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端午三天休息,屋外时大时小的雨下个不停,闷在家里没有任何计划的我只有抽出书本翻阅,一看就入迷啦,掩卷之余,突然很感谢这三天淅淅沥沥的雨了。</p><p class="ql-block"> 很喜欢春秋战国这段历史,不仅有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文章让人醍醐灌顶,更有战国时代各路英雄你争我夺的精彩故事。而对于最后为什么会是偏隅之地最为卑微的秦人一统天下?<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若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我想没有比“</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句更为合适的啦。</span></p><p class="ql-block"> 看完之后,总有些想一吐为快的感觉,于是,就有了如下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韩 国</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韩:七雄争霸,第一个被灭亡的是韩国。三国分晋时的韩国地域最小,所以一直图谋吃掉旁边的郑国,以扩大疆土。吃掉郑国后的韩国,野心不断庞大,甚至想灭掉魏国,重新统一晋国。然而由于韩赵联军攻打魏国的观点不一致,半途而废。但从此韩赵两国在魏国种下了祸根,首先变法强大起来的魏国自然不会放过韩国。</p><p class="ql-block"> 韩国的位置在各诸侯国中间,眼看着周围的国家因为变法而变得强大,韩昭侯支持申不害变法。然,申不害虽然也是法家,变法初期和各国变法一样,消灭了贵族,但他更强调君王的权利,运用的是术治。削弱了贵族的势力,没有贵族对君王的威胁,剩下的就是官员了,申不害要求:“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做臣子,当既不怠情,又不越权,一心一意,尽职尽责”,这明显是对官员的控制。术,分为阳术和阴术,阳术———监督与考核,有利于吏治清明;阴术———控制和防范,让官员战战兢兢。申不害在韩国让君王与官员之间建立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墙。玩弄权术,琢磨和审视官员成了国君唯一要做的事情。有驾驭之术,就会有应对之法。所以,在申不害治理下的韩国,光明磊落消失了,互相觊觎,安全感消失了,人人自危,这种变法自然给韩国埋下了隐患。申不害变法之后,韩国变得老谋深算了,强悍和忠直消失了,权术与阴谋大行其道。韩国最初具有的国家兴亡为己任的高贵品质荡然无存。所以,在后来与魏国合众抗秦的过程中,韩国既不当先锋,当魏人被攻击时也拒绝救援,习惯了术治的勾心斗角延伸到了战场,哪有不败的道理。善于权谋之术的韩国又利用上党之地,挑起了秦赵之战(长平之战),再一次将祸水引向别人。赵国的被削弱,韩国也就失去了最后的依靠。执迷不悟的韩国最后关头依然对秦国玩弄谋术,让郑国帮助秦国修渠以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以换取自己的苟延残喘。人算不如天算,视职业重于国家的郑国背叛了韩国,反而成就了秦国。</p><p class="ql-block"> 韩国之败,败在追求旁门左道而放弃了修炼真正的实力。只可惜,最后却搭上了一代思想巨匠韩非子的性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赵 国</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赵:战国时代的赵国应该是从三家分晋的赵无恤开始,由于赵氏任性作为,没有规矩,喜欢谁就立谁。所以赵无恤传位也没有遵循传统,位传嫡长子,而是传位给了侄子。正因为赵人的暴烈、任性,不讲规矩,所以内乱不断,实力在战国初期处于弱势,直到赵雍出现。</p><p class="ql-block"> 赵武灵王大胆的改革创新(胡服骑射的发明者),把赵国带入了一个强国的行列,他的野心是打败秦国称霸中原。</p><p class="ql-block"> 赵雍不仅是改革的领袖,杰出的指挥官,成功的冒险家,还是一位天才的制度设计者。为了实现内心的理想,他退位给两个儿子(赵国一分为二,两个儿子分而治之,自己为主父)。</p><p class="ql-block"> 赵武灵王想通过分而治之来聚拢力量攻打秦国。然而过于先进的思想,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明白的,即便是智慧如肥义,也错误的理解了赵雍。于是,王室之间的残杀彻底阻断了赵国的崛起。(赵雍也被囚禁而活活饿死)</p><p class="ql-block"> 赵雍之后再无强赵了,赵国与秦国是邻居,秦的崛起始终是赵最大的威胁。代地与赵国的历史问题,又使历代的赵王始终对代人持有不信任的态度,因此就有了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大将廉颇统帅长平一战,结果惨败。长平之战,赵彻底被打趴下,秦国的最大对手没了,秦一统天下已成定局!</p><p class="ql-block"> 逼走廉颇、郭开卖国、临阵换将、杀死李牧,摇摇欲坠的赵国终于灭亡!</p><p class="ql-block"> 赵人,好勇而气燥,任性而胡作非为,性情暴烈,无视法度,民间私斗,庙堂诛杀、兵变内乱不断。所以亡赵者实则赵人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楚 国</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楚:在十分重视血统的商周王朝,楚国的祖先因为不是商王朝的血脉家族而备受冷落,中原诸侯一直视楚人为蛮夷,楚人即便是忍辱负重,摇尾乞怜也换不来该有的封号与尊重。所以楚国的崛起与其它六国不同,他是完全靠熊氏自己的力量而跻身七国之列。</p><p class="ql-block"> 开疆拓土的楚国,几乎雄踞整个南中国。但楚国与中原诸侯国不同,楚王每灭一国,国君盟约称臣、封土自治。所以贵族自治成为楚国传统。然而,这种方式,在灾难面前,贵族的利益往往凌驾国家利益之上,楚国的管理者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 为了改变楚国各自为政的现状,楚王启用吴起变法。而吴起所做的是颠覆楚国数百年的传统,削弱贵族的权利与财富,加强王权,改地方自治为中央集权。在吴起的变法治国与南征北伐之下,楚国的势力迅速壮大。</p><p class="ql-block"> 然而一朝君子一朝臣,楚悼王一死,动了贵族奶酪的吴起自然难逃死亡的命运。由于楚国不可撼动的天神———贵族传统,吴起的变法虽然和秦国的商鞅变法类似,但特殊的国情,使得吴起的变法刚刚开始就已经结束。</p><p class="ql-block"> 楚怀王,受张仪欺骗,一意孤行,不听屈原的建议与齐断交。其结果是失信于盟国,因为被骗,一气之下,出兵秦国,实力不济,又被打回原形。即便身为秦国人质,依然桀骜不驯,我行我素的楚国质子杀秦人之后逃回楚国,楚怀王坚守春秋时期的道义,孤身来到秦国道歉,可在诡诈成风的战国时代,哪有什么仁义道德,自然楚怀王被秦国绑架,在“楚人叛我,秦人欺我”的绝望中,楚怀王客死秦国。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也被流放,后投河而死,楚败已成定局。</p><p class="ql-block"> 纵观战国七国,魏齐赵秦四个大国先后称雄,狭小如韩国也曾有过强劲之势,偏远如燕国也差点灭了齐国,唯独楚国,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强盛过。何也,贵族分治的楚国,家大于国,资源和力量分散,很难整合到一起。</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被秦灭国的最后时刻,楚国贵族终于放弃了一己私利,合力抗秦,相比或战或降的其他五国,楚国又表现出惊人的铮铮铁骨,在最后关头,楚人居然保留了一个大国的尊严,成了让秦军最害怕的一个国家,<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楚虽三户,亡秦必楚</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魏 国</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魏:魏氏家族的魏斯拜子夏(孔子的学生)为师,并为他建立了西河学堂,天下士人蜂拥而至,于是,一个君主,一群士人,一个学派,共同开启了新时代之门。</p><p class="ql-block"> 魏国是第一个实现变法的国家,取消贵族世袭的特权,将贵族的土地分给平民,无论国籍和身份,以才华和贡献获取名利,自周天子以来,僵化的等级制度第一次被打破,庞大的平民终于有了上升的通道,一直被压抑的力量喷涌而出。</p><p class="ql-block"> 李悝变法,吴起用兵,让魏国在七雄中间首先崛起,第一个称王。魏文侯受益于士人,但又不完全相信士人,吴起,因为平民出身而不被重用且遭贵族出身的公叔痤等人的排挤,于是离开了魏国去了楚国,魏国失去了第一位经天纬地的大才。几年之后,做了楚国相国的吴起带兵攻打魏国,重创了魏军。吴起之后,魏国又放走了公孙鞅,于是就有了后来商鞅诱骗公子卬,大败魏军;紧接着魏国大将庞涓用阴谋诱惑用兵奇才孙膑,残忍地将其致残,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公孙衍也是西河学派的士人,后来也带秦兵攻打魏国。西河学堂大部分的徒子徒孙在魏国成才,但最后又成了魏国的对手。魏人张仪、范雎、王贲皆为大才却又皆不被魏国所用,直至被魏王赶走的最后一个人才———信陵君,魏国已无能人可用,灭亡已不可逆转。</p><p class="ql-block"> 魏国自大而多疑,有大才而不用,魏国之亡在魏氏王族的性格秉性,魏国之亡,亡在一边源源不断的制造人才,一边又孜孜不倦地为对手输送人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齐 国</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齐:齐国,吕尚(姜子牙)的封地。但后来由陈国的田氏代替为王。田氏不但善谋,而且是意志之神,为了家族利益,至亲的性命也可以牺牲。</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代,各国变法都由士人实施,而齐国的变法由齐威王亲自主导,整顿吏治,选贤任能,国力蒸蒸日上。齐国都城,有著名的稷下学宫(各国都到这里挑选过人才),所以齐国也是战国时代的文化中心。齐宣王心胸开阔,志向远大,所以,七国之人才大都在稷下学宫呆过,就连孟子都为齐宣王出谋划策过。</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代,工商业最发达的在齐国,而商业文化塑造了齐人的性格和国民精神。所以齐人喜欢享乐爱好钱财。</p><p class="ql-block"> 齐宣王之后的齐湣王,有更大的野心,想实现一统天下的大愿,自然就得改革创新,而贵族阶层、齐人多年的文化中心形成的言论自由势必会影响新政的推行。于是,在齐湣王时期,解散了稷下学宫,驱赶了不是齐人的稷下学宫的士人。其中荀子、韩非子、李斯等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齐湣王想在齐国效仿秦国的成功变法,迫于形势,势力最大的贵族田文无奈逃到了燕国并受到燕王重用(后在五国伐齐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加之苏秦与燕昭王的合谋,齐湣王在攻打宋国时不但消耗了国力还成为众矢之的。于是就有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p><p class="ql-block"> 齐人赶走燕人之后,第七代齐王齐襄王的王后参与了国家大事,无知的妇人,对外听命于秦国,与五国保持距离;对内,不修战事,几乎放弃武力。还美其名曰“无为而治”,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齐人再次开办稷下学宫,然而此学宫已非彼学宫也。加之相国被秦国收买,所以秦国攻打齐国时,不费吹灰之力,是齐人自己打开了城门,因为除了投降他们别无选择。</p><p class="ql-block"> 齐国之亡,亡于齐人的享乐;亡于齐人的幼稚可怜的看不清时局;亡于齐人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2px;">燕 国</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燕:燕国,血统最为尊贵(周武王弟弟的封地),在最东面,拥有整个辽东。与其它六国相比更像一个世外桃源。也许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七百年来,生活都较为安逸,也没有称霸的野心。</p><p class="ql-block"> 礼崩乐坏,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看到别国都是改革促发展,于是,燕王姬哙做出了惊世骇俗的另类改革———效仿尧舜禅让王位,为此,埋下内乱的隐患。阴谋和天真并行,野心和理想同伴。终于,邻国齐以匡扶正统的名义几乎占领燕国。</p><p class="ql-block"> 动荡中长大的燕昭王,对齐的复仇似乎就是他的全部。幸运的是鬼谷子的弟子苏秦以知遇之恩的舍命精神帮燕昭王完成了复仇梦想。大半个齐国沦陷,燕国之威名震动天下,齐国的灭亡近在咫尺。然而,战争最关键的转折点上,复仇之后的燕昭王,并没有看清当前的局势,居然拿起了周礼治国的理念(围而不攻),想以仁爱之心收复齐国。战争的不彻底,导致后来麻烦不断。</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六国变法图强,不约而同走向了霸道之路,唯独燕国,固守王道(讲道德、重仁义)传统。弱肉强食的年代,为了生存,燕国偶尔也想霸道一回,可遗憾的是,燕王喜并没有权衡自己的国力就趁火打劫长平之战后的赵国。王道与时代格格不入,霸道又没有实力,燕国在王道与霸道之间苟延残喘。</p><p class="ql-block"> 其实太子丹也有满腔热血,远大抱负,无奈,生不逢时,国之弱小,历代君王的无能,当然丹也清楚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没有办法改变燕之命运,但为求一个变数,丹不得不铤而走险,放手一搏,于是就有了荆轲刺秦王。也许是宿命,荆轲是卫国人,只想俘虏秦王,逼他交还卫国及六国土地,所以没直接杀秦王(本来是有机会刺死秦王),而太子丹要的是杀秦王。太子丹只想救燕国,而荆轲更想救天下,两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合作自然无法成功!</p><p class="ql-block"> 战国七雄,燕国最为古老,传统根深蒂固,时代在变,而王之治国的理念却一直停留在上古时代的王道思想,王道与霸道之间的矛盾,纠结,徘徊,最后却只能沉沦。可以说,燕国之败,败在不会审时度势,败在固守传统传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秦 国</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秦:秦国,由于出生卑微,和楚国一样被山东六国视为蛮夷,地理位置处于最西面,资源匮乏,在秦孝公之前,贵族当道,内乱不断,国君都朝不保夕,山东六个国不愿与之结交。在国君的丧礼上,孝公辈们从内心深处发出呼吁:“赢氏子孙再也不能相互残杀,君臣一心,上下有序······”。</p><p class="ql-block"> 由春秋到战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打破旧的体制,实行新的政策,已势在必行。为了崛起,孝公广纳人才,商鞅入秦,孝公全权授权,实行变法,而且变法彻底,为秦国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鞅的变法打击了贵族、士人、商人,最后在秦国只有两种职业,农民和士兵。国家集权,人民与土地捆绑在一起,由国家掌握。耕与战是人民唯一的获利途径和上升通道。</p><p class="ql-block"> 战国纵横家张仪说:“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族,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公孙鞅的变法,打造了虎狼之师的秦兵,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迁都咸阳,商鞅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秦人。秦国也因此成为强国。</p><p class="ql-block"> 然而,商鞅变法之决绝,手段之残酷,心肠之硬狠,得罪人之多,在保护伞(秦孝公)不在之后,结局可想而知了,车裂而死。</p><p class="ql-block"> 商鞅虽被处死,但他推行的新法,在新一代国君时代仍然被推行实施,改革之后的秦国就像一辆装备精良的战车,只要驾驭者技艺精湛,他就会一往无前。恰好,历代的秦王都不是弱者(自然包括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宣太后),所以秦国的强大势不可挡。</p><p class="ql-block"> 其实,秦国的一直强大,更得益于各类人才:如纵横家张仪,远交近攻的发明者范雎,法家代表李斯、无敌将军白起、王翦及公孙衍。</p><p class="ql-block"> 秦之所以能一统天下,在于秦国全民皆兵军工文化;在于秦孝公之后一直以来的吏治清明,猛将如云,虎狼之师坚不可摧;在于历代君王都是强者;更在于适合当时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p>