维需要考虑的至少是在在“设计寿命”里整个系统的一致性寿命。而不应该因为一个“无关紧要”的设计或者是零件,先罢工导致整个系统瘫痪。甚至是污染整个系统导致无法修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